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传统气血理论提出的气血“济衡守和”学说,是对不同阶段气血稳态平衡调控机制及其效应规律的高度概括,全面阐释了气血在生理状态下相互济生、相互为用的动态过程——“济”,气对血的制衡作用——“衡”,血对气的守护作用——“守”,以及气血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调和气血达到气血冲和的治疗总纲——“和”.气血“济衡守和”学说的生物学基础在于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线粒体和内质网及其相互作用稳态调控失常则是气血“济衡守和”异常的病理学基础,体现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气血相关理论科学内涵,对临床复杂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红梅;王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过程须保证科学性和可靠性,数据平台技术在文献研究阶段、专家咨询阶段、临床病例研究阶段和指南质量评价阶段均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文献结构化管理、对Delphi法咨询专家组和指南质量评价专家的网络在线调查、研究病例数据的多中心在线录入和质量控制等技术方法实现指南制修订研究过程中数据的快速填报、质量控制、电子存档和快速溯源,从而提高指南制修订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季聪华;曹毅;李秋爽;刘姗;张颖;黄思佳;周鹏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明确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采用WST-8检测细胞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丹皮酚对Hacat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丹皮酚能有效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将Hacat细胞阻滞于G2/M期,同时丹皮酚可有促进Hacat细胞凋亡作用.结论:丹皮酚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可能是牡丹皮治疗银屑病的有效单体之一.
作者:王俊慧;宋攀;刘瓦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的检测内源表达苦味受体活化的方法,为研究苦味中药的化学及生物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基于微电子阻抗的实时无标记系统监测激活内源表达T2R38受体的方法.结果:T2R38特异性激动剂在NCI-H716,MDA-MB-231以及HuTu-80细胞上均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基于微电阻的方法实现了对内源表达受体的监测,可以将其应用于基于T2R38受体的中药药性成分研究,为探究中药苦味药性化学和生物基础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张宇昕;王星;刘青;翟晨曦;栗世铀;乔延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运用电子鼻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及其常见病位间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特征.方法:选择618例慢性胃炎患者和120名健康者,运用基于阵列式气体传感器技术的医用电子鼻采集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的常见病位,借助支持向量分类机的方法识别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的气味图谱特征,同时选择气味图谱响应曲线的振幅和斜率作为图谱特征参数,比较慢性胃炎常见病位间的气味图谱特征.结果:①选择高斯核对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的气味图谱特征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8.53%.②响应曲线的振幅特征比较:慢性胃炎患者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B、C、D、E、F、I、J的振幅显著高于病位胃组(P<0.01),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E、F、I、J的振幅高于病位脾组(P<0.05).③响应曲线的斜率特征比较:慢性胃炎患者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A、B、C、D、E、F、I的斜率显著高于病位胃组(P<0.01),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A、E、F、I的斜率高于病位脾组(P<0.05).结论:运用电子鼻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呼气的气味特征,并能初步判断慢性胃炎常见病位间的气味差异.
作者:林雪娟;梁丽丽;刘丽桑;吴青海;郭森仁;李灿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对“因时制宜”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以“天人合一”“气为一元”的认识论为基础,从“气化”角度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因时制宜”的本质是“因气制宜”;其内容范畴并非单指“治之宜”,还涉及养生防病、辨证诊断、临证施治、司岁备物等多方面的内容.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做梦;梦又是神秘的心理现象,人类对梦的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但却依然不能揭示梦的真谛.中国文化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之上, “象”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人类的梦境就遵循这样的思维.西方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期待在这块沃土中找到解开梦之谜的金钥匙.文章将从象思维角度解读梦,即探析梦象.
作者:王凤香;张蓉;程志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校正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出具校语注文条数、字数多,校勘质量高,也能体现宋代医籍校勘水平,并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仍被传习.文章拟从音义注释、讹误勘正、文句断识、篇以再现4个方面就校正医书局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内容进行简要考释.
作者:师建平;梁永宣;孟永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易学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引发了相应的主流思潮.明清时期,伴随徽州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进步,科技发展与理学昌盛的合力作用下,新安医学的繁荣与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简单性原则体现于《易经》“易”“象”“辞”3个重要观念之中.文章从简单性原则的视角,探讨清代新安医家吴澄论治热证,总结疾病的发展规律,补充辨证纲领、建立卦爻模型和卦辞释医等学术观点,评析医易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内在局限.
作者:徐雯洁;王键;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失眠总由阴阳二气昼夜运行异常、阴阳失交所致.夜间阳盛阴衰,故夜卧不宁;白昼阴盛阳衰而见神疲乏力.针对夜间睡卧不宁,当于夜间(或下午)治以泻阳补阴;针对日间精力不济,当于白昼予升阳法治之.治疗失眠症当夜滋阴与昼升阳择时使用,可使阴阳调和而“昼精-夜瞑”.
作者:潘早波;诸毅晖;易玉辉;寇君;文培培;成词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针灸学现代研究对针刺作用的认识以整体调节为主,对于针刺对病变部位的直接作用探索较少.经过分析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针刺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存在针对病变部位的不依赖于整体调节的直接作用.提示有必要对针刺的直接作用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张义;郭长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较之海外疼痛学科的迅速发展,中国疼痛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倡导的现代疼痛治疗模式具有合理性和一定的局限性.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疼痛诊疗模式,对于身处第三世界的中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的探索,是在大限度继承和发展中医外治技术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西医微创和手术技术,完善中医疗效之不足,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并试图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该模式,以助中国疼痛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长信;温建民;李多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肥胖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合并症,如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等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文献记载和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将肥胖分为三型:痰湿型、气虚型和痰湿挟瘀型,其中与痰湿体质关系为密切.减肥并不等于减轻体质量,中医采取加减法并用减肥,研制了“化痰祛湿方”,对肥胖人群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改变脂质代谢,纠正痰湿体质偏颇.因此,从体质角度入手,综合运用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对肥胖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俞若熙;李英帅;王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发物”学说存在着概念不清、种类混淆等诸多问题.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三因制宜”理论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文章拟基于“三因制宜”理论对“发物”进行辨证探讨,明确“发物”的内涵及适用范围,以期对中医临床及日常养生保健有所裨益.
作者:王磊;柴可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的中医康复方案与西医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出院后3年的病死、复发事件.方法:纳入病例为2008年6月27日至2010年6月3日分布在全国12家临床单位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1 059例,利用中央随机系统按照2:1的比例将1 0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康复方案组(简称中医组)705例和西医康复方案组(简称西医组)35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中医组使用中药汤剂、中药注射剂、针刺、推拿;西医组使用现代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设定、被动关节的运动、肢体功能训练、抑制痉挛的康复过程,疗程均为10-21d.结局为3年的死亡、复发事件.利用生存分析方法描述发生死亡与复发的趋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全因死亡、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死亡、复发比例的差异,并计算死亡与复发的需要治疗的病例数(NNT).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1 059例患者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为860例(含死亡患者80例),随访率为81.2%.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中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2年,西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18年,长随访为4.37年.全因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率为6.95%(49/705),平均生存时间为2.38年;西医组死亡率为8.76%(31/354),平均生存时间为2.32年,中医组死亡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2.13%(15/705),西医组死亡13例,死亡率为3.67%(13/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1.28%(9/705),西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1.69%(6/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0.85%(6/705),西医组死亡7例,死亡率比例为1.98%(7/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随访3年,共复发76例,中医组复发率为6.67%(47/705),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8年;西医组复发率为8.19%(29/354),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2年,中医组发生复发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死亡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55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死亡,NNT的95%CI包括0;复发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66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复发,NNT的95%CI包括0,两种方案对于降低死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康复方案与现代康复方案发生的远期死亡、复发事件相当,中医组生存时间与未复发时间均高于西医组,具有较好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魏戌;谢雁鸣;常艳鹏;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王新志;马云枝;毕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藏魂”“肺藏魄”是中医藏象理论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文献角度比较魂魄的中医内涵,通过对《黄帝内经》、周易、阴阳等医学专著及文化哲学思想的溯源,尝试阐述为何“肝藏魂”而“肺藏魄”,并结合古籍中的典型医案,简要介绍了这一理论对临床治疗的意义.
作者:杨敏春;黄建波;张光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对804例发病72h内入院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动态临床信息采集.应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要素,采用广义规则归纳法对入院第1-2天,3-5天,6-8天3个时间段总计804例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风发病早期各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入院后第1-2天、3-5天诊断为痰湿证的患者入院后第6-8天仍保持痰湿证的可能性大;入院后第1-2天、3-5天为内火证的患者入院后第6-8天仍为内火证的可能性大;入院后第1-2天为阴虚证的患者入院后第3-5天至入院后第6-8天仍为阴虚证.结论:中风病急性期发病1周内痰湿证、内火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变化,临床应积极予清热化痰治疗.
