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周伟生;陈汉威
目的 观察评价纳洛酮辅治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2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纳洛酮.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意识状态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意识状态及PaO2等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治疗加用纳洛酮对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游古立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已应用于临床,并得到认可,在医院质量管理年评审验收中,整体护理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有重要意义.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检查评审老师系统地了解所检查患者的病情和护理,以及对责任护士的工作做一个整体评价,做到少丢分或不丢分,责任护士除做好整体护理工作外,口头汇报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作者:吕素如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肺撕裂伤在胸部外伤中经常遇到,对其表现认识不足可造成误诊,延误治疗.笔者通过对13例肺撕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进一步探讨肺撕裂伤的CT表现,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福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新技术.我院通过对42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取得配合,术后对其讲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针对护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减少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桂花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儿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A组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氟哌啶、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复合全麻.观察2组围麻醉期HR、MAP(平均动脉压)、SpO2变化及患者苏醒时间.结果 本组50例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气腹后MAP、HR都略有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气后10min MAP、HR都恢复至基础值,Sp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时间为(10.2±7.8)min,B组苏醒时间为(48.0±12.4)min,A组显著短于B组(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苏醒快、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钱劲松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症是发生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一组症状,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1998~2008年收治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毕连祝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而引起,久病可引多脏器功能衰竭.近年来糖尿病发病呈增高趋势,提高对糖尿病正确认识很有必要.目前基层医护人员,包括患者对糖尿病均有一些误解,具体如下.
作者:李秋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近10多年来,随着小肠疾病诊断手段的不断进展,尤其是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例报告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NSAIDs可引起十二指肠远小肠黏膜的损伤,长期使用NSAIDs可致空肠、回肠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表现包括出血、蛋白丢失、吸收障碍、黏膜炎症、通透性改变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 steroide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s)者中60%~70%是无症状的黏膜通透性增加和炎症,部分发展到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1].
作者:梁冬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胎心监护是利用胎心监护仪连续观察并记录胎心率的动态变化.监护图形能反应胎心率与胎动及子宫收缩的关系,可用来筛选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缺氧及缺氧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案,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芳;崔俐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激励是指通过外部刺激达到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一个持续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模式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满足.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们发挥高水平的主观能动性,向预期目标奋斗.
作者:刘晓玲;陈开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输卵管炎在不孕妇女中较为常见,其病因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原体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变形杆菌、肺炎球菌、厌氧菌、衣原体等.容易发生感染的时间是产后、流产后或月经后.输卵管炎性阻塞已成为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占女性不孕的30%~40%.采用介入方法导入药物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输卵管本身存在炎性反应粘连, 导致术后再粘连发生影响复通术疗效[9].
作者:杨辉;周伟生;陈汉威 刊期: 2009年第14期
1 病例介绍例1.女,66岁.因上腹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12d入院,因吃凉饭菜后,自感上腹部突然剧痛,曾恶心、呕吐1次,为刚入食的食物残渣,继之全腹痛.即按胃肠炎治疗.因腹痛加重,曾多次肌内注射止痛针及阿托品.腹痛有一时好转,但不能完全缓解.继之发热、腹胀、呕吐.多为酸臭液体,近5d无大便.查体腹胀明显,无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叩诊中上腹部呈浊鼓音.肠鸣音消失.X线腹部透视,见上腹部右膈下有一巨大气液平面,中腹部及左下腹部有较大气液平面.
作者:黄正友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宫颈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宫颈管内,是一种极罕见的异位妊娠,发病率约为1:18 000.由于受精卵着床于以纤维组织为主的宫颈部,故妊娠一般很少维持至20周.患者有停经及早孕反应,主要症状为无痛性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流血量一般由少到多,也可为间歇性阴道大出血[1].本病易与流产混淆,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我院2007年11月9日收治1例宫颈妊娠介入治疗术后21d持续阴道出血的患者,采用口服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局部注射,抗感染治疗,术后无阴道出血,患者病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方海琴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74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ABPM)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根据SCA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1例(A组)及非冠心病组53例(B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24h平均脉压(PP);根据脉压结果分为PP>40mm Hg组128例及PP≤40mm Hg组46例,比较2组合并冠心病比率.结果 PP:A组(60.1±9.3)mm Hg,大于B组(26.5±10.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P>40mm Hg组有105例冠心病患者(82.0%),PP≤40mm Hg组有冠心病患者16例(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脉压增大可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夏恩波;孔令燕;张仁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书本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临床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担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双重任务.泌尿外科具有解剖位置及住院患者年龄段的特殊性,临床护理有其专业性,因此给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永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为探讨中毒导致脑损伤的救治与护理,现就我科2001~2008年收住院抢救的152例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护士作为从事医疗服务的特殊职业,承担着解除患者病痛,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手术室护士作为其中的一支专业队伍,决定了她们在从事高尚职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医疗环境、职业工作性质等各方面对医护人员的不良影响.为了消除工作中的诸多不利因素,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作者:胡春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治疗鲍温样丘疹的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疗法,对照组单用5-氟尿嘧啶软膏外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67.9%,复发率为3.5%低于对照组的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疗法治疗鲍温样丘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作者:汤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术后腹腔化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恶性程度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术中辅助化疗可改善其预后.笔者回顾分析3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毕,即刻腹腔化疗及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术后恢复情况,探讨其可行性.
作者:张红朵;刘巧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006~2009年,我院收治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施行前列腺电切术(TUR).年龄57~82岁,38例痊愈出院,2例术后5d拔管后下床排便诱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杜玉芝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