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瓣肌皮瓣在头颈部手术中的应用

戴钧国;殷文平;杨代茂;徐贤寅

关键词:肌皮瓣修复, 头颈部手术, 应用, 组织缺损, 手术后, 现报道如下, 血管外科, 立即修复, 恢复功能, 带血管蒂, 创面, 技术
摘要:近20年来,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旨在头颈部手术后立即修复组织缺损创面,恢复功能的技术手段,已日臻完善.其中,以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倍受青睐[1].笔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各种头颈部手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共4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BTII光导食管引导插管用于插管困难病人的评价

    目的评定在插管困难病人中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实施光导食管引导插管的价值.方法将136例气管插管困难病例分为三组:组A(90例,清醒状态)、组B(16例,全麻状态)分别为预知和未预知插管困难的病人,均由技术熟练者插管,组C(30例)为预知插管困难而由非熟练者插管的病人.全组均采用BTII光导食管引导插管,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情况.结果组A和组B的插管成功率为98.9%和93.8%,插管时间为8.1min和3.2min.组C中2次操作成功发生率和插管时间明显多于由熟练者操作的组A(P<0.05).经鼻食管气管引导管的置管深度b与鼻翼根部至耳屏中点的距离a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r=0.9118,P<0.01),直线回归方程式为b=11.85+1.022a(cm).结论采用BTII实施光导食管引导插管可用于多种插管困难病人,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朱也森;姜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左腮腺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1例报告

    我科收治左腮腺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患者,临床文献少见,现报道如下:患者,男,因左耳垂下肿块3个月,逐渐增大半月而入院.

    作者:石灵萍;满仓位;王景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X线头影标志点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初步研究

    目的旨在研究用于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各标志点的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定位方法,建立计算机自动定点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CACAS).方法应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相关技术,其中包括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Canny边缘检测、基于知识的边缘跟踪及可变模板匹配技术等,改善X线头影图像质量,提取软硬组织边缘轮廓,自动定位识别标志点.结果 CACAS系统成功实现了17个标志点的自动识别与定位及面下1/3轮廓描迹.结论本研究建立CACAS系统所运用的技术方法是有效可靠的.

    作者:魏明贵;周正炎;丁国伟;王国世;郭其一;杨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聚乳酸膜复合脱钙冻干异体骨修复下颌骨缺损

    目的探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膜复合脱钙冻干异体骨(demineralized freeze-dried bone,DFDB)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比较单纯PLA膜和PLA膜复合DFDB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下缘中份形成1.0cm×0.6cm×0.4cm的矩形缺损.左侧缺损覆以PLA膜,右侧缺损植入DFDB后表面覆盖PLA膜.术后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取双侧下颌骨标本作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以及X线片计算机灰度值分析.结果 PLA膜复合DFDB侧成骨活跃,成骨量高,计算机灰度值分析表明,术后4、8周两侧缺损区内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合材料侧骨密度较高.结论 PLA/DFDB复合材料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作者:李祖兵;侯劲松;程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颅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系统的建立

    目的探讨正常颅面结构内在美学规律、研究复杂颅面畸形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整复手术设计方法.方法建立了颅颌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计算机系统(3DCMFCADS),并将系统应用于正常颅面分析和颅面畸形整复手术设计.结果所建系统整机运行稳定,测量分析误差微小,精密度大变异系数仅1.92%,手术模拟设计和构建的移植体或植入体三维模型形态逼真、参数准确.所建系统和方法的优特点表现在:①可同时显示硬、软组织结构并对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和手术模拟设计.②可显示颅面立体结构;可定性和定量地诊断分析颅面畸形;可进行手术模拟并设计移植或植入修复体三维模型.③可利用国内较普及的CT扫描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开展工作,系统操作方法易于为外科医生掌握使用,具有临床实用性.④定量诊断和手术设计的准确性、精密度高,且具有客观性.结论 3DCMFCAD系统和方法的建立为颅面畸形形成机制研究、诊断分析、手术设计和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作者:杨斌;张涤生;黄洪章;冯胜之;穆雄铮;韦敏;龙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奎宁逆转人腺样囊性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奎宁对人小涎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利用Acc-2细胞的多药耐药模型Acc-2/VCR,采用MTT和流式细胞仪体外观察奎宁对Acc-2/VCR多药耐药的逆转.结果奎宁能一定程度地逆转Acc-2/VCR对VCR、DDP、PYM的耐药,并能降低经奎宁处理后Acc-2/VCR的DNA含量.结论奎宁是一种较好的耐药调节剂.

