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邬德纯;刘永忠;罗来兴;谭柏坚

关键词:西酞普兰, 阿米替林, 治疗, 抑郁症, 中枢神经系统, 对照观察, 再摄取, 抑制剂, 选择性, 羟色胺, 副作用, 药物, 疗效, 递质
摘要:西酞普兰是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中选择性较强的一种新型药物,对其它递质系统的影响较小,本文就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进行对照观察,探讨两者疗效和副作用的差异.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万拉法新与氯米帕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万拉法新与氯米帕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的难治性病人6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万拉法新和氯米帕明治疗8周.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副反应量表(TESS)和临床疗效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组显效14例,有效11例;氯米帕明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两组疗效相似,两组显效率与有效率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万拉法新副反应少于氯米帕明.结论万拉法新治疗难治性强迫症较安全有效.

    作者:王贵山;王冠中;王爱芹;叶萌;张传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功能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关系

    目的探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功能基因Ala-9Val多态性及血浆MnSOD活性与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关系.方法采用Schooler和Kane的TD研究诊断标准和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对42例伴有TD(TD组)和59例不伴有TD(非TD组)的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50名健康男性(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MnSOD基因Ala-9Val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同时采用黄嘌砱氧化酶法测定血浆中MnSOD活性.结果 MnSOD基因Ala-9Val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患者组(n=101)与对照组之间、以及TD组与非TD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TD组血浆MnSOD活性[(102±73)NU/ml]明显高于非TD组[(50±55)NU/ml]及对照组[(58±38)NU/ml](P均<0.05),TD组中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浆MnSOD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与血浆MnSOD活性增高有关,但可能与MnSOD功能基因Ala-9Val多态性无关联.

    作者:侯钢;张晓斌;张志珺;姚辉;张心保;沙维伟;周朝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是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中选择性较强的一种新型药物,对其它递质系统的影响较小,本文就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进行对照观察,探讨两者疗效和副作用的差异.

    作者:邬德纯;刘永忠;罗来兴;谭柏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天敌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的损害作用

    目的探讨天敌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害作用及其神经病理学机制.方法以猫为天敌应激源,将28只SD大鼠分为4组:单次应激组、2周持续应激组、4周持续应激组及对照组.采用Nissl、Golgi染色法及透射电镜,观察CA3区锥体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采用TUNEL法观察凋亡神经元.结果单次、2周、4周应激组的CA3区锥体细胞数(62.17±8.16,44.33±12.45,43.17±4.49)均较对照组(75.33±14.19)显著减少(P<0.01).应激组大鼠CA3区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变短,分支节点数减少.应激组的TdT平均灰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而平均面密度明显升高(P<0.01).应激组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天敌应激可导致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萎缩和神经元丢失;神经元凋亡是锥体细胞受损的神经病理学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赵虎;郭昌茂;徐虹;徐小虎;杨德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理应激与热应激对小鼠情绪及其学习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和热应激对动物情绪和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热应激对心理应激导致的行为缺陷有无保护作用. 方法 40只小鼠随机被分为基础组(O)、空白对照组(A)、热应激组(B)、心理应激组(C)、心理应激加热应激组(D),建立心理应激、热应激、心理应激加热应激三种动物模型,对情绪和学习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比较不同应激对行为的影响,分析情绪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 (1)C组的情绪唤醒水平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D组(P=0.008)和B组(P=0.008);(2)B组中央格比例高于A组(P=0.001)、C组(P=0.001)和D(P=0.027)组;(3)B组的开臂探索次数明显增加(P=0.044);(4)B组(P=0.047)和C组(P=0.013)的迷津探索时间均明显缩短;(5)迷津时间与中央格(r=-0.472,P<0.05)、中央格(r=-0.452,P<0.05)比例均呈负相关,迷津格数与中央格爬行数呈正相关.结论心理应激使小鼠焦虑水平增加,热应激使其焦虑水平降低,热应激对心理应激引起的情绪唤醒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两种应激方式都提高了学习和记忆能力.

