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杰;胡新荣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冻干)治疗冠心病心绞的痛临床效果.方法 12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冻干)静脉滴注.结果 注射用丹参(冻干)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心电图缺血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冻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可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岳喜进;田凤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宫颈癌前病变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它反应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
作者:王之艾;吴素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量表在小儿渗出性中耳炎临床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儿童症状调查表及儿童行为量表,选择临床已明确诊断为渗出性中耳炎的患者65 例,采用鼓膜置管术的儿童术前及术后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5 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与术前相比,患儿术后症状评分及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习情况及行为问题评分改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改变情况与家长主观反映符合率100%.结论 对于手术治疗渗出性中耳炎是有益的,可在临床推广.儿童症状调查表及儿童行为量表可以用于术后评估.
作者:易华容;万小英;朱艳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外伤患者术前存在的心理反应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减少患者不良心理的方法.方法 对316例外伤患者术前存在的心理反应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外伤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结论 对骨科外伤术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保证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卢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本文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介绍处方调配中应注意的问题.处方调配要求药学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严把处方质量关,严格遵守药品调剂操作规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杨秀荣;王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速尿配合环磷腺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1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小剂量速尿配合环磷腺苷葡胺120mg,加入5%葡萄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疗程7~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观察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心悸、气喘、肝脾肿大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速尿配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疗效比单纯常规疗法显著.
作者:张月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骨折的临床护理,防止和避免新生儿残疾和功能障碍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新生儿局部护理,固定观察、母婴生活指导以及出院随访护理指导,使新生儿早日康复.结果 2例新生儿骨折患儿顺利康复,无后遗症发生.结论 医院的治疗和家庭的延续护理是新生儿骨折修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罗悦虹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不断在医疗设备上得到运用,医疗设备是多学科技术的结合,自动化程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就给医疗设备维修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维修管理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作者:张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通过对我院的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患关系的现状,其中服务态度、沟通技巧、护理技术等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患者的需求,转变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根本对策.
作者:孙艳;周凤鸾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消栓颗粒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服用消栓颗粒治疗中风后遗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消栓颗粒对中风后遗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流变学亦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其FIB和全血还原粘度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消栓颗粒具有改善脑血流、对中风后遗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作者:邹春颖;黄作义;张晓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临床不同标本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结合双纸片确证法对我院2005-2006年微生物室从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523株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发生率为26.1%,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发生率为23.1%,中段尿、痰、伤口分泌物3种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菌在ICU病房所占比例大,其次为呼吸科病房,儿科病房所占比例小;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非产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多重耐药.目前我院产ESBLs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 产ESBLs菌在我院各个病房、不同标本均有发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除亚胺培南外,产ESBLs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作者:杨月琳;黄家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例 ASAⅠ级拟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每组100例,观察麻醉和术中丙泊酚用量、生命体征、体动、呼吸抑制和术后苏醒时间、腹痛情况等.结果 术中丙泊酚的总用量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芬太尼组血压下降明显.术后恢复时间瑞芬太尼组快;术中呼吸抑制瑞芬太尼组明显低于芬太尼组;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在术后腹痛的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麻醉比芬太尼更适用于无痛人流术,但仍需注意术中的呼吸管理.
作者:何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LM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收集HBsAg(+)、HBeAg(+)、Anti-HBc(+)、HBV-DNA(+)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组(Ⅰ组)26例以及单用拉米夫定组(Ⅱ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BV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与Ⅱ组相比,Ⅰ组ALT、AST复常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DNA转阴率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能够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马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患者75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40眼)采用干扰素球结膜下注射,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对照组38例(40眼),联用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治愈率高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会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自2003年1月-2011年5月对诊断新生儿肺出血的患者,气管内注入立止血,及时应用高呼吸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综合治疗新生儿肺出血58例.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治愈率达70.7%,且无气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结论 早诊断、早上机,在尚未发生多器官功能可为基层医院争取抢救机会,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气管内注入立止血和高PEEP可缩短止血时间,肺出血稳定24~36h再降PEEP可防止肺出血反弹.
作者:傅建平;胡安辉;袁水生;杨磊;刘华;胡小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前后的护理问题.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12月30日在本院进行无痛分娩的300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孕妇在用药后镇痛效果均确切,用药后较用药前疼痛明显降低.结论 分娩镇痛中的护理非常重要,对镇痛是否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樊俊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层流洁净手术部是采用层流空气净化方式的手术部,即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呈流线状流入室内,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室内产生的尘粒或微生物不会向四周扩散,随气流方向被排出房间.层流手术室是一种能控制手术室内的细菌浓度,减少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术室.我国于2002年11月颁布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作者:王淑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引发股骨头坏的主要病因是,激素的大量使用、外部创伤以及酗酒、风湿等.它们共同致病的特点是,先破坏邻近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所以,治疗股骨头坏的关键是改善供血,修复受损血管,建立侧肢循环.本文通过对46例股骨头坏死血管介入患者治疗的细心观察与精心护理,取得了好的效果.
作者:赵小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据统计目前全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1.2亿人,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例.
作者:朱建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3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49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结果 治疗后心率、射血分数、QT间期离散度、心律失常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锋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