作者:辛喜艳;常静玲;高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交.文章从阴阳出入与脾胃的关系方面,探析脾郁的内涵,提出了失眠的病机以脾郁为本,健脾开郁是治疗失眠的基础治法的观点,强调了脾在失眠发病中的重要性,阐明了失眠从中焦论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作者:张敏;纪立金;黄俊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SAMP8行为学观察和ADAM10和ADMA17在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探讨电针干预A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并比较电针与药物治疗AD的差异.方法:8月龄SAMP8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10只,以SAMR1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空间记忆行为学测试,以免疫组化法观察ADAM10、Western blot检测ADAM17的表达情况.结果:Morris水迷宫检测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逃避潜伏时增加、目标象限游泳路程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药物组逃避潜伏时明显减少(P<0.05),目标象限游泳路程明显增加(P<0.05,P<0.01);药物和电针干预AD模型小鼠,均能增加ADAM10和ADMA17在SAMP8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AD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上调ADAM10和ADMA17在SAMP8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痴呆的作用.
作者:王鑫;朴赞勋;周源;李志刚;许安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健脾清化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肝脏Ras蛋白特异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1(RASGRP1)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稳定的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健脾清化方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观察大鼠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变化,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肝脏组织RASG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清化方下调T2DM大鼠的FBG和HbAlC水平(P<0.0),以及肝脏组织中RASG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健脾清化方能够降低T2DM大鼠的FBG和HbA1C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肝脏组织中RASGRP1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俊燕;陶枫;陈清光;侯瑞芳;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好用香药且是宋代香药滥用之风的源头,长期以来几乎成为学界共识.通过对《局方》使用香药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不同时代方书应用香药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局方》与前代方书相比,确有应用香药的种类增加、香药在方中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但这并非《局方》独有的特点,而是存在于整个宋代医疗界的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宋代经济贸易特点、气候特点、饮食文化特点有一定关联.由此可见,《局方》多用香燥药的特点,可认为是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映射,而并非宋代好用香药流弊的唯一源头.
作者:付璐;林燕;马燕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肥大模型microRNA-199a-5p的调控机制.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分成3组,模型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肌肥大模型,假手术组腹主动脉不作缩窄.参附注射液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6.0mL·kg-1·d-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6.0mL·kg-1·d-1,连续12周.采用Reahime RT-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的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croRNA-199a-5p的候选靶基因,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靶基因HSP7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上调(P<0.05);参附注射液组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表达量较模型组下调(P<0.05);参附注射液组HSP70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microRNA-199a-5p在心肌肥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microRNA-199a-5p的上调,增加HSP70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心肌肥大大鼠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大鼠心功能.
作者:毛竹君;熊耀康;宋洁;袁文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常态下阴虚阳虚体质任脉线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表现,比较两种不同体质任脉线上浅表MBPU的差异,探讨电针对其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阴虚体质志愿者15名(女10名,男5名),阳虚体质志愿者15名(女10名,男5名),两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系统分别对筛选出来的阴虚、阳虚体质志愿者进行常态下以及电针中脘穴时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MBPU进行观察.结果:常态下志愿者阴虚体质膻中穴浅表MBPU明显高于阳虚体质(P<0.01);常态下阴虚体质的志愿者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MBPU相对较高,电针中脘穴可使其浅表MBPU明显降低(P<0.01);常态下阳虚体质的志愿者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MBPU相对较低,电针中脘穴可使其浅表MBPU明显升高(P<0.01).结论:阴虚和阳虚体质志愿者浅表MBPU的表现不尽相同,电针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
作者:许金森;郑淑霞;潘晓华;萨喆燕;沈慈敏;朱小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历来就有“医道同源”“医道相通”的说法.文章对医道同源相通于一观三论进行综述,阐明了道文化为中华之根,中医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源于道文化的世界观与本体论基础.中医文化就是以道、易文化重点阐述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为理法根基.文章梳理了医道文化的理论源流,分别从医、道文化的形成渊源、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阐述二者的关系.孕育文化的地理环境是医、道文化形成的必然条件,医、道文化渊源于圣人传承.圣人通过身心实证而合道顺德,为医道文化的核心缔造者和传承者.
作者:刘哲;翟双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流行性感冒具有季节性、流行性、突然爆发、迅速扩散、病情较重的特点.由于病毒抗原的多变性,导致人类在预防流行性感冒特别是造成大流行的流行性感冒方面常常处于被动局面.文章通过对中医传统理论文献、名老中医经验及现代临床研究的分析、总结,提出从风毒论治流行性感冒的观点,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思辨性特点,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对指导多变的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晓阳;王祯;连心逸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阴气”《黄帝内经》中早有提及,因其所包含的概念过于宽泛,导致基本概念不确定,历代医家对于阴气的理解也莫衷一是.为探讨阴气之为气的理论内涵,文章从研究部分古代医籍和医家相关论述及医案入手,采取收集和整理文献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现代资料研究,通过分析阴气本质与来源,阐述阴气与阳气关系,剖析阴气的功用,以明确气的内涵与本质.得出:阴气与阳气共同组成气,阴气除了滋养濡润以外,还具有行气、行血、固摄和化气的功能.
作者:付兴;张福利;李青;杜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分析中医汤剂的盲法应用现状,并对盲法的实施进行评价.在中医汤剂临床研究中,盲法的实施大多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实现,但盲法的试验报告质量普遍不好.同时,在用中医汤剂安慰剂对照时,盲法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安慰剂支持中医汤剂盲法实施过程的论证强度较低.因此,在中医汤剂临床试验中,盲法应用率很低,报告不完整,试验设计低下.
作者:彭嘉;肖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明代以降所崛起的温补学派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医学流派.该学派不仅因重视温补之法治疗诸多虚损性疾病而在中医治法领域成就卓著,而且通过对命门学说的深入探索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深化阴阳五行学说、完善中医脏腑学说、充实中医病因病机、丰富中医辨证体系、拓展中医治疗方法、创立系列名方名药诸方面.
作者:储全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益肾解毒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DN)早期的疗效.方法:计算机和手工检索2005年10月-2015年10月文献,按Cochrane协作网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716例早期2型DN患者,但方法学质量评价显示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均为C级.Meta分析显示:益肾解毒为法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4.52,95%CI[2.88,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与对照组比较,在降低mAL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与单用ACEI类药物比较,益肾解毒中药复方或联用ACEI类药物能改善UAER (MD=20.20,95%CI[4.54,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用ARB类药物相比,联用益肾解毒中药复方能改善24hUPQ(MD=34.55,95%C I[5.24,6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仅有1篇文献报道3例患者出现干咳,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益肾解毒法治疗DN早期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UAER、24hUPQ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张韦华;冯兴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界的经典之作,成书年代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人任应秋先生说是“战国至东汉一段时间”,郭霭春也基本上同意他的说法.笔者研究发现,从《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在隋朝大业年间主修的《诸病源候论》甚至没有《黄帝内经》的字样,《伤寒论》也未提及《黄帝内经》,只说《素问》九卷,阴阳大论,故而可知,《汉书·艺文志》所谓的《黄帝内经》十八卷早已亡佚.文章通过古代医书成书的情况,藏书的规律,现行版《黄帝内经》的内容与汉代的记载之间的出入等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其亡佚的证据,并得出相关的意见,现行版《黄帝内经》(以虞舜点校《黄帝内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为参考)之成书也应该在唐代.
作者:邓杨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急、慢性血瘀证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特点.方法:①运用FluxExplorer软件平台构建起的CHD血瘀证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网络模型;②应用GC-MS技术和血气自动分析仪从健康对照组、CHD慢性血瘀证、CHD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中取冠状动脉血检测葡萄糖、脂肪酸及血氧含量;③检测结果代入网络模型,通过影子价格分析CHD不同血瘀证状态下参数变化的特点.结果:在健康对照、CHD慢性血瘀证和CHD急性血瘀证的状态下,葡萄糖、脂肪酸、血氧的影子价格依次是-4.3478,0.0000,-5.6087;若分别增加1单位,则代谢后ATP的产量依次增加4.3478、0.0000、5.6087单位.3个模型中对于葡萄糖、脂肪酸和血氧3种能量物质的灵敏度有别,其中对于葡萄糖和血氧的灵敏度,呈现健康对照>CHD慢性血瘀证>CHD急性血瘀证的趋势(P<0.01);而对于脂肪酸,则呈健康对照<CHD慢性血瘀证<CHD急性血瘀证的趋势(P<0.01).结论:CHD急性血瘀证和慢性血瘀证心肌细胞对于不同能量物质的利用程度有别,而提供充足的氧气是充分利用能量物质的关键.
