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陈浩;肖剑波;刘传辉;付纲

关键词:丙泊酚, 氯胺酮, 术后镇痛, 上肢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拟行上肢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A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全麻,B组给予臂从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比较2组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及苏醒情况.结果 A组、B组麻醉后MA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保持相对稳定,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R明显升高(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B组,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术中患儿循环系统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优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应用差错案例分析与对策

    用药差错(medication errors)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预防事件,导致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为避免相同事故发生,我院对近年来发生的用药差错建立差错报告和分析,以期减少或预防用药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1 医师对所用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缺乏防患意识随着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及新药层出不穷,医师侧重于关注药物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往往容易疏忽.又由于患者的具体差异也不尽相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都有所不同.

    作者:傅唐德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老年瘙痒性皮肤病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病因素及治疗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愈率.方法 对76例老年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25例患者伴有血脂异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1例,合并肝胆疾病19例,血糖异常4例,合并肾炎或肾功能异常2例,合并脑部疾病4例;治愈率为89.47%(68/76).结论 瘙痒与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免疫调节剂及健康正确的生活习惯对缓解老年患者的瘙痒性皮肤病症状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晓斌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柴胡舒肝散抗抑郁作用分析与疗效调查

    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由四逆散衍化而来.由柴胡、陈皮、川芎、枳实、芍药、香附、甘草组成,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代表方之一,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能,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有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孟宪波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明确低血糖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35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低血糖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用量过多.经过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进行积极的低血糖治疗,有效率为91.4%.结论 应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学会和掌握低血糖的预防和急救措施,能够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白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动态心电图检测常发现房颤伴长R-R间期的现象,此现象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20例房颤伴长R-R间期≥2.0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问题,报道如下.

    作者:梁丽;陈为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的原因分析及社区护理应对

    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是指孕产妇在妊娠各期、产褥期合并有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现象,以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多见,其中70%的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1].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孕产妇在产前、产后体检报告中发现: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生率达10%左右,其中7%无明显临床症状,3%有轻微或明显临床症状.这对我社区的孕产妇来说仍是一大健康隐患.因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时诊断较非孕期困难,常致漏诊、误诊,因而有发生坏死、穿孔、胆汁性腹膜炎和胆源性胰腺炎的危险;因发热、疼痛又引起胎儿窘迫及诱发宫缩引起流产、早产的可能;在产褥期也因疼痛影响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作者:杨雪琴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鼓膜穿刺抽液后注药辅治分泌性中耳炎41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鼓膜穿刺抽液后注药辅治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鼓膜穿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鼓膜穿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鼓室注入地塞米松5mg和α-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0.5ml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鼓膜穿刺抽液后注药辅治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娟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2010年我院妇科用药分析

    目的 探讨2010年该院妇科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0年该院妇科用药情况按消费结构、销售金额和用药额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专科用药和激素类药为我院妇科主流用药,提示患者以外生殖道感染为主;激素类药物、专科用药用药金额比重增加明显,提示该院妇科辅助生育技术日趋成熟.结论 该院2010年妇科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显示了妇产科专科医院的用药特点.

    作者:陈丽莲;郑继标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 将172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单用微波治疗仪治疗,治疗组给予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83.7%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敏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加强核心制度学习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核心制度学习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护理工作中,核心制度掌握的情况,决定着护理质量.2009年我院护理部为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 加强制度学习,提高护理质量(1)护理服务包括内涵性服务和外在性服务.护理内涵性服务是骨架,通过培训能得到提高,这是护理部及科室定期组织专业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培训的目的.

