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BAK HTIAR M U HAMM AD;裴银辉;刘海颖;纪小蕾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因素。②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剖宫产术后产妇122例,其中20例形成子宫切口憩室作为病例组;其余102例均未形成憩室,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一般状况:年龄、产前体质量指数、孕产次、孕周、新生儿体质量;围手术期情况: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剖宫产时机、手术时长、术后3d 体温、术后血象及贫血情况;子宫瘢痕情况:剖宫产次数及距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产后子宫超声检查情况:子宫位置、子宫大小、宫腔分离情况。③结果病例组中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6例,占30%;血象异常者15例,占75%;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5年的产妇7例,占35%;经阴道超声检查后位子宫12例,占60%,宫腔分离5例,占25%。与对照组比较,均高于对照组( P ≤0.05)。上述因素可能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而前位子宫8例,占40%,低于对照组( P ≤0.05),可能是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保护因素。④结论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可能与妊娠合并症、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过长、子宫后位、术后子宫复旧不良等因素有关;术后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应高度警惕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可能。
作者:王怡佳;陈燕;韩萍;刘萍;韩玉;左振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制备并评价混合胶原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模型。②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对3组动物通过尾部注射生理盐水、0.1mg /mL混合胶原和0.4mg /mL混合胶原,1.0mL /只,间隔1周注射1次,共注射3次。末次注射1周后逐周观察并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并进行关节评分。末次注射3周后,处死大鼠,取右踝关节组织进行 HE 染色。③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关节腔炎细胞浸润清晰可见,且高剂量组炎细胞浸润较低剂量组严重。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关节评分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末次注射2周和3周后关节评分均高于末次注射1周后。④结论对实验大鼠经过3次尾部注射混合胶原,成功建立RA 动物模型,其组织学及临床表现与人类 RA 相似。
作者:DR BAK HTIAR M U HAMM AD;裴银辉;刘海颖;纪小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脑外伤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效果。②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鼻饲管脱落5例,余42例。对照组给予鼻饲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鼻饲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鼻饲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改善情况。③结果观察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显著低于对照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营养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④结论集束化护理减少了脑外伤患者鼻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陈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 Cyclin D1、Ki -67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②方法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12例上皮单纯增生性黏膜白斑、23例上皮不典型增生性白斑、42例口腔鳞癌组织中的 Cyclin D1、Ki-67蛋白表达情况,使用 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③结果 Cyclin D1在上皮不典型增生性白斑和口腔鳞癌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9.1%、42.9%,显著高于上皮单纯增生性白斑(16.7%)和正常口腔黏膜(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Ki -67在上皮不典型增生性白斑和口腔鳞癌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3%、90.5%,显著高于上皮单纯增生性白斑(41.7%)和正常口腔黏膜(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yclin D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与临床分期无关( P >0.05),Ki -6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 P <0.05);Cyclin D1与 Ki -67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④结论 Cyclin D1、Ki-67在上皮不典型增生性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高表达提示二者在口腔黏膜白斑的癌变和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伟;陈欢;陈卫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子宫内膜正常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异同,找出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②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妇科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③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孕产次数、绝经延迟、宫内节育器避孕、代谢综合征、体质量指数、血脂四项、空腹血糖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年龄、初潮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为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为子宫内膜癌的保护因素。④结论孕产次数的减少、绝经延迟、代谢综合征等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对子宫内膜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高杰;韩萍;周剑利;董建新;张晓;韩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64岁。2年前不慎磕伤右小腿中段,当时即感肿胀、疼痛,且活动受限。给予抗炎消肿治疗,肿胀逐渐减退,后在伤处形成一花生米大小的肿物,给予外用药物及热敷治疗,肿物未见减小。入院前3个月肿物明显增大。查体:右小腿中段可见(14×6×5) cm3肿物,明显突出体表,无皮温增高,无压痛,质韧,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76×109/L ,血红蛋白118g/L ,红细胞比容35.20g/L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未见异常。 X 线右胫腓骨正侧位(图 A):右小腿胫腓骨前侧可见长椭圆形肿物,肿物边界清楚,肿物内为混杂密度肿块,内部呈钙质样高密度。超声诊断(图 B):胫腓骨之间肌肉浅层可见低回声包块,表面呈膜状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细点状钙化,并可见液性暗区,液体欠清亮,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术前诊断:①右小腿软组织内占位,骨化性肌炎;②右小腿海绵状血管瘤;③右小腿骨肉瘤。手术过程:腰麻,止血带止血。取右小腿前外侧弧形切口,至深筋膜下。术中可见胫前肌肌肉变性,质硬,失去弹性,肌肉内为白色乳膏样物,内含坏死组织,其囊腔与胫骨掀起的皮质相连。手术将胫前肌坏死变性部分完整切除,变性的胫前肌与其他组织无粘连。病理检查示:肿物内见大量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成骨细胞。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符合骨化性肌炎。术后诊断:骨化性肌炎。术后1年随访无复发,患侧肢体功能无异常。
