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连霞;章建华;尹华;张成龙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饮片的安全事件报道,阐释并分析该类饮片引发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原因,提出合理用药及药物警戒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收集和整理7味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的ADR/ADE文献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该类饮片引发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安全事件报道56篇,病例492例,涉及ADR/ADE的饮片共6味,占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总数的85.71%.分析可见,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ADR/ADE的临床表现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误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个体差异、给药途径不当等.结论: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发生安全问题多见于硼砂、轻粉、砒石.加强拔毒化腐生肌类饮片的用药警戒,对提高该类饮片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小霞;张冰;张晓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建立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茚三酮柱后衍生化).结果: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17种氨基酸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0.9990.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2%、98.7%、97.6%、98.0%,RSD均<2.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
作者:高文军;秦颖;肖云峰;王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过程须保证科学性和可靠性,数据平台技术在文献研究阶段、专家咨询阶段、临床病例研究阶段和指南质量评价阶段均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文献结构化管理、对Delphi法咨询专家组和指南质量评价专家的网络在线调查、研究病例数据的多中心在线录入和质量控制等技术方法实现指南制修订研究过程中数据的快速填报、质量控制、电子存档和快速溯源,从而提高指南制修订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季聪华;曹毅;李秋爽;刘姗;张颖;黄思佳;周鹏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与消渴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冯兴中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为消渴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则是消渴病的病机之本、病机之常.在消渴病的治疗上,冯教授多采取疏肝解郁、益气养阴的治法,临床上每多奏效.
作者:高慧娟;冯兴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朱氏伤寒派临证善用脐腹诊识别夹阴伤寒体质,擅用桂枝救逆汤等桂枝类方治疗以肾阳虚馁为病理本质的伤寒热病及内伤杂病.笔者借鉴朱氏经验,将此法用于风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病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产后病等杂病.
作者:张玲玲;张薛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刺激法对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2015年)检索,选出关于针灸戒毒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行研究方法的质量评估.再提取结局指标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稽延性戒断症状总分,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积分,睡眠障碍积分及渴求感.结果: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计1 080例患者.结果:穴位刺激法在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及渴求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刺激法显著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杨嘉心;陈跃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结合乳癖诊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以组方N原则治疗某病证”的学术思想.乳癖通常具有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的复合病机,故蒋健教授提出同时以疏肝理气、化瘀、祛痰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三原则药物选择及其使用比例需要根据辨证定夺,如以乳胀为主、受情绪波动影响明显,则加重疏肝理气解郁药物比例;乳房肿块明显,则加重活血、化痰药物比例;如乳房肿块疼痛明显,则重用具有止痛作用的理气活血药物.当患者尚具有乳癖以外的临床表现时,必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予以兼顾,具体方法有“真性辨证论治”和“假性辨证论治”方法. “以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是对辨证论治内涵与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
作者:周丹;杨晓帆;李欣;崔晨;耿琦;李敬伟;蒋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山药药性平和,作用广泛,能补益脾肺肾,是药食两用的佳品,但历代医家鲜有重用者.近代名医张锡纯却对山药青睐有加,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常为君药.文章从张氏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浅析了张锡纯对山药的应用,发现其在山药的用法、用量及剂型选择上都有准绳,临床上主要用于劳热、喘咳、淋浊、久痢、泄泻和消渴等方面.
作者:彭浩;刘龙;凌昌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明代以降所崛起的温补学派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医学流派.该学派不仅因重视温补之法治疗诸多虚损性疾病而在中医治法领域成就卓著,而且通过对命门学说的深入探索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深化阴阳五行学说、完善中医脏腑学说、充实中医病因病机、丰富中医辨证体系、拓展中医治疗方法、创立系列名方名药诸方面.
作者:储全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16年2月12日广东省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经过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施治,患者于2016年2月25日痊愈出院.此病属于中医“瘟疫”“疫疹”范畴,病机演变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在温病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辨证施治,给予益气养阴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体现了温病学理论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指导作用.
