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巨舌症常用的方法是舌部分切除术,本文介绍一种菱形切除联合扇形切除的多方向联合切除术式.
作者:沈卫;苗向忠;刘凤英;邓爱停;齐亦林;谭晓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唾液是一种复合的外分泌液,由三对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的分泌物所组成,在口腔内恒定地浸泡并覆盖于软、硬组织表面.唾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发挥多种生理功能.唾液分泌分静态分泌和刺激分泌,静态分泌是指无刺激状态下涎腺的基础分泌,其中分布在唇、颊、腭、舌等部位的粘膜下小唾液腺分泌是主要来源,也是形成唾液薄膜重要部分.刺激分泌又叫动态分泌,指在味觉或咀嚼等刺激下涎腺的分泌,主要由三对大涎腺的分泌组成,主要反映涎腺的储备功能,对进食的吞咽等起重要作用[1-3].
作者:王松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舌下腺囊肿血栓形成与囊肿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口腔医院1986年1月~2003年2月间收治的229例舌下腺囊肿.对切片行HE、免疫组织化学SP法CD34、CK染色,采用腺样囊性癌组织作CD34和CK染色对照.结果:229例舌下腺囊肿的血栓形成率为58.52%.有导管扩张的病例血栓形成率(64.33%),明显高于未见导管扩张的标本(9.72%)(P<0.005);囊肿直径大于3cm的血栓形成率(72.22%)高于直径小于的3cm血栓形成率(46.28%)(P<0.005);口内型血栓形成率(49.37%)低于下陷型(77.19%)和混合型(85.71%)(P<0.01);病程大于3月者血栓形成率(69.77%)高于病程不足3月的血栓形成率(51.75%)(P<0.01);术后复发病例(51.85%)与初诊病例(6.85%)血栓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舌下腺囊肿血栓形成与囊肿大小、类型、导管扩张及病程有一定关系,与囊肿复发没有关系.
作者:贾玉林;张文峰;陈新明;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口腔鳞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eN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39例(60.94%)口腔鳞癌组织表达VEGF,42例(65.63%)表达iNOS;45例(70.31%)表达eNOS;②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VEGF与eNOS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③表达VEGF的口腔鳞癌PCNA标记指数(PLI)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口腔鳞癌;表达iNOS的口腔鳞癌PLI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口腔鳞癌.表达eNOS的口腔鳞癌PLI与不表达eNOS的口腔鳞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PLI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提示二者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晓光;王延秀;高静;张宪勇;李宁毅;刘太生;石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诱导分化剂联合抗代谢药物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的作用效能,寻找治疗SACC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α-干扰素(α-IFN)和5-氟尿嘧啶(5-FU),分别以单用、双用和联用对涎腺腺样囊性癌-83(SACC-83)细胞株作用,用MTT法、软琼脂集落形成、BrdU掺入法和形态学观察的方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①随着单用、双用和联用,SACC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升高、平板克隆形成率逐渐下降、DNA合成受抑制.②癌细胞异型性逐渐消失,成熟细胞特征逐渐增多.③药物作用后细胞凋亡现象明显,可见大量凋亡小体.结论:3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对SACC细胞产生显著的抑制增殖、诱导分化和促凋亡作用.联合抗代谢药物诱导分化对SACC细胞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威;徐旭光;吕智勇;唐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2 0±0 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颏点前移与舌后气道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 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作者: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张晓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提取物百安(活血化瘀抗肿瘤药)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MTT法及活细胞计数法观察百安对Tca8113细胞的作用,同时以常用化疗药物顺铂为对照.结果:1:50稀释的百安对Tca8113细胞的抑制率1d为50%,且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百安联合顺铂对Tca8113细胞的协同作用不明显.结论:中药提取物百安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有直接杀伤作用,且有时间依赖性,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面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秀丽;周晓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前言1 1保存治疗的释义保存治疗(conservative treatment),即通常所称的保守治疗,乃区别于根治性手术而言.保存治疗并非保存了囊肿病变,而是通过非根治性的手术方法,达到治疗颌骨囊肿的目的,保存了按根治性手术原则应切除的组织.
