学术投稿

UPPP、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对OSAS患者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分析

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张晓莉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外科手术, 上气道, 测颅法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2 0±0 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颏点前移与舌后气道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 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翼腭窝肿瘤手术方法的改良

    目的:对改良Borbosa手术进路在原发或继发性冀腭窝肿瘤处理的疗效评价.方法:在Borbosa手术切口的基础上,把口内上颌结节的切口经翼下颌韧带外侧向下达磨牙后区,然后向前达尖牙处以更好地暴露翼腭窝.对利用该手术进路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翼腭窝肿瘤患者9例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4例肿瘤原发于翼腭窝,其中2例继发性地侵犯上颌窦;2例肿瘤原发于上颌骨;2例原发于腮腺深叶;1例为颅外脑膜瘤.9例均进行了术后3个月~9年6个月的追踪,其中1例术后2年2个月复发.结论:改良的Borbosa手术进路对翼腭窝肿瘤或翼腭窝肿瘤扩展进入上颌窦是特别有用的.

    作者:翦新春;郭峰;胡延佳;蒋灿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医学主题词(摘录4)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绿色荧光蛋白在牙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994年,Chalfie [1]等在研究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g victoria)发光机制时,发现水母发光蛋白(Aequorea)与Ca2+结合后,激发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m,GFP),使其发出绿色荧光.其后,他们成功地分离出GFP基因,早用野生型GFP作报告基因,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得到表达.此后,人们对GFP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现在,GFP已成为一个在完整细胞膜内或组织内监测基因表达和蛋白定位的理想标记,广泛应用于多种生物体[2].目前,GFP在研究牙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探讨牙周疾病病理机制、组织工程进行牙周重建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者:赵丙姣;华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可吸收小夹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颗突骨折应用可吸收小夹板内固定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侧髁突骨折的患者行手术切开解剖式复位,应用可吸收小夹板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张口度及(牙合)关系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X线检查髁突复位良好,无断端移位、骨不愈或缓迟愈合表现,术后(牙合)关系恢复良好,下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可吸收小夹板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可达解剖式复位,固位效果可靠,能自体降解固定材料,无骨折不愈和缓迟愈合表现,其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是髁突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作者:邹弘驹;刘泉;段瑞;陈丽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下颌骨部分缺损重建的并发症及处理

    目的:探讨下颌骨缺损重建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以64例下颌骨缺损重建患者为研究对象,修复方法包括游离植骨,血管化游离植骨和重建钛板修复,分析其并发症种类和原因.结果:手术成功率90.6%,25位患者发生并发症(39.1%),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良性肿瘤、囊肿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结论:多数并发症是可以治愈的,防止感染、消除死腔、妥善固定是提高下颌骨缺损重建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许亦权;胡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UPPP、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对OSAS患者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2 0±0 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颏点前移与舌后气道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 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作者: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张晓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颌面骨骨折内、外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颌面骨骨折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两者特点.方法:回顾105例112处各种类型颌面骨骨折病例的治疗过程和情况,对比分析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在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对颞颌关节的影响、手术操作简易、总疗效、和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颌面骨骨折治疗上各自应用效果.结果:105例患者在临床上都取得满意疗效,但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结论: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颌面骨骨折在临床上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由于上述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在临床治疗上应优先考虑应用内固定术.外固定术也是不可或缺少,它在临床治疗上有其优特点,必要时需联合运用.

    作者:周晓亮;宋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颞下窝手术与局部解剖相互关系的研究

    目的:针对颞下窝手术研究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为术中重要结构的处理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20侧成人头部标本,红色乳胶灌注.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层解剖,并对重要结构测量分析.结果:以翼外肌为参照,其浅深面均有丰富的静脉丛,颌内动脉多水平行走其浅面,下颌神经及分支多垂直行走其深面.颌内动脉翼肌段和翼静脉丛变异较大,下颌神经分支位置恒定.结论:熟悉颞下窝解剖及毗邻关系,术中认真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胡延佳;翦新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例

