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敏
笔者采用侧方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2例男15例,女37例;年龄20~60岁;病程1年内8例,1~3年12例,3年以上32例.后位47例,前位5例.合并前哨痔43例,并发肛乳头肥大32例,并发内痔5例.
作者:任华丁;叶惠雅;王对对 刊期: 2009年第19期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多因不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及血糖监测不当引发.现就我科27例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韩腊香 刊期: 2009年第19期
色素痣样病变临床较为常见,可发生于不同的年龄,先天或后天发生的,可在幼年时有色素或至青春期时才有色素,生长在面部及暴露部分的皮肤,也有发生掌、跖或外阴部,偶见于黏膜表面,常为斑、丘疹或结节状病变,少数突出皮肤表面呈乳头状,皮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但常到青年时即停止生长,表现为自限性.极少数病变可发展为真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短期内生长较快、出血、瘙痒、颜色变深的应警惕恶变.笔者对2003年6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88例色素痣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蓝莉;黄英举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DPN发病率可高达90%[1].以远端原发性感觉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常见.病变可发生于双侧或单侧,或对称或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多见.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DPN占糖尿病所有并发症的16.44%,国外为0.5%~50%不等.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组织全国各省市对我国大城市24 496例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神经病变占60.3%,其中DPN占大多数,临床发病率很高.现就近年来DPN中西医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刘志华;梁宝丽;王晓松;成秀梅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灯盏花素组(48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支持处理;灯盏花素组在此基础上加用l灯盏花素50mg+生理盐水250m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5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d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2组经过治疗后NIHSS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5d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花素能够有效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作者:刘海江;陈聪;魏江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哮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雾化吸入喘可治注射液,每次2ml,加入注射用水3ml,每天2次,疗程14d;对照组雾化吸入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5mg,加入注射用水4ml,每天2次,疗程14d.如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均酌加抗生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咯痰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喘可治注射液有补肾固本、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雾化吸入该药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疗效和咯痰症状,有效改善小气道功能,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晓勤;倪伟 刊期: 2009年第19期
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有效控制.但由于个体差异、长期大剂量使用及滥用,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每年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例数占近一半.为发挥其大抗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必须严格管理,客观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建立合理应用考评制度,规范和督促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巫海英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给予降血糖、控制血压、降血脂、抗凝、活血化淤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结果 治疗组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UAER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胰激肽原酶可明显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及UAER,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作者:黄惠冰;蒋丽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随着中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做好老年患者用药的监护工作更为重要,尤其是安全、合理用药显得更突出.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临床医师对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有关因素,要有足够的估计,制定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用药物时,应详细了解各脏器功能、既往用药史,充分掌握药物的药理特性、不良反应、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行严密观察,以收到大疗效,而使不良反应减少到低限度.
作者:张书霞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效果.方法 将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西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有益气养心,滋阴养血、镇静安神的作用.
作者:韦爱欢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重症监护患者血红蛋白与脉搏血氧饱和度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贫血标准的CCU入住患者,按轻、中、重分3组,同期入选无贫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要求心功能分级相似或达到相似心功能,排除肺功能有障碍及影响检测仪监测者,使用指脉氧法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所有患者均在呼吸室内空气情况下进行.结果 对照组、轻、中、重贫血组SaO2均值分别为(95.4±0.8)%、(95.5±0.8)%、(97.2±1.0)%、(98.6±0.9)%,显示贫血越重,其脉搏血氧饱和度越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轻度组组间t检验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贫血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正常的患者高.贫血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不反映肌体氧供情况.重症监护病房心脏病患者血红蛋白值保持>90g/L是必要的.
作者:王光耀;何汉康;黄华丽;陈剑;石磊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制备芪葛合剂,建立其质控方法并通过灌肠给药验证其临床疗效.方法 以净水临时煎煮成汤剂并加以浓缩,控制其相对密度成为合剂,选择灌肠给药并用对照法观察疗效.结果 中药选择灌肠给药临床总有效率为97.4%高于中药口服给药组的83.3%和西药选择灌肠给药组的82.4%,治疗组半年和1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品质量可控,选择灌肠给药疗效高于口服给药和西药灌肠,应用安全,临床有效,易于操作,方便患者.