作者:袁肇凯;简维雄;黄献平;张月娟;孙安会;夏世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气穴又称腧穴,是中医人体结构理论和针灸治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素问·气穴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讨论这一概念的篇章.通过整理分析原文,对气穴和孙络、谿谷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气穴的结构特征由该部的孙络、谿谷共同组成,气穴是功能性概念,孙络是实体性概念,谿谷是结构性概念.气穴所处部位,其内在为谿谷肉会层次,有孙络往来其间,由是则气穴以谿谷为枢浅及皮、深至骨,籍孙络联通经络,和合中焦、冲脉之灌渗,汇行荣卫,进而与全身的气血循环相联系.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气穴的结构特性,说明《黄帝内经》对气穴的认识总结是在一个完整系统的人体结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明确气穴的这一结构特征,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现代医学视角重新解构,进而在新的理论水平高度重组人体腧穴的物理、数学模型,是中医经络腧穴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剂4种有效组分对兔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TGF-β 1和Smad3表达的影响,探讨青光安有效组分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青光安颗粒剂有效组分作用于滤过性手术后兔眼(有效组分1-4组),通过与正常组、模型组、丝裂霉素组(MMC组)的比较,观察青光安颗粒剂4种有效组分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TGF-β 1和Smad3的影响.结果:有效组分2组与MMC组TGF-β 1和Smad3及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组与MMC组TGF-β 1和Smad3及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抑制效果不如MMC组.结论:青光安有效组分2和MMC都可通过抑制TGF-β 1和Smad3 mRNA及其蛋白表达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
作者:谭涵宇;彭清华;李文娟;欧阳云;彭俊;李建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证素、证型分布与心脏彩超、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和心肾阳虚证5组证型,提取分析CHF证素分布情况.以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CHF的NYHA心功能分级与心脏彩超、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CHF的证素分布:病位以心(94.4%)为主;病性是以气虚(82.2%)为主的本虚证素和以血瘀(70.0%)为主的标实证素.结论:CHF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病位以心为主,病性证素以气虚为本,以血瘀为标.心脏彩超作为CHF的重要检查手段,其各项参数在各证型组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CHF中医辨证的重要辅助手段.CHF各证型的NT-proBNP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CHF中医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黄碧群;刘建和;彭察安;顾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都还停留在古人的描述上,缺少与现代医学科学理论的衔接.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一个具有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中医许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与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理论应该有其科学的一致性.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二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卫气,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一直都比较宏观和抽象,大都从无形的“气”方面给予解释,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文章探讨中医营气和卫气在现代医学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体系,认为中医卫气体现的是西医神经系统的功能,营气体现的是西医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者:朱敬;朱翰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右归饮含药血清影响成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右归饮含药血清对ERK、Wnt通路和ERK/Wnt交叉串扰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组,加药干预.培养3d后,应用ELISA检测Wnt/β-catenin及ERK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Runx2、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右归饮含药血清能显著上调3种蛋白表达(P<0.05,P<0.01).联合阻断ERK、Wnt通路,3种蛋白表达水平较含药血清组有明显降低(P<0.05,P<0.01);与单独阻断其中一条通路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单独阻断某一条通路,仅Runx2较右归饮含药血清组有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右归饮含药血清能显著增加成骨细胞活性,该作用与ERK、Wn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且两条通路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串扰作用.
作者:范连霞;章建华;尹华;张成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运用蛋白组学技术探查中医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的分子生物学内涵.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郁脾虚证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的方法制模,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连续28d.实验第29天,低温条件下剖取肝脏同一部位的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进行蛋白质提取、酶切后iTRAQ标记、高pH值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液-质联用分析,获得质谱检测数据;经反相数据库评估、蛋白质鉴定及定量后,确定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蛋白谱;运用IPA软件分析获得模型组差异蛋白所涉及的功能、主要信号传导通路及关联蛋白网络.结果: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差异蛋白共有287个,其中上调64个,下调223个;明显变化的信号传导通路有11条,重要的蛋白相互作用通路2个.结论: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存在多个蛋白的异常表达,其功能涉及清除异物毒物、胆固醇及多种激素代谢、尼古丁降解、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提示中医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内涵可能涉及肝脏上述分子通路的调控异常.
作者:李聪;谢鸣;赵荣华;孙伟;郭正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ICA)对脂蛋白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M1/M2炎症表型转化作用.方法:采用M 1/M2经典刺激方法后,Real-time PCR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L-6、TNF-α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L-10、Arg等的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ICA不同浓度(50μg/mL、100μg/mL)以及以不同时间(6h、12h、24h)分别干预巨噬细胞M1及M2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在将巨噬细胞诱导M1型后,通过Real-time PCR法检测ICA在适浓度和适时间干预下,M1及M2标志基因表达变化,并分析ICA对M1型巨噬细胞向M2亚型转化的诱导作用.结果:M1/M2经典方法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6、TNF-α mRNA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ICA浓度为100μg/mL时,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诱导巨噬细胞向M2方向分化.100μg/mL ICA干预12h后,对M1/M2不同标志分子mRNA表达变化产生明显影响(P<0.05).100μg/mL ICA作用于LPS+ IFN-y诱导的M1巨噬细胞后,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6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ICA可以诱导体外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向抗炎亚型M型方向分化,并可以诱导已经分化的促炎亚型M1巨噬细胞向抗炎亚型M2方向转化.
作者:张卫萍;刘超永;周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整理与总结韦贵康教授的治疗颈椎病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韦教授首诊运用中药治疗颈椎病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使用的中药进行统计,运用SPSS 19 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进行分析,运用clementine 12.01统计软件对韦老治疗颈椎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共有162份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31味中药符合统计要求,总计出现频次1 646次,高频率中药有甘草、白芍、丹参、川芎等32味中药.②补益药、活血化瘀、解表药为韦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常用中药.③常用的药对有:丹参与田七;降香与两面针;田七与两面针;龙骨与降香;杜仲与续断;甘草与龙骨;丹参与龙骨;黄芪与升麻等.④常用的基本方药有:痛安汤、六君子汤、姜黄汤、防风白芷茶等.⑤常用引经药为肝经(川芎、当归);脾经(黄芪、升麻);肾经:(续断、杜仲).结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体现补肾通督、化瘀扶正的学术思想,安痛汤是其自创常用基础方,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韦贵康教授临床用药的规律及特点.
作者:周宾宾;金昕;韦坚;刘建航;李波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建立远志糖蛋白的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蛋白得率为评价指标,从pH值、温度、盐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5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其中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运用响应曲面方法考察远志糖蛋白的佳提取工艺,并对佳提取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结果:采用pH=7.85的Tris-HCl(NaCl浓度0.1mol/L)缓冲液,以液料比8mL/g、温度33℃水浴提取1.5h,得到的糖蛋白得率高为5.96%.结论:采用响应曲面方法建立的模型预测相对准确,可以较好地优选出远志糖蛋白的佳提取工艺.
作者:张娟娟;熊越怀;贺文彬;王颖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逍遥散对D-半乳糖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能力及血清SOD、MDA、ChAT、AchE活性的影响,探讨逍遥散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复制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并以逍遥散不同剂量进行干预防治,给药第41天进行学习能力训练,第42天进行记忆功能测试,然后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清SOD、MDA、ChAT、AchE活性.结果: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提高小鼠记忆潜伏时间,降低错误次数,提高血清SOD、ChAT活性,降低MDA、AchE活性,但记忆功能及血清SOD、MDA、ChAT、AchE的改善皆以逍遥散高剂量组为明显.结论:逍遥散能较好的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功能、抗氧化能力及中枢神经递质活性,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虎平;邢喜平;吴红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Frizzled3、Dshl、β-catenin表达的关系.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组、丹龙组.后3组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再灌注7d后取缺血侧SVZ脑组织.采用Brdu免疫荧光法检测SVZ区NSCs增殖,RT-qPCR法、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Frizzled3、Dsh1、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Frizzled3、Dshl、β-caten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组、丹龙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Dshl、β-caten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丹龙组Frizzled3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但依达组不明显.依达组、丹龙组组间比较,除Frizzled3蛋白表达丹龙组要优于依达组(P<0.01),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丹龙醒脑方能促进脑缺血后SVZ区NS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Frizzled3和Dsh1的水平,进而促进Wnt信号的传递和增强关键因子β-eatenin的表达有关.
作者:曹泽标;周小青;刘旺华;陈娉婷;李花;陈昱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调气活血法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对胃酸分泌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的综合造模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调气活血方、胃复春片、蒸馏水灌胃治疗8周,处死大鼠,收集大鼠胃酸,测胃酸pH值,取大鼠胃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黏膜质子泵(H,K-ATPase)、ez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调气活血方可有效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提高大鼠胃酸分泌水平,增加胃黏膜H,K-ATPase、ezrin蛋白的表达面积,与空白模型组和胃复春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调气活血法可能通过提高胃黏膜ezrin蛋白表达水平,促进了H,K-ATPase在壁细胞顶膜锚定,从而促进了壁细胞酸分泌,达到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婷;苏泽琦;刘福生;张寅;贾梦迪;龚雪妍;潘静琳;丁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不同提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作用,并探究水提物与醇提物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异同.方法:建立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模型,采用MTT法观察水提物与醇提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来探讨鳖甲煎丸提取物对TGF-β 1诱导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RT-PCR、ELISA法测定不同提取物对HSC-T6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鳖甲煎丸水提物在0.125-2.000mg/mL浓度范围,抑制效果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醇提物未见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水提物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醇提物则表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延长而增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相关细胞因子α-SMA、Col-Ⅲ、CTGF和PDGF mRNA含量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水提物使HSC-T6细胞COL-Ⅲ、COL-Ⅳ、PDGF 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降低.醇提物使HSC-T6细胞COL-Ⅲ、COL-Ⅳ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降低,而PDGFmRNA含量升高促进其蛋白表达.结论:鳖甲煎丸水提物与醇提物对TGF-β 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作用表现有一定差异;同时均可抑制胶原COL-Ⅲ、COL-Ⅳ的合成;对PDGF表达调控亦有所不同.
