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芪元颗粒中总皂苷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梁惠珍;李霞;门九章;张亚丽

关键词:芪元颗粒, 总皂苷, 提取, 纯化
摘要:目的:优选芪元颗粒中总皂苷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出膏率和总皂苷得率作为指标,采用I9(34)正交试验确定佳的提取工艺条件;并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以大孔树脂类型、上样量、洗脱剂种类和体积、洗脱流速为影响因素,确定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佳的提取工艺为:用6倍量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lh;佳的纯化工艺为:采用大孔树脂D-101,上样量为20raL(浓度为21.53mg/mL),用70%的乙醇65mL进行洗脱,洗脱流速为2BV/h.结论:所得提取和纯化工艺简单可行,效果良好.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响应曲面试验优选远志糖蛋白的提取工艺

    目的:建立远志糖蛋白的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蛋白得率为评价指标,从pH值、温度、盐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5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其中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运用响应曲面方法考察远志糖蛋白的佳提取工艺,并对佳提取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结果:采用pH=7.85的Tris-HCl(NaCl浓度0.1mol/L)缓冲液,以液料比8mL/g、温度33℃水浴提取1.5h,得到的糖蛋白得率高为5.96%.结论:采用响应曲面方法建立的模型预测相对准确,可以较好地优选出远志糖蛋白的佳提取工艺.

    作者:张娟娟;熊越怀;贺文彬;王颖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论针刺对病变局部的直接作用

    针灸学现代研究对针刺作用的认识以整体调节为主,对于针刺对病变部位的直接作用探索较少.经过分析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针刺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存在针对病变部位的不依赖于整体调节的直接作用.提示有必要对针刺的直接作用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张义;郭长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朱氏伤寒派应用桂枝救逆汤的腹诊经验

    朱氏伤寒派临证善用脐腹诊识别夹阴伤寒体质,擅用桂枝救逆汤等桂枝类方治疗以肾阳虚馁为病理本质的伤寒热病及内伤杂病.笔者借鉴朱氏经验,将此法用于风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病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产后病等杂病.

    作者:张玲玲;张薛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脾清化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RASGRP1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脾清化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肝脏Ras蛋白特异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1(RASGRP1)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稳定的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健脾清化方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观察大鼠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变化,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肝脏组织RASG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清化方下调T2DM大鼠的FBG和HbAlC水平(P<0.0),以及肝脏组织中RASG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健脾清化方能够降低T2DM大鼠的FBG和HbA1C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肝脏组织中RASGRP1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俊燕;陶枫;陈清光;侯瑞芳;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营气卫气与西医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关系

    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都还停留在古人的描述上,缺少与现代医学科学理论的衔接.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一个具有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中医许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与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理论应该有其科学的一致性.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二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卫气,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一直都比较宏观和抽象,大都从无形的“气”方面给予解释,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文章探讨中医营气和卫气在现代医学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体系,认为中医卫气体现的是西医神经系统的功能,营气体现的是西医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者:朱敬;朱翰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思考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安全事件报道,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原因,提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48味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ADR/ADE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该类中药饮片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祛风湿类中药饮片ADR/ADE文献报道459篇,案例3 370例,涉及ADR/ADE的中药饮片为17味,占祛风湿类饮片数的35.42%.分析可见,祛风湿类饮片涉及的不良反应以A型、B型为常见,亦可见C型、D型,损害人体多个器官及系统.导致ADR/ADE的主要原因有过量、患者自行用药、服用方法不当等.结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发生安全事件相对较多,主要因素为自行用药.加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用药警戒,对提高该类饮片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云飞;林志健;张冰;张晓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药天葵子醇提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与分析

    目的:分离、分析中药天葵子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LC-ESI-Q-TOF-MS技术,定性分析天葵子95%乙醇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利用柱层析技术对醇提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解析鉴定所得单体的结构.结果:通过正离子质谱信息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定性鉴定出天葵子醇提取物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Ehretioside B(Ⅰ)、冬青氰苷(Ⅱ)、东方唐松草苷(Ⅲ)、(1E,4α,5β,6α)-4,5,6-trihydroxy-2-cyclohexen-1-ylideneacetonitrile(Ⅳ)、2-丙烯酸-3(4'-羟基苯基)-(4”-羧基苯基)酯(Ⅴ)、苦瓜酚苷A(Ⅵ).柱层析分离出3个单体,分别鉴定为唐松草酚定(Ⅶ)、小檗碱(Ⅷ)、cirsiumaldehyde(Ⅸ),其中小檗碱(Ⅷ)为首次从天葵子中分离得到.结论:通过现代柱色谱分离以及HPLC-ESI-Q-TOF-MS技术,结合波谱解析手段,能够对天葵子中化学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和定性分析,该方法合理、可行,结果准确.

