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梦象”新探

王凤香;张蓉;程志立

关键词:梦, 象, 梦象, 意象, 象征
摘要: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做梦;梦又是神秘的心理现象,人类对梦的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但却依然不能揭示梦的真谛.中国文化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之上, “象”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人类的梦境就遵循这样的思维.西方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期待在这块沃土中找到解开梦之谜的金钥匙.文章将从象思维角度解读梦,即探析梦象.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逐年升高的发病率,使得传统治疗药物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新疗法、新药物亟待被研究.随着研究者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秀丽隐杆线虫作为一种新型模式生物以其花费少、生命周期短、结构简单等优势,逐步取代传统动物模型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同时,中药和天然药物作为新的研究对象已逐步被研究者们认可.因此,文章就秀丽隐杆线虫近几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及对中药和天然药物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

    作者:宋洁;吴德玲;王桐生;李正;任亚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之我见

    引气归元针法为赖新生教授在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独创的一种针灸疗法,包括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两部分.两者既可分用,也可合用,旨在通过调整经络脏腑以达到平衡阴阳.文章就引气归元针法的个人观点展开论述.

    作者:庄娟娟;赖新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摘除松果腺大鼠与肝郁大鼠MT、5-HT、NO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肝应春”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中医“肝应春”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分别在立春、春分前34d进行实验期,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松果腺摘除组)、伪手术组、肝郁组.于立春、春分当日取材,检测各组血清中MT、NO、脑中5-HT含量,并计算胸腺、脾脏指数.结果:①立春时,手术组MT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含量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手术组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减小(P<0.01).②春分时,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P<0.01);手术组与肝郁组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1).③春分与立春比较,空白组、手术组及肝郁组MT均明显下降而5-HT均明显升高(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NO均明显升高(P<0.01),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均下降(P<0.05,P<0.01).结论:立春与春分时节摘除松果腺可产生与肝失疏泄之肝郁证类似的MT、5-HT、NO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且从立春到春分呈规律性变化,推测可能均与春天阳气渐旺,肝之疏泄功能渐增有关,可能是“肝应春”理论的现代物质基础,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有关.

    作者:刘仕琦;贾宇平;张峰;李俊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寿亲养老新书》老年情趣养生法述要

    《寿亲养老新书》是一部论述老年养生的重要著作.通过陈直在第一卷“性气好嗜”篇,以“好嗜之事,见即喜之”来调节老年人的情志得到启发.根据书中这一调节方法及老龄化现状,分析论述情趣养老的理论并介绍几例书中具有代表性的情趣嗜好,为当代养老方法开拓思路,提供不同视角的借鉴和启迪.

    作者:朱俊楠;张雪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干预肥胖人群的3个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肥胖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合并症,如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等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文献记载和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将肥胖分为三型:痰湿型、气虚型和痰湿挟瘀型,其中与痰湿体质关系为密切.减肥并不等于减轻体质量,中医采取加减法并用减肥,研制了“化痰祛湿方”,对肥胖人群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改变脂质代谢,纠正痰湿体质偏颇.因此,从体质角度入手,综合运用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对肥胖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俞若熙;李英帅;王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髋痹病临床治疗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之中医证候学研究

    目的:运用中医四诊探讨髋痹病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确诊为髋痹病的患者共32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各证候中医四诊内容并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统计计算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数与频率,髋痹病患者舌象、脉象出现的频数与频率和中医诊断模型的建立.结果:321例髋痹病病例中,共有证候21个,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关节活动受限、腹股沟区压痛、负重后加重、阴雨天加重、行走乏力、劳累后加重等.髋痹病患者的舌象以红、暗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20.9%、17.8%;淡胖舌出现频率为20.2%,舌边有瘀斑和舌静脉曲张共占34.5%;苔质以腻为主,苔色以白、黄为主,脉象以细数、脉虚弱为主.气滞血瘀型63例以关节刺痛、苔白、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证候;肝肾亏虚型134例以阴雨天加重、负重后加重、腹股沟区压痛等为主要证候;痰湿痹阻型124例以关节活动受限、腰膝酸软、失眠等为主要证候.对3个症型进行多元素回归分析获得了髋痹病各证型的常见证候.结论:初步筛选出不同中医证候髋痹病患者常见的证候,能够较准确的反映髋痹病的临床特点,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作者:张颖;张蕾蕾;孙瑞波;刘又文;刘立云;王会超;魏秋实;何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气化角度探析《黄帝内经》“因时制宜”的概念