作者:付玲珠;屠珏;凌云;郑婷;盛云杰;张永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的运用规律.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进行频数统计、构成比重和性味归经分析,同时进行同用度和聚类分析,并对有运用禁忌止泻药开展违禁与解禁率分析.结果:①温性,辛、苦味,归脾、胃、大肠、肾经的止泻药运用居多,高频止泻药为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等9味,止泻药占方均用药数的23.21%,且有一半的处方用到了1-3味止泻药.②高频止泻药有3组亲疏关系聚类:白头翁、秦皮、砂仁为一类,可视为急性发作期湿热内蕴所用止泻药;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为一类,可视为迁延期脾肾虚寒所用止泻药;乌梅、赤石脂、诃子为一类,可视为缓解期脾肾不固所用止泻药.③有禁忌止泻药平均违禁运用比率为24.06%,违禁运用者平均解禁比率为72.55%.结论:文章通过归纳分析国内众多医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止泻药运用经验,为该病的辨证、分期治疗的遣方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供了止泻药的违禁与解禁应用的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倩;王苗;周铭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癌痛平中重楼皂苷Ⅰ、Ⅱ、Ⅵ和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乙腈,B为水,梯度洗脱:0-40min(A:30%→60%),40-50min(A:60%→30%);检测波长203nm,流速1.0mL/min,柱温30C.结果:重楼皂苷I在0.0684-4.38μg,重楼皂苷Ⅱ在0.0675-4.32μg,重楼皂苷Ⅵ在0.0703-4.50μg,重楼皂苷Ⅶ在0.0691-4.42μ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56%、100.593%、99.447%、99.812%;RSD(n=6)分别为1.771%、1.189%、1.682%、2.167%.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以用于癌痛平的质量控制.
作者:彭世陆;刘丽芳;朱华旭;李博;郭立玮;吴勉华;程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及相关事务所作为专利数据来源;以万方数据库、CNKI、CHKD数据库作为科研成果检索资源;运用简单统计与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年度数据当作聚类成员,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成果作为聚类变量,对20年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展开聚类分析.结果: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在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3个阶段:1991至2000年是第一阶段,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论文数量较低;第二阶段为2001至2004年,专利申请量、公开量是第一阶段的2倍,而科研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3倍;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10年,3个指标均为第二阶段的2倍.结论: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国家政策、专利制度、中医药科研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杨旭杰;裴晓华;王春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鬼穴是主要用以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一类穴位的总称. “鬼穴”一词早见于唐代的《千金方》,后世经过许多医家补充与发展,对鬼穴的含义、内容、使用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文章简要梳理了鬼穴的源流及内涵、阐述了鬼穴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常用使用方法,为临床传统针灸理论的运用与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作者:张汗;赵梦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保护性因素,提出MCI的中医预防措施,为预防M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PubMed收录的研究MCI保护性因素的英文文献,将符合搜索条件的156篇文献通过人工阅读标题、摘要、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131篇,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MCI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根据文献研究所得的保护性因素,提出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预防MCI的措施.结果:①MCI的保护性因素有高等教育、适度饮酒、认知及社交活动、社会经济地位、体育锻炼、健康饮食、体质量指数、维生素D、血清生物利用率、内源性分泌受体、载脂蛋白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②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预防MCI的措施为:饮食多蔬菜,适度摄酒;导引锻炼,疏通经络;勤于用脑,强化认知.结论:健康饮食,适度饮酒;进行体育锻炼,勤于用脑,参与认知活动,可达到预防MCI的目的.
作者:徐家淳;王凯;李强;郭威;覃启京;张玉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易感性的关联.方法:纳入595例中风患者(风痰瘀阻证311例、气虚血瘀证284例)、605例对照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LR7基因表达水平,以此分析中风中医证型与TLR7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采用Sequenom MassARRAY中通量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①中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TLR7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与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风险显著关联(加性模型:OR=2.08,95%CI[1.12,3.89],P=0.021;等位模型:OR=1.98,95%CI[1.09,3.62],P=0.023).结论: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可能影响汉族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
作者:古联;周金英;陈清;谢娟娟;严雁;梁宝云;谭金晶;唐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运用中医四诊探讨髋痹病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确诊为髋痹病的患者共32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各证候中医四诊内容并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统计计算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数与频率,髋痹病患者舌象、脉象出现的频数与频率和中医诊断模型的建立.结果:321例髋痹病病例中,共有证候21个,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关节活动受限、腹股沟区压痛、负重后加重、阴雨天加重、行走乏力、劳累后加重等.髋痹病患者的舌象以红、暗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20.9%、17.8%;淡胖舌出现频率为20.2%,舌边有瘀斑和舌静脉曲张共占34.5%;苔质以腻为主,苔色以白、黄为主,脉象以细数、脉虚弱为主.气滞血瘀型63例以关节刺痛、苔白、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证候;肝肾亏虚型134例以阴雨天加重、负重后加重、腹股沟区压痛等为主要证候;痰湿痹阻型124例以关节活动受限、腰膝酸软、失眠等为主要证候.对3个症型进行多元素回归分析获得了髋痹病各证型的常见证候.结论:初步筛选出不同中医证候髋痹病患者常见的证候,能够较准确的反映髋痹病的临床特点,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作者:张颖;张蕾蕾;孙瑞波;刘又文;刘立云;王会超;魏秋实;何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离、分析中药天葵子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LC-ESI-Q-TOF-MS技术,定性分析天葵子95%乙醇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利用柱层析技术对醇提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解析鉴定所得单体的结构.结果:通过正离子质谱信息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定性鉴定出天葵子醇提取物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Ehretioside B(Ⅰ)、冬青氰苷(Ⅱ)、东方唐松草苷(Ⅲ)、(1E,4α,5β,6α)-4,5,6-trihydroxy-2-cyclohexen-1-ylideneacetonitrile(Ⅳ)、2-丙烯酸-3(4'-羟基苯基)-(4”-羧基苯基)酯(Ⅴ)、苦瓜酚苷A(Ⅵ).柱层析分离出3个单体,分别鉴定为唐松草酚定(Ⅶ)、小檗碱(Ⅷ)、cirsiumaldehyde(Ⅸ),其中小檗碱(Ⅷ)为首次从天葵子中分离得到.结论:通过现代柱色谱分离以及HPLC-ESI-Q-TOF-MS技术,结合波谱解析手段,能够对天葵子中化学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和定性分析,该方法合理、可行,结果准确.
作者:闫秋莹;程海波;张海彬;沈卫星;陈朝军;孙东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在针刺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实验中,采用CT灌注增强扫描证实其疗效,现总结实验技术,重点是优化静脉穿刺及埋针方法,保障高压注射的成功率,准确有效实施穴位埋针.方法:选择猪的耳缘静脉,熟悉其解剖特点,结合高压注射的要求,总结穿刺技术方法以及穴位埋针技巧.结果:前4头小猪因采用与临床患者相似的穿刺方法,图像质量不高,其后逐步改进及优化穿刺与注射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转,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反复练习,总结出小型猪静脉穿刺及高压注射方法,从而保障了CT心脏灌注扫描的成功.
作者:张今朝;朱秀玲;赵青;包岩;佟海滨;高波;方继良;俞裕天;贾术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总结中医药典籍《伤寒论》中药汤剂的制备形式,以期综合利用现代制备技术,更好地挖掘传承优秀文化.笔者直观学习研读《伤寒论》典籍,参考历代中医药学家对该著作的注释和解读,从溶媒选择的角度整理解读典籍;《伤寒论》方药汤剂的溶媒选择与疾病证候、处方用药、临床使用特点等充分结合,高度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现今的汤剂溶媒单一,不能体现传统中医精髓.典籍记载的汤剂在选择溶媒时因证、因病、因方有别,在保证汤剂质量,提高中药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全方面加快典籍制备汤剂的整理开发,采纳吸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吴忠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开心散、当归芍药散及圣约翰草对高脂加慢性应激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伴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开心散组(445mg/kg)、当归芍药散组(3 360mg/kg)、圣约翰草组(300mg/kg).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于每日给药1h后进行应激处理,连续6周.隔周测定空腹血糖(FBG),给药3周后收集24h尿液,测定皮质酮水平.给药第25、28天进行情绪唤醒及旷场试验,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FB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胰岛素(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情绪唤醒水平、水平与垂直运动得分降低,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P<0.05,P<0.01);血清CORT水平及尿液CORT水平升高(P<0.05,P<0.01),G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开心散、当归芍药散和圣约翰草对上述指标具有调节作用,以GR蛋白为明显(P<O.01).结论:开心散、当归芍药散和圣约翰草可通过调节HPA轴活性,而改善高脂加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水平和抑郁行为.
