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民
目的评价新型弹簧圈(Matrix)系统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应用含有生物可吸收材料的Matrix或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62例.结果 6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9例单纯Matrix栓塞,33例为Matrix结合GDC栓塞,15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49例动脉瘤致密栓塞,13例为大部分栓塞.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例发生血栓栓塞.2例患者死亡,3例重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2例动眼神经麻痹在术后2周得到明显缓解.25例患者造影随访(3~6个月)结果稳定,无明显载瘤动脉狭窄.结论 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有效的,可缓解动脉瘤占位效应并预防动脉瘤的复发.但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支架植入及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侧壁囊性动脉瘤实验研究评价动脉瘤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改变.方法于6只健康犬双侧颈动脉分别建立宽颈侧壁动脉瘤,一侧单纯支架植入,对侧行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行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并观察大体解剖及电镜检查.结果单纯支架植入的动脉瘤内无血栓形成,瘤颈处新生内膜生长较慢,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内很快形成血栓,新生内膜能完全覆盖动脉瘤颈.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不但可以降低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而且能达到动脉瘤解剖学治愈.
作者:刘建民;张鑫;周晓平;洪波;许奕;黄清海;张珑;佘家贵;赵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报道采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步探讨该支架的特点、短期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2例34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眼动脉3例,后交通动脉8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5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基底动脉干2例,大脑前动脉A3段1例,多发动脉瘤2例.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或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31例34个支架成功到位释放,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因支架无法通过狭窄的大脑后动脉而改用BX支架.3例1次各置入2枚支架.24例致密栓塞,6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30例,随访期1~6个月,平均4.7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11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7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4例瘤颈残留者,2例无变化;2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 Neuroform支架技术上容易操控,顺应性好,安全性高,可以到达颅内较远端的血管,大大扩展了支架技术治疗颅内血管病变的应用范围,近期疗效好,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建民;许奕;洪波;赵瑞;黄清海;张珑;赵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作为新型栓塞材料在治疗肺血管瘘道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肺血管瘘道畸形5例,包括肺动静脉瘘4例与肺动脉左房瘘1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供血动脉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 5例栓塞均获得技术成功,未见封堵器脱落移位,局部右向左分流消失,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8.2%上升至术后94.5%.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用于肺血管瘘道畸形的经导管治疗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杨剑;黄连军;蒋世良;赵世华;徐仲英;张岩;张戈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42岁,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 h在外院就诊,颅脑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脑血管造影未能明确诊断.出血1个月后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血压135/90 mmHg,意识清楚,言语流利,体检合作,双侧瞳孔等圆,光反射灵敏,颈无抵抗,感觉运动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
作者:陈峰;辛涛;林军;顾正云;刘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56例成功,均达到90%以上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张鑫;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周晓平;张珑;佘家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肝癌多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手术切除率仅8%~25%[1,2].近20年来,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临床效果.但亦有文献报道多中心随机临床观察,TACE并没有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如果超选择不到位或栓塞剂选择不当,还可能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加速肝硬化进展[3].临床尚缺乏针对肝癌有特异性的化疗药物[4].基于以上原因,区域性放射性核素治疗(regional radiation therapy)肝癌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李斌;曹喜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报道采用液态栓塞材料(Ony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采用单纯的Onyx栓塞技术;另1例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则应用液态栓塞材料结合血管内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2例患者动脉瘤均得到致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3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1例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动脉瘤栓塞稳定,造影剂与栓塞材料分离.结论短期疗效显示液态栓塞剂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动脉内给予利多卡因-碘油乳剂行栓塞化疗术中控制疼痛和预防动脉痉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佳用量.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行栓塞化疗术(TACE),随机分成3组:行利多卡因-碘油乳剂栓塞者为A组(n=40);TACE术前行利多卡因团注者为B组(n=40),单纯TACE为C组者(无利多卡因组,n=40).术后疼痛程度用一主观指标评价(即视觉模拟等级-VAS 0-10 )和一客观指标评价(术后肌注镇痛剂的使用数量),术中动脉痉挛发生率通过DSA来评价.结果 3组间疼痛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平均积分分别为2.78,3.87和4.46.术后疼痛积分提示A组较B组和C组显著降低(P<0.05),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肌注镇痛剂控制难以忍受疼痛的药量上A组和B组患者均较C组有显著减少(P<0.05),A组和B组患者动脉痉挛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者均较C组低,恶性肿瘤内碘油沉积在A组患者中致密,尤其是在肝脏转移性肿瘤中碘油沉积更好.结论经动脉灌注利多卡因-碘油乳剂行栓塞化疗术不但能减轻疼痛发生率,而且能阻止动脉痉挛的发生.它较术前给予哌替啶等强效镇痛剂和术中动脉灌注利多卡因更有效.