    文章对“因时制宜”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以“天人合一”“气为一元”的认识论为基础,从“气化”角度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因时制宜”的本质是“因气制宜”;其内容范畴并非单指“治之宜”,还涉及养生防病、辨证诊断、临证施治、司岁备物等多方面的内容.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睡眠及睡眠剥夺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性探讨

    睡眠是由人脑控制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行为过程,与免疫功能同为正常生活所必要的生理机能.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生活环境等原因,睡眠障碍普遍发生的同时机体患病机率也在逐日增加,目前睡眠的质量影响免疫系统的机制尚无定论,文章将从睡眠与免疫系统的关联性及睡眠剥夺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来探讨其相关性.

    作者:张如意;游秋云;张舜波;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

    笔者通过分析开展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困难,探讨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以就诊患者为对象,以临床数据为导向,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基于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利用数据挖掘的理念与方法,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评价并分析所有专科专病中医药的疗效,为达成中医专科专病治疗方案的共识,形成中医专科特色,解决临床关键问题提供有效的科研模式.

    作者:邹冲;蒋萌;蒋卫民;刘芳;方祝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因性妇科疑难疾病验案介绍

    文章以验案的形式阐述心因性妇科疑难疾病的治疗.包括漏下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经行情志异常用黄连温胆汤加生铁落、痉症用真武汤或甘麦大枣汤合半夏厚朴汤、妊娠梦交于镇心安神药中加银戒指、惊辄腹痛在补肾药的基础上结合心病的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马大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夜滋阴、昼升阳治疗失眠症

    失眠总由阴阳二气昼夜运行异常、阴阳失交所致.夜间阳盛阴衰,故夜卧不宁;白昼阴盛阳衰而见神疲乏力.针对夜间睡卧不宁,当于夜间(或下午)治以泻阳补阴;针对日间精力不济,当于白昼予升阳法治之.治疗失眠症当夜滋阴与昼升阳择时使用,可使阴阳调和而“昼精-夜瞑”.

    作者:潘早波;诸毅晖;易玉辉;寇君;文培培;成词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思考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饮片的安全事件报道,阐释并分析该类饮片引发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原因,提出合理用药及药物警戒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收集和整理7味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的ADR/ADE文献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该类饮片引发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安全事件报道56篇,病例492例,涉及ADR/ADE的饮片共6味,占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总数的85.71%.分析可见,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ADR/ADE的临床表现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误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个体差异、给药途径不当等.结论: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发生安全问题多见于硼砂、轻粉、砒石.加强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的用药警戒,对提高该类饮片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小霞;张冰;张晓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萆薢渗湿汤加味对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免疫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革薢渗湿汤加味对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0例VVC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另选取15名健康无阴道炎者作D组.A组:制霉菌素阴道上药;B组:萆薢渗湿汤加味口服兼熏洗;C组:B组治疗同时加制霉菌素外用;D组:无治疗.取受试者阴道灌洗液作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结果:A、B、C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90%,16.7%、73.3%,93.3%、90.6%;复发率为35.00%、40.00%、3.57%.治疗前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2浓度较D组低(P<0.05),IL-6较D组高(P<0.05);治疗后IL-2浓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IL-6降低(P<0.05),C组尤为明显(P<0.05).结论:萆薢渗湿汤加味联合制霉菌素治疗VVC疗效好、复发率低.VVC的发病可能与IL-2下降及IL-6升高有关.

    作者:郑文兰;徐超;杨江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肾虚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87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及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6例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终有效病例治疗组87例,对照组88例,治疗组采用前列通窍胶囊+癃闭舒胶囊模拟剂,对照组采用前列通窍胶囊模拟剂+癃闭舒胶囊治疗.8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随访观察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22%,其中显效率为6.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73%,其中显效率为2.28%,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l).两组治疗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前列腺体积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BPH患者I-PSS、QoL、Qmax、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在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列通窍胶囊可明显改善BPH引起的临床症状,是治疗BPH的一个安全、有效的制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张春和;李焱风;秦国政;申吉泓;徐波;赵凡;张富刚;杨毅坚;陈天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论针刺对病变局部的直接作用