作者:张锦;王登;周珺;李茂星;贾正平;张汝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总结了中医疾病名称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比较了国内外4种版本的内科疾病名称的英译,发现它们共同收录的术语有90条,其中翻译完全一致的术语34条(1类),翻译基本一致的术语26条(2类),翻译一致性低的术语30条(3类).笔者对2类和3类术语逐一辨析,2类术语以“急黄、健忘、石淋、梦遗、卒心痛、反胃、肺痈”为例,3类术语以“汗证、痹病、消渴、奔豚、狐惑病”为例,从术语内涵、语言、文化层面予以综合考量,确定相对合理的译法,以期促进中医疾病名称术语英译标准的统一,更好地服务于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
作者:刘海舟;王小芳;李涛安;晏丽;刘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 NMR)研究电针胃经穴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轮廓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胆经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利用束缚冷应激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造模成功后用电针分别刺激胃经组和胆经组相关穴位,收集大鼠的血清和尿液,获取一维1H NMR谱,并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各组间的代谢轮廓差异.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胃经穴组血清中的肌醇、甘氨酸、谷氨酰胺、异亮氨酸、缬氨酸和尿液中的肌酸酐、乳酸、醋酸盐、肌酸、琥珀酸盐、牛磺酸、甘氨酸、苯乙酰甘氨酸、尿囊素、胆碱、三甲胺、甲酸盐、甜菜碱代谢物的表达水平得到了明显地恢复(P<0.05),更接近空白组的代谢水平.结论:电针胃经穴可通过调节胃溃疡大鼠的氨基酸代谢和脂肪代谢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作者:杨宗保;王亚东;董继扬;刘琼;王超;马富强;文磊;全仁夫;许晶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优选芪元颗粒中总皂苷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出膏率和总皂苷得率作为指标,采用I9(34)正交试验确定佳的提取工艺条件;并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以大孔树脂类型、上样量、洗脱剂种类和体积、洗脱流速为影响因素,确定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佳的提取工艺为:用6倍量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lh;佳的纯化工艺为:采用大孔树脂D-101,上样量为20raL(浓度为21.53mg/mL),用70%的乙醇65mL进行洗脱,洗脱流速为2BV/h.结论:所得提取和纯化工艺简单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梁惠珍;李霞;门九章;张亚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仙鹤草提取物对紫外辐射的保护作用.方法:HaCat细胞接种24h后,进行UVB处理,处理完成后加入含仙鹤草提取物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检测上清液中IL-1 α和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和环丁烷嘧啶(CPD)相对水平的变化.结果:仙鹤草提取物可显著降低HaCat细胞IL-1 α的表达水平(P<0.01);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和CPD的水平(P<0.01).结论:仙鹤草提取物对紫外辐射引起的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党磊;强克家;张美姿;庞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引气归元针法为赖新生教授在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独创的一种针灸疗法,包括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两部分.两者既可分用,也可合用,旨在通过调整经络脏腑以达到平衡阴阳.文章就引气归元针法的个人观点展开论述.
作者:庄娟娟;赖新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玉米须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脂肪组织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的调控及胰腺病理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灌胃给予玉米须提取物4周,摘取胰腺用于病理组织观察,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组织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脂肪组织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且对受损胰岛有修复作用,能够减少胰腺脂肪异位沉积.结论:玉米须降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脂肪组织SPARC的表达及减少脂肪异位沉积有关.
作者:陈丽艳;陈鹏;孙银玲;王萍;王伟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二至丸不同时相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40只Wistar大鼠随机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二至丸预防组、二至丸治疗组、雷帕霉素组.除正常组建立肝部分切除术(PHx)模型外,其余各组给予2-乙酰氨基芴(2AAF)灌胃7d,同时二至丸预防组预防性给药7d,第8天行PHx建立损伤后肝细胞再生抑制复合模型(PHx+2AAF),术后6、12、24、72h处死,二至丸预防组和二至丸治疗组分别于术后24h继续进行预防性给药及治疗性给药3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8+、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预防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二至丸治疗组大鼠术后72h其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明显降低,CD8+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CD4/CD8的比值明显下降,而CD4+CD25+T细胞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二至丸不同时相预防性给药和治疗性给药均可有效改善PHx术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及升高CD4+CD25+T细胞水平以恢复其免疫耐受,维持免疫状态的稳定.
作者:周步高;王馨;邹勇;徐荣;岳海洋;赵海梅;左铮云;刘端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寿亲养老新书》是一部论述老年养生的重要著作.通过陈直在第一卷“性气好嗜”篇,以“好嗜之事,见即喜之”来调节老年人的情志得到启发.根据书中这一调节方法及老龄化现状,分析论述情趣养老的理论并介绍几例书中具有代表性的情趣嗜好,为当代养老方法开拓思路,提供不同视角的借鉴和启迪.
作者:朱俊楠;张雪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TX)联合不同中药影响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0[(TNF-α)以及孤核受体mRNA(ROR γ t 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将Wa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各给药组分别给予对应药品,6周后,各组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中血清TNF-α,以荧光PCR法检测大鼠脾脏RORγtmRNA表达,评价MTX联合中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及脾脏ROR γ t 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及脾脏RORγt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MTx组比较,MTX+雷公藤组和MTX+海蛇药酒组大鼠血清TNF-α及脾脏ROR γ 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MTX、MTX联合雷公藤与海蛇药酒对CIA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MTX+雷公藤、MTX+海蛇药酒治疗效果佳,能显著下调关节滑膜ROR γ t mRNA的表达,降低血清TNF-α水平,从而发挥抑制关节炎性反应的作用.
作者:田伟兰;王威;李睿;翟华强;何忠平;梁晓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淫羊藿和女贞子配伍对激素局部干预哮喘大鼠肺热休克蛋白90(HSP90)、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影响作用.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哮喘模型组(A组)、布地奈德组(GC组),淫羊藿女贞子组(YN组),淫羊藿女贞子合布地奈德组(YN+GC组).卵蛋白致敏及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YN+GC组以布地奈德雾化4周治疗,同时配合灌胃淫羊藿女贞子煎液;GC组、YN组分别单用相应药物治疗.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HSP90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HSP90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HSP90及GR的mRNA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A组大鼠肺组织HSP90蛋白、GR αmRNA及GR α/HSP90mRNA比值显著降低(P<0.01,P<0.05);与A组比较,YN组显著上调肺GR α mRNA表达(P<0.01),YN+GC组上调肺HSP90蛋白及mRNA与GRα mRNA表达(P<0.05,P<0.01);与GC组比较,YN+GC组可显著上调BALF及肺组织中HSP90蛋白表达,肺HSP90及GR α mRNA表达及GR α/HSP90mRNA比值(P<0.05,P<0.01).结论:改善GR-HSP90作用可能是平补阴阳药对淫羊藿和女贞子协同激素局部给药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仁慧;年宏蕾;唐秀凤;肖般若;惠娅;罗良涛;许利平;王秀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应用中医疾病管理模式干预抑郁症患者,探索疾病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就诊的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SAS软件获得随机编号,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除均给予相同的中、西药综合常规治疗外,管理组患者接受中医疾病管理,包括综合抗抑郁治疗、抑郁症中医特色教育、定期复诊、评估等;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诊疗模式接受治疗,疗程均为52周,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其因子分析、生活质量量表(SF-36)作为评价指标.结果:①两组在干预8、12、24、36、52周末HAMD-17量表组内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两组干预均有效;管理组在干预8、12、24、36、52周末HAMD-17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②两组在干预4、8周末开始SF-36量表组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两组干预均有效;管理组在干预4、8、12、24、36、52周末SF-36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医疾病管理模式干预抑郁症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模式.
作者:杨婧;沈慧;闫少校;赵霞;贺建华;梁玉兰;杨倪;张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睡眠是由人脑控制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行为过程,与免疫功能同为正常生活所必要的生理机能.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生活环境等原因,睡眠障碍普遍发生的同时机体患病机率也在逐日增加,目前睡眠的质量影响免疫系统的机制尚无定论,文章将从睡眠与免疫系统的关联性及睡眠剥夺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来探讨其相关性.
