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静脉置管意外脱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苏葵花;朱爱芳;廖文丽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 导管脱出, 原因, 对策
摘要:深静脉置管术是测量中心静脉压和快速补液的手段,同时也可用作输血、输液、肿瘤化疗及肠外营养的通道.建立一条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不仅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也可避免血管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更重要的是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我院急诊重症病房2009年2月-2011年2月有293例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治疗期间导管脱出18例,现将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硝苯地平缓释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硝苯地平缓释片(SR)与硝苯地平控释片(GITS)治疗高血压病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17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GITS组和SR组各85例.SR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口服,每天2次;GITS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后观察2组血压、谷/峰(T/P)值、血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SBP、平均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ITS组的T/P值大于SR组(P<0.05).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的降压效果优于缓释片.对于高血压患者,医师应具体了解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基本情况,以确定合理的管理方案.

    作者:廖琦;赖成毅;沈郭成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清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一清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ODS柱(Kromasil 250mm×4.6mm,5μm),DAD检测器;流动相:甲醇0.2mol/L磷酸水溶液(47:53),流速为1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 黄芩苷在0.08~0.40μ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加样回收实验中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2.56%(n=5).结论 本法操作简捷,结果 准确可靠,适用于一清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陆麟;陈晓春;蒯钰敏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强化急诊药房管理避免药患纠纷发生

    急诊药房服务于急症患者,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保证.急诊工作也体现出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急诊科被称为医患纠纷的高发地带,发生在急诊药房的药患纠纷如处理不当,不仅会耽误患者的治疗,还会干扰急诊药房正常的工作秩序,对医院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强化药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有效地避免药患纠纷,和谐药患关系.

    作者:陈煜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48例临床分析

    早产儿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在喂养过程中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现象.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207例早产儿中,有48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及肠道喂养相结合,辅以胃肠动力药物,较合理的解决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报道如下.

    作者:吴朝波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氨溴索致不良反应21例分析

    目的 探讨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促进安全用药.方法 对国内近年来期刊公开报道的有关氨溴索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例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生多的是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1.90%,各种制剂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结论 重视氨溴索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程国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误诊分析

    本文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诊断为蛛网下腔出血的5例误诊患者的误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 以严重精神失常为特征,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患者,男,66岁.2d前于活动中突然出现头部麻木、频繁呕吐,2h后出现呆笑、语无伦次、定向力障碍、随地大小便,按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治疗,病情渐加重.查体患者颈抵抗,克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均匀血性,CT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治疗5周后痊愈.

    作者:余世雄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丹参酮ⅡA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联合神经节苷脂(GMI)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HIE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TanⅡA 1mg·kg-1·d-1静脉滴注;GMI 20mg/d静脉滴注,7~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加用胞二磷胆碱100mg/d和脑蛋白水解物2ml/d静脉滴注,连用7~10d.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nⅡA联合GMI能显著促进新生儿HIE临床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慧勤;罗家德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接触粉尘致肺气囊1例

    肺气囊是支气管肺炎的影像学表现,表现为壁1mm左右的薄壁圆形空腔,为引流支气管因炎症而形成活瓣作用致空洞内气体逐渐增多所致.肺气囊的临床表现不太明显,早期与肺结核空洞相似,易混淆,现就1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从事石粉加工工作2年.午后发病,主诉低热、流涕、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个月,无咳嗽、咯痰、胸疼症状,初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欠佳.摄X线胸片表现为右上叶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拟诊肺结核,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详细观察X线胸片,右上肺可见空洞,壁薄,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斑片状模糊阴影,有一约6cm×6cm薄壁空洞,内外壁光滑,内无液平面.

