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恩波;孔令燕;张仁丽
目的 观察双向反馈教学法在本科护生临床实践周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随机将60名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参与临床实践周的护理本科生分为2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教学法教学,观察组按双向反馈法教学,调查2组在实践周中学习态度、医德医风、动手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考核情况以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护生对学习态度、医德医风、动手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考核得分以及对老师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向反馈教学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在一定层面上得以加强,又能提高临床教学的教学技巧,使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全面提高.
作者:宋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而引起,久病可引多脏器功能衰竭.近年来糖尿病发病呈增高趋势,提高对糖尿病正确认识很有必要.目前基层医护人员,包括患者对糖尿病均有一些误解,具体如下.
作者:李秋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儿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A组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氟哌啶、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复合全麻.观察2组围麻醉期HR、MAP(平均动脉压)、SpO2变化及患者苏醒时间.结果 本组50例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气腹后MAP、HR都略有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气后10min MAP、HR都恢复至基础值,Sp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时间为(10.2±7.8)min,B组苏醒时间为(48.0±12.4)min,A组显著短于B组(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苏醒快、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钱劲松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尤以中老年多见,近年来青年发病率有增高[1]之势.教师和部分科研人员由于工作性质、职业习惯等因素该病发生率很高.教师和某些科研人员工作性质,生活方式、心理压力、生产方式及生存环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身体、生活、和精神承受着很大的负担,颈椎同时也变得更为脆弱,致使颈椎的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和附近的软组织以及血管逐渐老化,产生病理变化,终形成颈椎病.
作者:周恒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是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新课题,较系统的监督执法工作仅开展几年时间,暨卫生行政执法执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建立以后,随着我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和进一步深入,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成功,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已成为整个卫生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关系到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根本利益,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就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中的有关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作者:张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30%以上癌症患者伴有疼痛,晚期癌症患者70%以上伴有疼痛[1],疼痛干扰了患者接受治疗的心态,也严重影响其的生活质量.药物镇痛是控制疼痛的主要手段,麻醉止痛药物被广泛应用在癌症疼痛患者的治疗中,引导患者对麻醉止痛药物的正确认识、让患者充分掌握麻醉止痛药物的相关知识是临床护士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更好的完成这一工作,我院对92例癌痛患者对麻醉止痛药物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文茹;方亚群;刘颖;崔凤梅;陈亚静;陈璐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006~2009年,我院收治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施行前列腺电切术(TUR).年龄57~82岁,38例痊愈出院,2例术后5d拔管后下床排便诱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杜玉芝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输卵管炎在不孕妇女中较为常见,其病因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原体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变形杆菌、肺炎球菌、厌氧菌、衣原体等.容易发生感染的时间是产后、流产后或月经后.输卵管炎性阻塞已成为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占女性不孕的30%~40%.采用介入方法导入药物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输卵管本身存在炎性反应粘连, 导致术后再粘连发生影响复通术疗效[9].
作者:杨辉;周伟生;陈汉威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术后腹腔化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恶性程度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术中辅助化疗可改善其预后.笔者回顾分析3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毕,即刻腹腔化疗及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术后恢复情况,探讨其可行性.
作者:张红朵;刘巧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药源性高血压是指由于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或者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使本已降至正常的血压出现反跳(再度升高),有的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
作者:鄢艳丽;雷招宝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产生皮肤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在冬季多见,以儿童发病为主.该病被认为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主要表现为抑制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功能下降,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体液免疫处于高反应状态,异常免疫球蛋白分泌增加,抗自身抗体出现,从而导致全身毛细血管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和组织器官损害.但本病的发病原因往往很难确定,可能与感染、食物、药物、花粉、寒冷、虫咬、疫苗接种等有关.在治疗上无统一意见,现列举几种常见、经济的治疗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孙琼华;吕亚青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体内微量无素的含量.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胃癌患者60例为观察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中及观察组癌组织中硒(Se)、锌(Zn)、铜(Cu)、铁(Fe)、镉(Cd)的含量和Cu/Zn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中Cu、Cd含量和Cu/Zn比值明显增高,Zn、Se、Fe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u、Cd含量和Cu/Zn比值明显高于血清,Zn、Se明显低于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在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量元素与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作者:李素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川穹嗪与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60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与川穹嗪注射液;对照组30例按西药抗炎、解痉、平喘、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用川穹嗪、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马峰;李成义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曲美布汀与思连康联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曲美布汀组34例,餐前30min口服曲美布汀片200mg,每天3次;思连康组31例,餐后用<50℃温水或牛奶送服思连康1.5g,每天3次;联用药物组33例餐前30min服用曲美布汀200mg,餐后用<50℃温水或牛奶送服思连康1.5g,每天3次.疗程均为6周,6周后复查肝肾功能,记录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症状缓解及随访复发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6周后,曲美布汀与思连康联用药物组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单用曲美布汀的52.9%和思连康治疗组的41.9%,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联用药物组与单用药物组间复发率的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曲美布汀与思连康联合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是一种可靠可行的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案.
作者:郭明霞;丘静;尹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患者,男,70岁,主因头晕伴恶心、呕吐10d,全身不能活动8d入院.患者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头颅CT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作者:王彦新;郑义;张永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龋齿是小学生常见病、多发病,对其生活、学习、身体健康影响很大.为了掌握正定县小学生龋齿患病现状,在全县开展牙病防治工作、制定口腔保健方案与目标.我中心于2008年4~5月对县直3所学校6 092小学生的患龋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颜秀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采用基础护肝治疗、调节免疫、活跃微循环、对症及防止并发症治疗.治疗组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60mg、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天1次静脉滴注,乳果糖起始量为每次20g,每天3次,然后个体化调整至排解软便每天2~3次,避免腹泻,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2周时患者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便秘)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BiL、Alb、P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治疗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2%和92.3%高于对照组的15.4和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肝肽与乳果糖联用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提供了较好选择方案,同时提示三者联合治疗可能有助于阻断慢性乙型肝炎向重型肝炎的发展.
作者:鲁美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系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为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年发病率(1~2)/10万,好发于老年人.单侧血肿为主,双侧血肿占20%~25%.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治疗方法比较简单,手术疗效好,大都首选钻孔冲洗引流术.我科于2006年6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气管、支气管曲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转归.方法 对36例阻塞性气管、支气管曲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进行性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胸部CT无特异性,病变部位主要累及主支气管以上的大气道,抗真菌、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治愈好转率58.3%.结论 阻塞性气管、支气管曲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疗方法有待提高.
作者:尹艮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组织、30例大肠腺瘤、息肉组织和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Livin蛋白和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 FHIT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及结肠腺瘤、息肉中无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随组织病理分级的增加,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L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FHIT、Livin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日恒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