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一例

陈峰;辛涛;林军;顾正云;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 自膨胀, 支架, 水解, 弹簧圈栓塞, 前交通,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 意识清楚, 阳性体征, 体检, 明确诊断, 检查, 感觉运动, 光反射, 血压, 突发, 头痛, 瞳孔, 呕吐
摘要:患者男,42岁,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 h在外院就诊,颅脑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脑血管造影未能明确诊断.出血1个月后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血压135/90 mmHg,意识清楚,言语流利,体检合作,双侧瞳孔等圆,光反射灵敏,颈无抵抗,感觉运动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
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二例

    例1.男40岁,头痛1周,有时抽搐.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颅内压力31cm H2O,MRI示上矢状窦,右横窦血栓.经动脉造影示右侧烟雾病,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及乙状窦未显影.右侧股静脉穿插管,SP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尿激酶80万U溶栓1h,复查造影大部分开通(图1).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术后查CT右顶叶出血.相继出现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积极治疗1个月后痊愈出院.

    作者:刘永晟;毕成;王峰;赵丽君;纪东华;王凝芳;李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随访结果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结果.方法 2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分析影像学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28处(13处为后循环狭窄,15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1次成功植入.临床随访18~39个月(平均24.3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或卒中;DSA随访20例患者,4例血管再狭窄(狭窄面积在50%以上),侧支血管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洪波;许奕;张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3)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左锁骨下动脉穿刺药盒植入术,将导管留置于患侧肢体髂外动脉,经导管药盒系统每日灌注前列腺素E1(PGE1)100 μg,尿激酶(UK)20万U及脉络宁20 ml.每一疗程为7~10 d.结果所有13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1例于股浅动脉中段闭塞,9例动脉水平完全闭塞,3例胫前动脉完全闭塞,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远端闭塞.经治疗后,其中3例已有坏疽者终截肢,10例无坏疽者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明显改善,行走距离均大于500 m,Fontain分级至少提高2级.其中1例术后1年复查造影显示有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结论①对于未出现坏疽的脉管炎患者,导管药盒系统的序贯治疗,能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降低截肢率.对于已有坏疽者,序贯治疗难以起到挽救肢体的作用;②通过导管药盒系统序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作者:申麒;蒋忠仆;任丽军;王海亭;毛冬让;黄力光;王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2例发病在2~20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65万U.患者病情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NIH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个月进行,按改良的Rakin分数(MRS)分为好结果(MRS 0~3)、差结果(MRS 4~6)两类.结果灌注溶栓治疗后脑血管造影复查,闭塞血管再通率达62.5%,其中闭塞时间6 h内的14例中,部分或完全再通13例,闭塞时间在6~20 h的18例中,部分或完全再通7例.20例患者(62.5%)为好结果,12例(37.5%)为差结果,其中2例死亡.2例(6.25%)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良好的预后与入院时NIHSS评分<20(P<0.01)及血管再通(P<0.025)密切相关,而血管再通又与开始溶栓时间<6 h有关(P<0.05).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血管闭塞时间越短,疗效越佳.

    作者:杜伟;邵成民;王建林;雷进;贾帆;曹兰芳;柴汝昌;苏伟;顾进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支架植入及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侧壁囊性动脉瘤实验研究评价动脉瘤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改变.方法于6只健康犬双侧颈动脉分别建立宽颈侧壁动脉瘤,一侧单纯支架植入,对侧行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行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并观察大体解剖及电镜检查.结果单纯支架植入的动脉瘤内无血栓形成,瘤颈处新生内膜生长较慢,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内很快形成血栓,新生内膜能完全覆盖动脉瘤颈.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不但可以降低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而且能达到动脉瘤解剖学治愈.

