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消化性溃疡并发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40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1次口服,疗程均为7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评价短期应用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上腹痛消失率用药后第1天为67.5%,第4天为95.0%,第7天为97.5%;对照组上腹痛消失率用药第1天为17.5%,第4天为67.5%,第7天为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均为强效、安全的抑酸药物,但雷贝拉唑起效更快.
作者:张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和异丙托溴铵(爱喘乐)雾化吸入辅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采用抗病毒、氨茶碱、祛痰及全身应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米克令舒、爱喘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疗程5~7d,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米克令舒和爱喘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治毛细支气管炎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欧阳科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收集1998年1月-2005年1月,对36例成人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牵引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安钧 刊期: 2009年第15期
臀部被刀刺伤临床较多见,易造成深部血管损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由于位置深,出血量大,视野无法暴露,直接从伤口止血手术操作十分困难,常因局部手术止血失败而致死亡的报道[1].
作者:郭涛;杨天府;肖杰;龙浩;赵滨;陈艺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心理咨询(sychological ounseling)主要是给咨询者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以解决心理上的疑难问题,使其解脱心理上的苦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各种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主动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身心健康和发展.
作者:陈昌良;施凌英;张新宏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自拟参蒲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胃黏膜糜烂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胃黏膜糜烂性溃疡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参蒲益胃汤联合西药口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口服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拟参蒲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胃黏膜糜烂性溃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研究和应用.
作者:吴荣庆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越来越长,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面临的迫切问题.
作者:钱文茹;陈亚静;任丽娟;钱满芹;阎丽娟;崔凤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心跳骤停是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状态.心跳骤停常见的心电异常是室颤(VF),及时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CPR)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心肌梗死患者18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8例采用标准健康教育,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健康教育后对疾病的认识.结果 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开展标准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作者:安秀艳;张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老年组)与同期住院的中青年(<60岁)溃疡病例60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胃镜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胃溃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老年组与同期中青年组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相似(P>0.05).结论 与青壮年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有其自身的特点,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而延误治疗,故充分认识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对提高诊疗水平意义重大.
作者:程治球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管理经验.方法 加强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做好患者管理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强化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及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结果 收治全国内地首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1例,排查疑似患者35例.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和医务人员未发生感染,及时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结论 健全的应急管理和完善的应急预案及工作流程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关键.
作者:田丰;张轩;丁蕾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应用硝酸甘油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以50~100μ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视血压情况调速,3d后改为口服吲哚美辛每天20mg,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50mg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口服,每天3次,连用15d.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的每天消耗量、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3.08%,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高于对照组的7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方便,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薛翔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包裹性胸腔积液是胸腔积液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胸膜发生炎症,纤维素沉着、胸膜增厚粘连,形成局限性或多房性积液.我院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了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95例,现将病因、治疗及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廖作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高血压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07年1月1日-2009年月1月1日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241例,对其病史、并发症、用药种类、联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中80.50%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3.78%的患者有并发症,住院期间常用的抗高血压药是钙通道阻滞剂,有80.91%的患者采用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结论 该院抗高血压药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欧阳谨;周少华;熊健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及临床基础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运动功能训练、抗痉挛护理、认知-语言训练、ADL训练、心理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ADL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对其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罗海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与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效果.方法 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5mg/kg;B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和芬太尼5μg/kg;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和芬太尼5μg/kg及利多卡因5mg/kg;比较3组诱导时间、诱导量、用药总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结果 A组用丙泊酚量和药物总量大,呼吸抑制发生率为47.5%,B组为22.5%,C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3组苏醒时间A组长于B、C组(P<0.05).3组镇痛效果均满意,但以C组效果为优. 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与利多卡因患者用药量少,术后苏醒快,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术镇痛方法.
作者:梁军;庞晓军;黄华山;梁宁安;黄庆 刊期: 2009年第15期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对于儿童急性出血,无基础疾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有凝血机制异常,一定要警惕药物和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并送检毒物,以便系统治疗,避免延误治疗.
作者:杨绿绿;王琦凡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组给予银杏叶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扩张血管药物,同时加用肠溶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等药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5.1%高于对照组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玉龙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小儿急性弛缓性麻痹常见病因之一.根据临床发病机制和神经电生理结果不同,可分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型格林-巴利综合征(AIDP,即经典型GBS),急性运动轴索型格林-巴利综合征(AMAN),急性感觉运动轴索型格林-巴利综合征(AMSAN)以及Miller-Fisher综合征.
作者:王安民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84例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的基础上给予波立维即刻300mg,随后75mg,每天1次;对照组84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持续均9~12个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95%高于对照组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观察组9.52%、对照组13.10%.观察组发生出血的患者占3.6%略多于对照组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结论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
作者:冉启军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