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标;周小青;刘旺华;陈娉婷;李花;陈昱文
针灸学现代研究对针刺作用的认识以整体调节为主,对于针刺对病变部位的直接作用探索较少.经过分析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针刺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存在针对病变部位的不依赖于整体调节的直接作用.提示有必要对针刺的直接作用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张义;郭长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结合乳癖诊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以组方N原则治疗某病证”的学术思想.乳癖通常具有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的复合病机,故蒋健教授提出同时以疏肝理气、化瘀、祛痰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三原则药物选择及其使用比例需要根据辨证定夺,如以乳胀为主、受情绪波动影响明显,则加重疏肝理气解郁药物比例;乳房肿块明显,则加重活血、化痰药物比例;如乳房肿块疼痛明显,则重用具有止痛作用的理气活血药物.当患者尚具有乳癖以外的临床表现时,必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予以兼顾,具体方法有“真性辨证论治”和“假性辨证论治”方法. “以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是对辨证论治内涵与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
作者:周丹;杨晓帆;李欣;崔晨;耿琦;李敬伟;蒋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儿科“肺闭咳喘”的范畴,临床上患儿病情缠绵难愈,预后不良,临床处理较为棘手,应注重运用多种措施进行积极防治.汪受传教授从事儿童疾病研究40余年,对儿科肺系疾病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以络病理论为基础,认为痰瘀互结、肺闭正虚是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并从肺络郁闭角度立论,提出以开肺通络法处方用药,治疗本病可收良效,以供读者借鉴.
作者:陶嘉磊;汪受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模式,精准医学开启了“私人订制”医疗服务时代.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建立在对个体证候特征的认知上的个体化诊疗过程,其与精准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采用系统生物学以及表型组学等精准医学研究手段研究证的微观实质,以及方剂作用靶点的网络联系,将有助于完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 “精明治未病”“精准治已病”和“精当料善后”工程的实施将会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架起一座桥梁,大限度地让患者在精准医疗中获益,共同为人类个体化医疗贡献力量.
作者:梅志刚;谭凌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文章分析中医汤剂的盲法应用现状,并对盲法的实施进行评价.在中医汤剂临床研究中,盲法的实施大多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实现,但盲法的试验报告质量普遍不好.同时,在用中医汤剂安慰剂对照时,盲法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安慰剂支持中医汤剂盲法实施过程的论证强度较低.因此,在中医汤剂临床试验中,盲法应用率很低,报告不完整,试验设计低下.
作者:彭嘉;肖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黄连阿胶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但《伤寒论》叙述本方的条文过于简单,文章从抓主证的角度,分析此方病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并通过验案举隅简要说明此方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
作者:王东军;俞屹婷;顾超;柴可夫;金春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气穴又称腧穴,是中医人体结构理论和针灸治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素问·气穴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讨论这一概念的篇章.通过整理分析原文,对气穴和孙络、谿谷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气穴的结构特征由该部的孙络、谿谷共同组成,气穴是功能性概念,孙络是实体性概念,谿谷是结构性概念.气穴所处部位,其内在为谿谷肉会层次,有孙络往来其间,由是则气穴以谿谷为枢浅及皮、深至骨,籍孙络联通经络,和合中焦、冲脉之灌渗,汇行荣卫,进而与全身的气血循环相联系.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气穴的结构特性,说明《黄帝内经》对气穴的认识总结是在一个完整系统的人体结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明确气穴的这一结构特征,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现代医学视角重新解构,进而在新的理论水平高度重组人体腧穴的物理、数学模型,是中医经络腧穴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TX)联合不同中药影响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0[(TNF-α)以及孤核受体mRNA(ROR γ t 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将Wa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各给药组分别给予对应药品,6周后,各组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中血清TNF-α,以荧光PCR法检测大鼠脾脏RORγtmRNA表达,评价MTX联合中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及脾脏ROR γ t 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及脾脏RORγt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MTx组比较,MTX+雷公藤组和MTX+海蛇药酒组大鼠血清TNF-α及脾脏ROR γ 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MTX、MTX联合雷公藤与海蛇药酒对CIA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MTX+雷公藤、MTX+海蛇药酒治疗效果佳,能显著下调关节滑膜ROR γ t mRNA的表达,降低血清TNF-α水平,从而发挥抑制关节炎性反应的作用.
