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张立平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摘要: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剂型,中药注射剂问世已逾60年了,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增多,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急剧增多,且造成的危害较大,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7.3万份,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总数的7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前十一期<药品不反应信息通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达8种之多,占通报品种总数的21%,占通报中药品种总数的66%,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且危害性大,如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及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莪术油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具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和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低热烧伤的特点及治疗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医疗设备及生活保暖电器的广泛应用,低热烧伤时有发生[1,2].我科1991-2011年收治的低热烧伤146例,由于未及时发现此类患者有其他疾病,又临床诊断为浅Ⅱ度烧伤,造成治疗过程中经久不愈.现将低热烧伤患者的特点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郑增强;刘凌风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原因及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1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并总结其发生原因.将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加强护理干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9.7%;经过护理,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9.5±4.0)分优于对照组的(42.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工作者应掌握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临床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文鸿;曾兴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急性脑出血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将OSAHS并发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非OSAHS并急性脑出血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昏迷程度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昏迷程度较对照组重,预后较对照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并发急性脑出血患者昏迷程度重,预后较非OSAHS急性脑出血患者差,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作者:闫庆红;范建新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手术室中患者心理问题护理体会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绝大多数的患者可通过成功的手术治疗而得以康复.手术室护士由于以配合手术为主,很少到病房与患者接触,面对被送进手术室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恐惧紧张心理,手术室护士必须要积极开展术前、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手术时保持佳身心状态.因此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促进其康复.

    作者:顾小冰;吴巧玲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治疗体会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8%,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我科近年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现将其手术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7~69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2例.2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

    作者:罗家德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玻璃酸钠注射液辅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3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注射液辅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D2乳酸钙片和尼美舒利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每周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间隔6个月后再注射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2组疼痛VAS评分、晨僵时间评分、关节肿胀级别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组关节疼痛VAS评分、晨僵时间评分、关节肿胀级别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玻璃酸钠注射液辅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延缓关节退变,具有调节关节代谢、抗炎、镇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计良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对妊娠结局母婴的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对妊娠结局母婴的影响.方法 分析GIGT患者161例(GIGT组)、妊娠期糖尿病(GDM)81例(GDM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血糖正常产妇300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在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羊水过多各项指标中,两血糖异常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IGT组巨大儿及羊水过多发生率均高于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GT组及GDM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GT对孕妇及围生儿可造成与GDM相同的不良结局.

    作者:王咏红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人工流产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目的 提高人工流产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对医院门诊2010年3月和2011年3月人工流产手术患者300例进行用药调查,比较其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2011年3月较2010年3月术前预防用药率、术中预防用药率明显升高,但术后预防用药率明显下降(P<0.05).联合用药种类逐渐减少,单-用药逐渐增加;基本趋向于口服给药;但预防性用药种类趋向广谱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比例增高.结论 应更进一步严格掌握各类手术预防用药的指征;加强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管理;选择适当抗菌药物行围术期预防;定期对手术患者用药进行监测.

    作者:高海红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常用抗感染药物配伍稳定性验证

    目的 观察常用抗感染药配伍稳定性.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临床常用抗感染药与常用输液溶液配伍后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测定pH值变化及含量变化.结果 大多数抗感染药的配伍稳定性良好.结论 一定温度和时间内混合液无色澄明,无颜色变化、气泡产生及肉眼可见的沉淀生成,pH值稳定,则提示药物配伍无变化,反之,则其配伍后稳定性差.

    作者:吴兴和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的原因分析及社区护理应对

    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是指孕产妇在妊娠各期、产褥期合并有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现象,以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多见,其中70%的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1].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孕产妇在产前、产后体检报告中发现: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生率达10%左右,其中7%无明显临床症状,3%有轻微或明显临床症状.这对我社区的孕产妇来说仍是一大健康隐患.因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时诊断较非孕期困难,常致漏诊、误诊,因而有发生坏死、穿孔、胆汁性腹膜炎和胆源性胰腺炎的危险;因发热、疼痛又引起胎儿窘迫及诱发宫缩引起流产、早产的可能;在产褥期也因疼痛影响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作者:杨雪琴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动态心电图检测常发现房颤伴长R-R间期的现象,此现象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20例房颤伴长R-R间期≥2.0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问题,报道如下.

