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艾滋病的临床及研究进展

周来生

关键词:艾滋病, HIV, 口腔毛状白斑, 郎罕斯细胞
摘要:目的被誉为世纪恶魔的艾滋病正在全球肆虐.根据国家新资料,我国于1985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人.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 08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 111例,死亡584例.据专家估计,至2000年底,全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60万人,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包括口腔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警惕和重视.本文介绍了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关的主要口腔粘膜损害、交叉感染途径及治疗原则,旨在帮助口腔医务工作者对艾滋病的临床及研究进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灯盏花对白斑、扁平苔藓上皮异常增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灯盏花胶囊对白斑、扁平苔藓上皮异常增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患口腔白斑、扁平苔藓的志愿者45例,采用复方灯盏花胶囊治疗3个月,以云芝糖肽、维生素A为阳性对照组,作治疗前后临床局部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测定值观察对比.结果复方灯盏花治疗后, 79.2%患者上皮异常增生分级有减轻,症状改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均优于阳性对照组.结论复方灯盏花胶囊具有防止白斑和扁平苔藓癌变的作用,对细胞动力学的积极影响是其抗癌机制的基础之一.

    作者:周曾同;张水龙;唐国瑶;金芝贵;赵亦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恒牙列早期深、浅下颌角前切迹与颅面形态的相关研究

    目的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及统计学分析,探讨下颌角前切迹深度与颅面形态结构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昌地区恒牙列早期深、浅下颌角前切迹患者各21例,根据角前切迹深度将患者分为两组,每位患者均摄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角度及线距项目各22项,对两组患者间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深角前切迹组较浅角前切迹组下颌角显著增大,下颌支及下颌体长度以及下颌体高度减小.两组相比,深角前切迹组下颌骨明显顺时针旋转,颏部位置明显后移,面角显著增大,前面高也显著增大.结论深角前切迹患者下颌骨大小发育不足,顺时针旋转明显,面部垂直生长倾向显著.对深角前切迹患者在矫治设计时应采用针对高面角的治疗原则.

    作者:吴建勇;张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镜下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颞下颌关节面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植入软骨细胞修复颞下颌关节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修复组织的质量.方法经关节镜对12只猕猴的髁突和(或)关节结节进行钻孔,造成骨软骨缺损模型;将软骨细胞悬液与人工基质材料Pluronic-F127混合形成复合物,经关节镜注入颞下颌关节面缺损区;4周、8周、12周和24周后经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修复情况.结果软骨细胞移植术后,关节面缺损均得到了修复,修复组织内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细胞,并随时间推移排列逐渐有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明显.结论关节镜导向下的细胞移植术是切实可行的.软骨细胞移植能修复关节面骨软骨缺损,修复组织接近正常的关节软骨组织.

    作者:王旭东;杨驰;邱蔚六;周晓健;蔡协艺;哈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颌骨缺损功能性修复进展

    上颌骨缺损后进行功能性修复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作者从上颌骨缺损的分类、复合组织移植重建、赝复体修复、骨内种植体修复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尤其对咀嚼功能重建进行评价,并展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在上颌骨缺损功能性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吴正一;孙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固定矫正与牙龈炎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患者牙龈炎发生的原因.方法选取114例病例,分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成人和青少年组又各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初戴固定矫正器2个月后检查牙龈,进行牙龈指数(GI)测定,从而比较成人与青少年患牙龈炎的比率.结果成人组牙龈炎患病率低于青少年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青少年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实验组患病率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人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腔卫生的保健好坏,对正畸治疗患者牙龈炎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进行正畸治疗的患儿家长,应配合督促儿童保持口腔卫生.

    作者:虞红;费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APFI凝胶防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小学生采用离子增补酸性氟磷酸盐(APFI)凝胶防龋的效果.方法选取城乡4所小学2 918例6~13岁的小学生,按学校以班、组为单位随机抽样分成实验、对照两组.实验组2 160例,采用APFI凝胶防龋;对照组758例,不用APF1凝胶.相同时间观察两组的患龋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患龋率降低52.3%,新增龋均降低60.14%,P<0.01;第一恒磨牙新患龋率降低52.43%,新增龋均降低65.52%(P<0.01).结论采用APFI凝胶防龋,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郭金陵;金辉;段亚光;黄孝清;祖凤香;吴汉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口腔内窥镜诚征临床试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合树脂修复牙体失败的原因分析

