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淑芝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高血压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07年1月1日-2009年月1月1日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241例,对其病史、并发症、用药种类、联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中80.50%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3.78%的患者有并发症,住院期间常用的抗高血压药是钙通道阻滞剂,有80.91%的患者采用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结论 该院抗高血压药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欧阳谨;周少华;熊健 刊期: 2009年第15期
臀部被刀刺伤临床较多见,易造成深部血管损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由于位置深,出血量大,视野无法暴露,直接从伤口止血手术操作十分困难,常因局部手术止血失败而致死亡的报道[1].
作者:郭涛;杨天府;肖杰;龙浩;赵滨;陈艺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板蒲银花汤联合外用药物面膜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 167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3例.2组患者均给予板蒲银花汤,20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治疗组在中药内服基础上,每周加做1次药物面膜综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板蒲银花汤联合外用药物面膜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董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以及应用解毒剂、复能剂与积极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轻、中度中毒者全部治愈,重度中毒患者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90.6%(58/64).结论 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积极的抢救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唐建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消化性溃疡并发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40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1次口服,疗程均为7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评价短期应用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上腹痛消失率用药后第1天为67.5%,第4天为95.0%,第7天为97.5%;对照组上腹痛消失率用药第1天为17.5%,第4天为67.5%,第7天为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均为强效、安全的抑酸药物,但雷贝拉唑起效更快.
作者:张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很少有典型结核中毒症状,其X线表现为大片状或多发性小片状阴影,病灶中心密度浓密,周围淡而模糊,尤其以多发小片状阴影为典型,有些表现为厚壁、薄壁、无壁空洞,病灶分布在一般肺结核常见部位(80%),有20%发生在少见部位:右中叶、左舌叶、上叶前段、下叶基底段.血糖控制程度明显影响结核病灶的愈合.结论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时,两病宜同步治疗.治疗糖尿病时适当放宽饮食限制,以满足肺结核治疗的营养要求,积极控制血糖,早期合理抗结核治疗,能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郎松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心跳骤停是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状态.心跳骤停常见的心电异常是室颤(VF),及时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CPR)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盆腔炎性包块属于中医妇科疑难病症的徵瘕范围,用自拟中药灌肠汤保留灌肠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海燕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慢性支气管炎是农村呼吸道常见疾病,也是一种临床治愈后易感染复发的多发病.病因多种以细菌、病毒感染多见,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手段.
作者:邓明仁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刺五加皂甙(ASS)对青霉素致痫后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侧脑室注射(icv)和腹腔注射(ip)两部分,每部分有NS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霉素致痫组)、ASS小、中、大剂量组.观察不同组别海马CA1区群峰电位(PS)幅度的差异,以此探讨ASS对癫痫大鼠海马LTP的作用.结果 模型对照组海马PS幅度显著小于NS对照组(P<0.01或P<0.05);ASS侧脑室及腹腔注射组PS幅度显著大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ASS(icv)中剂量组PS幅度比小﹑大剂量组大(P<0.01),小﹑大剂量组之间无差异;ASS(ip)小、大剂量组之间无差异.结论 ASS(icv)对青霉素致痫大鼠海马LTP抑制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大剂量ASS改善作用减弱;ASS(ip)对大鼠海马LTP抑制有改善作用,但可能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无量效关系.
作者:杨旭;蔡新杰;骆铃;林青;胡祁生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收集1998年1月-2005年1月,对36例成人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牵引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安钧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但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阻断其癌变具有明显临床价值.
作者:王会玲;吴雨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NTM)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8例AIDS/NT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IDS/NTM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NTM占同期艾滋病合并分枝杆菌肺病(AIDS/PTB)的25.93%.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47.79±32.17)×106/L,X线胸片异常17例,抗酸杆菌培养阳性28例,涂片阳性1例,治疗后死亡3例(10.71%).结论 AIDS/NTM感染率高,诊断困难.患者免疫功能差,并发症多,经过抗分枝杆菌、抗病毒等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有明显好转.
作者:刘爱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香菇多糖对HEC-1B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HEC-1B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香菇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加香菇多糖高、中、低剂量于培养液中,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25g/L、0.5g/L、1.0g/L.采用MTT法观测香菇多糖对HEC-1B细胞增值的影响;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ax、Bcl-2、PCNA mRNA蛋白含量.结果 香菇多糖能抑制HEC-1B细胞的增殖,其低、中、高剂量对HEC-1B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0.46%、35.69%和40.18%.香菇多糖能明显升高HEC-1B细胞中Bax mRNA蛋白含量(P<0.05或P<0.01),明显降低HEC-1B细胞中Bcl-2、PCNA mRNA蛋白含量(P<0.05).结论 香菇多糖能抑制HEC-1B细胞的增值,其机制可能与升高Bax表达,降低Bcl-2、PCNA表达有关.
作者:郑琼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康惠尔有黏胶联合清创胶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按溃疡面积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用康惠尔清创胶联合康惠尔有黏胶使用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比较2组的有效率、伤口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 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溃疡面细菌培养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康惠尔有黏胶和清创胶配合使用优于传统换药方法.
作者:廖素清;郑小凤;冯强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它常见于复发性口疮、白塞病、创伤性溃疡等.局部涂用口腔专用碘甘油治疗口腔溃疡减少疼痛,愈合快,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秀香;王海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近期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7例随机分为2组:A组29例,直接用规范性根除Hp三联疗法方案(雷贝拉唑1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1g每天2次,奥硝唑0.5g每天2次,治疗2周)行根除Hp治疗;B组28例,先用PPI类药抗溃疡治疗(雷贝拉唑10mg每天2次,治疗2周)后以A组相同方案行根除Hp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根除率.结果 A组根除率为93.1%明显高于B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1.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如在使用PPI后近期内开始抗Hp治疗,可使Hp根除率有所下降.
作者:梁冬生;蒙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制定葱头药材质量标准.方法 对葱头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 对葱头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结论 通过研究制定了葱头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黄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雷尼替丁、多潘立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柳江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小腿外伤易导致胫骨前软组织缺损.胫骨前软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外伤和手术后易发生感染,导致伤口不愈合,使骨、肌腱或骨折术后钢板外露.
作者:曹建伟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