作者:林路平;谭行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医“肝应春”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分别在立春、春分前34d进行实验期,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松果腺摘除组)、伪手术组、肝郁组.于立春、春分当日取材,检测各组血清中MT、NO、脑中5-HT含量,并计算胸腺、脾脏指数.结果:①立春时,手术组MT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含量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手术组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减小(P<0.01).②春分时,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P<0.01);手术组与肝郁组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1).③春分与立春比较,空白组、手术组及肝郁组MT均明显下降而5-HT均明显升高(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NO均明显升高(P<0.01),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均下降(P<0.05,P<0.01).结论:立春与春分时节摘除松果腺可产生与肝失疏泄之肝郁证类似的MT、5-HT、NO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且从立春到春分呈规律性变化,推测可能均与春天阳气渐旺,肝之疏泄功能渐增有关,可能是“肝应春”理论的现代物质基础,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有关.
作者:刘仕琦;贾宇平;张峰;李俊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一百年来,在西方近代科学孕育下的西医以其成熟的科学体系和业已定型的管理体制,在中国落地生根.在此期间,我们习惯于事业统筹学术的体制和行政号召的方式推进中医的进步,未能重视中西医各自内在科学原理比较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标准化的时代潮流,把中医寄托于西医研究的方法.这是违背大科学观、大医学观的常识性错误,造成了当代中医学术的衰落,误导了中医教育、科研、医疗的方向.在理性反思中自我启蒙,是实现中医全面复兴的基础.中医的复兴将会促使人类医学的真正革命,这是历史对中华民族的惠顾与使命.各个学科的创新都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复兴是当代中医创新的主体.
作者:李致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界的经典之作,成书年代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人任应秋先生说是“战国至东汉一段时间”,郭霭春也基本上同意他的说法.笔者研究发现,从《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在隋朝大业年间主修的《诸病源候论》甚至没有《黄帝内经》的字样,《伤寒论》也未提及《黄帝内经》,只说《素问》九卷,阴阳大论,故而可知,《汉书·艺文志》所谓的《黄帝内经》十八卷早已亡佚.文章通过古代医书成书的情况,藏书的规律,现行版《黄帝内经》的内容与汉代的记载之间的出入等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其亡佚的证据,并得出相关的意见,现行版《黄帝内经》(以虞舜点校《黄帝内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为参考)之成书也应该在唐代.
作者:邓杨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应用中医疾病管理模式干预抑郁症患者,探索疾病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就诊的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SAS软件获得随机编号,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除均给予相同的中、西药综合常规治疗外,管理组患者接受中医疾病管理,包括综合抗抑郁治疗、抑郁症中医特色教育、定期复诊、评估等;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诊疗模式接受治疗,疗程均为52周,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其因子分析、生活质量量表(SF-36)作为评价指标.结果:①两组在干预8、12、24、36、52周末HAMD-17量表组内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两组干预均有效;管理组在干预8、12、24、36、52周末HAMD-17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②两组在干预4、8周末开始SF-36量表组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两组干预均有效;管理组在干预4、8、12、24、36、52周末SF-36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医疾病管理模式干预抑郁症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模式.
作者:杨婧;沈慧;闫少校;赵霞;贺建华;梁玉兰;杨倪;张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常态下阴虚阳虚体质任脉线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表现,比较两种不同体质任脉线上浅表MBPU的差异,探讨电针对其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阴虚体质志愿者15名(女10名,男5名),阳虚体质志愿者15名(女10名,男5名),两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系统分别对筛选出来的阴虚、阳虚体质志愿者进行常态下以及电针中脘穴时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MBPU进行观察.结果:常态下志愿者阴虚体质膻中穴浅表MBPU明显高于阳虚体质(P<0.01);常态下阴虚体质的志愿者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MBPU相对较高,电针中脘穴可使其浅表MBPU明显降低(P<0.01);常态下阳虚体质的志愿者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MBPU相对较低,电针中脘穴可使其浅表MBPU明显升高(P<0.01).结论:阴虚和阳虚体质志愿者浅表MBPU的表现不尽相同,电针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
作者:许金森;郑淑霞;潘晓华;萨喆燕;沈慈敏;朱小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腰痛并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张俐教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从肝、脾、肾和督脉论治,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特点,应用活血通督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较好.文章总结张俐教授的临证经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提供有益思路.