    应用高强度复合树脂(光固化)修复Ⅰ、Ⅱ类洞,色泽接近天然牙色,操作简便,但对牙髓组织有刺激性,经一段时间后,常有患者诉牙齿敏感等症状.本文就本科1994~1999年经门诊复合树脂修复后出现各种症状的21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秦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Kloehn口外弓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的硬组织变化

    目的通过Kloehn口外弓推磨牙向后与Edgwise矫治器联合应用,比较其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以了解使用口外弓的佳治疗时期.方法 7~8岁组与10~11岁组各16例安氏Ⅱ1错牙合患儿,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及模型测量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替牙期组(7~8岁)上磨牙远移的距离大于恒牙期组(10~11岁),上颌骨向前生长所受的抑制较恒牙期明显.结论在替牙期选用口外弓的治疗效果较恒牙期为好.

    作者:李胜华;秦玉玲;赵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端粒酶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端粒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有逆转录功能的核糖核蛋白酶,端粒酶在维持端粒长度,阻止细胞衰亡,使细胞无限增殖,以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在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均能检测到,因此可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而端粒酶活性抑制剂很有希望应用于肿瘤治疗.本文对端粒酶及其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娄佳宁;周曾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致口腔鳞癌发生的研究进展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人类许多疾病有关,它与口腔鳞癌的关系也已受到关注.目前研究认为,高危型HPV的E6、E7蛋白分别作用于p53和Rb,继而影响其它调节因子,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引起细胞恶变.本文对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改变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曹俊;章月星;张志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052例上海市普陀区外来儿童龋病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外来儿童的龋病发病情况.方法按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1052名外来儿童的龋病进行调查.结果乳牙患龋率85.8%,龋均4.61;恒牙患龋率6.45%,龋均1.4.结论上海市普陀区外来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仍处较高水平,防治是

    作者:周立静;顾玲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型口腔麻醉剂“碧兰麻”临床应用问答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兖州市6520名市民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目的以口腔医务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之一,对其患龋率、牙周病及自我保健意识进行调查,并与普通人员作比较.方法对6520名市民的患龋率、牙周病及自我保健意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目前医疗保健工作的重点偏于治疗,对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教育重视不够;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口腔医疗工作也是治疗大于预防.结论口腔医务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口腔医疗保健工作的重点应尽快侧重于预防.

    作者:王秀云;徐培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001年厦门国际口腔医疗设备及技术展览会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应用CT定位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口腔根尖片持片器研制及临床应用

    随着口腔科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牙片的使用越来越多,目前根尖片拍摄方法大多存在操作较烦琐、根尖片的质量难以保证及易造成交叉污染等缺点.作者参照国外根尖片拍摄方法优点[1]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研制出根尖片持片器,现将其研制及临床使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吴春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层粘连蛋白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的免疫定位

    目的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在牙髓修复中的免疫定位和分布特征.方法在大鼠第一磨牙制备单面洞,分别观察3d、15d和30d后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情况.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LN的免疫反应.结果术后3d,修复性牙本质尚未形成.牙髓内成牙本质细胞呈阳性染色,前期牙本质为弱阳性.术后15d,可见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和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的出现,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和牙髓细胞免疫染色呈阳性.术后30d,已形成的修复性牙本质内LN染色阳性,免疫活性特别集中于修复性牙本质与牙髓交界处,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染色呈强阳性.结论 LN的分布特征提示,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LN可能是牙髓细胞附着的一个有利因素.

    作者:陈智;樊明文;张旗;边专;彭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固定修复矫治个别牙错位的体会

    口腔正畸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已证明,牙列不齐矫治的佳时间在12~14周岁[1].部分牙列不齐患者往往因种种因素错过矫治的黄金时间.笔者近几年用烤瓷固定修复法诊治了30例个别前牙错位但不宜作正畸治疗的患者,疗效基本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宏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正畸托槽脱落的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在口腔固定矫治中托槽脱落的原因.方法患者38例, 粘接托槽1 303个,其中方托槽325个,Begg托槽978个.粘接剂分别为津京釉质粘接剂、TF非调和粘接剂和3M光固化树脂.结果托槽总脱落率为54.3%(707/1 303),AngleⅠ、Ⅱ类托槽脱落率相近(分别为54.3%和54%);下颌托槽脱落率为63.8%(451/707),上颌托槽脱落率为36.2%(256/707).统计学分析,光固化与津京釉质粘接剂和TF非调和粘接剂比较,脱落率差别非常显著(χ2值分别为24.39和8.63, 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χ2 =1.48,P>0.05).结论托槽粘合成败,受多因素影响.3种粘接剂比较,以光固化树脂的脱落率低.

    作者:潘慧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