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科研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成为了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医学院校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迫切性,并结合作者的实践体会,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谈些看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的网络教学一经出现,就显示出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医学基础课程后,进入临床课的见习期,后完全进入临床生产实习阶段,直到毕业.生产实习对于医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及进一步深造是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并指导、督促学生顺利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生产实习任务,消除这个环节的误区和盲点,是医学院校各级领导和各教学医院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活跃、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过多过快的变化,许多大学生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产生了许多方面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追求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他们的健康尤其引人关注.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避免和削弱各种心理问题及疾病的发生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研究生的培养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其生命线.而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结构中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医学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1].为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等环节在研究生培养效果的评价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预定培养目标的保障.本文从加强研究生教育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着手,以探讨提高培养质量的问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其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病理生理学实验较复杂,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意外事故或非预期结果,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与理论课比较,实验课是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阵地.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的这些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科学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动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医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此,研究生物科学的规律与人文学的关系,是21世纪生物科学的热点,它必将促进未来医学的发展.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现行的医学教育应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医学人才类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切教学方法的根本,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自觉起来,效果将是事半功倍.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其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密切相关.作者经过多年探索,总结整理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当前肿瘤治疗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其关键环节,这需借助于蛋白降解酶的表达和激活.基质蛋白酶主要有以下数种:丝氨酸蛋白酶类,包括血浆酶原激活剂;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包括组织蛋白酶D在内的溶酶体酶;金属蛋白酶类[1].金属蛋白酶类在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倍受关注,大量证据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特别是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肿瘤细胞介导的细胞外基质降解中起关键作用.临床研究表明,MMP-2活性和表达的增加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潜能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实验课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强化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互动中开展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现代化人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药学是中医、中药、针推、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中药基础知识,指导临床用药.中药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临床水平,其意义是深远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与西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参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以及编写全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感觉到必须探讨与以往不同、能真正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满意效果.自开展教学以来,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生反馈等方式,有以下体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致使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epctrumbetalanctamases,ESBLs)和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去阻遏高产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大量出现[1],鉴于其不但对ESBLs类抗生素耐药,而且也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巨大威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用三维法对2002年2月~2002年12月间248株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持续高产AmpC酶的表型进行了检测,并比较了产酶菌株和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前的临床医学系学生,就是将来的医生,医生的对象是身患各种疾病的患者.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参与实际临床医疗工作,使学生对疾病不但有感官上的认识,加深记忆,而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使学生能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方式获取临床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好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及掌握各种操作常规、工作方法.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每一个临床教师高质量的综合素质[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属性.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在认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认识其人文科学属性,在掌握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自然科学技术方法的同时掌握人文科学方法,是未来医学教育的目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3年2月~2005年3月我院试用利多卡因、胞二磷胆碱治疗眩晕患者共35例,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共有68例患者选入试验,这68例患者多具有头晕、头痛、呕吐、耳鸣、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肢体无力等症状.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均行脑CT扫描,排除了脑肿瘤、脑梗死及脑出血,并且血压基本正常.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在这三项职能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过去几年中,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新的历史阶段,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高校能否培养出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适应市场竞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才有立足生存之地,才有继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寄生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课,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作者采用多媒体技术在部分班级进行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心理学>课程在临床教学中是一门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必选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强的课程.以往我们教研室教师都是用讲解式的方法给学生们授课,学生们对授课内容涉猎很少,听课时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对此,我们教研室教师2002~2004年,在对1999级、2000级、2001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课堂教学时,对课程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教改探索,引进互动整合教学新理念,充分利用本教研室和医院的微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挥教师学生的教与学能力和作用,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采用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在互动整合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有益经验.本文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方法选择2000~2004本院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每组各28例.治疗A组为心肌梗死时间<3 h,治疗B组为心肌梗死时间3~6 h.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00万U+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滴完.待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恢复至正常值的1.5~2.0倍时,给予肝素500~1000 U/h滴入,两组治疗前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结果治疗A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B组75.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A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B组.提示应尽量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到治疗的时间,紧急溶栓效果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