    作者:闫秋莹;程海波;张海彬;沈卫星;陈朝军;孙东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二至丸不同时相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至丸不同时相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40只Wistar大鼠随机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二至丸预防组、二至丸治疗组、雷帕霉素组.除正常组建立肝部分切除术(PHx)模型外,其余各组给予2-乙酰氨基芴(2AAF)灌胃7d,同时二至丸预防组预防性给药7d,第8天行PHx建立损伤后肝细胞再生抑制复合模型(PHx+2AAF),术后6、12、24、72h处死,二至丸预防组和二至丸治疗组分别于术后24h继续进行预防性给药及治疗性给药3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8+、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预防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二至丸治疗组大鼠术后72h其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明显降低,CD8+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CD4/CD8的比值明显下降,而CD4+CD25+T细胞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二至丸不同时相预防性给药和治疗性给药均可有效改善PHx术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及升高CD4+CD25+T细胞水平以恢复其免疫耐受,维持免疫状态的稳定.

    作者:周步高;王馨;邹勇;徐荣;岳海洋;赵海梅;左铮云;刘端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逍遥散对D-半乳糖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功能及血清SOD、MDA、ChAT、AchE的影响

    目的:研究逍遥散对D-半乳糖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能力及血清SOD、MDA、ChAT、AchE活性的影响,探讨逍遥散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复制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并以逍遥散不同剂量进行干预防治,给药第41天进行学习能力训练,第42天进行记忆功能测试,然后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清SOD、MDA、ChAT、AchE活性.结果: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提高小鼠记忆潜伏时间,降低错误次数,提高血清SOD、ChAT活性,降低MDA、AchE活性,但记忆功能及血清SOD、MDA、ChAT、AchE的改善皆以逍遥散高剂量组为明显.结论:逍遥散能较好的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功能、抗氧化能力及中枢神经递质活性,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虎平;邢喜平;吴红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董氏儿科“调治脾胃”法临证探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生理、病理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撷取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董幼祺教授辨证治疗小儿疳积、贫血、水肿、哮喘、夜啼等临床案例,从脾胃之生化升降着手,探析“调治脾胃”法在儿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和疗效,以供儿科专家同行探讨、传承.

    作者:江丹丹;董继业;董幼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梦象”新探

    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做梦;梦又是神秘的心理现象,人类对梦的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但却依然不能揭示梦的真谛.中国文化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之上, “象”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人类的梦境就遵循这样的思维.西方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期待在这块沃土中找到解开梦之谜的金钥匙.文章将从象思维角度解读梦,即探析梦象.

    作者:王凤香;张蓉;程志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浅析山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应用

    山药药性平和,作用广泛,能补益脾肺肾,是药食两用的佳品,但历代医家鲜有重用者.近代名医张锡纯却对山药青睐有加,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常为君药.文章从张氏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浅析了张锡纯对山药的应用,发现其在山药的用法、用量及剂型选择上都有准绳,临床上主要用于劳热、喘咳、淋浊、久痢、泄泻和消渴等方面.

    作者:彭浩;刘龙;凌昌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肺络郁闭论治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儿科“肺闭咳喘”的范畴,临床上患儿病情缠绵难愈,预后不良,临床处理较为棘手,应注重运用多种措施进行积极防治.汪受传教授从事儿童疾病研究40余年,对儿科肺系疾病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以络病理论为基础,认为痰瘀互结、肺闭正虚是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并从肺络郁闭角度立论,提出以开肺通络法处方用药,治疗本病可收良效,以供读者借鉴.