作者:王文娟;王振旺;崔翔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神经纤毛蛋白(neuropilins ,NRPs)是 Takagi 等[1]首先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在非洲爪蟾蜍的神经组织冰冻切片中发现,证实为一种非酪氨酸激酶跨膜糖蛋白。 NRPs 家族中首先被发现和关注的是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 -1,NRP -1),随后发现了 NRPs 家族中的另一成员神经纤毛蛋白2(neuropilin2,NRP -2)。 NRPs 早被描述为神经轴突导向因子信号素(Semaphorin ,Sema)3A 的受体[2]。许多研究通过敲除小鼠的 NRPs 基因,发现 semaphorin/neuropilin 通过轴突因子在神经系统发育中发挥导向作用。在许多有机生命体中,通过 NRPs 转基因也发现 NRPs 的重要功能。在嵌合体小鼠的体内的研究发现 NRP -1的高表达会使体内产生更多的血管,表明 NRP -1在血管新生及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3]。然而在 NRP -1基因突变或缺失的小鼠在胚胎发育时期会出现血管发育障碍,尤其是神经血管、卵黄囊血管网状组织和主动脉弓的发育。这些在心血管方面的异常发育,将导致胚胎发育早期死亡。提示 NRP -1在血管的生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 NRP -2突变的大鼠的特点是淋巴管发育异常,表明 NRP -2在淋巴管形成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5]。然而,同时敲除 NRP -1和 NRP -2基因导致脉管生成减少,且胚胎发育在第8.5天死亡[6]。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提升,虽然在治疗手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手术方式的改进,联合化疗、放疗以及生物治疗,但是病死率在各种疾病中仍居首位,其主要死亡原因为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而在复发与转移的过程中,脉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齐艳涛;徐卫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观察强骨胶囊和雷尼酸锶对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以指导临床骨质疏松患者的正畸治疗。②方法4周龄 SD 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强骨胶囊组、雷尼酸锶组。给予实验组、强骨胶囊组、雷尼酸锶组维甲酸持续2周,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建模成功后给予强骨胶囊组、雷尼酸锶组相应药物,并在给药2周后,为所有大鼠加装正畸牙移动装置。分别在加力后的7、14、21d 分批处死大鼠。测量牙移动距离,检测血中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③结果加力后的第7天,各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及血中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明显差异;加力14d 时,实验组牙移动距离大于强骨胶囊组,血中 Ca 、P 及 ALP 含量低于强骨胶囊组和雷尼酸锶组;加力21d 时,实验组相对强骨胶囊组和雷尼酸锶组在牙移动距离及血中 Ca 、P 及 ALP 含量方面均出现明显差异。④结论两种药物均能改善大鼠骨质疏松症状,降低牙移动速度;并且雷尼酸锶的用药效果先于强骨胶囊出现。
作者:郑凤磊;李金源;廖囡囡;陈乃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 组)61例,非糖尿病组(NDM 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③结果 DM 组基底节区脑梗死率、冠心病发生率、意识障碍发生率均高于 ND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NDM 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 D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④结论糖尿病影响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
作者:王大力;王艳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丙泊酚对脓毒症小鼠脾脏树突细胞亚群比例及炎症细胞因子-γ(IFN -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②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制作脓毒症模型,将60只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丙泊酚组(Propofol 5mg/kg ,P 组)和生理盐水组(normal saline ,NS 组)。模型制备成功后 P组和 NS 组分别给予等量的1%丙泊酚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分别在给药后0、6、12、24、36h 眼球取血后颈椎离断法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小鼠脾脏,磁珠分选获得树突细胞(DC),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细胞亚型比例改变,ELISA 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 IFN - r 、IL -10水平。③结果与 NS 组比较,6h 时 P 组 R1经典树突细胞 R1数量变化不显著,而在12h ,P 组的 R1数量较 NS 组降低,在12、24、36h 时调节性树突细胞 R2数量显著增加;与此同时,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是:各时间点与 Sham 组相比,P 组和 NS 组 IFN -γ和 IL -10水平均显著增加( P <0.05);而与 NS 组相比,从6h 开始 P 组各时间点的 IFN -γ降低,IL -10水平升高( P <0.05)。④结论脓毒症早期细胞因子分泌均增加,丙泊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增加 R2比例及增加具有负向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IL -10含量来抑制早期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脓毒症小鼠体内炎症反应而影响预后。
作者:王桂岭;刘艳丽;刘晓;刘庆阳;徐凯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小月菌属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更好地开发利用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新型药物的研制。②方法通过对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细胞化学组分、系统发育等方面的分析,对小月菌属放线菌分离鉴定程序加以归纳,探讨其生物学特性。③结果该菌属形成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无光泽菌落;革兰阳性菌;胞壁肽聚糖的主要二氨基庚二酸均为 meso - DAP 和 LL - DAP ,主要的甲基萘醌均为 MK -9(H4)。④结论小月菌属与近缘属相关菌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形成独立的分枝。