    作者:胡砚平;东耀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髂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一侧上颌骨缺损

    目的应用游离髂骨复合组织瓣(FIOMF)即时修复一侧上颌骨切除后缺损.方法①FIOMF的制备,根据缺损创面的大小,切取相应大小的骨肌瓣,注意保护血管蒂;②上颌骨切除按常规方法进行,但由于血管蒂偏短,故切口选择下颌下缘为好,将下唇中线拉开暴露上颌骨;③受区血管主要用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或颈外静脉,如蒂长不够,可用静脉移植来解决;④FIOMF切取后即行修剪、固定、吻合血管;⑤腭部创面封闭可用对侧腭粘骨膜瓣,如缺损过大过中线,可用FIOMF带皮肤封闭.早期观察指标:①颧面部形态基本恢复;②无口鼻腔漏;③语音清晰;④托牙修复效果好.结果共修复6例,经3~36月的随访,5例达到上述的观察指标,1例手术后因骨块坏死而失败.结论由于FIOMF修复一侧上颌骨缺损具有重建颧面部外形丰满,提供有力骨支撑,托牙修复效果好,可以进行种植体修复等优点,所以初步认为:FIOMF是一侧上颌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作者:叶炳飞;徐明耀;胡黎萍;杜晓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兔胸锁乳突肌介导的基因转染及其优化方案的研究

    目的建立基因转染兔胸锁乳突肌和确定其优化方案.方法采用大规模提纯的pBlacZ质粒制备分子外科注射液,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基因转染优化方案的研究.通过手术切开,暴露兔胸锁乳突肌,模拟临床操作,进行分子外科注射术转染外源基因的试验,同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X-gal染色切片.结果基因转染实验侧含pBlacZ质粒的肌肉组织有lacZ基因的表达,4周、纵向、200μl可获得高的基因表达效率.结论胸锁乳突肌可摄取和表达外源质粒,是一个潜在的分子外科转基因部位.

    作者:黄丹;李金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口内切口在治疗下颌边缘性骨髓炎中的应用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是智齿冠周炎引起的牙源性感染,由于急性期未能彻底治疗或病灶牙存在,转入慢性期后反复发作,导致下颌骨骨膜及密质骨受累.

    作者:黄贵洲;谢发生;林亚极;黄婉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外伤脱位牙的急诊再植治疗--87例138颗牙临床分析

    在口腔科的急诊工作中,经常遇到牙齿外伤脱位的患者.除极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脱位牙均可经过治疗后再植回原来的牙槽窝内,使患牙得到保留.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套用于脱拉牙再植治疗的方法,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庞颖华;李旭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舌异位甲状腺1例报告

    舌甲状腺又名舌甲状腺结节、舌甲状腺肿,是异位甲状腺组织.它是一种胚胎发育畸形,是由于胚胎期中线甲状腺原基移位失败所致,从舌根到正常位置的甲状沿线之间均可发生,发生在纵隔内则甚少见.而约有90%的异位甲状腺位于舌根部,位于舌根者常因造成咽或喉堵塞,引起发音不清及呼吸困难.我科于1996年6月及1997年4月各收治1例舌甲状腺患者,在行异位甲状腺切除同时将其植入正常甲状腺部位,术后患者目前为止无明显甲减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孙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胸大肌皮瓣在Ⅲ、Ⅳ期舌癌修复中的应用及并发症--35例临床分析