    作者:刘建民;张鑫;周晓平;洪波;许奕;黄清海;张珑;佘家贵;赵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目的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15例,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5例患者均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10 cm而导入2枚支架,其余均置入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30.5±2.3)cmH2O降到术后的(8.8±1.5)cmH2O(均为卧位测压),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造影侧支静脉不再显影,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除1例患者因合并血栓经局部溶栓、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改善,其余患者均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石伟;乔德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

    目的报道采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步探讨该支架的特点、短期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2例34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眼动脉3例,后交通动脉8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5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基底动脉干2例,大脑前动脉A3段1例,多发动脉瘤2例.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或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31例34个支架成功到位释放,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因支架无法通过狭窄的大脑后动脉而改用BX支架.3例1次各置入2枚支架.24例致密栓塞,6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30例,随访期1~6个月,平均4.7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11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7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4例瘤颈残留者,2例无变化;2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 Neuroform支架技术上容易操控,顺应性好,安全性高,可以到达颅内较远端的血管,大大扩展了支架技术治疗颅内血管病变的应用范围,近期疗效好,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建民;许奕;洪波;赵瑞;黄清海;张珑;赵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现状与展望

    脑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位疾病.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700/10万左右,患病人数超过800万,我国每年为此所花费的医药费用高达上百亿元.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新统计,脑卒中已成为北京市导致死亡的第一位疾病.目前对此病死亡率的控制、致残后的康复以及再次中风的控制仍不尽人意:病死率仍在30%以上,约1/3的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使脑血管病的防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并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国内外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的不同类型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动脉入路在供血动脉内采用低浓度NBCA胶、弹簧圈、游离纤毛钢圈、PVA等栓塞治疗;经静脉入路在瘘口静脉端用弹簧圈栓塞,或直接开颅手术夹闭瘘口、静脉窦表面颅骨钻孔后直接穿刺作静脉窦内栓塞及静脉内支架植入等方法治疗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DAVF 32例.结果 8例前颅凹底DAVF,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2例治愈,3例临床好转;3例(1例经静脉入路治疗失败后)前颅凹底入路行开颅瘘口直接夹闭治愈.14例海绵窦区DAVF,7例经眼上静脉入路海绵窦内栓塞治愈,4例经动脉入路,治愈1例,好转3例.5例横窦区DAVF,2例经静脉入路窦内栓塞治愈,2例动脉入路栓塞后好转,1例行窦孤立手术治愈.4例多处瘘口的上矢状窦DAVF,联合多种治疗方法经多次治疗,临床好转.1例左侧颈静脉孔区DAVF联合多种治疗方法经多次治疗治愈.结论前颅凹底DAVF以直接手术行瘘口夹闭疗效好,经动脉入路低浓度胶栓塞可治愈但需注意危险吻合;海绵窦区DAVF经静脉入路栓塞多可治愈.横窦区DAVF静脉入路栓塞瘘口静脉端效果好;复杂性DAVF治疗困难,目前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可以达到临床改善.将治疗策略定在针对瘘口的静脉端,可望达到临床治愈.

    作者:许奕;刘建民;洪波;黄清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激光髓核气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规范化条例(草案)

    运用于临床的激光类型较多,CO2激光、HO:YAG、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等.国内多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限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利用激光瞬间高温使髓核组织气化、碳化、周围髓核蛋白变性,使突出的髓核回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立竿见影,创伤小,术后患者可自行走回病房,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王执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化疗药物经导管栓塞化疗对肝癌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比较应用小剂量和常规剂量化疗药物经导管栓塞化疗(TACE)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HCC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选择性TACE.A组(n=20)给予小剂量化疗药物:肿瘤<5 cm者给予丝裂霉素(MMC)2~4 mg;肿瘤在5~8 cm之间者给予MMC 4~6 mg,表阿霉素(EPI)10 mg;肿瘤>8 cm时,给予MMC 6~8 mg, EPI 10 mg,卡铂(CBP)100 mg.B组(n=20)给予常规剂量化疗药物(MMC 10 mg,CBP 300 mg,EPI 40 mg).经导管向供血动脉内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化剂,随后用明胶海绵粒或PVA微球栓塞该动脉.TACE前、后7 d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层粘蛋白(LN)、Ⅳ型前胶原(Ⅳ-C).结果 TACE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B组TACE后血清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A组术后各项指标均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CC行TACE后肝纤维化形成与术中化疗药物用量有关,所以小剂量化疗药物TACE值得提倡.

    作者:卢伟;李彦豪;何晓峰;陈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气管-主支气管覆膜分支状内支架的设计及初步应用

    目的设计治疗胸腔胃-主支气管瘘和主支气管狭窄的气管-主支气管覆膜分支状内支架.方法根据胸腔胃-主支气管瘘和主支气管狭窄的特殊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设计气管内主支架部分性覆膜、主支气管内分支支架全覆膜的分支状内支架.X线监视下,1例胸腔胃-隆突瘘、1例胸腔胃-左主支气管瘘、1例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1例左主支气管结核性瘢痕狭窄共置入5枚支架.结果内支架一次性置入成功,3例胸腔胃-气道瘘完全封闭,即刻消除了呛咳症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改善了呼吸状况.1例左主支气管狭窄支架植入24 d后取出,狭窄段恢复正常.结论气管-主支气管覆膜分支状内支架能有效封堵胸腔胃-气道瘘和治疗主支气管良恶性狭窄,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可靠.