作者:施锁平;尹国平;岳豪祥;朱瑞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更好更合理的应用拉米夫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以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治疗后动态观察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HBV-DNA阴转和ALT复常情况,以及出现HBV-DNA复阳的情况.结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3年),52例出现HBV-DNA阴转占89.66%(52/58),HBeAg阴转率为65.52%(38/58),HBeAg血清转换率为29.31%(17/58).12个月时ALT复常率79.31%(46/58).治疗过程中出现HBV-DNA复阳22例,占HBV-DNA阴转总数的42.31%(22/52),其中13例加用阿德福韦酯后再次阴转,13例停药后随访,6例出现HBV-DNA复阳.5例患者出现HBsAg阴转.结论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持久抑制HBV复制和促进HBeAg阴转及血清转换,但存在耐药性和停药后的复发,选择适合的患者,可取得佳疗效.
作者:赖祥红;朱肖鸿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清热明目颗粒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芩、山麦冬、大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的君药黄芩中的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黄芩苷在18~66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4,n=5),平均回收率为100.8%(RSD=0.48%,n=9).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清热明目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志金 刊期: 2009年第19期
技术进步带来观念的更新,网络环境下的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水平和诊疗水平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学与其他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渗透,逐渐向复合型学科发展.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文理兼备、博专结合的广博知识和即时跟踪、获取、应用新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鉴于此,信息素养对于一名当代医务人员具有了特殊意义,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1].
作者:凌毅德;肖南;祁海霞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外阴白色病变系指女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因病变区域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故称其为外阴白色病变[1].其病因不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成为临床顽症.传统的治疗不外乎涂抹、封闭、冷冻、激光、手术切除等[2].2007年9月-2008年3月,我院对38 427名妇女进行妇科体检,发现外阴白色病变1 700例,发病率为4.4%,传统的疗法效果欠佳.遂引进重庆医科大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成果--聚焦超声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汪秀娣;魏萍;张琼 刊期: 2009年第19期
患者,女,41岁.主因口干、多食,消瘦半年,颈部肿物6d,于2008年5月17日收住院.患者半年前无原因出现口干、口渴、饮水量每天约5 000ml,无多尿、尿频症状,伴食欲亢进,每餐3~4两,仍饥饿明显,伴消瘦,在当地医院测餐后2h血糖13.0mmol/L,予以二甲双胍0.5g 每天3次治疗,自觉疲乏加重,心悸、全身发抖、怕热、多汗,每天大便8~10次,体质量下降20kg,伴脱发、失眠、易怒,他人发现颈部肿物,故来我院.
作者:杨英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氨溴特罗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液):6~8月,每次2.5ml,8月~1岁,每次5ml,2~3岁,每次7.5ml,4~6岁,每次10ml,6~12岁,每次15ml,每天2次:对照组使用小儿止咳糖浆:6月~1岁,每次2.5ml,2~5岁,每次5ml,6~12岁,每次10ml,每天3次.2组均连续服药5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溴特罗(口服液)对于改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作者:安正红 刊期: 2009年第19期
血凝酶是从巴西蝮蛇的毒液中分离、提纯、精制而得到的一种高效、速效的蛇酶制剂,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凝酶中主要成分为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激酶,具有凝血和止血的双重作用.注射用血凝酶属高效快速止血药,可促进生理性止血过程,常用于各种创伤及手术止血.笔者就近年来血凝酶在临床上应用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韦帆;廖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不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154例,直接PCI组200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特点、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白细胞计数、肾小球滤过率及主要心脏事件等,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发病至入院实施治疗时间、肾小球滤过率、白细胞计数和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再通率高于溶栓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影响急性心梗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作者:陈刚;丁彦春;曲鹏 刊期: 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