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张福君;吴沛宏;顾仰葵;陈林;张亮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对3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采用GDC作动脉瘤囊内填塞治疗.结果31例31枚动脉瘤中28枚瘤腔完全闭塞,3枚95%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病死率3.2%.术中并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术后随访0.5~3年均无再出血.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郑少俊;茹利新;张冰;许建伟;李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持续ST段抬高对判断直接PCI治疗AMI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将229例直接PCI后TIMI血流3级的AMI患者分2组:ST段回落>50%组(甲组),147例;与ST段回落<50%组(乙组),8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甲乙两组:无复流(blush分级<2级)为14/147(9.5%)和21/82(25.6%);住院期间病死率5/147(3.40%)和9/82(11.0%);MACE 8/147(5.4%)和11/82(13.4%);心功能EF数值56.99±9.78和49.82±8.78比较,P<0.05,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病死率2/147(1.34%)和3/82(3.7%);MACE 10/147(5.4%)和7/82(8.5%),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可作为直接PC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杨伟;金惠根;刘宗军;汪蔚青;施佳;王东毅;王大英;朱华芳;陈贻训;方平;陈万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组织间内照射是新兴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PS)设计方案,在现代影像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按肿瘤大小、形态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大程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终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对48例进行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瘤的患者进行了护理,就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英梅;伍丽虹;郑敏红;马巧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并比较计算机定位活检与摄影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2001年11月至2002年9月乳腺数字化摄影2850例,其中直径≤2.0 cm病灶156处(148例患者).随机对68处行计算机定位活检,以手术病理结果和随访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计算机活检法与摄影法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活检明显优于摄影(P<0.05).结论计算机活检法对早期乳癌诊断有很大实用价值.
作者:王双坤;白彬;戴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8例盆腔复发肿瘤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患者的疗效.所有患者术前或术后给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确定.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8例患者8个病灶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NC)2例,进展(PD)1例,全组病例随访1年,死亡2例,其余6例存活,长的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长江;黄金华;范卫君;高飞;顾仰葵;张福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碘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F(ab)2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6例原发性肝癌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并经导管注入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F(ab)2,每公斤体重0.75 mCi.结果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3.3%、58.3%、53.0%和44.4%.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未发生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F(ab)2经导管肝固有动脉内注射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国辉;张智慧;李政文;文华长;胡大武;段天红;文永君;吴辉;杨承莲;曹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并比较不同栓塞剂治疗支扩大咯血中、远期疗效.方法32例支扩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分别使用PVA和明胶海绵(GS)颗粒两种栓塞材料.评价栓塞后的近期、中远期疗效,按照栓塞材料进行分组对照、统计分析.结果32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应用PVA和GS栓塞剂各16例.随访29例,有8例复发,其中GS颗粒栓塞组7例,PVA颗粒栓塞组1例.结论作为治疗支扩大咯血的栓塞剂,PVA颗粒优于GS颗粒;500μm左右的PVA颗粒值得推荐.
作者:何冰峰;曹振远;陈颖;邬艳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一、紧跟高新科技迅速发展21世纪的肿瘤微创治疗紧跟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它是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以影像技术为导向,集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药物治疗、生物、基因技术和高新科技(如射频消融、激光、超声聚焦、内镜、腔镜等)为一体,具有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等优点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
作者:吴沛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后再狭窄多种组织成分的变化,为揭示TIPS分流道再狭窄的形成机制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对6只25kg左右的家猪进行TIPS术,建成TIPS猪模型.14~21 d后处死,取出肝脏TIPS组织做病理检查,包括大体标本检查,电镜检查,病理切片分别用HE染色、免疫组化分析anti-SMC-α(抗平滑肌肌动蛋白-α)、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肌球蛋白(myoglobulin)、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及i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多个指标表达.将TIPS再狭窄组织与通畅的支架通道组织进行上述多项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TIPS术后2~3周处死时,6只猪有4只猪出现不同程度再狭窄,其中有2只TIPS通道完全堵塞.电镜检查,再狭窄组织含大量增殖的胶原纤维、大量平滑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抗SMC-α、PCNA在再狭窄组织中表达为强阳性,在TIPS通道通畅的组织中,也有较强表达;波形蛋白在通畅的支架通道组织中表达为强阳性,而在支架再狭窄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弱;肌球蛋白正好相反,在再狭窄组织中表达较强,而在通畅的支架组织中表达减弱;eNOS在正常肝脏组织中为阳性表达,靠近TIPS再狭窄组织,表达有减弱;而iNOS在正常肝脏组织中为表达弱阳性,但靠近TIPS再狭窄组织,表达明显增强.结论猪TIPS模型中,再狭窄中主要为抗SMC-α阳性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强;正常肝脏组织中主要表达eNOS,而肝脏损伤后iNOS表达明显增强.