作者:王能安;黄继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与术后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三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近三年来300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放碘仿纱条;C组;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C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与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和放置生物蛋白胶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袁奎封;来庆国;郭秀会;石荣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面部开放性软组织创伤的临床效果,探讨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1999~2002年共收治颌面创伤患者70例,采用MEBO法治疗40例,按常规外科疗法治疗30例.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MEBO治疗法无明显疤痕增生,平均愈合期5.8d;常规外科疗法有7例产生疤痕,平均愈合期7.5d.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面部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优于常规外科疗法.
作者:王新俊;王宝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针对颞下窝手术研究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为术中重要结构的处理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20侧成人头部标本,红色乳胶灌注.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层解剖,并对重要结构测量分析.结果:以翼外肌为参照,其浅深面均有丰富的静脉丛,颌内动脉多水平行走其浅面,下颌神经及分支多垂直行走其深面.颌内动脉翼肌段和翼静脉丛变异较大,下颌神经分支位置恒定.结论:熟悉颞下窝解剖及毗邻关系,术中认真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胡延佳;翦新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改良Borbosa手术进路在原发或继发性冀腭窝肿瘤处理的疗效评价.方法:在Borbosa手术切口的基础上,把口内上颌结节的切口经翼下颌韧带外侧向下达磨牙后区,然后向前达尖牙处以更好地暴露翼腭窝.对利用该手术进路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翼腭窝肿瘤患者9例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4例肿瘤原发于翼腭窝,其中2例继发性地侵犯上颌窦;2例肿瘤原发于上颌骨;2例原发于腮腺深叶;1例为颅外脑膜瘤.9例均进行了术后3个月~9年6个月的追踪,其中1例术后2年2个月复发.结论:改良的Borbosa手术进路对翼腭窝肿瘤或翼腭窝肿瘤扩展进入上颌窦是特别有用的.
作者:翦新春;郭峰;胡延佳;蒋灿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外科手术建立与临床牙槽裂相似的动物模型,为牙槽裂的治疗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8周龄杂种犬6只.制备牙槽裂模型:设计唇腭侧2个矩形粘骨膜瓣,切除自第一乳侧切牙远中至乳尖牙近中约7mm的牙槽骨段,两个粘骨膜包裹覆盖切骨创面.通过临床观察、连续X线、头颅干骨测量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实验结果.结果:所有动物形成规则的牙槽裂,观察期间无自发骨性愈合.各标本裂隙宽度与手术切除宽度基本一致,缺隙两侧的牙齿萌出正常.骨缺损缘表面光滑,有皮质骨形成.X线摄片发现,裂隙边缘密度逐渐增高,类似骨皮质影像,未见新骨向裂隙区生长迹象.组织学发现,牙槽裂缘组织由外向内依次为粘膜鳞状上皮、粘膜下纤维组织、薄层纤维骨膜和骨组织.结论:本实验形成牙槽裂模型与临床情况接近,方法可靠,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作者:梁立民;柳春明;宋儒耀;侯敏;马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37例萎缩牙槽嵴患者,术后随访3月,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37例患者牙槽嵴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磊;郑晓辉;汤炜;田卫东;李声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癌症的进展涉及无休止的基因突变,并通过进化选择成为具侵袭性的肿瘤表型.
作者:桑至剑;朱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神经侵袭(neural invasion,NI),或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即神经束膜内出现癌细胞浸润,是某些恶性肿瘤的一种扩散生长方式.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有沿神经侵袭的特性.近年来人们发现,这一特性是影响该肿瘤患者复发和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1,2],甚至有学者认为肿瘤的神经侵袭是除肿瘤局部浸润、血路播散、淋巴道转移、体腔种植四种途径之外的第五种扩散转移方式.腺样囊性癌神经侵袭的发生机制与其他四种肿瘤播散方式一样,它的发生发展是内在依据、外部条件和促进因素彼此作用的复杂的综合过程.
作者:郭峰;吕春堂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