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忠国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病程长、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近年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有了长足进步.控制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减少并发症,还应保证生活质量,并逆转靶器官的病理改变.
作者:刘会敏;张海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组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陈旧型心肌梗死组13例、非冠心病对照组40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丽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肺结核病仍是我国的一种常见多发病,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由结核杆菌经呼吸道吸入感染而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主要以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毒性症状和咳嗽、咯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为特征.
作者:龚大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固尔苏(猪肺磷脂)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效果. 方法 将胎龄≤32周,体质量≤1 500g的同条件早产儿64例分为预防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预防组在出生后6h内经气管内滴入固尔苏,对照组不应用固尔苏.结果 预防组并发HMD、肺炎、需要机械通气、死亡及放弃治疗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固尔苏可降低HMD的发病率,减轻病情,改善早产儿预后.
作者:黄亦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液体治疗和检查注射造影剂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和检查手段之一.近年来BD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已大大地减少了静脉输液及检查造影时液体的外渗,但在留置期仍可遇到液体外渗的情况.临床上通过预防和护理观察,加强护士程序化操作,做好维护及管理,能减少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的发生.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谭正巧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CT更多地被用于LDH的检查,其诊断的准确率也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LDH患者经X线检查结合CT扫描诊断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荣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高三酰甘油及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寻找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7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经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特征;并对其中32例不稳定斑块患者查相关的血清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压等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76例脑缺血住院患者中超声检出不稳定斑块32例.32例中高血压29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14例,三酰甘油增高9例,糖尿病8例.32例中23例有硬斑及不稳定斑块形成,9例单纯有不稳定斑块形成.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其中不稳定斑块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及高三酰甘油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在斑块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陆继强;吕静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我市保龄球运动员运动创伤发病情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对35名保龄球运动员进行调查,分析运动损伤发生情况及受伤原因.结果 保龄球运动员损伤居前3位的是拇指软组织损伤(30.91%)、膝部软组织磨损及肌腱发炎(21.82%)、踝关节损伤(16.36%).损伤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疲劳和动作不合理.结论 促龄球运动可造成运动员发生创伤,需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预防意识及医学常识.
作者:赵传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药房作为医院的药品经营单位,在医院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药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与医院的形象.同时,对门诊用药状况的调查表明,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及时发现并解决我院药房存在的问题非常关键.
作者:叶志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增加,后交叉韧带损伤机会明显增高.后交叉韧带损伤后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严格,后抽屉试验在二度以内建议保守治疗,三度损伤才建议手术重建修复,但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引起的膝关节后向不稳,一般认为需早期手术治疗,将骨折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丁国强;汪艳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病毒变异株蛋白(YMDD)变异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32例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YMDD变异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2组均给予护肝降酶等治疗,观察组在使用拉米夫定片治疗的同时,全程联合阿德福韦酯.对照组先使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阿德福韦酯.疗程均在48周以上,观察2组肝功能和Child-Pugh评分.结果 治疗48周时显示,观察组丙氨做氨基转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ALT、TBiL、Child-Pugh评分也显著改善(P<0.05),但AST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LT、AST和Child-Pugh评分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德福韦酯对YMDD变异型慢性乙型肝炎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拉米夫定疗效更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刘晓兰;吴南珍;宋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经皮气管切开术(PDT)是近年来才开始的新的气管切开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间对20例患者采用了经皮气管切开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曹金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长期卧床的患者多见于脑梗死后遗症、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损伤、晚期癌症等患者,由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从而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抑郁、悲观厌世等多方面心理不良反应.对于这些患者,应该给予良好的护理和及时的心理干预疏导,让患者建立一个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和面对今后的人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也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作者:王静;王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衡水市2001~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及其原因.方法 参照<河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对全市5年孕产妇的死亡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调查.结果 全市活产数为170 355例,死亡49例,死亡率28.7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城市死亡率下降较快,但农村呈上升趋势.死亡原因以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为主.结论 在加强产科建设的同时,需注重对全全市产科人员有机急救能力的培训,强化医疗保健机构的协作.
作者:支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探讨炎性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发病1、3、7、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RP的水平,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1、3、7、14d时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水平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C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作者:左平祥;高瑞利;季向东;张国华;张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历来对餐饮食品的卫生安全非常重视,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但这些管理方法的特点是重于事前或事后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发生问题后的处理,而忽略了对食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督控制,因而有关食品卫生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作者:张卫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6例予以灯盏花素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丹参、胞二磷胆碱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祁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难治性白血病指经2个疗程诱导化疗未能获得缓解的初发白血病、半年内复发的急性白血病以及多次复发的急性白血病.国外使用FLAG方案[即氟达拉滨(Flud)每天50mg,第1~5天;阿糖胞苷(Ara-C)每天2g,第1~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每天300μg,皮下注射,化疗前1d~第5天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已多年,大多报道完全缓解(CR)率达30%~80%,但骨髓毒性作用明显.
作者:崔兴;徐瑞荣;侯仰韶;刘朝霞;赵玉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院近几年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10例,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现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前后护理的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朱月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在发病后6~72h内给药,治疗组给予川芎嗪、巴曲酶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凝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仅高切、低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血栓通.
作者:毛存淼;毛冠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