作者:卢勤;安艳丽;邓钢;方文;朱光宇;李国昭;魏晓莹;卢园园;滕皋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来我们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文献报道,肝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2],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40例肝癌患者TACE和RFA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探讨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周启明;吴沛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25%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都有颈动脉狭窄病变.长期以来,人们公认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佳疗法.但是近年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虽然对该项技术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进行随机、双盲比较研究以客观评价其优缺点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病例报道的规范化,包括科学的试验设计、病例入选标准、观察结果及其统计学处理等是必要的.本文就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病例入选、术前准备、手术过程,疗效评估、并发症等作一阐述,目的是使颈动脉支架术的报道规范化,以利于不同作者和机构发表的文章具有可比性.
作者:谢剑;李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一、介绍随着铂金圈栓塞技术的问世脑动脉瘤的治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复发仍掣肘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据报道大约20%的动脉瘤在治疗后会出现弹簧圈压缩,大多数是因为瘤颈很宽或者动脉瘤体积较大.Trufill DCS Orbit(简称Orbit)水解脱铂金圈因其独特的三维设计而获得较高的致密填塞率,针对复发问题已初见成效.无论是初的栓塞结果还是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均证实,Orbit水解脱铂金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的压缩率和再通率均很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相关的并发症,了解经皮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组共分析了92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患者,合计177个病灶,在CT导向下对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每例患者均先后完成1~4次射频消融治疗,随访观察6~24个月.结果所治病例中未出现相关性死亡.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肝被膜下出血3例,肿瘤内出血2例,进行性低血压1例,急性心包积液1例,一过性肝功能失代偿1例,胆汁瘤2例,肝内局限性胆管扩张3例,观察到肿瘤种植1例.结论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安全的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之一.通过密切观察、操作细心及时处理出现的情况将会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赵明;吴沛宏;张福君;黄金华;范卫君;顾仰葵;张亮;李传行;高飞;李旺;周启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的作用;分析碘油沉积状态和肿瘤残留灶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的应用范围及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2例结节型或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平均大径8.1 cm),在动脉栓塞化疗(TACE)或动脉栓塞化疗序贯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检查.检查结果阳性者,分析残留灶和沉积碘油的关系,并在PET-CT指导下对其作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检查结果阴性者,用影像学和血清AFP随访6个月,以判断是否为真阴性.结果全组有21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病灶内有碘油沉积.其中3例TACE后的病灶在有无碘油沉积的部位均可见残留灶.18例TACE序贯RFA治疗的病例中有11例存在残留灶,其中9例位于碘油沉积区和非碘油沉积区;2例残留灶仅存在于非碘油沉积区;另外7例PET/CT显示阴性,但其中1例经随访证实为假阴性.按照PET/CT所示的残留灶作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又有5例存在残留灶的患者达到了局部根治.结论 18F-FDG PET/CT对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残留病灶探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介入治疗后的病灶,无论是碘油沉积区还是非碘油沉积区都可能有残留病灶存在.18F-FDG PET/CT可以用于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并能对进一步的介入治疗起到靶向指导作用.
作者:谭志斌;赵明;吴沛宏;张福君;顾仰葵;张亮;黄金华;范卫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根据Clagett等[1]报道,外科大手术未采用预防措施的患者,DVT的患病率为25%,文献报道的尸检发现率为35%~52%[2].在DVT起病23周的急性期内,可能并发肺栓塞(PE),重者可以致命.也可出现股青肿、股白肿,重者需截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心脏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等是DVT的主要病因和条件.大多数患者虽经初步治疗,但血栓未能完全消融,随即转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3].充分了解DVT的病因、高危因素、诊断步骤、预防措施,以及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将对DVT患者的预后产生很大影响.
作者:王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癌起病隐匿,患者就诊多属中、晚期,加之多数患者合并肝硬化及手术复发率高等多种因素,手术切除率低.为此,绝大部分肝癌患者需要非手术治疗.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科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氩氦刀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近期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帆;周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以肝动脉化疗栓塞为主的介入治疗是目前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首选治疗方法[1].其效果确切,但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化疗不良作用影响了中远期生存期及生存质量[2-4].近10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把介入治疗与中医药治疗结合起来,在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减少介入治疗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肖运平;肖恩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肋间动脉栓塞在动脉栓塞治疗咯血中的价值.方法16例肋间动脉参与供血的患者,予真丝线段栓塞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结果16例经19次治疗,行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联合栓塞15例,单独栓塞肋间动脉1例.即刻止血13例,即刻止血率81.3%,总有效率87.5%,无效2例,复发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时,同时栓塞供血的肋间动脉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王立章;王志峰;俞方荣;蒋伟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肺癌一般恶性程度较高,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而放射治疗是肺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从放射生物学观点:低量率、较长期放射更易杀灭肿瘤细胞,适合于组织间放疗.近年来,随着放射粒子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粒子发出的射线可持续不断地发挥治疗作用长达280 d.
作者:潘雪玲;殷淑莲;刘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多发于50~60岁的男性,是不明原因的获得性病变[1].其预后取决于就诊时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2].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具有特异性,所以部分病例的诊断相当困难,早期认识本病非常重要.现就本病的病理、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治荣;白如林;吴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