    颌面部间隙感染在口腔颌面部炎症中多见,但合并十二脂肠溃疡并穿孔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面部间隙感染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主办的口腔种植系统第一期学习班圆满结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颌面部外伤中气管切开术的选择性应用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应用的适应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总结72例气管切开术患者的适应证、选择时机,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结果:72例患者中未发生窒息死亡病例,9例出现并发症(9/72),主要为创口出血(2例),颈部气肿(3例),创口感染(2例)及肺部、支气管感染(1例),喉狭窄(1例).结论: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术选择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万光勇;侯云;刘太生;赵峰;张明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颌面骨骨折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20例分析

    目的:探讨颌面骨骨折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类型、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82例颌面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20例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感染6例,错(牙合)5例,神经损伤4例,钛板外露2例,骨坏死1例,牙损伤2例.结论:掌握小型钛板应用手术适应证;术前、术后适时铺以颌间结扎固定;重视操作技术是防治并发症重要措施.

    作者:桂平;张兵;黄宇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孟海峰;李鹏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的临床应用

    目的:了解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37例萎缩牙槽嵴患者,术后随访3月,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37例患者牙槽嵴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磊;郑晓辉;汤炜;田卫东;李声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电双频指数结合镇静评分对清醒盲探气管插管中镇静作用的评估

    目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对清醒盲探插管中镇静作用的评估.方法:选择颌面部先天畸形或烧伤后瘢痕畸形导致困难气管插管患者38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咪唑安定、芬太尼组(n=21);Ⅱ组为咪唑安定组(n=17).Ⅰ组,盲探气管插管前,应用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首剂0 04mg/kg每5~10min追加半量直至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为2分);Ⅱ组,仅给予咪唑安定,方法同Ⅰ组.记录用药前后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当OAA/S评分为2分时,记录BIS并开始经鼻腔盲探插管,记录插管前后BIS、HR、MAP、SPO2变化.结果:两组患者BIS值随镇静深度加深而下降,且与OAA/S评分下降一致,镇静后BIS值与OAA/S评分5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动力学参数HR、MAP随OAA/S评分由5分降为2分而逐渐下降,两组HR、MAP与镇静前相比有显著差异;经鼻插管后BIS、HR、MAP均上升,与OAA/S评分2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组插管后HR上升较Ⅰ组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插管前后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镇静后均能耐受盲探插管操作.结论:BIS参数结合OAA/S评分能准确反映镇静深度,当镇静深度达到OAA/S评分2分、BIS76~85时行清醒盲探气管插管较适宜,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组镇静效果优于咪唑安定组.

    作者:徐辉;严伟民;耿清胜;姜虹;朱也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而种子细胞的研究作为骨组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种子细胞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等,骨髓基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体外培养增殖力强,易于向成骨细胞分化,且成骨性能稳定等特点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王宗生;潘可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百安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系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提取物百安(活血化瘀抗肿瘤药)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MTT法及活细胞计数法观察百安对Tca8113细胞的作用,同时以常用化疗药物顺铂为对照.结果:1:50稀释的百安对Tca8113细胞的抑制率1d为50%,且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百安联合顺铂对Tca8113细胞的协同作用不明显.结论:中药提取物百安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有直接杀伤作用,且有时间依赖性,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面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秀丽;周晓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急救50例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方法:对1988~2002年收治的50例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抢救治疗总结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应分为吸入性梗阻、肿胀性梗阻、组织移位性梗阻,根据不同梗阻分别处理、及时救治,必要时应紧急气管切开或预防性气管切开,才能提高呼吸道梗阻急救成功率.

    作者:鲁伟;毛永惠;汤文山;黄金莲;白园;李双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EGF及胰岛素对SD大鼠成肌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目的:进行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um growth factor,EGF)、胰岛素(insulin)对体外培养SD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方法:切取新生SD大鼠四肢骨骼肌,经酶消化、纯化后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绘制不同条件下成肌细胞的生长曲线,评价其体外增殖能力.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GF及胰岛素有明显的促进成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EGF、胰岛素能促进成肌细胞的体外增殖,可为组织工程化人工面肌构建的研究提供足够、增殖力强的种子细胞.

    作者:黄桂林;李龙江;李学英;李华林;赵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