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讲座二)--颌骨骨折治疗

张益;张陈平

关键词:颌骨外科, 内固定手术, 讲座, 粉碎性骨折, 下颌角, 手术入路, 联合入路, 口内入路, 骨折固定, 下颌体, 下颌骨, 移位
摘要:5 下颌骨骨折固定及其进展5.1 内固定手术的基本原则5.1.1 手术入路口内入路用于颏部、下颌体一般骨折;口外入路用于下颌角移位和粉碎性骨折;穿颊入路用于下颌角一般骨折;联合入路用于下颌角、升支及各种粉碎性骨折.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是一种由平滑肌细胞或向平滑肌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所组成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子宫、胃肠道、腹膜后腔[1~7].发生于口腔者极为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发生于下颌牙龈的平滑肌肉瘤,结合文献对其发病及诊治特点、治疗与预后进行讨论.

    作者:施晓健;俞光岩;赵福运;高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85例舍格伦综合征腮腺表现的临床分析与探讨

    目的为了明确舍格伦综合征腮腺表现的特点;以及与其它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一步进行探讨.结果舍格伦综合征的腮腺表现以炎症型多;肥大型次之;类肿瘤型少;三者与口干燥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患者有恶变可能.结论舍格伦综合征腮腺表现的特点是该病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临床应引起重视.

    作者:俞创奇;胡北平;丁永敏;郑凌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美学牙医学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作者: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北京2000FDI-CSA国际口腔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中华口腔医学会国际交流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X线研究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病理变化过程,证实关节盘前移位与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手术组动物一侧关节区显露颞骨颧突根部,用丝线垂直穿过关节盘前带的延伸部并拉缝线向前并固定,使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手术对照组的手术步骤与手术组相同,但不缝合关节盘前带的延伸部,也不将关节盘位向前方.正常对照组5只,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动物术后1、2、4、8、10、12和16周分别处死.拍摄关节X线片,观察38只兔颞下颌关节X线表现.将兔左、右关节区锯成组织块,肉眼观察兔关节盘的位置.结果手术组关节盘位置与形态均发生了改变,13侧为部分关节盘前移位,完全性关节盘前移位为11侧,关节盘穿孔为9侧.部分关节盘前移位出现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髁状突骨密度增高.完全性关节盘前移位与关节盘穿孔表现为髁状突骨质增生、破坏及肥大,关节结节磨平以及硬化.结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导致关节骨质改变.完全性关节盘前移位和关节盘穿孔与骨关节病的关系密切.

    作者:龙星;李金荣;王世平;魏民宪;程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硬腭后缘薄层肌肉骨膜瓣修复宽大腭裂30例的体会

    我科自1992年以来,采用硬腭后缘薄层肌肉骨膜瓣修复宽大腭裂30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2年11月至1997年11月,采用硬腭后缘薄层肌肉骨膜瓣修复宽大腭裂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双侧完全性腭裂21例,左侧完全性腭裂5例,右侧完全性腭裂2例,不完全性腭裂2例.大年龄11岁,小年龄3岁半.术后住院时间12~15d,术后无一例伤口裂开,未出现一例口鼻瘘,伤口全部甲级愈合.术后发音明显改善,1~3年后发音基本正常.

    作者:赵炳生;马丽;张延辉;龚二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唇腭裂患者面中部骨骼畸形的颅颌面外科整复

    唇腭裂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颅颌面发育障碍.由于先天的发育缺陷、异常的牙()功能机制及唇腭裂修复术的创伤和疤痕限制等原因,唇腭裂患者面中部畸形较一般的牙颌面发育畸形更为严重复杂.这些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的治疗有其特殊性.

    作者:杨斌;黄洪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加强的松龙瘤腔注射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众所周知,血管瘤系头颈部的常见疾病,约50%好发于此区域,诊断容易但治疗困难[1].海绵状血管瘤作为血管瘤中常见的一种,由于周界常常不清,且部位特殊,单纯手术往往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且易留下严重的面部畸形,患者及家属不易接受[1,2].因此,近年来,我们采用瘤腔注射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加强的松龙共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96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万山;魏世成;梁尚争;陈利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450例70岁以上老年拔牙患者的麻药选用

    目的探讨老年人拔牙手术时麻药选用问题.方法本组资料共收集450岁70岁以上老年人,拔牙术中随机采用不同麻醉药物,观察不同类型麻醉药物的麻醉持续时间;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从注入麻醉药至拔牙术结束时该时距内的心率变化,比较分析采用不同麻醉药物的临床反应.结果 0.5%布比卡因麻醉药麻醉持续时间长;含与不含1∶10万肾上腺素的0.5%布比卡因麻醉药麻醉持续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选用不含肾上腺素的麻醉药物的225例老年患者中,仅3例出现室性早搏.结论高龄患者拔牙术中的局麻药物应首选不含肾上腺素的布比卡因.