    针灸学现代研究对针刺作用的认识以整体调节为主,对于针刺对病变部位的直接作用探索较少.经过分析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针刺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存在针对病变部位的不依赖于整体调节的直接作用.提示有必要对针刺的直接作用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张义;郭长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目的:评价《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的临床应用情况,为指南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病例观察法,由5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完成病例信息采集,主要评价指南的应用符合度、应用效果等内容.统计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指南应用符合度分析,证候分类符合率高(90.7%),西医疾病诊断、分证治则治法的符合率较高(89.0%、84.7%),分证方药、调摄预防的符合率较低(47.3%、40.1%);应用效果评价分析,安全性>经济性>疗效,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9.0%、94.3%、35.0%;指南综合评分,技术水平6.69,满意度6.59,适用性6.42;未采用指南的临床应用方案主要来源于重点专科方案、专家经验和医院的诊疗常规.结论:本指南整体技术水平、满意度和适用性较好,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指南在中医疾病诊断、分证用药、调摄预防等方面临床符合度低,需要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修订完善,提高共识度;指南安全性、经济性较好,需要定期根据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进一步提高指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海隆;姜泉;刘维;彭江云;刘英;林昌松;刘孟宇;吕爱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淫羊藿苷对脂蛋白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M1/M2炎症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ICA)对脂蛋白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M1/M2炎症表型转化作用.方法:采用M 1/M2经典刺激方法后,Real-time PCR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L-6、TNF-α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L-10、Arg等的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ICA不同浓度(50μg/mL、100μg/mL)以及以不同时间(6h、12h、24h)分别干预巨噬细胞M1及M2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在将巨噬细胞诱导M1型后,通过Real-time PCR法检测ICA在适浓度和适时间干预下,M1及M2标志基因表达变化,并分析ICA对M1型巨噬细胞向M2亚型转化的诱导作用.结果:M1/M2经典方法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6、TNF-α mRNA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ICA浓度为100μg/mL时,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诱导巨噬细胞向M2方向分化.100μg/mL ICA干预12h后,对M1/M2不同标志分子mRNA表达变化产生明显影响(P<0.05).100μg/mL ICA作用于LPS+ IFN-y诱导的M1巨噬细胞后,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6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ICA可以诱导体外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向抗炎亚型M型方向分化,并可以诱导已经分化的促炎亚型M1巨噬细胞向抗炎亚型M2方向转化.

    作者:张卫萍;刘超永;周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药天葵子醇提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与分析

    目的:分离、分析中药天葵子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LC-ESI-Q-TOF-MS技术,定性分析天葵子95%乙醇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利用柱层析技术对醇提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解析鉴定所得单体的结构.结果:通过正离子质谱信息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定性鉴定出天葵子醇提取物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Ehretioside B(Ⅰ)、冬青氰苷(Ⅱ)、东方唐松草苷(Ⅲ)、(1E,4α,5β,6α)-4,5,6-trihydroxy-2-cyclohexen-1-ylideneacetonitrile(Ⅳ)、2-丙烯酸-3(4'-羟基苯基)-(4”-羧基苯基)酯(Ⅴ)、苦瓜酚苷A(Ⅵ).柱层析分离出3个单体,分别鉴定为唐松草酚定(Ⅶ)、小檗碱(Ⅷ)、cirsiumaldehyde(Ⅸ),其中小檗碱(Ⅷ)为首次从天葵子中分离得到.结论:通过现代柱色谱分离以及HPLC-ESI-Q-TOF-MS技术,结合波谱解析手段,能够对天葵子中化学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和定性分析,该方法合理、可行,结果准确.

    作者:闫秋莹;程海波;张海彬;沈卫星;陈朝军;孙东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

    肺纤维化作为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病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年,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文章梳理近5年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基于络病理论肺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组方及用药规律研究.其目的在于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临床成果,系统梳理临床应用中医药的规律,指导规范肺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策略.

    作者: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滑振;郑炜东;臧凝子;杨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门成福治疗子宫腺肌病经验述要

    门成福教授是中原门氏妇科第三代传人,善于化裁古方治疗各类妇科疾病.门教授在临证中将子宫腺肌病按照“癓瘕”“崩漏”“痛经”等进行辨证,主要将其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3型,分别选用消瘤汤、参芪四物去川芎汤、温经汤为主方,灵活加减用药,调理月经周期、改善症状表现,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孙海媛;贾成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