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顺华;杜祖森;鲁芳;徐欣
心理应激是指机体通过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时所产生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NO是细胞-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作为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而起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在应激状态下,周围神经NO含量及NOS活性的影响已有文献报道[1,2],但由于建立的模型条件不同,导致结果不一致.为此,我们建立社会心理应激模型,探讨心理应激状态下NO所起的作用.
作者:马文涛;杨来启;杨喜民;王晓峰;张彦;刘光雄;吴兴曲;王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肖计划等人1996年报告,采用成熟型应付方式的学生整体精神健康水平较高[1].近又有研究表明,应付方式的使用与人格特征有联系,虽然不像人格特质那样具有较大的跨情景的一致性,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既然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相关,那么是否也与应付方式相联系呢?本研究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应付方式进行了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洁;闫克乐;段西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应激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或有害刺激后产生的非特意性适应反应,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内环境失衡的状态.应激反应主要的特征是交感-肾上腺髓质及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研究发现,适度应激刺激是机体必需的,有助于学习记忆,而长期或强烈应激则损害认知功能及机体健康.
作者:黄娟;肖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不明,随着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更着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细胞因子等.近20年来,随着免疫技术的提高,有关白细胞介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增加,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成敏;王元勋;唐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1~2],包括其独特的行为特征(A型行为)、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等方面,这些因素不仅已证实在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能会同样影响着病情的转归及药物治疗的效果[3].鉴于此,我们采用了以顺其自然为核心的森田疗法的心理干预,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路英智;张勤锋;田明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家庭暴力青年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30例家庭暴力青年进行调查,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家庭暴力组评价其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过分干涉(P<0.01).结论父母的过分保护、过分干涉在家庭暴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郭洪绪;左潇;崔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农村节育妇女对不同节育措施的认知状况及与其心理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拟节育妇女对节育措施认知状况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济宁市农村465例节育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放环和结扎者对节育所持态度不同(χ2=6.119,P=0.047),对节育有无危害的认识程度亦不同(χ2=69.885,P=0.000);节育方式对节育妇女的性欲有一定影响(χ2=4.905,P=0.027);对节育有无危害认识程度不同的妇女性欲下降发生率不同,而且不同认识程度的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加强计划生育宣教工作,普及有关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并加强绝育妇女的心理支持.
作者:杜召云;宋爱芹;隋云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有资料表明,苯丙胺类兴奋剂(ATS)的滥用呈增长趋势.甲基苯丙胺(冰毒)和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是这类物质中常被滥用的物质.在内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ATS的流入增多,使用人数逐年增加.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有关情况,我们对西安部分地区发现的滥用者进行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唐卫东;白延;李培芬;贾伟;师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量表用于中国老年人生命质量测量的可能性.方法采用SF-36量表和中华医学会研制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两个量表同时对苏州市区167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其信度、效度.结果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的信度、效度均比较好;SF-36量表较老年人生活质量量表的信度、效度更好,尤其在测试精神心理方面能更准确地表达老年人的心理.结论 SF-36量表可以用于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评估.
作者:张磊;黄久仪;范凤美;李良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四乙基铅的主要用途是加入汽油中作抗爆剂,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挥发性,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由于它具有强烈的脂溶性,可以经皮肤吸收,吸收的四乙基铅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四乙基铅是一种神经性的毒物,早期可引起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变.为控制四乙基铅对接触者的早期影响,特拟本次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栓柱;程世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了探讨扩瞳反应对Alzheimer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我们对20例早期Alzheimer病患者进行了3个月的观察,作了扩瞳试验及认知功能评估,并与20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及20例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 Alzheimer病患者在滴注扩瞳药液后15~25分钟时间内的瞳孔扩大倍数显著高于血管性痴呆和正常对照组,但这种瞳孔对扩瞳液的敏感性改变与认知功能缺损之间尚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扩瞳反应可以作为Alzheimer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陶明;高静芳;张顺泉;蔡建华;李翼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疾病,初步掌握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对预防疾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健康体检是疾病早诊断、早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我院于2000年8月份对某市公安干警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现将本次体检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小俊;马红梅;汪春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杀是一种有意残害自己生命的行为.在我国,自杀已上升到非正常死亡的首位.为探讨自杀者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及心理状态与自杀的关系,调整有害的环境因素,预防自杀的发生,我们对丰台区3所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抢救收治的170例服毒自杀者进行分析研究.
作者:刘杰;李志武;刘世红;袁崇友;葛桂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影响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方法以问卷的形式,调查218例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每项指标分四个档次,即无/否、一般、中等、很/非常,分别赋值1、2、3、4,得出生活质量分值.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低;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高.并记录患者的一般状况.结果 218例银屑病患者平均(39±13)岁,平均生活质量分值(123.02±31.61).生物因素平均生活质量分值为(46.19± 20.68);心理因素平均生活质量分值为(44.62± 13.03),社会因素平均生活质量分值为(32.21±8.11).结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其中生物因素为严重,其次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对银屑病的治疗,应以生物因素为主,同时也应从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加强银屑病知识的宣传,减轻社会对银屑病患者的压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开红;李洪亮;满孝勇;刘松常;龙跃洲;张肖红;赵丕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伴随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人际交往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人们的许多心理适应问题都是由于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困惑是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为改善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探索一种行之可效的干预方法,我们对某大学在校学生开展了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作者:李晶;王传军;刘根义;聂继雷;张茂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社交焦虑障碍(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即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国外有报告认为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为此,我们采用开放性试验,了解帕罗西汀治疗我国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岚;刘协和;周茹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验证利培酮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53例复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利培酮治疗,并于5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对照,疗程为16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依从性、副作用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相似.结论利培酮也是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郭芝芳;师建国;戴尊孝;杨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用病例对照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法,随机选取肿瘤患者37例,年龄43~82岁,男性61例,女性13例.采用心理问卷测试和心理量表评定,一次性完成EPQ、SCL-90、SAS、SDS、LES、SSRS、DSQ、HAMD、HAMA等量表的测试和评定.结果肿瘤组与对照组情绪障碍发病率分别为89.19%和13.51%(P<0.01).情绪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EPQ量表P分和E分、SCL-90总分、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量表总分等因素相关.结论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情绪障碍发生率,后者与负性生活事件、内向性格、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的自我认识密切相关.
作者:李建中;吴爱勤;吴彩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国内外对应激与健康的中介-应付的研究是随着应激的理论模式而兴起的[1]. 在应激与健康的关系中,Edwards 提出了应付的典型位置处于个体对应激的评价与应激有关的健康结果之间[2]. Pelietier and Peper认为,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3]. 而这些影响人类健康的应激源主要来自社会及人与人的相互交往.
作者:李婕;肖计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回顾性Znng氏自评抑郁、焦虑量表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抑郁症患病率为36.25%(58/160),焦虑症患病率29.38%(47/160); 对照组分别为3.33%、1.33%(P值均<0.001).抑郁症与体重指数、血糖、TG及CH具有相关性(r分别等于0.62,0.59,0.44,0.46;P值均<0.01).焦虑症与体重指数、血糖及TC也具有相关性(r分别等于0.67,0.62,0.48;P值均<0.01).抑郁量表得分与病程有关(r=0.65, P<0.01),病程越长抑郁的程度越重、发生率越高.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及焦虑症的患病率较高,且与糖尿病病程、肥胖、血糖及血脂水平相关.
作者:王微;班博;杨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