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钧华;刘鲁明;周振华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的血供特征并提出血管造影分型、探讨血供分型对于栓塞的指导意义.方法 50例资料完整、血管造影显示清晰的子宫肌瘤病例,采用Dextran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前,先作双侧选择性的髂内和子宫动脉血管造影,分析血管造影图像以确定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和子宫肌瘤的血供、血供比例、子宫动脉的跨中线吻合和卵巢实质显影等情况.结果按照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可将之分为3型:单侧供血型、一侧优势型和双侧均势型.50例中,这3型的比例分别为6%(3例,1例右侧,2例左侧)、84%(42例,左右侧优势各21例)和10%(5例).双侧子宫动脉间存在明显吻合者5例、发现副子宫动脉者2例.有15例可见子宫动脉的卵巢支显影及卵巢实质染色,而通过卵巢血管吻合逆行显示同侧卵巢动脉者为5例,占10%.结论应倡导个体化的子宫肌瘤动脉栓塞策略.根据两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合理分配微球栓塞剂.当造影看到卵巢动脉显影时,则宜选择直径大于350μm的微球作子宫动脉栓塞,以保护卵巢功能.
作者:王杰;张国英;杨乃明;施海彬;冯耀良;王卫东;王永利;刘圣;刘嘉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明确输卵管阻塞部位,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50例23~38岁女性不孕症患者,确诊为两侧或单侧输卵管狭窄、粘连或闭塞,采用同轴导管系统,利用微导丝的机械作用和再通液的消炎、抗粘连等作用,疏通和治疗输卵管狭窄、阻塞或粘连病变.术后抗炎及定期输卵管通液治疗.结果插管成功率为92%,再通成功率为86.7%,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怀孕23例,达46%.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是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的一种微创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
作者:徐朝霞;贺洪德;张学昕;徐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近2年工作中,对曾经在外院接受过碘油造影的98例不孕症患者.进行了电视透视及摄片观察,结果发现35例患者输卵管内仍有碘油潴留,现予报道.
作者:席嘉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栓塞术(UAE)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方法本组158例患者被分为治疗组110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UAE治疗,栓塞剂为PVA.治疗组采用PVA-利多卡因混合栓塞剂.观察两组在腹痛发生率、腹痛程度、腹痛持续时间及峰值变化.结果在术后腹痛发生率方面,治疗组腹痛发生率为81.8%,对照组为97.8%;治疗组腹痛程度平均为Ⅱ度,对照组平均为Ⅲ度;持续时间平均为治疗组5.7 d,对照组6.7 d.峰值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近Ⅱ度,时间推迟1.0 d.结论 PVA-利多卡因缓释技术能有效地减轻UAE的术后腹痛.
作者:蒋霆辉;茅爱武;高中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诊断及治疗的犬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6只成年毕格犬,任意选择一侧髂股静脉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DSA透视导引下经颈外静脉及股静脉途径分别将直径10 mm与6 mm的球囊导管置于髂总静脉近心端及股静脉远心端,充盈球囊阻断血流,并经导管注入凝血酶100 u.1 h后行超声检查,4 h后抽瘪两端球囊退出导管,24h后行静脉顺行造影、肺动脉造影及病理检查.结果 6只犬全部成功建立髂股静脉血栓.24 h后动物均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静脉造影及病理检查证实急性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长度(5.68±0.50)cm.对照侧静脉内无血栓形成.结论介入技术建立的犬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动物易存活、血栓形成快速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深静脉血栓的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张鹏;施海彬;刘圣;李麟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动脉内溶栓治疗已经逐渐成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急性颈动脉完全性阻塞引起的脑梗死,由于溶栓药物进入颅内循环困难,动脉内溶栓治疗可被延误和阻止.自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动脉内血栓抽吸切除术治疗2例急性颈动脉球完全性阻塞患者,阻塞颈动脉立即获得再通,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高峰;Dae Chul Suh;Choong Gon Choi;Won Kim;Jae Kyun Kim;Sang Joon Kim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中青年妇女,患者常因月经量多、经期延长、长期失血导致贫血,部分患者出现盆区疼痛及盆区器官压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心身健康.我院自2001年起开始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该病.本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恒根;韩洪林;郭依龙;刘元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3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19例,闭塞13例.27例有上肢缺血,7例伴头部缺血.应用导丝开通,PTA及内支架置入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28例开通成功.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单纯PTA治疗3例,1例上肢缺血症状部分好转.24例置入内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18例有锁骨下动脉窃血征象,术后16例消失.27例随访2~80个月,平均(29.5±21.0)个月.术后9个月闭塞2例,1例PTA后再获通畅.术后12个月闭塞1例,改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大动脉炎于术后9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余在随访期内均无症状再发,超声Dopplor检查均通畅.结论介入方法可有效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
作者:张曦彤;富宏;王少雷;邵海波;徐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腹部囊性病变涉及腹腔、盆腔等多个器官(如肝、胰和肾等),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采用经皮穿刺抽吸和药物注射为腹部囊性病变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疗法.我院对30例腹部囊性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抽吸和药物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晖;陈新晖;张廷;沈琳;张平;崔玉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地尔硫(艹卓)对冠脉内支架术后胸痛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冠脉内支架术后胸痛患者251例,其中地尔硫(艹卓)治疗189例(75.3%),其余62例(24.7%)未接受地尔硫(艹卓)治疗.比较两组随访期严重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和重复靶血管再通治疗)和再狭窄率.结果在中位数128 d的随访期内,严重心脏事件在地尔硫(艹卓)组为4.8%,非地尔硫(艹卓)组为12.9%(P=0.039).42.6%患者于1年内行血管造影随访,地尔硫(艹卓)组的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11.5%和29.2%,P=0.05).结论地尔硫(艹卓)对冠脉内支架术后胸痛患者有一定疗效.
