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强;汪艳燕
目的 观察固尔苏(猪肺磷脂)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效果. 方法 将胎龄≤32周,体质量≤1 500g的同条件早产儿64例分为预防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预防组在出生后6h内经气管内滴入固尔苏,对照组不应用固尔苏.结果 预防组并发HMD、肺炎、需要机械通气、死亡及放弃治疗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固尔苏可降低HMD的发病率,减轻病情,改善早产儿预后.
作者:黄亦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我市城镇成年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同时对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求防治措施.方法 通过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血尿酸、肝功能、肝脏B型超声等,收集2007~2008年来我科健康普查3 000例成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医学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 我市城镇成年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脂肪肝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率为20%,饮酒、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均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其中脂肪肝各危险因素按危险风险大小顺序排列如下:饮酒>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结论 我市城镇成年人群近2年来脂肪肝患病呈上升趋势,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有呈年轻化的趋势.
作者:刘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在应激性溃疡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38例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治疗溃疡及其出血,观察组则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用于应激性溃疡的治疗,其效果较为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邓旭康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发作胸闷3个月,发作2h伴心前区阵发性疼痛,于2009年1月25日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病史8年,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体检:血压159/95mm Hg(1mm Hg=0.133kPa),心率89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心绞痛.
作者:寻玉君;单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7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以左氧氟沙星为主,另根据药敏试验选用3种以上敏感药物或以前未用过的抗结核药物.对照组不用左氧氟沙星,其他药物同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痰菌阴转情况及病灶吸收情况,观察空洞缩小及闭合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高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阴转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在复治结核病患者治疗中,有助于痰菌阴转和病灶吸收,是治疗复治性肺结核较为有效的药物.
作者:漆忠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经皮气管切开术(PDT)是近年来才开始的新的气管切开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间对20例患者采用了经皮气管切开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曹金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术后极易复发或转移,术后如何进一步治疗是目前的难点[1,2].伊马替尼(Imatinib)的商品名是格列卫(Gleevec),是对GIST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为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侯晓茹;付泽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脑外伤后脑积水是颅脑外伤、特别是严重颅脑外伤后常见的继发性病变,它是影响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颅脑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并且也是使病情加重、病残和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现将2005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的颅脑外伤致脑积水患者15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陈少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产妇对减轻疼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无痛的分娩不仅仅是产妇的愿望,也是每位产妇及胎儿的权利,必须被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产妇心态是产程顺利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能够影响并缓解产程中的疼痛反应,并明显缩短总产程时间,有效地减轻或消除产妇的痛苦,降低精神和体力消耗,对产妇顺利分娩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韩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的胰腺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对我院9例SPT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卢冰;薛焕洲;李德宇;张晓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 13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射频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显效134例(97.1%),有效4例(2.9%).138例患者中3例治疗2次,1例治疗3次,其余病例全部1次治疗成功.无1例穿孔及大出血,随访4周,残留溃疡均为S2期.结论 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可靠、费用低、恢复快,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宋福生;冯永军;王开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的临床症状.长期便秘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等危害更大,现在将便秘的相关知识及预防做出探讨.
作者:赵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维生素K1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有关数据库,下载原始病例报告,然后对这些病例报告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维生素K1注射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45例,涉及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3个给药途径,其中以静脉滴注给药,60岁以下的成年人多见,30min以内发生者较多,有6例是重复用药发生的过敏性休克.1例死亡.结论 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尽量使用肌内注射给药途径,重视与维生素K1注射液有关的不良反应.
作者:杨国辉;雷招宝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异位妊娠是常见的妇科急症,指孕卵着床于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其中输卵管妊娠常见,占95%左右,近年来其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1].由于快速敏感的β-hCG放射免疫连续测定和超声检查的应用,使异位妊娠早期确诊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许多未破裂的患者得以用药物治疗.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组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陈旧型心肌梗死组13例、非冠心病对照组40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丽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1 病例资料例1.男,25岁.患者17岁体检发现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2006年7月查ALT:122 U/L,AST:38U/L,TBIL正常,HBV DNA:2.87×106copies/ml,AFP:2.4ng/ml.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正常,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给予干扰素(IFN 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抗病毒治疗.
作者:徐红;谢青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晚期复发非小细胞肺癌应用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一线治疗后复发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7例,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35例,服用吉非替尼250mg,每天1次,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培美曲塞组32例,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治疗,每3周重复,至少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吉非替尼组:部分缓解(PR)28.6%,疾病稳定(SD)42.9%,疾病进展(PD)20%,疾病控制率71.4%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培美曲塞组:PR 25%,SD 37.5%,PD 37.5%,疾病控制率62.5%,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结论 晚期复发非小细胞肺癌应用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疗效相似,但口服靶向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较好.
作者:张宇卉;王海宾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药房作为医院的药品经营单位,在医院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药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与医院的形象.同时,对门诊用药状况的调查表明,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及时发现并解决我院药房存在的问题非常关键.
作者:叶志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疗效.方法 将62例冠心病伴V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照组单用胺碘酮.使用ESVEM标准评定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VA患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26岁,因患肛周脓肿反复发作肛瘘于2007年6月28日入院,29日上午行肛瘘切除术,下午3点患者诉下腹及腰部不适,经检查为术后尿潴留,行物理疗法无效,即行导尿术.
作者:黄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