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柏泉;杨震;孟昭业;张森林;许建辉
Sj(o)gren综合征(简称SS)系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粘、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病症.病变如限于外分泌腺本身者称原发性,若同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常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则称之为继发性.
作者:胡北平;俞创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游离髂骨复合组织瓣(FIOMF)即时修复一侧上颌骨切除后缺损.方法①FIOMF的制备,根据缺损创面的大小,切取相应大小的骨肌瓣,注意保护血管蒂;②上颌骨切除按常规方法进行,但由于血管蒂偏短,故切口选择下颌下缘为好,将下唇中线拉开暴露上颌骨;③受区血管主要用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或颈外静脉,如蒂长不够,可用静脉移植来解决;④FIOMF切取后即行修剪、固定、吻合血管;⑤腭部创面封闭可用对侧腭粘骨膜瓣,如缺损过大过中线,可用FIOMF带皮肤封闭.早期观察指标:①颧面部形态基本恢复;②无口鼻腔漏;③语音清晰;④托牙修复效果好.结果共修复6例,经3~36月的随访,5例达到上述的观察指标,1例手术后因骨块坏死而失败.结论由于FIOMF修复一侧上颌骨缺损具有重建颧面部外形丰满,提供有力骨支撑,托牙修复效果好,可以进行种植体修复等优点,所以初步认为:FIOMF是一侧上颌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作者:叶炳飞;徐明耀;胡黎萍;杜晓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奎宁对人小涎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利用Acc-2细胞的多药耐药模型Acc-2/VCR,采用MTT和流式细胞仪体外观察奎宁对Acc-2/VCR多药耐药的逆转.结果奎宁能一定程度地逆转Acc-2/VCR对VCR、DDP、PYM的耐药,并能降低经奎宁处理后Acc-2/VCR的DNA含量.结论奎宁是一种较好的耐药调节剂.
作者:胡砚平;东耀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含牙囊肿、正常口腔粘膜上皮中细胞增殖抗原Ki-6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牙源性角化囊肿中Ki-67表达较含牙囊肿高,与正常口腔上皮相似;复发的与未复发的牙源性角化囊肿Ki-67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牙源性角化囊肿中EGFR表达呈阳性.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增殖活跃,上皮增殖生长可能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有关.
作者:张文彪;赵怡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评定在插管困难病人中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实施光导食管引导插管的价值.方法将136例气管插管困难病例分为三组:组A(90例,清醒状态)、组B(16例,全麻状态)分别为预知和未预知插管困难的病人,均由技术熟练者插管,组C(30例)为预知插管困难而由非熟练者插管的病人.全组均采用BTII光导食管引导插管,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情况.结果组A和组B的插管成功率为98.9%和93.8%,插管时间为8.1min和3.2min.组C中2次操作成功发生率和插管时间明显多于由熟练者操作的组A(P<0.05).经鼻食管气管引导管的置管深度b与鼻翼根部至耳屏中点的距离a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r=0.9118,P<0.01),直线回归方程式为b=11.85+1.022a(cm).结论采用BTII实施光导食管引导插管可用于多种插管困难病人,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朱也森;姜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是智齿冠周炎引起的牙源性感染,由于急性期未能彻底治疗或病灶牙存在,转入慢性期后反复发作,导致下颌骨骨膜及密质骨受累.
作者:黄贵洲;谢发生;林亚极;黄婉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双侧唇裂是口腔颌面部较严重的先天性畸形,按其裂隙部位,可分为部分裂、完全裂和混合裂三种类型[1].双侧完全唇裂是严重的一种:患者上唇及鼻底完全裂开,多数还伴有双侧完全腭裂;前颌骨孤立地接连于鼻中隔犁骨前下方,前颌骨与上颌骨失去连接,加之鼻中隔软骨继续生长,使前颌骨明显向前上方突出.
作者:朱培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局部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成釉细胞瘤中MMP-2阳性染色位于肿瘤外周柱状细胞的胞浆中,中心星网状细胞未见表达;角化囊肿和含牙囊肿的上皮细胞中均未见MMP-2的阳性表达.结论成釉细胞瘤细胞产生的MMP-2,导致基底膜成分Ⅳ型胶原降解,破坏基底膜的完整性,这可能是成釉细胞瘤局部侵袭的机制之一.