作者:欧阳平;吕安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寻求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将造影诊断与输卵管再通治疗结合起来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双腔球囊胶管插入子宫腔,充盈球囊堵塞子宫颈内口,用助推器注入碘海醇充盈子宫腔及输卵管,电视动态观察实时点片,完成造影诊断.当发现输卵管阻塞时,用手助推加压,逐渐增高宫腔内压力,使阻塞输卵管被造影剂压力钝性开通.结果本组2 698例,插管成功2 685例.其中,原发不孕806例,继发不孕1 868例,其他24例,输卵管阻塞3 082支(右1 561支、左1 521支),占实有输卵管的59%,加压开通率为77.8%(2 397/3 082);通而不畅343支(右175支、左168支),加压开通率:93.9%(322/343),出现静脉逆流27例.除局部疼痛及少量阴道流血外,无严重并发症病及病死率.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将造影诊断与输卵管再通相结合,深受患者欢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席嘉元;江勇;朱瑛;龚海峰;吕梁;越新湘;方敏;卫丁英;华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介入输卵管再通术以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得到广泛应用,给不孕不育患者带来希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再通术的疗效,我们总结分析66例132条输卵管介入再通术病例,重点讨论输卵管梗阻部位对介入输卵管再通术的影响.
作者:任武科;刘金牛;王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从1927年Moniz发明脑血管造影术后,经过近80年的发展,脑血管造影技术已逐渐完善.人们尝试了多途径脑血管造影方法,如经颈动脉穿刺造影,经股动脉、肱动脉穿刺造影等.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国家开展了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3].
作者:孙哲;林成海;刘相轸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在骨髓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8例HC中7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接受了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其中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各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髂内动脉脏支.结果 7例患者共进行了9次栓塞.4例次患者肉眼血尿消失,出血停止时间2~10 d(平均6 d),随访期间未出血(12~82 d);3例次血尿减少;2例次无效.未见明显与栓塞治疗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骨髓移植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栓塞效果好、不良反应小,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涂建飞;刘一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子宫动脉插管灌注和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4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根据造影表现类型不同,灌注甲氨蝶呤(MTX)50~100 mg,灌注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术前和术后观察临床症状、测血β-hCG值和测量妊娠囊大小的变化,分别于术后0.5、6、12、24、36和48 h测外周血MTX浓度.结果 42例中38例获得成功,4例失败改行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治愈率为90.5%(38/42).术后血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平均所需时间(8.3±2.0)d,MTX用量为50 mg、75 mg后36 h测不出血药浓度,用量为100 mg的48h后血药浓度均值为0.01μmol/L.无不良反应.结论经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有望为输卵管妊娠特别是合并少量出血或预防高危大出血的首选疗法.
作者:倪才方;邹建伟;赵辉;金泳海;朱晓黎;刘一之;何琦;沈仲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共19个病灶,病灶直径2~5 cm,经肝动脉灌注FuDR、CDDP、EPI-ADM,用超液化碘油和明胶海绵作动脉栓塞,每例平均2~4次.结果 DSA显示GIST肝转移灶动脉血供丰富,染色明显,经TACE治疗后,肝转移灶未见缩小,碘油较快被清除,4例患者无CR或PR,2例改服伊马替尼有效.结论有限的病例显示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未见明显疗效.
作者:林钧华;刘鲁明;周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66岁.以右下肢肿胀、疼痛20 d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区压痛,右肾区叩击痛,右下肢肿胀伴明显压痛,下肢皮温及颜色正常,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但较左侧弱.盆腔CT扫描提示:右髂窝不规则肿块,4.7 cm×6.6cm,其内密度不均,病灶外缘与髂骨相连.增强扫描见肿块不均匀强化,右侧髂外动脉及静脉受压移位.腹部CT见腹膜后多个肿大淋巴结.于超声导引下行髂窝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报告:非霍奇金淋巴瘤(B系).
作者:朱明德;陈江辉;朱全祥;刘勇;姜龙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常见于晚期肝癌患者,其生存率较无分流的患者明显低,动静脉分流的正确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肝癌介入治疗中对动-静脉分流的处理方法.
作者:张琳;叶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术后的并发症.方法 41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单发肌瘤36例,其中3例肌瘤直径>10 cm,33例直径<10 cm,多发子宫肌瘤5例.均采用右股动脉穿刺,用5F导管作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越过子宫动脉下行支(宫颈-阴道支),选用不同直径PVA颗粒栓塞.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92.3%;16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及见阴道流出物,10例出现月经异常.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PVA 300~500μm或500~700μm颗粒作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可以有效减低并发症.
作者:高众;钱永;王静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 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 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 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 DSA成像后对动脉瘤的瘤颈进行测量.结果 3D DSA与2D 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D DSA比较2D 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显示上有更多的角度显示的更加清晰,测量数据更加丰富.结论 3D DSA比2D DSA能够显示动脉瘤更多的瘤颈,尤其是动脉瘤的大颈,对介入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吴春红;陈左权;顾斌贤;张桂运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