作者:张长风;张玉琴;余利岩;李淑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②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出现感染时间、感染部位、侵袭性操作情况以及感染后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情况(包括使用时间、感染分泌物培养、病原菌检验结果)等。③结果4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7例(16.67%),其中单部位感染6例(85.71%),多部位感染1例(14.29%);泌尿系感染2例(28.57%),下呼吸道感染3例(42.86%),胃肠道感染2例(28.57%)。患者自身相关因素中,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及是否有糖尿病史相关( P <0.05);出血性脑卒中及出现意识障碍和球麻痹的重症脑卒中患者更易并发院内感染( P <0.05);侵袭性操作与感染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 P <0.05)。④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相关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史、出血性脑卒中、意识障碍、球麻痹、侵袭性操作、感染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慧丽;刘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促进产妇自然分娩产程的影响;②方法选取新兴县妇幼保健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就诊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非离异、情绪稳定的孕产妇478名作为研究对象(除外具有剖宫产指征及拒绝自然分娩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9名。观察组实施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分娩法。对比两组疼痛情况、3个自然产程所用时间;③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3个产程的平均疼痛分数为213.6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74.00分);观察组总产程所用时间(7.50±1.57)h ,明显低于对照组(9.59±2.64)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④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孕产妇进行产前教育及指导,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由于自然分娩引起的疼痛,缩短产程时间,避免产妇产伤及新生儿的多种疾病,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张翠红;梁秋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滋肾双益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影响及作用机制。②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组,滋肾双益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灌胃500、1000、2000 mg/(kg ? d)]及二甲双胍组[灌胃100mg /(kg ?d)]。持续给药60天后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C -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 -1)含量及游离脂肪酸(FF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③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的FBG 、HbAlc显著升高(P <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滋肾双益复方可使2型糖尿病大鼠的 FBG 、HbAlc 显著降低( P <0.05,P <0.01),提高 C -肽 GLP -1含量( P <0.05,P <0.01),抑制氧化应激。④结论滋肾双益复方能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IR),增加 GLP -1含量及抑制氧化应激可能为其作用机制。
作者:李文浩;田春雨;薄海美;王鸽;刘泽;李承岸;周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妊娠期妇女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变化。②方法采用贝克曼(Unicel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22例妊娠早、中、晚期妇女血清碱性磷酸酶值,同时选取同期157例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方差分析不同组间血清碱性磷酸酶值差异。③结果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及妊娠期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分别为(66.58±44.09)U /L 、(61.64±17.86)U /L 、(79.98±26.38)U /L 、(202.89±68.94)U /L 。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孕早期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孕中期、孕晚期高于孕早期及对照组,孕晚期高于孕中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④结论妇女孕期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随孕周数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
作者:周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职高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②方法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唐山市3所职教中心676名职业高中生实施测试。③结果职高生的学习倦怠得分较低,并且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情绪耗竭( t =4.543,P <0.01)、师生疏离( t =5.035,P<0.01)维度上的得分及倦怠总分( t =4.663,P <0.01)显著高于女生;职高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与其学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497,P <0.01)。职高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568,P <0.01)。④结论职高生的学业倦怠水平较低,且存在性别差异;心理韧性越差,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其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作者:武帅;谢一鸣;吴晓凡;杨绍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①目的探讨脂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②方法79例T2DM 患者按血脂有无异常分为血脂正常组及血脂紊乱组。血脂紊乱组又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组(TG 组)、高胆固醇血症组(TC 组)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组3个亚组。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各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 )、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 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李氏β细胞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③结果79例 T2DM患者血脂紊乱发生率为78.5%;血脂紊乱组较血脂正常组 HOMA - IR 升高,HOMA -β降低( P <0.05);TG 组与混合型高脂血症组较血脂正常组 HOMA - IR 明显升高,TC 组较血脂正常组 HOMA -β明显降低( P <0.05)。④结论T2DM 伴血脂紊乱患者以高甘油三酯血症多见,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存在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马校芬;金秀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