作者:张如意;游秋云;张舜波;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大鼠“心俞”穴的局部解剖比邻关系建立动物实验中“心俞”穴简便精确定位及取穴方法.方法:将体质量(200±20)g的Wistar大鼠用10%水合氯醛45mL/kg麻醉.俯卧位固定,首先应用方法一:触摸第2胸椎棘突高点,向下顺摸第3、4、5棘突定位即是第5胸椎棘突,T5棘突下两侧旁开7mm,即为大鼠“心俞”穴穴位.在第一种方法基础上可应用方法二:找到肩胛骨下角,平对脊柱第5胸椎棘突,定位T5棘突,两种方法结合,即为“心俞”穴.结果:第2胸椎棘突高点作为骨度标志,向下触摸第3、4、5棘突来定位第5胸椎棘突,为目前研究精确简便定位方法,并用肩胛骨下角平第5胸椎棘突给“心俞”穴取穴提供双重保障.结论:触摸第2胸椎棘突高点定位“心俞”穴是佳方法,并结合肩胛骨下角平对T5棘突辅助定位,为大鼠“心俞”穴精准定位方法,为针刺“心俞”穴实验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作者:刘海涛;郑天亮;张立德;曲怡;刘玉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医“肝应春”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分别在立春、春分前34d进行实验期,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松果腺摘除组)、伪手术组、肝郁组.于立春、春分当日取材,检测各组血清中MT、NO、脑中5-HT含量,并计算胸腺、脾脏指数.结果:①立春时,手术组MT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含量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手术组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减小(P<0.01).②春分时,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P<0.01);手术组与肝郁组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1).③春分与立春比较,空白组、手术组及肝郁组MT均明显下降而5-HT均明显升高(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NO均明显升高(P<0.01),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均下降(P<0.05,P<0.01).结论:立春与春分时节摘除松果腺可产生与肝失疏泄之肝郁证类似的MT、5-HT、NO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且从立春到春分呈规律性变化,推测可能均与春天阳气渐旺,肝之疏泄功能渐增有关,可能是“肝应春”理论的现代物质基础,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有关.
作者:刘仕琦;贾宇平;张峰;李俊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历代医家治疗脂肪肝的方药证治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中输入相应检索词检索出脂肪肝相关文献,排除干扰文献后,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历代治疗脂肪肝的方药中,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消食药出现的频率较高,累计频率达91.90%,起到主要治疗作用,其中以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为常用.结论:历代医家治疗脂肪肝的主要治法为:温中补虚、理气活血.
作者:李泽鹏;池晓玲;周晓玲;萧焕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由儿童清肺丸经工艺和剂型改进研制后的口服液的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酵母菌致热法观察解热作用;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及醋酸诱发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体外液体微量稀释法进行呼吸道相关致病菌抑菌实验.结果:儿童清肺口服液可抑制酵母菌所致大鼠发热,明显抑制小鼠耳肿胀程度和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儿童清肺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肺炎杆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均为100%,儿童清肺口服液的MIC50为40.86mg生药/mL.结论:儿童清肺口服液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及抑菌作用.
作者:陈会丛;杨海润;杜莹洁;钟雨秋;闫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石斛合剂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SH-SY5Y细胞凋亡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建立SH-SY5Y细胞H2O2损伤模型.予以石斛合剂含药血清干预后测定细胞存活率(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MMP),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石斛合剂能减轻H2O2引起的SH-SY5Y细胞损伤,能明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P<0.05),减少LDH的释放量(P<0.01),稳定线粒体膜电位(P<0.01),使bax蛋白表达下降(P<0.05),bc1-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石斛合剂可抑制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来实现的.
作者:刘言凤;余文珍;施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建立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茚三酮柱后衍生化).结果: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17种氨基酸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0.9990.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2%、98.7%、97.6%、98.0%,RSD均<2.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
作者:高文军;秦颖;肖云峰;王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刺激法对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2015年)检索,选出关于针灸戒毒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行研究方法的质量评估.再提取结局指标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稽延性戒断症状总分,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积分,睡眠障碍积分及渴求感.结果: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计1 080例患者.结果:穴位刺激法在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及渴求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刺激法显著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杨嘉心;陈跃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前,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单因素致病性疾病仍不断挑战着人类,而薛老师继承蒲辅周教授善治急性热病经验,其辨证思路、立法用药,皆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外感温病.文章继之前文,进一步从温毒、暑温、湿热3个季节性温病特点入手,探索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歆颖;于大兴;薛燕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黄连阿胶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但《伤寒论》叙述本方的条文过于简单,文章从抓主证的角度,分析此方病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并通过验案举隅简要说明此方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
作者:王东军;俞屹婷;顾超;柴可夫;金春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结合乳癖诊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以组方N原则治疗某病证”的学术思想.乳癖通常具有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的复合病机,故蒋健教授提出同时以疏肝理气、化瘀、祛痰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三原则药物选择及其使用比例需要根据辨证定夺,如以乳胀为主、受情绪波动影响明显,则加重疏肝理气解郁药物比例;乳房肿块明显,则加重活血、化痰药物比例;如乳房肿块疼痛明显,则重用具有止痛作用的理气活血药物.当患者尚具有乳癖以外的临床表现时,必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予以兼顾,具体方法有“真性辨证论治”和“假性辨证论治”方法. “以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是对辨证论治内涵与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
作者:周丹;杨晓帆;李欣;崔晨;耿琦;李敬伟;蒋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生理、病理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撷取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董幼祺教授辨证治疗小儿疳积、贫血、水肿、哮喘、夜啼等临床案例,从脾胃之生化升降着手,探析“调治脾胃”法在儿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和疗效,以供儿科专家同行探讨、传承.
作者:江丹丹;董继业;董幼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笔者通过分析张磊教授的学术论文、论著和跟师期间的笔记资料,总结出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九种辨治分型方法和经验方药,如疏散风寒法,适用于风寒袭肺证,方用自拟祛风散寒止咳汤;疏散风热法,适用于风热犯肺证,方用桑菊饮合升降散;疏风润肺法,适用于温燥或凉燥证,方用桑杏汤或杏苏散加减;燥湿化痰法,适用于痰湿蕴肺证,方用自拟健脾燥湿化痰汤;益气滋阴法,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方用自拟参麦养阴止咳汤;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方用自拟补脾益肺止咳汤;补益肺肾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方用自拟补益肺肾止咳汤;清肝降逆法,适用于肝胃气逆、胃酸伤肺证,方用自拟清肝降逆止咳汤.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这些方法疗效确凿,可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指导和借鉴.
作者:饶洪;李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儿科“肺闭咳喘”的范畴,临床上患儿病情缠绵难愈,预后不良,临床处理较为棘手,应注重运用多种措施进行积极防治.汪受传教授从事儿童疾病研究40余年,对儿科肺系疾病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以络病理论为基础,认为痰瘀互结、肺闭正虚是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并从肺络郁闭角度立论,提出以开肺通络法处方用药,治疗本病可收良效,以供读者借鉴.
作者:陶嘉磊;汪受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朱氏伤寒派临证善用脐腹诊识别夹阴伤寒体质,擅用桂枝救逆汤等桂枝类方治疗以肾阳虚馁为病理本质的伤寒热病及内伤杂病.笔者借鉴朱氏经验,将此法用于风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病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产后病等杂病.
作者:张玲玲;张薛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六经身痛以表证为主,三阳经身痛从麻黄汤峻汗解表散寒,到柴胡桂枝汤微汗和解营卫,后狂汗出,痛自解.三阴经身痛,皆有本经不足,邪气乘虚而入,尚未入脏腑之里.治疗上有扶正祛邪并用.
作者:祝盼盼;陈宝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门成福教授是中原门氏妇科第三代传人,善于化裁古方治疗各类妇科疾病.门教授在临证中将子宫腺肌病按照“癓瘕”“崩漏”“痛经”等进行辨证,主要将其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3型,分别选用消瘤汤、参芪四物去川芎汤、温经汤为主方,灵活加减用药,调理月经周期、改善症状表现,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孙海媛;贾成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腰痛并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张俐教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从肝、脾、肾和督脉论治,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特点,应用活血通督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较好.文章总结张俐教授的临证经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提供有益思路.
作者:范筱;吴杨鹏;张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山药药性平和,作用广泛,能补益脾肺肾,是药食两用的佳品,但历代医家鲜有重用者.近代名医张锡纯却对山药青睐有加,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常为君药.文章从张氏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浅析了张锡纯对山药的应用,发现其在山药的用法、用量及剂型选择上都有准绳,临床上主要用于劳热、喘咳、淋浊、久痢、泄泻和消渴等方面.
作者:彭浩;刘龙;凌昌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以验案的形式阐述心因性妇科疑难疾病的治疗.包括漏下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经行情志异常用黄连温胆汤加生铁落、痉症用真武汤或甘麦大枣汤合半夏厚朴汤、妊娠梦交于镇心安神药中加银戒指、惊辄腹痛在补肾药的基础上结合心病的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马大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根据目前的指南进行治疗,仍未能取得满意疗效.对此,丁邦晗教授在遵循心律失常相关指南基本精神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律失常,强调“先中后西”的指导思想,并始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在选择用药时始终基于循证原则,为患者提供佳治疗方案,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满花;刘云涛;秦红;丛小飞;丁邦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与消渴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冯兴中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为消渴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则是消渴病的病机之本、病机之常.在消渴病的治疗上,冯教授多采取疏肝解郁、益气养阴的治法,临床上每多奏效.
作者:高慧娟;冯兴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介绍了部分辛味药如桂枝、肉桂、防风、石菖蒲、郁金、益母草在精神疾病治疗上的特殊功效.笔者认为,在运用部分辛味药治疗精神疾病时,要仔细察证,辨证的确;同时,还要注意药品的质量.笔者还就不少本草书谓石菖蒲“辛微温”或“辛温”及具化痰之力,提出石菖蒲味应辛凉,其能“化痰”者,实乃以其开散泄及芳香悦脾之能以祛浊秽者也.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存在一定的优势与特色.陶夏平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肠腑,其中气滞血瘀为局部的病理变化,寒热错杂是病理属性,肝强脾弱是病机关键;辨治中应分缓急、辨脏腑、顾兼症,治疗上宜权衡虚实、气血并调,同时注重患者的情志因素,身心并调.
