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缬沙坦联合灯盏花素对糖尿病肾病微量尿白蛋白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王晓敏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微量尿白蛋白, C反应蛋白, 灯盏花素, 缬沙坦
摘要: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灯盏花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分组对照方法将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缬沙坦每天80mg;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5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每3个月给予1个疗程治疗,共治疗18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出量(UAE)、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UAE均下降(P<0.05,P<0.01),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清CRP降低(P<0.01),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缬纱坦与灯盏花素联合应用可减少UAE、降低血清GRP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有关提高护理教育质量的思考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需要护生有较强的理论和很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要保证护生在踏上临床前,有较好的理论和操作能力,同时保证学校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采用较灵活、较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及客观评价方法.

    作者:须蒙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血库凝聚胺介质试剂配血中量的探讨

    1980年Lalezari和Jiang首先将凝聚胺(Polybrene)技术应用在血库作业上,1983年Fisher比较盐水法、木瓜酶法、低离子盐水抗人球蛋白法及凝聚胺法4种不同介质之测出异体抗体的能力,发现利用凝聚胺作为介质测出异体抗体的灵敏度高出其他介质2~250倍,而且快速.凝聚胺介质试剂配血作为一种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方法也是我国血库工作的常规操作.

    作者:张海定;陈学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改良节段性食管旷置术治疗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10例

    食管自发性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外科急症,临床误诊率及手术死亡率较高,自1996~2008年,我院收治10例食管自发性破裂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男性.35~54岁8例,均因酒后剧烈呕吐引发,突发性胸痛,进行性加重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发热、白细胞增多;胸部 X线检查示:右液胸或液气胸等.

    作者:赵冰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糖尿病患儿的预防及保健

    随着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增加,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儿童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10%~15%,国际糖尿病联盟预计未来15年内,全球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增长将超过50%.并且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儿童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或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少年儿童.

    作者:刘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碘伏换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护理观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足部病变是指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发生肢体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坏疽或感染的一种病变,是慢性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杨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癌症患者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癌性疲乏(CRF)是与癌症和癌症治疗有关的一个高发生率结果事件,是癌症患者中一种极普通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升高,癌症晚期患者数目不断增多,而癌症晚期患者大多是经历了临床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身体状况日益衰退,癌性疲乏成为癌症晚期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

    作者:陈璐;康琳;朱红卫;刘志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阑尾炎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分析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在一般医院中居急腹症首位.手术切除阑尾是治疗本病有效的手段.现将我院 2006 年1月-2009年1月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利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伊马替尼治疗术后复发和转移性胃肠间质瘤11例疗效观察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术后极易复发或转移,术后如何进一步治疗是目前的难点[1,2].伊马替尼(Imatinib)的商品名是格列卫(Gleevec),是对GIST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为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侯晓茹;付泽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支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支原体是一群无细胞壁的真细菌,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支原体呈高度多型性,且能通过滤菌器.属于缺壁菌门,柔膜体纲,有6个属,其中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与人体有关;目前人类能检测到的支原体有15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1].

    作者:陈永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正定县麻疹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正定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根据2004~2008年正定县传染病报告系统,调查分析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年共73例麻疹,9月龄~14岁麻疹病例32例,73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县23接种单位辖区中的19个,涉及全县174个村街中的45个村街占25.9%.3~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疾控部门应加强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预防接种意识.

    作者:颜秀艳;周海松;郭保忠;张喜中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巧用小儿肢体静脉输液

    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患儿高度负责的态度,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小儿穿刺成功的前提,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的解剖特点并根据血管特点,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针头,灵活掌握不同的静脉穿刺技巧,是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淑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的胰腺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对我院9例SPT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卢冰;薛焕洲;李德宇;张晓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便秘的相关知识及预防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的临床症状.长期便秘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等危害更大,现在将便秘的相关知识及预防做出探讨.

    作者:赵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疗效.方法 将62例冠心病伴V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照组单用胺碘酮.使用ESVEM标准评定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VA患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药房的质量管理探讨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中药饮片市场整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而社会上的中药房又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这对三甲中医院的中药房来说,既是很大的挑战,又是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药房工作又是一个工种繁杂,劳动量大,技术性强的专业,既要有系统的中医中药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更要有苦干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

    作者:相聪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髋臼骨折为常见的严重创伤,随着高速、高能量致伤因素的增多,其发生率日渐增高.髋臼骨折多累及关节面,移位形式复杂、合并伤多,髋臼部位解剖深而且特殊,故治疗难度大.对移位的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无法恢复股骨头与髋臼的匹配关系,终发展成骨关节炎,疗效不佳.

    作者:曾宜贵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BD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的护理观察

    液体治疗和检查注射造影剂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和检查手段之一.近年来BD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已大大地减少了静脉输液及检查造影时液体的外渗,但在留置期仍可遇到液体外渗的情况.临床上通过预防和护理观察,加强护士程序化操作,做好维护及管理,能减少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的发生.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谭正巧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把握教学环节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技能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笔者注重从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应用性等方面入手,努力抓好临床技能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燕颖军;高春梅;刘军;吴继军;米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在发病后6~72h内给药,治疗组给予川芎嗪、巴曲酶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凝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仅高切、低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血栓通.

    作者:毛存淼;毛冠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主要护理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杨春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