作者:范筱;吴杨鹏;张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由儿童清肺丸经工艺和剂型改进研制后的口服液的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酵母菌致热法观察解热作用;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及醋酸诱发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体外液体微量稀释法进行呼吸道相关致病菌抑菌实验.结果:儿童清肺口服液可抑制酵母菌所致大鼠发热,明显抑制小鼠耳肿胀程度和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儿童清肺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肺炎杆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均为100%,儿童清肺口服液的MIC50为40.86mg生药/mL.结论:儿童清肺口服液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及抑菌作用.
作者:陈会丛;杨海润;杜莹洁;钟雨秋;闫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肥大模型microRNA-199a-5p的调控机制.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分成3组,模型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肌肥大模型,假手术组腹主动脉不作缩窄.参附注射液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6.0mL·kg-1·d-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6.0mL·kg-1·d-1,连续12周.采用Reahime RT-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的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croRNA-199a-5p的候选靶基因,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靶基因HSP7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上调(P<0.05);参附注射液组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表达量较模型组下调(P<0.05);参附注射液组HSP70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microRNA-199a-5p在心肌肥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microRNA-199a-5p的上调,增加HSP70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心肌肥大大鼠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大鼠心功能.
作者:毛竹君;熊耀康;宋洁;袁文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阴气”《黄帝内经》中早有提及,因其所包含的概念过于宽泛,导致基本概念不确定,历代医家对于阴气的理解也莫衷一是.为探讨阴气之为气的理论内涵,文章从研究部分古代医籍和医家相关论述及医案入手,采取收集和整理文献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现代资料研究,通过分析阴气本质与来源,阐述阴气与阳气关系,剖析阴气的功用,以明确气的内涵与本质.得出:阴气与阳气共同组成气,阴气除了滋养濡润以外,还具有行气、行血、固摄和化气的功能.
作者:付兴;张福利;李青;杜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的中医康复方案与西医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出院后3年的病死、复发事件.方法:纳入病例为2008年6月27日至2010年6月3日分布在全国12家临床单位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1 059例,利用中央随机系统按照2:1的比例将1 0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康复方案组(简称中医组)705例和西医康复方案组(简称西医组)35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中医组使用中药汤剂、中药注射剂、针刺、推拿;西医组使用现代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设定、被动关节的运动、肢体功能训练、抑制痉挛的康复过程,疗程均为10-21d.结局为3年的死亡、复发事件.利用生存分析方法描述发生死亡与复发的趋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全因死亡、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死亡、复发比例的差异,并计算死亡与复发的需要治疗的病例数(NNT).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1 059例患者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为860例(含死亡患者80例),随访率为81.2%.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中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2年,西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18年,长随访为4.37年.全因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率为6.95%(49/705),平均生存时间为2.38年;西医组死亡率为8.76%(31/354),平均生存时间为2.32年,中医组死亡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2.13%(15/705),西医组死亡13例,死亡率为3.67%(13/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1.28%(9/705),西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1.69%(6/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0.85%(6/705),西医组死亡7例,死亡率比例为1.98%(7/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随访3年,共复发76例,中医组复发率为6.67%(47/705),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8年;西医组复发率为8.19%(29/354),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2年,中医组发生复发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死亡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55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死亡,NNT的95%CI包括0;复发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66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复发,NNT的95%CI包括0,两种方案对于降低死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康复方案与现代康复方案发生的远期死亡、复发事件相当,中医组生存时间与未复发时间均高于西医组,具有较好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魏戌;谢雁鸣;常艳鹏;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王新志;马云枝;毕齐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