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艳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DEX(10ng/ml)加入培养的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并在培养第1、3、5天时收集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DEX可显著促进腭突间充质细胞EGFmRNA的表达,并在加入DEX培养第3天时,这种促进EGFmRNA表达的作用强.结论:DEX显著促进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的表达,可能干扰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的表达而影响了腭发育.
作者:孙晋虎;石冰;王大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颌面部间隙感染在口腔颌面部炎症中多见,但合并十二脂肠溃疡并穿孔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面部间隙感染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37例萎缩牙槽嵴患者,术后随访3月,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37例患者牙槽嵴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磊;郑晓辉;汤炜;田卫东;李声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腮腺区损伤、腮瘘、导管瘘、面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腮腺区32例腮腺损伤的临床治疗,包括急性损伤和陈旧性损伤.结果:急性损伤中,腮腺瘘和导管瘘全部治愈而面神经吻合的9例患者中有6例在术后9~12个月恢复正常,但仍有3例患者1 a后仅有少许恢复.陈旧性损伤中,面神经吻合及神经移植5例,1a后成功者只有3例,2例无效.腮腺腺体瘘和导管瘘的患者均全部治愈.结论:所有腮腺瘘和导管瘘在正确的临床治疗后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面神经损伤在急性期和陈旧性损伤有较大差异.
作者:王笃权;姚斌;刘丽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2 0±0 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颏点前移与舌后气道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 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作者: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张晓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48例先天性新生儿唇裂患儿为治疗组,60例6个月以上婴幼儿唇裂患儿为对照组,行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均无麻醉意外,手术顺利,2~11a随访上唇部疤痕明显小于对照组,上唇外型与婴幼儿时手术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安全可行.
作者:王新铭;王尧森;陈德厚;毛玉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唾液是一种复合的外分泌液,由三对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的分泌物所组成,在口腔内恒定地浸泡并覆盖于软、硬组织表面.唾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发挥多种生理功能.唾液分泌分静态分泌和刺激分泌,静态分泌是指无刺激状态下涎腺的基础分泌,其中分布在唇、颊、腭、舌等部位的粘膜下小唾液腺分泌是主要来源,也是形成唾液薄膜重要部分.刺激分泌又叫动态分泌,指在味觉或咀嚼等刺激下涎腺的分泌,主要由三对大涎腺的分泌组成,主要反映涎腺的储备功能,对进食的吞咽等起重要作用[1-3].
作者:王松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而种子细胞的研究作为骨组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种子细胞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等,骨髓基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体外培养增殖力强,易于向成骨细胞分化,且成骨性能稳定等特点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王宗生;潘可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针对颞下窝手术研究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为术中重要结构的处理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20侧成人头部标本,红色乳胶灌注.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层解剖,并对重要结构测量分析.结果:以翼外肌为参照,其浅深面均有丰富的静脉丛,颌内动脉多水平行走其浅面,下颌神经及分支多垂直行走其深面.颌内动脉翼肌段和翼静脉丛变异较大,下颌神经分支位置恒定.结论:熟悉颞下窝解剖及毗邻关系,术中认真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胡延佳;翦新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口腔颌面外伤分为软组织损伤及硬组织损伤(牙及牙槽骨损伤、颌骨骨折),我科近年来收治颌面外伤150例,经及时抢救,未发生感染、死亡病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薛国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对清醒盲探插管中镇静作用的评估.方法:选择颌面部先天畸形或烧伤后瘢痕畸形导致困难气管插管患者38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咪唑安定、芬太尼组(n=21);Ⅱ组为咪唑安定组(n=17).Ⅰ组,盲探气管插管前,应用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首剂0 04mg/kg每5~10min追加半量直至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为2分);Ⅱ组,仅给予咪唑安定,方法同Ⅰ组.记录用药前后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当OAA/S评分为2分时,记录BIS并开始经鼻腔盲探插管,记录插管前后BIS、HR、MAP、SPO2变化.结果:两组患者BIS值随镇静深度加深而下降,且与OAA/S评分下降一致,镇静后BIS值与OAA/S评分5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动力学参数HR、MAP随OAA/S评分由5分降为2分而逐渐下降,两组HR、MAP与镇静前相比有显著差异;经鼻插管后BIS、HR、MAP均上升,与OAA/S评分2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组插管后HR上升较Ⅰ组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插管前后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镇静后均能耐受盲探插管操作.结论:BIS参数结合OAA/S评分能准确反映镇静深度,当镇静深度达到OAA/S评分2分、BIS76~85时行清醒盲探气管插管较适宜,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组镇静效果优于咪唑安定组.
作者:徐辉;严伟民;耿清胜;姜虹;朱也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癌症的进展涉及无休止的基因突变,并通过进化选择成为具侵袭性的肿瘤表型.
作者:桑至剑;朱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前言1 1保存治疗的释义保存治疗(conservative treatment),即通常所称的保守治疗,乃区别于根治性手术而言.保存治疗并非保存了囊肿病变,而是通过非根治性的手术方法,达到治疗颌骨囊肿的目的,保存了按根治性手术原则应切除的组织.
作者:王能安;黄继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颌面骨骨折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两者特点.方法:回顾105例112处各种类型颌面骨骨折病例的治疗过程和情况,对比分析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在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对颞颌关节的影响、手术操作简易、总疗效、和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颌面骨骨折治疗上各自应用效果.结果:105例患者在临床上都取得满意疗效,但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结论: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颌面骨骨折在临床上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由于上述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在临床治疗上应优先考虑应用内固定术.外固定术也是不可或缺少,它在临床治疗上有其优特点,必要时需联合运用.
作者:周晓亮;宋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口腔颌面部围术期连续体温监测常被医护人员所忽视,不能作为术中常规监测项目,对病情重、体质差的老人和小儿围术期因保暖措施不够、周围环境温度过低等原因引起的低体温则对病人不利,会造成严重危害,应受到重视,注意预防.现报道3例口腔手术后低体温.
作者:孙黎生;张兴华;腾学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应用的适应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总结72例气管切开术患者的适应证、选择时机,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结果:72例患者中未发生窒息死亡病例,9例出现并发症(9/72),主要为创口出血(2例),颈部气肿(3例),创口感染(2例)及肺部、支气管感染(1例),喉狭窄(1例).结论: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术选择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万光勇;侯云;刘太生;赵峰;张明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神经侵袭(neural invasion,NI),或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即神经束膜内出现癌细胞浸润,是某些恶性肿瘤的一种扩散生长方式.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有沿神经侵袭的特性.近年来人们发现,这一特性是影响该肿瘤患者复发和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1,2],甚至有学者认为肿瘤的神经侵袭是除肿瘤局部浸润、血路播散、淋巴道转移、体腔种植四种途径之外的第五种扩散转移方式.腺样囊性癌神经侵袭的发生机制与其他四种肿瘤播散方式一样,它的发生发展是内在依据、外部条件和促进因素彼此作用的复杂的综合过程.
作者:郭峰;吕春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与术后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三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近三年来300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放碘仿纱条;C组;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C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与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和放置生物蛋白胶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袁奎封;来庆国;郭秀会;石荣纪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