    作者:李梦萍;徐珍荣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我院门急诊不合格处方调查分析

    目的 提高处方的合格率,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0年1-6月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计算出各不合格项目的 比例,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结果 抽查处方17 287张,不合格处方712张,处方合格率为95.88%.不合格处方中规格不规范259张(36.38%),无用药天数111张(15.59%),名称不规范100张(14.04%),修改不规范55张(7.72%),用法用量不正确47张(6.60%),无皮试结果36张(5.06%),内服和外用药未分开开方25张(3.51%),儿童用药处方无体质量19张(2.67%),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11张(1.54%),超量用药未重签名6张(0.84%),其他43张(6.04%).结论 应加强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防止不合格处方的出现,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陈廷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产科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

    产科子宫切除手术指的是孕妇在生产手术中的一种子宫切除手术[1].产科子宫切除术主要包括2个方面,即在剖宫产子宫切除手术的同时对子宫进行切除.子宫切除术除了能够治疗产妇产后出血等并发症之外,还能够有效地去除子宫肿瘤.笔者将2009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惠满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 将720例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0例.试验组分娩时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对照组常规分娩.比较2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镇痛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活跃期宫颈扩张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镇痛后第一产程为(2.5±0.1)h短于对照组的(3.5±0.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剖宫产率为2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好,对产妇生理影响小,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产妇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玉萍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2010年门诊患者基本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全年各科室处方6000张,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张数和类型.结果 不合理用药处方276张,占总处方数的4.60%.门诊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不合理用药原因为联用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当及溶媒选择不当、激素应用不合理、无指征使用抗生素、配伍或重复用药.结论 医院应加大合理用药监管力度,加强临床药学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陈翠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溴索注射液配伍安全性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溴索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有理化性质改变,因发现及时未对患者造成伤害,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遵医嘱在常温下予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哌酮/舒巴坦1.5g静脉滴注过程中,予以生理盐水10ml加氨溴索注射液30mg静脉推注,当两种药液在头皮针软管处相遇时,即出现乳白色浑浊,立即予以回抽注射器后拔针,因发现及时浑浊药液未进入患者静脉内.为保证患者安全,予以重新静脉穿刺,静脉滴注其他液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作者:肖冬梅;张小群;杨锐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且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根椐术后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予布托啡诺6mg+罗哌卡因75mg;Ⅱ组予罗哌卡因225mg+芬太尼0.4mg,每组均用0.9%生理盐水稀释到200ml,背景剂量3ml/h,自控镇痛(PCA)2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观察4、12、24和48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患者平静时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统计不良反应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2组术后各时间点MAP、HR及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7%低于Ⅱ组的16.7%(P<0.05);Ⅰ组镇痛治疗总体满意率高于Ⅱ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PCEA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少,患者术后总体满意率高,可作为临床PCEA的一种较佳选择.

    作者:陈勇;罗燕;董理;杨帅;邓磊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拟行上肢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A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全麻,B组给予臂从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比较2组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及苏醒情况.结果 A组、B组麻醉后MA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保持相对稳定,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R明显升高(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B组,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术中患儿循环系统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优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

    作者:陈浩;肖剑波;刘传辉;付纲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离子型碘造影剂过敏反应50例预防措施及护理

    离子型碘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是无色透明或微黄色的水溶液,黏稠度高,渗透压高,有一定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常见,使用前应作过敏试验[1].现对其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1年8月-2011年7月进行排泄性尿路造影4038例,发生轻度过敏反应42例,重、度过敏反应8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8~65岁.

    作者:袁良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剂型,中药注射剂问世已逾60年了,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增多,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急剧增多,且造成的危害较大,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7.3万份,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总数的7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前十一期<药品不反应信息通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达8种之多,占通报品种总数的21%,占通报中药品种总数的66%,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且危害性大,如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及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莪术油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具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和较高的病死率.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常用抗感染药物配伍稳定性验证

    目的 观察常用抗感染药配伍稳定性.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临床常用抗感染药与常用输液溶液配伍后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测定pH值变化及含量变化.结果 大多数抗感染药的配伍稳定性良好.结论 一定温度和时间内混合液无色澄明,无颜色变化、气泡产生及肉眼可见的沉淀生成,pH值稳定,则提示药物配伍无变化,反之,则其配伍后稳定性差.

    作者:吴兴和 刊期: 2011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