    作者:朱熊兆;亓晓丽;姚树桥;彭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抑郁症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MD)的患病率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大量研究均显示抑郁症存在着生物学的异常,本文就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袁勇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理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是由于面神经管内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及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致使面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做皱眉、闭目、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患者起初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采用针灸,TDP中频,心理行为治疗48例,疗效均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菊;陈卫东;郭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与睡眠质量患病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与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患病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症状变化情况评定其预后;引入量表评定并比较好转与未好转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患病行为特点.结果 51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好转27例,未好转24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的7个因子、患病行为问卷中的4个因子及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的6个维度得分值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好转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状况好于未好转组患者;与好转组相比,未好转组患者的病感强;不良情绪明显.结论睡眠质量差、病感强、负性情绪明显会对CFS患者的预后转归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可能是CFS的危险因素.

    作者:薛晓琳;王天芳;刘娟;孔军辉;姬道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SARS流行期间北京三所高校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SARS流行期间北京三所全国重点高校封闭式管理的在校学生焦虑与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一般状况调查表,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三所全国重点高校的6 28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598名学生出现焦虑症状,检出率为9.5%;有1 857名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6%;男生焦虑及抑郁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χ2焦虑=10.73,P<0.01;χ2抑郁=34.13,P<0.01);文科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理工科学生(χ2=8.87,P<0.01),而理工科学生高于医科学生(χ2=10.15,P<0.01);对不同专业抑郁症状检出率进行分析亦得类似结果,文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理工科学生(χ2=6.43,P=0.011),而理工科学生高于医科学生(χ2=13.29,P<0.01);本科生、研究生各年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医学专业(OR焦虑=1.495;OR抑郁=1.164)、不了解SARS防治措施(OR焦虑=1.363;OR抑郁=1.214)、认为学校防治措施效果不明显(OR焦虑=1.230;OR抑郁=1.265)、对政府终战胜SARS缺乏信心(OR焦虑=4.924;OR抑郁=3.499)是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抗击SARS行为意向与焦虑症状或抑郁症状有一定关系.结论性别、专业和战胜SARS的信心对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有效的传染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作者:党卫民;黄悦勤;刘肇瑞;李淑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快眼动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及海马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抑郁模型大鼠的快眼动睡眠剥夺,观察大鼠自主活动及海马5-羟色胺(5-HT)含量的改变,建立抑郁状态动物的睡眠剥夺模型.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抑郁模型+睡眠剥夺组和抑郁模型+大平台对照组.在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的抑郁模型后,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对大鼠进行72h快眼动睡眠剥夺,以开场试验检测大鼠自主活动,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海马5-HT含量.结果接受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后,大鼠的自主活动显著减少(92.12±4.42 vs 22.27±3.51,P<0.001),93.9%(31/33)的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快眼动睡眠剥夺后,92%(11/12)的抑郁模型+睡眠剥夺组大鼠抑郁样行为被逆转,其自主活动和海马5-H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大平台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结论快眼动睡眠逆转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并增加其海马5-HT含量,可利用抑郁状态动物的睡眠剥夺模型开展睡眠剥夺的抗抑郁机制研究.

    作者:许崇涛;李慧;林凌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原富氧后对人视听觉反应时间保留延续作用的研究

    导致高原移居者机体生理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缺氧,高原富氧室的建立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了高原移居者在低氧环境里工作、学习或重大施工及军事作业实施中的脑力及体力活动能力.本文就富氧室休息睡眠12h后脑-体功能保留与延续时间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勇;哈振德;邢国祥;张芳;崔建华;王伟;张西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成都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研究

    目的了解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 421名中学生使用自编危害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回收问卷1 393份. 结果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23.55%、8.11%、2.58%,女性均高于男性(P<0.01);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14.00%及51.61%,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有药物成瘾史者2.23%;攻击及违纪行为中,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52.26%、14.93%、7.32%、3.88%,且男性高于女性(P<0.05);离家出走8.97%,逃学或旷课14.86%;频率较高的可疑精神症状有:喜欢咬指甲(9.19%)、头脑中有荒诞想法(6.03%)、希望自己成为异性(4.74%). 结论危害健康行为在中学生中有较高检出率,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并积极干预.