作者:陶谦;黄洪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剧烈的恶心和呕吐是化疗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各种镇吐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直接影响病人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及化疗效果[1].作者通过三组不同的镇吐治疗效果比较,并对照使用安慰剂,分析其优缺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苗润州;袁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颌面部熊抓伤在诸多致伤原因中较少见,其损伤的临床特点较独特,熊抓伤时具有对头颅及颌面部组织撕拉与冲击伤的力量,可造成头皮、颌面部软组织大面积的撕裂伤及撕脱伤,受损组织过度的移位或组织缺损.骨组织多为多发性骨及粉碎性骨折,甚至发生鼻、眼、耳组织器管的损伤或缺损,治疗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畸形及功能障碍.手术治疗尽可能做到一期治疗效果满意,困难较大应为二期整复创造条件.本文对我科自1980年至1999年期间收治7例颌面部熊抓伤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何一川;杨卫东;汪湛;何杰儒;陈文君;肖剑峰;沈绍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膜复合脱钙冻干异体骨(demineralized freeze-dried bone,DFDB)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比较单纯PLA膜和PLA膜复合DFDB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下缘中份形成1.0cm×0.6cm×0.4cm的矩形缺损.左侧缺损覆以PLA膜,右侧缺损植入DFDB后表面覆盖PLA膜.术后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取双侧下颌骨标本作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以及X线片计算机灰度值分析.结果 PLA膜复合DFDB侧成骨活跃,成骨量高,计算机灰度值分析表明,术后4、8周两侧缺损区内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合材料侧骨密度较高.结论 PLA/DFDB复合材料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作者:李祖兵;侯劲松;程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近20年来,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旨在头颈部手术后立即修复组织缺损创面,恢复功能的技术手段,已日臻完善.其中,以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倍受青睐[1].笔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各种头颈部手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共4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钧国;殷文平;杨代茂;徐贤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口腔科的急诊工作中,经常遇到牙齿外伤脱位的患者.除极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脱位牙均可经过治疗后再植回原来的牙槽窝内,使患牙得到保留.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套用于脱拉牙再植治疗的方法,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庞颖华;李旭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颌面骨折是常见的颌面部损伤,以往多采用单颌结扎固定,颌间牵引固定,切开钢丝内固定和小钢板内固定术等治疗方法,均收到良好效果,但也存在着固定时间长、进食受限、口腔卫生差、固定稳定性差,需二次手术取除内固定装置等若干问题,作者自1997年开始应坚强内固定术(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治疗颌面部骨折80例获得满意效果,克服了以上弊端,现就其方法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郑苍尚;严文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舌甲状腺又名舌甲状腺结节、舌甲状腺肿,是异位甲状腺组织.它是一种胚胎发育畸形,是由于胚胎期中线甲状腺原基移位失败所致,从舌根到正常位置的甲状沿线之间均可发生,发生在纵隔内则甚少见.而约有90%的异位甲状腺位于舌根部,位于舌根者常因造成咽或喉堵塞,引起发音不清及呼吸困难.我科于1996年6月及1997年4月各收治1例舌甲状腺患者,在行异位甲状腺切除同时将其植入正常甲状腺部位,术后患者目前为止无明显甲减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孙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平阳霉素(PYM)瘤内注射治疗口面部各种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收集1993年1月至1999年1月,用PYM注射治疗口面部海绵状、草莓状和混合性等血管瘤450例(528个瘤体).7~10天注射1次,3~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经6个月~6年随访,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86.89%,好转12%,总有效率为98.89%.按瘤体个数统计,海绵状、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的治愈和基本治愈率分别为91.04%、86.05%、78.01%.葡萄酒色斑的基本治愈率只有14.29%.其发热反应只有3.11%.结论 PYM治疗海绵状、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疗效高,疗程短,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有效方法.但对葡萄酒色斑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寿柏泉;杨震;孟昭业;张森林;许建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结节病(sarcoidosis)又称类肉瘤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任何器官系统的全身性疾病.90%的患者肺部受累,也常见于皮肤、眼和淋巴结,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者相对少见,症状不典型.1875年由Hutchinson首先叙述,1899年由Boeck命名[1].约40%的患者就诊时伴有临床症状,大多由X线检查所发现.结节病可呈自限性,也可进行性发展而表现为肺纤维化等.有时,结节病仅以腮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口腔颌面部表现为特征,则诊断相对不易,活检也许是必须的,应引起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重视,以免误诊而影响治疗.
作者:华春清;姚隆浩;郑家伟;徐兵;徐立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面部皮瘘多为化脓性炎症,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引起.患者多来自农村,主要为误诊误治、延误治疗、患者不重视等原因导致瘘管长期不愈.本文总结本科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治疗的34例,都为牙源性感染,现报告如下.
作者:宫尚红;杜瑛瑛;张志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国1988~1992年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1988~1992年期间我国500多所医院孕28周至产后7天的3246408例围产儿,4349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国5年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城乡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男性发生率为14.9/万,女性发生率为11.7/万,差异有显著性,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性别比为1.3∶1.三类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各自的发生率为:CL±P:7.8/万,CL:3.8/万,CP:1.8/万.结论我国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无变化趋势,城乡无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唇裂合并腭裂为常见类型.
作者:梁娟;王艳萍;周光萱;朱军;缪蕾;吴艳乔;肖坤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鳃裂畸形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疾病,文献较少见有系统的描述,而且还存有争议.本文收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作者:陈守平;周正炎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