作者:刘明坤;于博文;陶夏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马融教授擅长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特别在癫痫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提出小儿癫痫的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气机逆乱.“本虚”责之于肾精亏虚、脾常不足;“标实”主要指风、痰、瘀,并提出了“益肾填精、健脾平肝、豁痰熄风、化瘀通络”的基础治法,研制了熄风胶囊、抗痫胶囊、茸菖胶囊3种中成药.
作者:任献青;杨常泉;张喜莲;戎萍;马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合并冠心病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或阿司匹林的临床获益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本单位合格受试者,随机入组复方丹参滴丸组或阿司匹林组,记录治疗前后人口学特征、透析相关参数、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1年期间发生的死亡、心血管事件、住院事件、出血事件,比较两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共筛查了21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53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入组复方丹参滴丸组(27例)和阿司匹林组(26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观察期间,阿司匹林组有1名患者中途退出.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风险、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的住院事件发生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合并冠心病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可选择复方丹参滴丸或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用药,二者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作用相当.
作者:吴禹池;陈俊文;杨敏;梁晖;邹川;周敏;吴秀清;刘旭生;林启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瓜蒌薤白半夏汤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疗程12周,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血脂、中医证候积分、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间疗效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TC、LDL-C较对照组更低,HDL-C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间差值(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斑块面积、PWV、TC、TG、LDL-C、VLDL-C差值较对照组更大,HDL-C差值较对照组更小(P<0.05).治疗期间,两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瓜萎薤白半夏汤结合西医药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以延缓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管斑块面积、PWV进展,改善中医证候,调节血脂水平.
作者:杜文婷;刘萍;邓兵;王凤;章怡祎;张娜;毛美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及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6例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终有效病例治疗组87例,对照组88例,治疗组采用前列通窍胶囊+癃闭舒胶囊模拟剂,对照组采用前列通窍胶囊模拟剂+癃闭舒胶囊治疗.8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随访观察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22%,其中显效率为6.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73%,其中显效率为2.28%,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l).两组治疗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前列腺体积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BPH患者I-PSS、QoL、Qmax、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在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列通窍胶囊可明显改善BPH引起的临床症状,是治疗BPH的一个安全、有效的制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张春和;李焱风;秦国政;申吉泓;徐波;赵凡;张富刚;杨毅坚;陈天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受试者按1∶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对照1组(岭南传统天灸1号方)与对照2组(安慰剂),每组50例,予以相应治疗.采用JOA量表、VAS量表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评测.结果:①3组患者的采用JOA量表、VAS量表得分经多元方差分析,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JOA量表各时点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l组分别与对照2组比较,在治疗后各观察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l组比较,治疗结束时JOA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VAS量表各时点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1组分别与对照2组比较,在治疗后各观察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吴倩;温秀云;徐书君;邓生辉;符文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松筋易骨”膏摩法配合腹部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松筋易骨”膏摩法配合腹部推拿疗法(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1日2次,1次1粒).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日本骨科协会膝关节评分法(JOA)量表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①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67%,疗效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1).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的VAS、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松筋易骨”膏摩法配合腹部推拿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KOA患者均有一定疗效,但“松筋易骨”膏摩法配合腹部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李华南;马菲;吴颖;张玮;海兴华;王金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探讨病因病机,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对比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睡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结果:①315例患者中,早发型睡病患者占85.71%,晚发性睡病患者占14.29%.②发作性睡眠、猝倒、睡瘫和睡眠幻觉是发作性睡病特征性的症状.猝倒在早发型睡病中更明显(P<0.01),睡眠瘫痪在晚发型睡病中更明显(P<0.01);③44个伴随症状中,早发型患者中更为显著的症状包括易怒、消谷善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大便干结、排便费力(P<0.01,P<0.05),晚发型患者中更为显著的症状包括抑郁、健忘、肢体麻木、头目昏沉、口唇爪角色暗、腰膝酸软(P<0.05,P<0.01).结论:由于发病年龄、体质和环境影响,早发型睡病患者症状多从阳化,而晚发型睡病多伴有肝气郁结.
作者:戴中;王少杰;李玫;董园莉;王春玲;白文;杨嘉颐;柳洪胜;郭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革薢渗湿汤加味对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0例VVC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另选取15名健康无阴道炎者作D组.A组:制霉菌素阴道上药;B组:萆薢渗湿汤加味口服兼熏洗;C组:B组治疗同时加制霉菌素外用;D组:无治疗.取受试者阴道灌洗液作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结果:A、B、C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90%,16.7%、73.3%,93.3%、90.6%;复发率为35.00%、40.00%、3.57%.治疗前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2浓度较D组低(P<0.05),IL-6较D组高(P<0.05);治疗后IL-2浓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IL-6降低(P<0.05),C组尤为明显(P<0.05).结论:萆薢渗湿汤加味联合制霉菌素治疗VVC疗效好、复发率低.VVC的发病可能与IL-2下降及IL-6升高有关.
作者:郑文兰;徐超;杨江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个中心共计270例患者纳入研究,把上述病例随机分为健脾清化方组、替米沙坦组、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3组患者除基础治疗外,分别给予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模拟剂、替米沙坦+健脾清化方模拟剂、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GFR)、中医证候积分的平均秩、中医证候总疗效的变化.结果:6个中心完成情况良好,3组患者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和健脾清化方组在降低蛋白尿、抑制GFR下降方面,疗效优于替米沙坦组;健脾清化方组、替米沙坦组及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中医总有效率分别为87.6%、30.8%、90.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除在恶心呕吐方面3组无差异外,余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和健脾清化方组均优于替米沙坦组(P<0.05),且在大便不实方面,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优于健脾清化组(P<0.05).结论:健脾清化方能够明显减轻慢性肾脏病3期(脾虚湿热型)患者的蛋白尿,抑制GFR的上升,并能够减轻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单独或联合替米沙坦使用,作用优于单纯替米沙坦.
作者:麻志恒;彭文;倪兆慧;王怡;周家俊;汪年松;钟利平;余柯娜;何立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引火汤加味结合干预训练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自闭症患儿随机分成训练组和中药+训练组,各30例.两组均配合行为治疗,结构化教育等干预训练,中药+训练组在训练的同时使用引火汤加味治疗(每2日1剂,15剂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运用儿童自闭症评估量表(CARS)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3个疗程后,训练组的总有效率为63.3%,中药+训练组为8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RS得分均有所下降(P<0.05),且中药+训练组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引火汤加味及干预训练均为治疗儿童自闭症的有效临床方法,而引火汤结合干预训练对儿童自闭症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为今后治疗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江晓宇;蔡在欣;张作美;李爱武;成云水;吕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16年2月12日广东省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经过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施治,患者于2016年2月25日痊愈出院.此病属于中医“瘟疫”“疫疹”范畴,病机演变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在温病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辨证施治,给予益气养阴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体现了温病学理论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指导作用.
作者:林路平;谭行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血液系统疾病病种繁多,治疗各异,单纯西药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诸多.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藤类中药在减轻贫血、抗炎止痛、调节免疫、抗肿瘤、改善循环、改善骨髓微环境等方面确有成效.文章从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逐一论述藤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介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淋巴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的应用研究,表明其对改善血液病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促进骨髓正常造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缓解化疗时不良反应及化疗后骨髓抑制、防止微小残留病发生及减轻移植后排斥反应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武彦琴;李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学从平衡“免疫网络”角度进行研究,中医学按照银屑病的不同证型辨证施治,二者有着极大的共通性.文章将从T辅助细胞(Th)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入手,对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中有关免疫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梅沉成;李玲玲;张云璧;霍春波;曾亚军;张润田;陈广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逐年升高的发病率,使得传统治疗药物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新疗法、新药物亟待被研究.随着研究者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秀丽隐杆线虫作为一种新型模式生物以其花费少、生命周期短、结构简单等优势,逐步取代传统动物模型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同时,中药和天然药物作为新的研究对象已逐步被研究者们认可.因此,文章就秀丽隐杆线虫近几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及对中药和天然药物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
作者:宋洁;吴德玲;王桐生;李正;任亚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肺纤维化作为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病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年,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文章梳理近5年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基于络病理论肺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组方及用药规律研究.其目的在于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临床成果,系统梳理临床应用中医药的规律,指导规范肺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策略.
作者: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滑振;郑炜东;臧凝子;杨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药雷公藤对各种肾脏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肯定疗效,但其对人体多系统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的广泛应用.文章对近十年来中药配伍减轻雷公藤毒性的实验研究进行归类分析与综述,并对中药配伍减毒机制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作者:王于嫣然;盛梅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盆腔炎性疾病(PID)后遗症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概况,说明目前本病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方向,即建立符合本病特点的包括症状、体征、微观指标及生活质量在内的全面评价量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客观的评价中医药治疗PID后遗症的疗效.