    作者:张志群;郭兰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SARS时期焦虑情绪对老年军人患者病情的影响

    焦虑是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不利[1].北京地区于2003年3月至6月遭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感染传播.我们调查SARS流行期间老年患者焦虑情绪产生的因素及焦虑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以指导今后在突发事件时正确引导医疗.

    作者:朱宁;原媛;孔曲;孙淑芳;张再厚;李铁岭;张爱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强迫症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特征研究

    目的探索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不同临床特点对强迫症患者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MMPI),对4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41例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强迫症组疑病、抑郁、癔症、心理变态、男性化-女性化、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以及社会内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癔症和社会内向两因子外,其他MMPI各因子分男性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P<0.01);强迫症患者MMPI的疑病、抑郁、男性化-女性化以及精神衰弱等因子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而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病态心理状态;不同性别的强迫症患者其人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邹政;肖泽萍;张明岛;陈珏;徐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诊断行为与诊断思维

    诊断是一种基本的医疗思维活动,它包括诊察就诊对象-形成拟诊意见-通过临床实践检验与修正-形成确诊判断等环节.诊断行为是指医生在对疾病认识、判断、决策和验证等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活动.而治疗行为是指为了治疗疾病,使病人尽快康复或减轻疾病的症状、延长生命为目的而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诊断行为和医疗行为统称为诊疗行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过程.本文主要讨论诊断学发展、诊断思维与诊断行为有关的一些问题.

    作者:杨志寅;孔令斌;杨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特征,帮助临床寻找有效的综合治疗途径.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6个量表组成定式问卷,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各100人,并随机选择健康体检人群中的200人,进行上述问卷调查及两组对比研究.结果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组的N分及焦虑因子均高于对照组(P<0.05).(2)抑郁自评得分、抱怨得分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3)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在就诊时就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有着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常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可能会成为防治心身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杜凌;马梁红;骆桂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aspases、Bcl-2家族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AD的病理改变除经典的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之外,还有神经元的丢失.近来的研究发现AD神经元的丢失主要表现为凋亡[1].关于AD的细胞凋亡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本文就凋亡发生机制和凋亡调控机制中两关键性蛋白家族Caspases,Bcl-2家族与AD发病机理的关系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云;耿德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行为护理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为了减少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残疾率,提高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采用行为护理的方法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行为进行了干预,报告如下.

    作者:滕光华;秦丽;周传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氟西汀对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研究

    目的评价氟西汀对乳腺癌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3例乳腺癌伴抑郁症状的患者进行8周的氟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氟西汀对抑郁、焦虑的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价氟西汀治疗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比入组时明显降低(P<0.01),有效率分别为65%和52%;无明显副反应.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氟西汀能明显改善乳腺癌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起效时间为2~4周;氟西汀治疗乳腺癌伴抑郁症状安全性较好,副反应轻微.

    作者:汤艳清;李艳苓;谢光荣;冯晓红;冯悦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南宁壮汉族儿童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本地区壮、汉族儿童适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60例壮、汉族儿童进行评定分析.结果适应能力商数(ADQ)正常或强226例(86.9%),边界28例(10.8%),缺损6例(2.3%);壮、汉族儿童ADQ无显著差异;女孩和正常儿童的ADQ和独立因子、认知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得分分别高于男孩和行为问题儿童.相关分析显示19个变量分别与独立、认知、社会自制因子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DQ受行为问题、儿童年龄、父亲职业、刻板动作、父母期望5个因素影响.结论宽松的家庭社会环境,正确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提高.

    作者:兰燕灵;张海燕;肖静玲;徐红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