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社区老年患者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对策

李卓文

关键词:漏尿, 气囊导尿管, 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枫林社区老年患者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出现漏尿的原因,以减少漏尿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36例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的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出现漏尿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36例出现漏尿的常见原因是老年退行性变化漏尿18例(19.35%),导尿管引流不畅漏尿11例(11.83%)和膀胱痉挛漏尿7例(7.53%)。干预后,27例患者的漏尿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严格、规范的无菌操作及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的漏尿发生。
上海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山-潍坊全科专家门诊教学实践与探讨

    目的:探索三级医院全科专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合作,提高经规范化培训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医疗技能,以帮助社区进行人才培养。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参与中山-潍坊专家诊室工作的9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纳入研究,采用全科专家门诊教学模式,即门诊-病例讨论-病例总结-小讲课进行培养,并于1年后进行考核。结果:经考核,9名医生总体表现较好,有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均能熟练完成患者接诊,给予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案及良好的医患沟通。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必要设立全科专家门诊,借助三级医院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培养社区人才。

    作者:李娅玲;祝墡珠;寿涓;张芳;罗冬梅;顾杰;杨华;张勰义;杜兆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专家呼吁利用生物标志物提高宫颈癌分级准确性

    日前,专家呼吁发挥生物标志物p16在宫颈病变诊治中的作用,实现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早期准确分级,以期真正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CIN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按严重程度可分为CIN1、CIN2和CIN3三级。近年来,p16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它有助于辅助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判读,可显著提高CIN2、CIN3判读的准确性和病理医师之间诊断的一致性。在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美国病理学会(CAP)和美国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学会(ASCCP)出台指南建议,使用特定克隆号(E6H4)的p16INK4a抗体,作为检测HPV感染是否影响到细胞周期调控的生物标志物,这也是全球唯一获得IVD认证的p16抗体。

    作者:科学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彭浦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社区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情况,为研究降发病率及健康教育提供资料。方法:调查辖区10家公立幼儿园儿童,共计1925人,自然光线下用平面口镜进行口腔检查,分析龋齿年龄段、性别及补牙等状况。结果:总龋患率为28.00%(539/1925),随年龄的增长,龋齿患病率逐年提高,6岁达高峰。结论:社区儿童龋齿发病率较高。预防龋齿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防龋的卫生宣教。

    作者:周雪飞;李桂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13年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分析

    目的:分析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情况,并提出推动社区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的相关建议。方法:2013年采用危险度评估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FOBT)对黄浦区打浦桥社区45~95岁年龄段居民2405人进行结直肠癌初筛,并对初筛高危人群行肠镜检查和分析。结果:初筛中高危人群451人,阳性率为18.75%,其中115人(25.5%)接受肠镜检查,确诊结直肠癌3人,腺瘤、息肉59人。结论:在社区开展筛查有利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但社区居民结直肠癌肠镜检查率偏低,需加强居民结直肠癌癌筛查的宣教动员工作。

    作者:李为翊;陈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卒中社区分级康复干预模式探讨

    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死亡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亦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从脑卒中康复角度探讨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区脑卒中分级康复管理服务模式,认为通过建立健全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管理系统,可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

    作者:周晓林;吴克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2011年6月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前后中心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方法:利用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调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口服降糖药用药数据,以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品种、用药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D)、排序比(DUI)为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年7月-2012年6月口服降糖药物总的消耗金额及构成比下降,2012年7月-2013年6月总的消耗金额及构成比上升。非磺酰脲类消耗金额及构成比呈快速增长态势,噻唑烷二酮类消耗金额及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基本药物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能够促使慢性病患者回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杨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CHF患者8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患者均进行常规CHF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指导、生活习惯指导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6 min步行距离测验(6MWT)及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WT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6MWT结果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均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HF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燕长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某社区老年患者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分析枫林社区老年患者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出现漏尿的原因,以减少漏尿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36例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的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出现漏尿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36例出现漏尿的常见原因是老年退行性变化漏尿18例(19.35%),导尿管引流不畅漏尿11例(11.83%)和膀胱痉挛漏尿7例(7.53%)。干预后,27例患者的漏尿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严格、规范的无菌操作及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的漏尿发生。

    作者:李卓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新余市中医院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新余市中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者6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体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服务,观察组采取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进行优质护理。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构成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276例(92.00%),对照组健康知识知晓233例(77.67%);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体检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有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保障患者健康。

    作者:王燕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某社区高血压合并焦虑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在药物基础上采用社区心理干预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的效果。方法:将106例高血压合并焦虑情绪患者随机分入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次/d,心理干预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次/d和心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6周。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血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的有效率。结果: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8±8.41比42.76±6.35,P<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39±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1.45±12.15)mmHg和(80.67±6.18)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8.32±10.15)mmHg和(88.23±5.56)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和0.01)心理干预组有效降压率为84.91%,对照组为64.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社区能提高合并焦虑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作者:曾国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系百姓情暖千家--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应龙南医生介绍

    应龙南是从外科医生转型的全科家庭医生,现为金山区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队长,他承担着鲁堰村近2000名居民的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富民居委会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的指导工作。如今他的健康课居民‘粉丝’越来越多,是居民健康的“活档案”,已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庭好医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全科医师社区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体会

