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测血小板参数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

刘东立;曹彦敏;孙家安

关键词:妊娠, 血小板,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摘要: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76例临床资料.结果 与正常妊娠对照组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及PDW升高(P<0.05);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PDW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升高(P<0.05).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组,PLT计数及MPV减少(P<0.05),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MPV、PDW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孟鲁司特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5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止咳、化痰、雾化吸入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口服.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组气喘消失、哮呜音消失、咳嗽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 孟鲁司特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激素类抗炎药,服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靖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在发病后6~72h内给药,治疗组给予川芎嗪、巴曲酶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凝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仅高切、低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血栓通.

    作者:毛存淼;毛冠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干扰素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神经肌肉病变2例

    1 病例资料例1.男,25岁.患者17岁体检发现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2006年7月查ALT:122 U/L,AST:38U/L,TBIL正常,HBV DNA:2.87×106copies/ml,AFP:2.4ng/ml.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正常,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给予干扰素(IFN 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抗病毒治疗.

    作者:徐红;谢青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正定县麻疹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正定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根据2004~2008年正定县传染病报告系统,调查分析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年共73例麻疹,9月龄~14岁麻疹病例32例,73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县23接种单位辖区中的19个,涉及全县174个村街中的45个村街占25.9%.3~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疾控部门应加强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预防接种意识.

    作者:颜秀艳;周海松;郭保忠;张喜中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组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陈旧型心肌梗死组13例、非冠心病对照组40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丽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水平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上睡前共7次血糖水平,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同时测定HbA1C.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总体及各组HbA1C与MBG、全天7次血糖及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的相关性.结果 MBG非空腹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P<0.01) ;HbA1C与全天7次血糖水平除空腹外,其余时间点以及时间段血糖与HbA1C均呈正相关,其中中餐前、MBG餐前、MBG餐后、MBG5 、MBG非空腹、及MBG7与HbA1C均显著正相关,且随着血糖监测次数增加,平均血糖与HbA1C的相关性越密切.结论 T2DM患者HbA1C与MBG非空腹水平的关系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尤其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的检测.因此,T2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在预测血糖控制方面优于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在评价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时,可作为HbA1C的一个补充指标.

    作者:杨孟雪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UA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王桂荣;程艳杰;尹丽萍;郭明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刺五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发作胸闷3个月,发作2h伴心前区阵发性疼痛,于2009年1月25日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病史8年,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体检:血压159/95mm Hg(1mm Hg=0.133kPa),心率89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心绞痛.

    作者:寻玉君;单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7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以左氧氟沙星为主,另根据药敏试验选用3种以上敏感药物或以前未用过的抗结核药物.对照组不用左氧氟沙星,其他药物同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痰菌阴转情况及病灶吸收情况,观察空洞缩小及闭合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高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阴转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在复治结核病患者治疗中,有助于痰菌阴转和病灶吸收,是治疗复治性肺结核较为有效的药物.

    作者:漆忠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把握教学环节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技能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笔者注重从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应用性等方面入手,努力抓好临床技能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燕颖军;高春梅;刘军;吴继军;米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应用心理护理缓解产程疼痛的探讨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产妇对减轻疼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无痛的分娩不仅仅是产妇的愿望,也是每位产妇及胎儿的权利,必须被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产妇心态是产程顺利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能够影响并缓解产程中的疼痛反应,并明显缩短总产程时间,有效地减轻或消除产妇的痛苦,降低精神和体力消耗,对产妇顺利分娩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韩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谈住院药房的药师与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是由美国Hepler和Strand教授在1990年正式定义,是通过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间接的、有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实施良好的药学服务是当今社会对药师的新标准要求,是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一种合理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者:吕声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主要护理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杨春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高三酰甘油及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寻找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7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经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特征;并对其中32例不稳定斑块患者查相关的血清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压等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76例脑缺血住院患者中超声检出不稳定斑块32例.32例中高血压29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14例,三酰甘油增高9例,糖尿病8例.32例中23例有硬斑及不稳定斑块形成,9例单纯有不稳定斑块形成.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其中不稳定斑块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及高三酰甘油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在斑块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陆继强;吕静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奥扎格雷钠辅治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辅治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2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对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药剂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得新辅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的药物制剂,新的剂型不断涌现,为药剂学的发展推波助澜.目前医药市场上不断推出的缓控释制剂,以1级或0级速度释药,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和减小了峰谷现象,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同时也因减少给药次数,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作者:曹菊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关于医院查体的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定期查体已成为健康保健的重要内容.我院自2004年成立查体中心以来,共为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完成20多万人查体工作,广得好评,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孙素红;马燕;陈永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糖尿病患儿的预防及保健

    随着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增加,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儿童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10%~15%,国际糖尿病联盟预计未来15年内,全球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增长将超过50%.并且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儿童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或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少年儿童.

    作者:刘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的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往往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科2001~2007年收治高血压脑出血372例,其中并发高钠血症患者6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长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黏膜病变分析

    目的 探讨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56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血清及胆汁Hp IgG阳性的26 例手术切除胆囊标本,采用Giemsa 染色及特殊H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26例血清及胆汁Hp IgG 阳性胆囊黏膜标本中Giemas 检出19例(73.08%),7 例为阴性;Hp免疫酶标记5例为阳性(19.23%),21 例为阴性.Giemsa染包阳性率高于Hp免疫酶标记阳性率(P<0.05).Giemsa 染色阳性切片中,在黏膜表面上皮、腺体上皮表面及腺腔的黏液中,可发现染成蓝色细菌.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切片中,在同样部位发现呈阳性反应的着棕黄色菌体.细菌球形菌多呈现于杆状菌.结论 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石形成过程中Hp感染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