    作者:梁丽;陈为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2010年门诊患者基本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全年各科室处方6000张,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张数和类型.结果 不合理用药处方276张,占总处方数的4.60%.门诊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不合理用药原因为联用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当及溶媒选择不当、激素应用不合理、无指征使用抗生素、配伍或重复用药.结论 医院应加大合理用药监管力度,加强临床药学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陈翠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离子型碘造影剂过敏反应50例预防措施及护理

    离子型碘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是无色透明或微黄色的水溶液,黏稠度高,渗透压高,有一定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常见,使用前应作过敏试验[1].现对其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1年8月-2011年7月进行排泄性尿路造影4038例,发生轻度过敏反应42例,重、度过敏反应8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8~65岁.

    作者:袁良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2010年我院妇科用药分析

    目的 探讨2010年该院妇科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0年该院妇科用药情况按消费结构、销售金额和用药额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专科用药和激素类药为我院妇科主流用药,提示患者以外生殖道感染为主;激素类药物、专科用药用药金额比重增加明显,提示该院妇科辅助生育技术日趋成熟.结论 该院2010年妇科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显示了妇产科专科医院的用药特点.

    作者:陈丽莲;郑继标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急救护理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的创伤.除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多部位多脏器的损伤.不稳定性的骨盆骨折对患者生命存在潜在威胁,病死率高达10%~31%[1].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脏器的损伤,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如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得当,导致伤残率及病死率更高.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骨盆骨折患者24例,由于抢救及时护理得当,疗效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班月敏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且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根椐术后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予布托啡诺6mg+罗哌卡因75mg;Ⅱ组予罗哌卡因225mg+芬太尼0.4mg,每组均用0.9%生理盐水稀释到200ml,背景剂量3ml/h,自控镇痛(PCA)2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观察4、12、24和48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患者平静时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统计不良反应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2组术后各时间点MAP、HR及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7%低于Ⅱ组的16.7%(P<0.05);Ⅰ组镇痛治疗总体满意率高于Ⅱ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PCEA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少,患者术后总体满意率高,可作为临床PCEA的一种较佳选择.

    作者:陈勇;罗燕;董理;杨帅;邓磊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局部麻醉下成人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成人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36例局部麻醉下行成人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得肾组织,但患者大多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是镜下血尿(98.8%)和肾周血肿(53.0%).结论 围术期多项良好的护理工作都会提高手术的完成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作者:曾海燕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产科B型超声检查对孕期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分析

    产科B型超声是超声诊断中应用较广、研究较深的领域.由于其具有安全无损、检查费用低廉、检查操作简便等优点,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B型超声可显示胎儿各部位、各器官的发育情况,现已被公认为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的一种诊断方法,孕产妇对B型超声产前诊断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因此正确认识并提高胎儿畸形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郝忠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骨折患者压疮的护理体会

    压疮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折患者因创伤、疼痛等原因,80%的患者需长期卧床,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软组织坏死,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不利于骨折的治疗与恢复[1].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发生压疮19例,经过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总结对压疮患者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褚晓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 阿司匹林致爆发性肝功能衰竭1例

    患者,女,19岁.因发热、咳嗽、流涕3d,体温具体不详,到社区医务所就诊,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患者自行一次服用3片,每天3次,连服2d,出现头晕、头痛、嗜睡,腹胀、皮肤色黄,随后出现烦躁、谵语、神志恍惚,随后不省人事.由同事急诊送入医院,查体:体温37.8℃,脉搏128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7/12kPa.急性重病容,神志不清,呈浅昏迷状态,时有躁动,全身皮肤黄染,巩膜重度黄染,颈部轻度抵抗感,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28次/min,律齐,呈舒张期奔马律,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增强,腹壁反射减弱.

    作者:刘艳霞;闫倩俐 刊期: 2011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