    全科医师经过规范化培训终将走向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社区实践基地的建立、健全与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政府加强社区实践基地的经费投入、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丰富和完善考核方式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

    作者:杨春凤;刘文斌;叶建花;陈旭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糖尿病性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探讨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4年4月糖尿病性口腔疾病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预防措施,即控制血糖水平、采取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等;研究组在预防措施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性口腔疾病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文杰;赵磊;王禹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上海地区大龄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探讨

    脑瘫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需终生进行康复训练。随着越来越多的脑瘫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大龄脑瘫儿童及其家长更需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在社区层面,需要将大龄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服务延伸到学校,从而保证康复治疗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提高脑瘫儿童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者:陈瑶;白玉龙;张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乳胶手套致口腔科患者接触性皮疹一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49岁,左下后牙自发痛半个月来口腔科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口腔疾病治疗史。检查:颜面部对称,皮肤无红肿,张口度正常,38近中倾斜阻生,近中邻面深龋损,37远中邻面深龋,37、38齿均有明显探痛和冷热激发痛,无叩痛,28缺失。X线片显示38齿融合单根,37、38齿均有穿髓孔,无根尖阴影。诊断:37,38齿牙髓炎;38齿近中阻生。处理:2%利多卡因局麻下37齿开髓,封失活剂VOCO;拔除38齿。次日下午,患者前来咨询皮肤问题。检查:颜面部下1/3及颈部皮肤广泛散在性红疹,约1.0 mm×1.0 mm,口周皮肤及唇红干燥,转诊华山医院。

    作者:储月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穴位注射斯奇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斯奇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为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取穴用药相同,干预组在三伏天(小暑至立秋约1个月)和三九天(冬至后的第1天~第27天)进行穴位注射干预,对照组仅在三伏天行穴位注射治疗,两组均以1年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干预组的疗效更佳。

    作者:袁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07-2013年宜川主要死因减寿分析

    目的:了解宜川居民主要死因特征、分布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7-2013年死亡证调查资料,以死亡率、构成比、去死因寿命表等统计指标分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生命的影响。结果:死因顺位前三位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分别占全死因的30.03%、20.08%和死17.71%;粗亡率分别为269.8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8.51/10万)、186.9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66/10万)和159.1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27/10万)。三大死因占全死因的68.54%。2007-2013年居民平均寿命为80.91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8.82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2.68岁。患者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死因减少寿命分别为3.57岁、2.29岁和1.94岁,对平均寿命造成的损失分别为4.41%、2.82%和2.39%。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是社区的主要死因,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居民预期寿命损失较大。

    作者:王琛;李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北站社区100例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

    目的:调查北站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为规范社区房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北站社区门诊持续房颤患者10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现病史、既往病史、治疗史、凝血酶原监测及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率知晓情况等,并采用CHADS2评分评价治疗的合理性。结果:房颤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比例仅为36%,抗凝治疗的平均时间为6个月;社区尚未开展抗凝治疗患者凝血功能监测。结论:社区房颤的抗凝治疗尚未展开,需加强和提高社区房颤的规范管理水平。

    作者:刘明艺;王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口服避孕药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风险

    来自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弗莱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科学部的Elissabeth F.Beaber博士领衔的团队在Cancer Reaserch期刊上发表的新研究成果表明,近期使用一些含高剂量雌性激素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且因服用的避孕药成分不同,风险也有不同。乳腺癌在年轻女性中并不常见。有多方面证据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其实还对健康有益。甚至此前有研究表明,乳腺癌风险的增加是因为停用口服避孕药。该研究团队认为,以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女性的回忆以及口述,这会给研究结论带来偏差。该团队使用了电子医药记录仪详细记录了女性使用避孕药的名字、剂量以及用药时间。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嵌入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y),包括1990-2009年期间1102个被诊断罹患乳腺癌的女性以及21952个女性作为对照。对照组中大约分别有24%、78%以及不到1%的女性在过去一年内使用了含低剂量、中等剂量以及高剂量雌性激素的口服避孕药中的至少一种。研究发现,近期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比其他不使用或曾经使用此类避孕药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提高了50%。其中,含高剂量、中等剂量雌性激素以及含双醋炔诺酮的避孕药分别使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提高达2.7、1.6以及2.6倍。而平均含0.75 mg炔诺酮的三相组合口服避孕药将会使风险提高3.1倍。而含低剂量雌性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则不会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不过,Beaber博士指出目前的结论还需要谨慎对待,该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明。

    作者:生命科学研究快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家庭医生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更好地完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模式。方法: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中,以老年人为重点签约对象,通过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家庭医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管理的基础,并按照老年人的健康需要,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服务。结果:家庭医生签约率为27.73%,其中老年人签约率近70.00%,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00%以上,为50.00%的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为近50.00%的老年人进行了肺炎疫苗的接种和结直肠癌筛查,为5.00%的老年人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结论:家庭医生在促进老年人健康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吴军;徐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上海医药杂志

上海医药杂志

主管: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上海医药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