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进国;袁涛;梁志会;任红;田惠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根据Clagett等[1]报道,外科大手术未采用预防措施的患者,DVT的患病率为25%,文献报道的尸检发现率为35%~52%[2].在DVT起病23周的急性期内,可能并发肺栓塞(PE),重者可以致命.也可出现股青肿、股白肿,重者需截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心脏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等是DVT的主要病因和条件.大多数患者虽经初步治疗,但血栓未能完全消融,随即转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3].充分了解DVT的病因、高危因素、诊断步骤、预防措施,以及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将对DVT患者的预后产生很大影响.
作者:王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持续ST段抬高对判断直接PCI治疗AMI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将229例直接PCI后TIMI血流3级的AMI患者分2组:ST段回落>50%组(甲组),147例;与ST段回落<50%组(乙组),8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甲乙两组:无复流(blush分级<2级)为14/147(9.5%)和21/82(25.6%);住院期间病死率5/147(3.40%)和9/82(11.0%);MACE 8/147(5.4%)和11/82(13.4%);心功能EF数值56.99±9.78和49.82±8.78比较,P<0.05,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病死率2/147(1.34%)和3/82(3.7%);MACE 10/147(5.4%)和7/82(8.5%),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可作为直接PC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杨伟;金惠根;刘宗军;汪蔚青;施佳;王东毅;王大英;朱华芳;陈贻训;方平;陈万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插管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巢囊肿,在同轴套管针内插入4F多侧孔猪尾巴导管,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64例76个卵巢囊肿.其中单纯性囊肿48个、巧克力囊肿28个.结果 64例卵巢囊肿穿刺成功率100%,58例(占90.6%)治愈,6例(占9.4%)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穿刺插管法硬化治疗卵巢囊肿是硬化彻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黄优华;徐强;孙军;沈涛;石红建;唐庆放;陈其英;周明霞;李红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症咯血的支气管动脉差异与栓塞方法.方法临床治疗肺结核咯血25例,支气管扩张症咯血15例,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并对病变血管用明胶海绵行栓塞术,32例加用弹簧圈.结果40例咯血,共对63支有出血征象的动脉行BAE,即时止血率92.5%(37/40).肺结核咯血以体-肺血管分流多见,支气管扩张症以血管增粗、扭曲多见.结论肺结核咯血BAE宜注重小血管栓塞,支气管扩张症咯血BAE宜以主干栓塞为主.
作者:范勇;尹保全;韩炳森;贺能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碘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F(ab)2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6例原发性肝癌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并经导管注入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F(ab)2,每公斤体重0.75 mCi.结果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3.3%、58.3%、53.0%和44.4%.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未发生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F(ab)2经导管肝固有动脉内注射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国辉;张智慧;李政文;文华长;胡大武;段天红;文永君;吴辉;杨承莲;曹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组织间内照射是新兴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PS)设计方案,在现代影像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按肿瘤大小、形态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大程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终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对48例进行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瘤的患者进行了护理,就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英梅;伍丽虹;郑敏红;马巧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乙醇经皮瘤内注射(PEI)疗法对兔移植型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31只新西兰兔肝内植入VX2瘤块(1 mm3),移植后14 d行CT扫描,测量肿瘤体积.然后采取以下治疗:A组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9只)、B组注射75%乙醇(9只)、C组注射50%乙醇(9只)、D组未予任何处理(对照组,4只).治疗后7、14、21 d分别行CT、MRI扫描,观察病灶的变化并测量大小,每组处死2只取病理观察肿瘤大小、光镜下观察肿瘤的凝固性坏死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0d内观察各组生存期的长短.结果PEI治疗前和治疗后21 d肿瘤体积之比分别为:A组1.68、B组1.75、C组5.81、D组8.72.与对照组相比,C组抑制肿瘤生长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P<0.01,P<0.01),且A组与B组抑制肿瘤生长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生存时间为:A组(53.7±6.3)d,B组(52.8±7.4)d,C组(46.3±5.2)d,D组(34.1±3.7)d.治疗组病理切片光镜下肿瘤凝固性坏死范围随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PEI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兔的生存期,且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生存期延长,75%以上浓度乙醇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浓度(≥75%)乙醇比低浓度(<75%)乙醇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峰;田建明;康德强;相成;左长京;箫毅;邵成伟;史丽静;李士建;田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25%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都有颈动脉狭窄病变.长期以来,人们公认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佳疗法.但是近年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虽然对该项技术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进行随机、双盲比较研究以客观评价其优缺点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病例报道的规范化,包括科学的试验设计、病例入选标准、观察结果及其统计学处理等是必要的.本文就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病例入选、术前准备、手术过程,疗效评估、并发症等作一阐述,目的是使颈动脉支架术的报道规范化,以利于不同作者和机构发表的文章具有可比性.
作者:谢剑;李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肺癌一般恶性程度较高,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而放射治疗是肺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从放射生物学观点:低量率、较长期放射更易杀灭肿瘤细胞,适合于组织间放疗.近年来,随着放射粒子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粒子发出的射线可持续不断地发挥治疗作用长达280 d.