作者:吴安乐;颜志平;周康荣;王建华;程洁敏;钱晟;罗剑钧;陈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同传统手术相比不需开颅、创伤小,成功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1],甚至是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与否离不开术前对于动脉瘤、颅内血液循环系统准确评价.多年来,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和评估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性并伴有1%并发症和0.5%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2].随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已逐渐替代DSA,成为检测颅内动脉瘤、制定外科计划和正确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的新方法[3].
作者:李吻;刘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运用于临床的激光类型较多,CO2激光、HO:YAG、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等.国内多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限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利用激光瞬间高温使髓核组织气化、碳化、周围髓核蛋白变性,使突出的髓核回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立竿见影,创伤小,术后患者可自行走回病房,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王执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的不同类型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动脉入路在供血动脉内采用低浓度NBCA胶、弹簧圈、游离纤毛钢圈、PVA等栓塞治疗;经静脉入路在瘘口静脉端用弹簧圈栓塞,或直接开颅手术夹闭瘘口、静脉窦表面颅骨钻孔后直接穿刺作静脉窦内栓塞及静脉内支架植入等方法治疗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DAVF 32例.结果 8例前颅凹底DAVF,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2例治愈,3例临床好转;3例(1例经静脉入路治疗失败后)前颅凹底入路行开颅瘘口直接夹闭治愈.14例海绵窦区DAVF,7例经眼上静脉入路海绵窦内栓塞治愈,4例经动脉入路,治愈1例,好转3例.5例横窦区DAVF,2例经静脉入路窦内栓塞治愈,2例动脉入路栓塞后好转,1例行窦孤立手术治愈.4例多处瘘口的上矢状窦DAVF,联合多种治疗方法经多次治疗,临床好转.1例左侧颈静脉孔区DAVF联合多种治疗方法经多次治疗治愈.结论前颅凹底DAVF以直接手术行瘘口夹闭疗效好,经动脉入路低浓度胶栓塞可治愈但需注意危险吻合;海绵窦区DAVF经静脉入路栓塞多可治愈.横窦区DAVF静脉入路栓塞瘘口静脉端效果好;复杂性DAVF治疗困难,目前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可以达到临床改善.将治疗策略定在针对瘘口的静脉端,可望达到临床治愈.
作者:许奕;刘建民;洪波;黄清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患者,53岁.因突发意识丧失、呕吐、尿失禁入院.CT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5年前有类似发病史,当时CT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示右额叶动静脉瘘.
作者:奚顺法;郑家平;童乾纲;汝复明;张家兴;叶强;顾伟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21岁,表现为进行性左耳鸣、听力下降伴行走不稳.体格检查发现左侧听力丧失.头颅MRI示左侧颈静脉球区异常信号,T1T2以血管流空信号为主.既往无颅脑外伤、颅脑手术、颅内感染等病史.
作者:张珑;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张鑫;李吻;周晓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59岁.10个月前行胃中低分化腺癌根治术,毕氏Ⅰ式吻合,术中发现胰头部浸润,术后4个月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104 U/L,总胆红素421.8 μmol/L,直接胆红素385.1 μmol/L.增强CT示:肝内胆管扩张,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并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术中、术后造影及介入探查胆总管均属完全性闭塞,仅能行外引流术,每日胆汁量为200~300 ml.术后2个月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61 U/L,总胆红素21.3 μmol/L,直接胆红素10.2 μmol/L.病程中患者大便始终呈陶土样.
作者:丁文彬;陈俊豪;钱俊波;袁瑞凡;蒋灿云;高佩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罂粟碱、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介入治疗58例共94髋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后均经血管造影随访,证明近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耿志辉;刘丙木;任振祥;刘艳茹;王艳飞;田春英;王国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15例,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5例患者均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10 cm而导入2枚支架,其余均置入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30.5±2.3)cmH2O降到术后的(8.8±1.5)cmH2O(均为卧位测压),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造影侧支静脉不再显影,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除1例患者因合并血栓经局部溶栓、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改善,其余患者均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石伟;乔德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CT检查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明确临床体征75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相应椎间孔神经根处注射由得宝松、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组成混合药液,使药液分布到椎管内硬膜外.结果 CT引导穿刺注药成功率达100%,术后2周观察,69.3%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3.0%患者需要第2次手术后症状才能改善,9.3%患者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且无并发症的新疗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林友;黎元;邵阳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44岁.2000年8月因恶性葡萄胎而行子宫切除术,术后1个月余复发盆腔包块并阴道大出血.妇科用止血药及阴道内纱条填塞均无效而来我科行介入治疗.术前胸片检查示双肺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结节影,提示双肺转移瘤.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THCG)>1 000 mU/ml,血常规红细胞3.0×1012/L、白细胞6.2×109/L、血小板98×109/L,肝、肾功能正常.B超示盆腔内偏左侧见8cm×10cm肿块.
作者:官彬;唐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