    作者:韩新巍;吴刚;高雪梅;李永东;王艳丽;马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同传统手术相比不需开颅、创伤小,成功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1],甚至是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与否离不开术前对于动脉瘤、颅内血液循环系统准确评价.多年来,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和评估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性并伴有1%并发症和0.5%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2].随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已逐渐替代DSA,成为检测颅内动脉瘤、制定外科计划和正确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的新方法[3].

    作者:李吻;刘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56例成功,均达到90%以上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张鑫;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周晓平;张珑;佘家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外科高危的颈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外科高危的颈动脉狭窄作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外科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支架定位准确,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例患者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23个月,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外科高危的复杂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鹏;彭军;宋和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动脉内灌注利多卡因-碘油乳剂在恶性肿瘤栓塞化疗术中止痛疗效的评价

    目的评价经动脉内给予利多卡因-碘油乳剂行栓塞化疗术中控制疼痛和预防动脉痉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佳用量.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行栓塞化疗术(TACE),随机分成3组:行利多卡因-碘油乳剂栓塞者为A组(n=40);TACE术前行利多卡因团注者为B组(n=40),单纯TACE为C组者(无利多卡因组,n=40).术后疼痛程度用一主观指标评价(即视觉模拟等级-VAS 0-10 )和一客观指标评价(术后肌注镇痛剂的使用数量),术中动脉痉挛发生率通过DSA来评价.结果 3组间疼痛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平均积分分别为2.78,3.87和4.46.术后疼痛积分提示A组较B组和C组显著降低(P<0.05),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肌注镇痛剂控制难以忍受疼痛的药量上A组和B组患者均较C组有显著减少(P<0.05),A组和B组患者动脉痉挛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者均较C组低,恶性肿瘤内碘油沉积在A组患者中致密,尤其是在肝脏转移性肿瘤中碘油沉积更好.结论经动脉灌注利多卡因-碘油乳剂行栓塞化疗术不但能减轻疼痛发生率,而且能阻止动脉痉挛的发生.它较术前给予哌替啶等强效镇痛剂和术中动脉灌注利多卡因更有效.

    作者:吴安乐;颜志平;周康荣;王建华;程洁敏;钱晟;罗剑钧;陈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回顾总结240例脑动静脉畸形(AVM)中合并动脉瘤51例的血管内治疗经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治疗方法等.方法分析研究造影所见,根据动脉瘤所处部位结合临床病史决定治疗策略,在全麻下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导管通常先针对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治疗,并有计划地消除剩余病灶.结果 6例Willis环动脉瘤,已出血的4例先栓塞动脉瘤后栓塞AVM,2例随访;16例供血动脉动脉瘤,11例采用弹簧圈栓塞,4例直接用NBCA胶栓塞(2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并发症),1例用Onyx胶栓塞;29例畸形团内动脉瘤28例用NBCA胶栓塞,1例用Onyx胶栓塞.22例随访或1~3个月后第2次治疗时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结果稳定.结论从本组的经验来看, AVM血流相关的Willis环动脉瘤已出血者需先治疗,未出血者随访;供血动脉动脉瘤需先栓塞治疗后再在该供血动脉内注胶;畸形团内动脉瘤是栓塞该AVM时应先考虑栓塞的目标.

    作者:许奕;刘建民;洪波;黄清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VA在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大咯血,已成为控制大咯血的有效治疗方法[1,2].栓塞的材料主要有明胶海绵颗粒、真丝线段、钢圈甚至无水乙醇等,研究报道28例栓塞支气管动脉病例.

    作者:施国兴;彭志毅;赵建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

    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通过将静脉滤器植入下腔静脉内,然后作积极的溶栓治疗,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可以预防致死性肺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以往的治疗只是单纯的溶栓治疗,脱落的栓子有可能经右心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全身乏力和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甚至晕厥、猝死.本文1例患者植入静脉滤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