    作者:卢琴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老年抑郁症患者36例护理体会

    老年抑郁症指首次发作时年龄>60岁、以持久的抑郁心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尤其在75岁以上老人中更加普遍.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脑功能将逐渐减退,心理也逐渐衰老,加上因退休、丧偶、经济来源、家庭不和睦等因素所导致的悲观、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变化,诱发老年抑郁症.据调查,我国老年抑郁症患者占调查人口的0.3%,占老年人口的3 4%,而且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有自杀观念者高达10%[1].老年抑郁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的宣教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麻艳红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小檗碱治疗高脂血症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小檗碱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高脂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和运动控制治疗,试验组在饮食运动控制的基础上服用小檗碱0.3g,每天3次.治疗4个月后测2组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均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hs-CRP水平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檗碱具有降低高脂血症患者TC、TG、LDL-C及hs-CRP的作用.

    作者:周艳芳;黄士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2010年1-12月处方9600张,运用Excel电子表格对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0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3763张占39.20%.其中,抗菌药物联用处方422张占应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1.21%;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8.79%,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0.98%.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频率较高,分别占33.29%、26.07%.儿科与内科应用抗菌药物频次较高,分别占35.98%、30.99%.抗菌药物不合使用情况有重复用药、无指征用药、药理作用拮抗及给药方案不当.结论 医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我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作者:夏荣芬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基层医院普外科患者健康教育探讨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患者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我院是一所二级基层综合医院,收治的对象大多是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较差的彝族农村患者,同时普外科患者普遍存在着病情变化快、住院周期短、面临手术可能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如何能使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患者受益,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作者:吴媛馨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治疗时机.方法 将急性胆囊炎患者116例随机分观察组89例和对照组27例.其中观察组在患者发病72h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为发病72h后行手术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胆道损伤、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胆囊炎要根据患者情况,尽早实施手术治疗,能够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以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李明月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1·d-1和利巴韦林10ml·kg-1·d-1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5d;对照组仅应用利巴韦林注射剂10ml·kg-1·d-1静脉滴注,连续3~5d.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2组患儿发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注射剂,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贾燕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现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探讨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 (1)集体讲课.定期召集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授课式的讲解,课后鼓励大家踊跃发言,组织讨论,以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及防病措施.(2)个别讲解.对个别文化层次低的患者,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逐个说明,直到完全理解为止.(3)图文宣传.建立社区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内容辅以插图,以加深认识.(4)建立疾病卡片.卡片上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服用的药物和急救措施.卡片和药物要随身携带,以预防发生意外时的抢救,争取时间,增加医院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士长要加强科室的护理管理、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必须要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增强护士长非权力因素影响力的措施:保持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感召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行人性化管理等.使其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匡永福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失眠患者用药咨询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失眠患者用药咨询情况,为失眠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用药咨询,提高失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方法 对67例失眠患者的用药咨询记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67例用药咨询记录中,年龄以46~60岁者多,占43.28%;其次为30~45岁者,占26.87%.咨询的内容为:治疗药物及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服药方案及其他.结论 现阶段失眠患者用药咨询工作应主要从正确的诊断、合适的药品和个性化给药方案等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从而提高失眠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高红梅;温秀琴;王琴;刘芳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2010年我院门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0年1-12月份门诊西药房处方35 045张,对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五官科和儿科口服第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多,分别占五官科总处方的54.70%和儿科总处方的50.29%.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单-抗菌药物处方占82.01%,二联处方占16.01%,三联处方占1.98%.结论 该院门诊处方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除五官科和儿科外,使用基本合理,但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剂量、配伍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

    作者:付远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肾移植围术期护理体会

    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肾移植已经成为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佳治疗方法 [1].然而,肾移植受体是一类特殊的患者,其护理工作也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提高.我院近年来采用肾移植手术治疗18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卿秀敏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深静脉置管意外脱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深静脉置管术是测量中心静脉压和快速补液的手段,同时也可用作输血、输液、肿瘤化疗及肠外营养的通道.建立一条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不仅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也可避免血管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更重要的是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我院急诊重症病房2009年2月-2011年2月有293例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治疗期间导管脱出18例,现将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苏葵花;朱爱芳;廖文丽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