    舌癌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约占口腔癌的32.3%~50.6%,居首位.其5年生存率仅为50%~60%[1].舌癌的手术常造成舌体大部缺损或全舌缺损,给患者带来吞咽、语言和咀嚼功能障碍及精神上创伤.自Arryan[2]1979年应用该皮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王兆宏;孙冀;盖春明;麻念龙;裴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结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结节病(sarcoidosis)又称类肉瘤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任何器官系统的全身性疾病.90%的患者肺部受累,也常见于皮肤、眼和淋巴结,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者相对少见,症状不典型.1875年由Hutchinson首先叙述,1899年由Boeck命名[1].约40%的患者就诊时伴有临床症状,大多由X线检查所发现.结节病可呈自限性,也可进行性发展而表现为肺纤维化等.有时,结节病仅以腮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口腔颌面部表现为特征,则诊断相对不易,活检也许是必须的,应引起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重视,以免误诊而影响治疗.

    作者:华春清;姚隆浩;郑家伟;徐兵;徐立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舌骨性迷芽瘤

    舌骨性迷芽瘤在临床上十分罕见.本文报告2例舌骨性迷芽瘤并复习有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组织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理,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作者:何建明;徐青;姚隆浩;徐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造釉细胞瘤治疗进展

    造釉细胞瘤是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颌骨良性肿瘤,国内5所口腔医学院校统计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占牙源性肿瘤约63.2%.该瘤膨胀性生长可影响容貌,多次复发有恶变可能,原发恶性者能危及生命,因此研究该病的生物特性,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造釉细胞瘤研究方面的文献,重点对造釉细胞瘤的各种治疗方法及适应证进行了阐述.

    作者:廖大鹏;周正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牙源性角化囊肿细胞增殖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

    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含牙囊肿、正常口腔粘膜上皮中细胞增殖抗原Ki-6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牙源性角化囊肿中Ki-67表达较含牙囊肿高,与正常口腔上皮相似;复发的与未复发的牙源性角化囊肿Ki-67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牙源性角化囊肿中EGFR表达呈阳性.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增殖活跃,上皮增殖生长可能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有关.

    作者:张文彪;赵怡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鼻唇沟皮肤组织瓣在双侧完全唇裂修复中的应用

    双侧唇裂是口腔颌面部较严重的先天性畸形,按其裂隙部位,可分为部分裂、完全裂和混合裂三种类型[1].双侧完全唇裂是严重的一种:患者上唇及鼻底完全裂开,多数还伴有双侧完全腭裂;前颌骨孤立地接连于鼻中隔犁骨前下方,前颌骨与上颌骨失去连接,加之鼻中隔软骨继续生长,使前颌骨明显向前上方突出.

    作者:朱培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皮瓣肌皮瓣在头颈部手术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旨在头颈部手术后立即修复组织缺损创面,恢复功能的技术手段,已日臻完善.其中,以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倍受青睐[1].笔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各种头颈部手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共4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钧国;殷文平;杨代茂;徐贤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上颌埋伏尖牙的外科-正畸治疗

    目的对上颌埋伏尖牙进行外科-正畸治疗.方法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间隙扩展,然后根据上颌埋伏尖牙的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分析其阻生的病因,采用外科翻瓣导萌术,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粘贴托槽,再选择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对12例患者的14颗上颌埋伏尖牙进行正畸牵引导萌.结果 11颗埋伏尖牙均已萌出后排齐,牙髓和牙周情况正常.结论只有通过从上颌埋伏尖牙的位置关系,分析其阻生的病因,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暴露和正畸牵引导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矫治上颌埋伏尖牙.

    作者:张隆祺;周正炎;王佛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鳃裂畸形的研究进展

    鳃裂畸形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疾病,文献较少见有系统的描述,而且还存有争议.本文收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作者:陈守平;周正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