作者:潘雪玲;殷淑莲;刘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背景与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但目前尚未见关于直接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和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TM)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心脏中心所有置入Cypher或Taxus支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重建).结果共计122例患者(Cypher组为31例,Taxus组为91例).B2和C型病变75%.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异.与Taxus组相比Cypher组有更小参照血管直径(2.4±0.6 mm和2.6±0.7 mm,P<0.01),Cypher组和Taxus组术后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和1.1%)、6个月靶病变重建率(3.2%和3.3%)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6.4%和5.5%)都没有差异.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在降低6个月临床再狭窄率、靶病变重建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上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俊杰;陈淮沁;李志恒;林延庭;陈绍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并比较不同栓塞剂治疗支扩大咯血中、远期疗效.方法32例支扩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分别使用PVA和明胶海绵(GS)颗粒两种栓塞材料.评价栓塞后的近期、中远期疗效,按照栓塞材料进行分组对照、统计分析.结果32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应用PVA和GS栓塞剂各16例.随访29例,有8例复发,其中GS颗粒栓塞组7例,PVA颗粒栓塞组1例.结论作为治疗支扩大咯血的栓塞剂,PVA颗粒优于GS颗粒;500μm左右的PVA颗粒值得推荐.
作者:何冰峰;曹振远;陈颖;邬艳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部分性脾栓塞术以其创伤小、适应证宽、疗效确切及能保留脾脏功能等优点,已成为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治疗方法.另外在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脾动脉栓塞亦取得良好的效果[1,2].
作者:尹化斌;季德林;宋树良;朱建忠;杨玉凤;吕守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多发于50~60岁的男性,是不明原因的获得性病变[1].其预后取决于就诊时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2].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具有特异性,所以部分病例的诊断相当困难,早期认识本病非常重要.现就本病的病理、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治荣;白如林;吴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采用介入微创技术进行放射粒子病灶内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比较不同影像设备在粒子植入术中的作用及优缺点.方法入选30例患者,其中15例为晚期肿瘤转移患者,15例为失去手术机会的食管癌患者.粒子植入方法:在B超或CT定位下行经皮穿刺病灶内粒子植入术;在DSA监视下将捆绑有放射粒子的食管支架植入到食管病变部位.结果在B超、CT及DSA监视下,除因操作原因造成食管内照射支架上丢失一颗放射粒子外,所有放射粒子均准确植入到位.术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发现局部皮肤坏死、出血、感染、放射性肺炎、食管穿孔等与粒子照射相关的并发症;手术前后连续血象、免疫指标复查未发现显著性变化.ECT复查:放射源未发现泄漏.病灶复查:15例食管癌患者1个月后胸部CT复查示13例病变厚度和体积较术前有所缩小,2例病变增大,3例随访近13个月,CT复查病变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5例直接置入无膜内照射支架患者中3例术后3个月胃镜复查并活检提示支架捆绑粒子部位肿瘤明显退缩,未发现肿瘤细胞生长.15例经皮穿刺植入粒子的患者在术后2个月病变明显缩小.结论采用介入微创技术进行放射粒子病灶内植入是可行的、安全的,疗效是明确的.
作者:郭金和;滕皋军;朱光宇;何仕诚;李国昭;刘振生;丁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一、介绍随着铂金圈栓塞技术的问世脑动脉瘤的治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复发仍掣肘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据报道大约20%的动脉瘤在治疗后会出现弹簧圈压缩,大多数是因为瘤颈很宽或者动脉瘤体积较大.Trufill DCS Orbit(简称Orbit)水解脱铂金圈因其独特的三维设计而获得较高的致密填塞率,针对复发问题已初见成效.无论是初的栓塞结果还是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均证实,Orbit水解脱铂金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的压缩率和再通率均很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8例盆腔复发肿瘤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患者的疗效.所有患者术前或术后给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确定.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8例患者8个病灶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NC)2例,进展(PD)1例,全组病例随访1年,死亡2例,其余6例存活,长的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长江;黄金华;范卫君;高飞;顾仰葵;张福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一、紧跟高新科技迅速发展21世纪的肿瘤微创治疗紧跟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它是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以影像技术为导向,集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药物治疗、生物、基因技术和高新科技(如射频消融、激光、超声聚焦、内镜、腔镜等)为一体,具有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等优点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
作者:吴沛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995年Kavin [1]首次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获得成功,子宫肌瘤体积缩小20%~80%,并可减少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过多,缓解贫血症状,被认为是可以代替外科手术切除子宫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近年这一疗法应用的报道较多[2-6].我院1999年5月~2004年5月应用此法治疗子宫肌瘤75例,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进国;袁涛;梁志会;任红;田惠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癌起病隐匿,患者就诊多属中、晚期,加之多数患者合并肝硬化及手术复发率高等多种因素,手术切除率低.为此,绝大部分肝癌患者需要非手术治疗.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科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氩氦刀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近期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帆;周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将导引管送至C2以上,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36例用GDC,6例Metrix,18例DCS,2例ORBIT,3例EDC,4例配合支架栓塞;65例患者,59例康复,3例后遗偏瘫,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59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无再出血,5例患者复查DSA,无复发.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孙军;陆川;林震旦;刘建民;陈献东;肖达荣;扬次文;何学雄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