    作者:陆忆;陆群;丁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前锯肌复合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外科重建中的应用

    口腔颌面缺损常常是复合组织缺损,需同时修复骨和皮肤及口腔衬里,前锯肌复合组织瓣能同时携带骨、肌、大面积皮肤的任意组合,特别适合于复杂组织缺损的修复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许多作者报道了该组织瓣的解剖,设计,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文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先天性唇裂伴双上肢严重畸形1例

    先天性唇裂伴有双上肢严重畸形在临床上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12岁.患儿出生时即有右上唇裂开及双上肢短小,于1999年5月到我科就诊,要求修补唇裂.患儿父母亲均健康,非近亲结婚,为头胎足月顺产,母亲妊娠初期妊娠反应严重,但未服用任何药物.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李培基;罗兴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352例颌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992年至1998年共收治颌骨骨折352例,其中男性282例,占80.11%;女性70例,占19.89%;男女之比为4∶1.职业以农民为主258例,占73.3%,其次是工人、职员、干部、学生.本文对颌面骨骨折的年龄、原因、种类、合并伤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归纳.

    作者:黄玉朝;余国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阿霉素外周神经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附35例报告)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痛因尚不清楚[1],因而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1993年胡永升等报道用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2].对此我们做了动物实验,证实在兔眶下神经内注射阿霉素后,同侧三叉神经节内相应的神经节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注射点附近的神经干变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临床应用阿霉素注射到三叉神经外周分支内,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义诚;唐尤超;徐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软腭缺损的即刻修复

    软腭缺损常见于肿瘤切除术后,因其造成了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患者语言不清,进食吞咽时食物从鼻腔返流而影响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重建软腭外形、恢复腭咽闭合功能是修复软腭缺损的基本原则.由于软腭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临床上尚无完全匹配的修复材料和方法.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探讨硬腭粘骨膜瓣和游离前臂皮瓣加咽后壁瓣修复软腭缺损的可行性及其利弊.

    作者:胡勤刚;唐恩溢;曾以周;杨旭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口内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学习班通知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正颌外科学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颊脂垫在口腔内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颊脂垫是咀嚼脂肪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Egyedi[1](1977)先将其作为带蒂移植体封闭口腔上颌窦瘘和口腔与鼻腔的洞穿.后来Tideman[2](1986)用来覆盖游离皮片的颊脂垫修复口腔内缺损获得成功.作者自1993年起应用颊脂垫修复口腔内缺损,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颊脂垫的应用解剖、颊脂垫瓣的制作技术、适应症及优缺点等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汪湛;何一川;陈文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美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投稿要求

    作者:郑家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68例双侧唇裂一期修复的远期效果评价

    双侧唇裂、特别是双侧完全型唇裂、修复术后常存在着鼻畸形、上唇紧张、人中沟和人中嵴缺乏、唇弓和唇红形态不正常等诸多问题[2].为探讨双侧唇裂修复不良的原因,观察加长法和原长法修复的远期效果,我们对修复后5年以上的168例双侧唇裂患者进行测量评价.

    作者:刘霜印;刘杨;任云壮;肖斌;付新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冠状切口并发症研究

    随着70年代对先天性颅面畸形手术治疗的开展,头皮冠状切口的手术径路得以确立,应用逐渐增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颅颌面创伤、肿瘤外科及整复、Ⅱ期畸形矫正和美容外科的各个领域,成为颅颌面外科通用的手术切口.然而对其并发症的研究国内未见专门报道.本文对36例头皮冠状切口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

    作者:周永强;叶文成;唐友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DNA含量和AgNOR定量研究腮腺混合瘤细胞增殖活性的价值

    目的为了评价DNA含量和AgNOR定量在研究腮腺混合瘤细胞增殖活性的价值.方法对60例良性无复发、复发和恶性腮腺混合瘤用流式细胞仪和银染色核形成技术作DNA含量和AgNOR定量测定.结果异倍体率,高S期细胞比率(SPF)率,AgNOR大小和分布在无复发与复发组间无显著差异,而良性与恶性肿瘤间有显著差异;AgNOR数目和形态各组间有显著差异;高SPF率与AgNOR均能反映其细胞增殖活性.结论高SPF率和AgNOR对良恶性混合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AgNOR颗粒数目和形态对良性混合瘤的复发有较高估测价值.

    作者:陈伟良;李海刚;陈光晔;孔庆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