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立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一个遵循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和理念.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成为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循证医学为如何提高医疗技术,减少医疗事故,节约医疗开支等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依据开辟了新的途径[1],其发展也促进了病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作者:李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81眼)RV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1眼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1眼,经药物治疗17眼,激光治疗4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58眼,经药物治疗45眼,激光治疗13眼;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2眼,采用药物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单纯药物治疗64眼,有效56眼(87.5%);激光治疗17眼,有效14眼(82.4%).结论 RVO应定期随访观察,在病程中的不同时期,需分别采取药物治疗、激光光凝疗法.
作者:袁宏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激励是指通过外部刺激达到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一个持续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模式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满足.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们发挥高水平的主观能动性,向预期目标奋斗.
作者:刘晓玲;陈开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病,它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等三大特点,重症患者在数小时内死亡.微创碎吸清除术是近年来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新方法,与传统的开颅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省时、不易感染、治疗效果好的优点.我院2002年12月-2009年4月采用微创碎吸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5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梁凤娟;朱桂兰;吴翠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儿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A组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氟哌啶、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复合全麻.观察2组围麻醉期HR、MAP(平均动脉压)、SpO2变化及患者苏醒时间.结果 本组50例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气腹后MAP、HR都略有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气后10min MAP、HR都恢复至基础值,Sp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时间为(10.2±7.8)min,B组苏醒时间为(48.0±12.4)min,A组显著短于B组(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苏醒快、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钱劲松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羊水量<300ml者称为羊水过少,羊水过少严重影响围生儿的预后.羊水过少的围生儿死亡率较正常妊娠时高5倍[1].它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妊娠任何时期.若已达妊娠足月,尽快终止妊娠,大多以剖宫产结束分娩,可明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但若妊娠不足月,如何增加羊水量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既往的大量饮水、输液等常难以奏效[2].羊膜腔灌注术(amnioInfusion,AI)是将导管经腹或阴道插入羊膜腔,再经导管注入生理盐水(NS)或林格液补充羊水量的方法.本院对83例孕中晚期羊水过少病例进行经腹羊膜腔输液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跃武;王秀华;潘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96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A(33例)、B(31例)、C(32例) 3组,A组: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治疗,B组:单用依那普利治疗,C组:单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不达标加用氢氯噻嗪,治疗12个月.试验前测血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指标.B超检测颈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12个月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治疗前对照.结果 A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明显消退(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明显降低(P<0.01).B、C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降压治疗可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并可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作者:王安元;范开亮;李志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多种生理功能逐渐减退,但适宜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够延缓这种减退,而且还能改善各种生理功能,对各器官各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有氧运动对老年人肾脏的影响略作综述.
作者:李古强;高宏伟;王召友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为探讨中毒导致脑损伤的救治与护理,现就我科2001~2008年收住院抢救的152例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部队与地方中年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及个体集聚的差异.方法 选取符合要求的2006~2007年在我部行健康体检的35~60岁的1 121名部队人员为部队组,同期在我部体检的地方同年龄段人群1 578人为地方组,比较2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异常、超质量、肥胖、高尿酸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差异,并对2组危险因素个体集聚的差异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部队组的吸烟、高胆固醇、高尿酸、超质量、高三酰甘油、肥胖的比例高于地方组(P<0.05或P<0.01).0、2项危险因素的个体集聚部队组的比例低于地方组,1项、3~5项危险因素的个体集聚部队组的比例高于地方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部队中年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及个体的集聚状况需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加以重视.
作者:牛玥;宋丹丹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体内微量无素的含量.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胃癌患者60例为观察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中及观察组癌组织中硒(Se)、锌(Zn)、铜(Cu)、铁(Fe)、镉(Cd)的含量和Cu/Zn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中Cu、Cd含量和Cu/Zn比值明显增高,Zn、Se、Fe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u、Cd含量和Cu/Zn比值明显高于血清,Zn、Se明显低于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在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量元素与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作者:李素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是各级医院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控制和检测医院感染工作,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果,减少医院感染病例发生,切实保证了患者就诊安全.
作者:冯道秀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是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后期的治疗.
作者:熊淑霖;程薇;张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复合宫内外孕(HP)较为罕见,极易误诊误治,造成病情治疗时机延误.现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2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罗金萍;路玲;陈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治疗鲍温样丘疹的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疗法,对照组单用5-氟尿嘧啶软膏外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67.9%,复发率为3.5%低于对照组的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疗法治疗鲍温样丘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作者:汤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龋齿是小学生常见病、多发病,对其生活、学习、身体健康影响很大.为了掌握正定县小学生龋齿患病现状,在全县开展牙病防治工作、制定口腔保健方案与目标.我中心于2008年4~5月对县直3所学校6 092小学生的患龋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颜秀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直丝弓矫治器结合活动牙合垫与单纯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前牙反牙合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前牙反牙合病例2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例与对照组11例,分别以直丝弓矫治器结合活动牙合垫和单纯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对比2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矫治时间短于对照组,矫治过程时前牙松动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牙合垫结合直丝弓矫治器可有效治疗前牙反牙合.
作者:李俊慧;刘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妇科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妇科疾病的诊治中的应用日渐广泛.我院自2005年3月-2008年10月应用电视腹腔镜行妇科手术6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包斯琴;其木格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分析正定县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现状.方法 采用手法排检辅以红外乳腺诊断仪扫描诊断.结果 乳腺增生检出率为20.75%,乳腺纤维瘤检出率为1.05%,乳腺癌0.05%.其中农村妇女患各类乳腺疾病率均高于城镇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妇女病普查及乳腺疾病的健康教育,注重各年龄段乳腺病的防治重点,做到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妇女生存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作者:王会玲;冯美玲;赵志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肾脏纤维化以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在肾间质的异常积聚和肾脏结构渐进性病理改变导致肾功能持续下降为特征,是肾脏固有细胞和浸润细胞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衰竭的共同通路,故早期抑制肾脏纤维化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近年实验表明,肾脏固有细胞及胞外基质具有可塑性,某个特定时期,肾脏纤维化是可逆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肾间质纤维化进程.此外,HGF对肾单位的重塑作用已较明确,这为肾脏纤维化的逆转提供了可能.本文就HGF对防治肾脏纤维化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梁明;陈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