    作者:陶嘉磊;汪受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运用规律分析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的运用规律.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进行频数统计、构成比重和性味归经分析,同时进行同用度和聚类分析,并对有运用禁忌止泻药开展违禁与解禁率分析.结果:①温性,辛、苦味,归脾、胃、大肠、肾经的止泻药运用居多,高频止泻药为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等9味,止泻药占方均用药数的23.21%,且有一半的处方用到了1-3味止泻药.②高频止泻药有3组亲疏关系聚类:白头翁、秦皮、砂仁为一类,可视为急性发作期湿热内蕴所用止泻药;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为一类,可视为迁延期脾肾虚寒所用止泻药;乌梅、赤石脂、诃子为一类,可视为缓解期脾肾不固所用止泻药.③有禁忌止泻药平均违禁运用比率为24.06%,违禁运用者平均解禁比率为72.55%.结论:文章通过归纳分析国内众多医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止泻药运用经验,为该病的辨证、分期治疗的遣方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供了止泻药的违禁与解禁应用的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倩;王苗;周铭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及相关事务所作为专利数据来源;以万方数据库、CNKI、CHKD数据库作为科研成果检索资源;运用简单统计与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年度数据当作聚类成员,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成果作为聚类变量,对20年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展开聚类分析.结果: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在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3个阶段:1991至2000年是第一阶段,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论文数量较低;第二阶段为2001至2004年,专利申请量、公开量是第一阶段的2倍,而科研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3倍;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10年,3个指标均为第二阶段的2倍.结论: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国家政策、专利制度、中医药科研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杨旭杰;裴晓华;王春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素分布与心脏彩超、NT-proBNP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证素、证型分布与心脏彩超、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和心肾阳虚证5组证型,提取分析CHF证素分布情况.以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CHF的NYHA心功能分级与心脏彩超、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CHF的证素分布:病位以心(94.4%)为主;病性是以气虚(82.2%)为主的本虚证素和以血瘀(70.0%)为主的标实证素.结论:CHF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病位以心为主,病性证素以气虚为本,以血瘀为标.心脏彩超作为CHF的重要检查手段,其各项参数在各证型组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CHF中医辨证的重要辅助手段.CHF各证型的NT-proBNP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CHF中医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黄碧群;刘建和;彭察安;顾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陶夏平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浅析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存在一定的优势与特色.陶夏平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肠腑,其中气滞血瘀为局部的病理变化,寒热错杂是病理属性,肝强脾弱是病机关键;辨治中应分缓急、辨脏腑、顾兼症,治疗上宜权衡虚实、气血并调,同时注重患者的情志因素,身心并调.

    作者:刘明坤;于博文;陶夏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鬼穴探微

    鬼穴是主要用以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一类穴位的总称. “鬼穴”一词早见于唐代的《千金方》,后世经过许多医家补充与发展,对鬼穴的含义、内容、使用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文章简要梳理了鬼穴的源流及内涵、阐述了鬼穴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常用使用方法,为临床传统针灸理论的运用与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作者:张汗;赵梦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药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好用香药且是宋代香药滥用之风的源头,长期以来几乎成为学界共识.通过对《局方》使用香药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不同时代方书应用香药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局方》与前代方书相比,确有应用香药的种类增加、香药在方中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但这并非《局方》独有的特点,而是存在于整个宋代医疗界的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宋代经济贸易特点、气候特点、饮食文化特点有一定关联.由此可见,《局方》多用香燥药的特点,可认为是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映射,而并非宋代好用香药流弊的唯一源头.

    作者:付璐;林燕;马燕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病3年随访结局评价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的中医康复方案与西医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出院后3年的病死、复发事件.方法:纳入病例为2008年6月27日至2010年6月3日分布在全国12家临床单位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1 059例,利用中央随机系统按照2:1的比例将1 0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康复方案组(简称中医组)705例和西医康复方案组(简称西医组)35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中医组使用中药汤剂、中药注射剂、针刺、推拿;西医组使用现代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设定、被动关节的运动、肢体功能训练、抑制痉挛的康复过程,疗程均为10-21d.结局为3年的死亡、复发事件.利用生存分析方法描述发生死亡与复发的趋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全因死亡、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死亡、复发比例的差异,并计算死亡与复发的需要治疗的病例数(NNT).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1 059例患者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为860例(含死亡患者80例),随访率为81.2%.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中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2年,西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18年,长随访为4.37年.全因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率为6.95%(49/705),平均生存时间为2.38年;西医组死亡率为8.76%(31/354),平均生存时间为2.32年,中医组死亡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2.13%(15/705),西医组死亡13例,死亡率为3.67%(13/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1.28%(9/705),西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1.69%(6/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0.85%(6/705),西医组死亡7例,死亡率比例为1.98%(7/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随访3年,共复发76例,中医组复发率为6.67%(47/705),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8年;西医组复发率为8.19%(29/354),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2年,中医组发生复发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死亡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55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死亡,NNT的95%CI包括0;复发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66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复发,NNT的95%CI包括0,两种方案对于降低死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康复方案与现代康复方案发生的远期死亡、复发事件相当,中医组生存时间与未复发时间均高于西医组,具有较好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魏戌;谢雁鸣;常艳鹏;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王新志;马云枝;毕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