作者:尹小兰;魏绍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笔者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和患者报告结局(PRO)研究内容的回顾,提出研制糖尿病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应结合中医理论,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学说,并按照国际PRO量表的研制规范,终形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3大领域以及口于、口渴、口淡、口腻、咽喉干燥、喜热饮、喜冷饮、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视物疲劳、心悸、头晕、健忘、腰酸、腰痛、失眠、午后潮热、盗汗、怕热、胸闷、便秘、夜尿清长、烦躁易怒、胁肋疼痛、头重、积极感受、消极感受、社会关系、生活自理能力、治疗满意度、经济影响31个方面,构成了糖尿病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为量表的进一步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张晟;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笔者通过分析开展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困难,探讨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以就诊患者为对象,以临床数据为导向,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基于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利用数据挖掘的理念与方法,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评价并分析所有专科专病中医药的疗效,为达成中医专科专病治疗方案的共识,形成中医专科特色,解决临床关键问题提供有效的科研模式.
作者:邹冲;蒋萌;蒋卫民;刘芳;方祝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整合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其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而中医和西医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卫生服务体系,二者的分工与整合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为了改变建国后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发展的疲软现象,党和政府把“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方针之一.我国某些省份的中医药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基础上,在卫生整合大潮流中平衡中西医的发展,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正确看待“中西医并重”,真正科学地实现“中西医并重”.
作者:彭凯;刘文俊;金晶;熊巨洋;张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模式,精准医学开启了“私人订制”医疗服务时代.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建立在对个体证候特征的认知上的个体化诊疗过程,其与精准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采用系统生物学以及表型组学等精准医学研究手段研究证的微观实质,以及方剂作用靶点的网络联系,将有助于完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 “精明治未病”“精准治已病”和“精当料善后”工程的实施将会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架起一座桥梁,大限度地让患者在精准医疗中获益,共同为人类个体化医疗贡献力量.
作者:梅志刚;谭凌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从对我国现行中、西医学现状浅析和中医学未来的发展预期的几点想法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无法突破的原因、中医学与西医学特征类比、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我国现行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优势与瓶颈等问题;第二部分则从中医古籍研究、现代中医临床数据库研发、中医疗法的现代化以及中医养生治未病领域继续深入研究4个方面讨论中医学未来的发展预期.
作者:高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为了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中医技术的有效性,近年来在中国开展了很多中医临床试验.而有效的临床试验结果的获得离不开高质量试验数据的收集.文章从结局指标设计科学性、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及精准性等方面描述了目前中医临床试验数据的“短板”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中国中医药临床试验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高敬书;王桂媛;刘松江;王宇;吴效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针对中医证候模型建立的若干关键问题:如何将中医的临床优势转换到基础研究?证候模型建立关注“因”还是“果”?整体指标和微观指标,孰轻孰重?如何整体、综合的评价证候模型?笔者认为,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基础研究将是中医药证候模型研究的突破口之一;证候模型研究应当更关注对“果”的把控;整体、无创的指标引入将更适合于证候模型的整体药效评价;应当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可数学表征的证候模型评价模式.这样将有机地将中医临床的有效性和基础研究的创新性联系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发展.
作者:杨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一百年来,在西方近代科学孕育下的西医以其成熟的科学体系和业已定型的管理体制,在中国落地生根.在此期间,我们习惯于事业统筹学术的体制和行政号召的方式推进中医的进步,未能重视中西医各自内在科学原理比较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标准化的时代潮流,把中医寄托于西医研究的方法.这是违背大科学观、大医学观的常识性错误,造成了当代中医学术的衰落,误导了中医教育、科研、医疗的方向.在理性反思中自我启蒙,是实现中医全面复兴的基础.中医的复兴将会促使人类医学的真正革命,这是历史对中华民族的惠顾与使命.各个学科的创新都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复兴是当代中医创新的主体.
作者:李致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前的中医临床结局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新中医的生产水平和所处社会环境,必须变革以求生存和发展.本研究以历史唯物辨证思想为指导,融合哲学和健康领域的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回归中医自然工具的本质属性,提出“循证量表”以建立切实可用的中医药临床结局评价新技术体系.本体系应同时满足研究者、医师、患者和卫生管理者的相关健康诉求;需首要建立量表的系列方法学规范、报告规范和定量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同时建立量表解释和应用、转化和推广、跨文化调适(翻译)、综合系统评价及相关基础体系.循证量表研究可为中医临床结局评价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支撑体系,进而促进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作者:侯政昆;刘凤斌;陈新林;杨云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CKD)存在一定优势,目前在我国已经有很多来源于草药的中成药用于肾脏病治疗,如雷公藤制剂、虫草制剂、大黄制剂、尿毒清颗粒、肾炎康复片、海昆肾喜胶囊、黄葵胶囊等.然而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KDIGO指南却明确提出不推荐草药治疗CKD,这无疑对中医药临床治疗和研究肾病带来极大挑战.文章对KDIGO指南中“推荐不要使用草药治疗CKD”提出一些思考和探讨.
作者:毕礼明;王朝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的临床应用情况,为指南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病例观察法,由5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完成病例信息采集,主要评价指南的应用符合度、应用效果等内容.统计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指南应用符合度分析,证候分类符合率高(90.7%),西医疾病诊断、分证治则治法的符合率较高(89.0%、84.7%),分证方药、调摄预防的符合率较低(47.3%、40.1%);应用效果评价分析,安全性>经济性>疗效,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9.0%、94.3%、35.0%;指南综合评分,技术水平6.69,满意度6.59,适用性6.42;未采用指南的临床应用方案主要来源于重点专科方案、专家经验和医院的诊疗常规.结论:本指南整体技术水平、满意度和适用性较好,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指南在中医疾病诊断、分证用药、调摄预防等方面临床符合度低,需要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修订完善,提高共识度;指南安全性、经济性较好,需要定期根据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进一步提高指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海隆;姜泉;刘维;彭江云;刘英;林昌松;刘孟宇;吕爱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食管癌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探讨该指南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方法:全国5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共完成47份《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分析指南熟悉和使用情况,评价指南的质量水平和适用情况,并对比分析不同熟悉和使用程度下指南的评价结果.结果:指南临床应用熟悉率为85.1%,使用率为68.1%.质量水平评价:指南的适用范围、使用术语、诊断要点评分较高,其他治法、调摄与预防评分相对较低;适用情况评价:指南的协调性、配套性、合理性、完整性方面和与本单位的诊疗常规、重点专科方案比较评分“好”与“中”的比例相当,各占50%左右;与临床科研成果比较、与本单位专家经验比较、疗效方面评分“中”的比例略高;指南的安全性评分为“好”的比例高(68.0%),在指南的经济性、简便性、适用性等方面评分为“好”的比例较高.指南熟悉与使用程度与适用性评价结果关联分析:指南熟悉和使用程度影响适用性评价的结果;熟悉和使用指南的人员对指南的适用性评价明显高于不熟悉和不使用指南的人员.结论:《食管癌中医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指南的质量水平与适用情况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指南的熟悉和使用程度是适用性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
作者:李晓丽;刘丽坤;郝淑兰;汪欣文;刘孟宇;史楠楠;刘玉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饮片的安全事件报道,阐释并分析该类饮片引发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原因,提出合理用药及药物警戒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收集和整理7味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的ADR/ADE文献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该类饮片引发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安全事件报道56篇,病例492例,涉及ADR/ADE的饮片共6味,占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总数的85.71%.分析可见,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ADR/ADE的临床表现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误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个体差异、给药途径不当等.结论: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发生安全问题多见于硼砂、轻粉、砒石.加强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的用药警戒,对提高该类饮片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小霞;张冰;张晓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安全事件报道,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原因,提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48味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ADR/ADE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该类中药饮片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祛风湿类中药饮片ADR/ADE文献报道459篇,案例3 370例,涉及ADR/ADE的中药饮片为17味,占祛风湿类饮片数的35.42%.分析可见,祛风湿类饮片涉及的不良反应以A型、B型为常见,亦可见C型、D型,损害人体多个器官及系统.导致ADR/ADE的主要原因有过量、患者自行用药、服用方法不当等.结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发生安全事件相对较多,主要因素为自行用药.加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用药警戒,对提高该类饮片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云飞;林志健;张冰;张晓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针对卫生干预的有偿性、资源的有限性,每部临床指南都应该包括某临床情况下各种预防、诊断、管理策略的成本信息.因为这会帮助潜在用户更好地评估不同实践的可能后果,以帮助其决策.因此,在制定指南时经济学因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然而当前尚缺乏被广泛接受的可将经济学因素整合到指南中的方法.本研究从指南小组纳入卫生经济学家、针对经济问题提供建议、对需经济分析的问题设置优先性、经济学证据的检索、经济学证据的纳入和评价、总结经济学证据、缺乏经济学证据的考虑7个方面阐述在指南制定过程中考虑经济学因素的方法,以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者参考.
作者:王洋洋;陈耀龙;王琪;卢传坚;李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