作者:田伟兰;王威;李睿;翟华强;何忠平;梁晓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较之海外疼痛学科的迅速发展,中国疼痛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倡导的现代疼痛治疗模式具有合理性和一定的局限性.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疼痛诊疗模式,对于身处第三世界的中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的探索,是在大限度继承和发展中医外治技术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西医微创和手术技术,完善中医疗效之不足,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并试图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该模式,以助中国疼痛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长信;温建民;李多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Frizzled3、Dshl、β-catenin表达的关系.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组、丹龙组.后3组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再灌注7d后取缺血侧SVZ脑组织.采用Brdu免疫荧光法检测SVZ区NSCs增殖,RT-qPCR法、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Frizzled3、Dsh1、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Frizzled3、Dshl、β-caten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组、丹龙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Dshl、β-caten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丹龙组Frizzled3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但依达组不明显.依达组、丹龙组组间比较,除Frizzled3蛋白表达丹龙组要优于依达组(P<0.01),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丹龙醒脑方能促进脑缺血后SVZ区NS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Frizzled3和Dsh1的水平,进而促进Wnt信号的传递和增强关键因子β-eatenin的表达有关.
作者:曹泽标;周小青;刘旺华;陈娉婷;李花;陈昱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瓜蒌薤白半夏汤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疗程12周,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血脂、中医证候积分、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间疗效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TC、LDL-C较对照组更低,HDL-C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间差值(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斑块面积、PWV、TC、TG、LDL-C、VLDL-C差值较对照组更大,HDL-C差值较对照组更小(P<0.05).治疗期间,两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瓜萎薤白半夏汤结合西医药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以延缓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管斑块面积、PWV进展,改善中医证候,调节血脂水平.
作者:杜文婷;刘萍;邓兵;王凤;章怡祎;张娜;毛美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明代以降所崛起的温补学派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医学流派.该学派不仅因重视温补之法治疗诸多虚损性疾病而在中医治法领域成就卓著,而且通过对命门学说的深入探索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深化阴阳五行学说、完善中医脏腑学说、充实中医病因病机、丰富中医辨证体系、拓展中医治疗方法、创立系列名方名药诸方面.
作者:储全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整合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其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而中医和西医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卫生服务体系,二者的分工与整合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为了改变建国后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发展的疲软现象,党和政府把“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方针之一.我国某些省份的中医药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基础上,在卫生整合大潮流中平衡中西医的发展,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正确看待“中西医并重”,真正科学地实现“中西医并重”.
作者:彭凯;刘文俊;金晶;熊巨洋;张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革薢渗湿汤加味对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0例VVC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另选取15名健康无阴道炎者作D组.A组:制霉菌素阴道上药;B组:萆薢渗湿汤加味口服兼熏洗;C组:B组治疗同时加制霉菌素外用;D组:无治疗.取受试者阴道灌洗液作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结果:A、B、C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90%,16.7%、73.3%,93.3%、90.6%;复发率为35.00%、40.00%、3.57%.治疗前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2浓度较D组低(P<0.05),IL-6较D组高(P<0.05);治疗后IL-2浓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IL-6降低(P<0.05),C组尤为明显(P<0.05).结论:萆薢渗湿汤加味联合制霉菌素治疗VVC疗效好、复发率低.VVC的发病可能与IL-2下降及IL-6升高有关.
作者:郑文兰;徐超;杨江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明确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采用WST-8检测细胞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丹皮酚对Hacat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丹皮酚能有效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将Hacat细胞阻滞于G2/M期,同时丹皮酚可有促进Hacat细胞凋亡作用.结论:丹皮酚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可能是牡丹皮治疗银屑病的有效单体之一.
作者:王俊慧;宋攀;刘瓦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针对卫生干预的有偿性、资源的有限性,每部临床指南都应该包括某临床情况下各种预防、诊断、管理策略的成本信息.因为这会帮助潜在用户更好地评估不同实践的可能后果,以帮助其决策.因此,在制定指南时经济学因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然而当前尚缺乏被广泛接受的可将经济学因素整合到指南中的方法.本研究从指南小组纳入卫生经济学家、针对经济问题提供建议、对需经济分析的问题设置优先性、经济学证据的检索、经济学证据的纳入和评价、总结经济学证据、缺乏经济学证据的考虑7个方面阐述在指南制定过程中考虑经济学因素的方法,以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者参考.
作者:王洋洋;陈耀龙;王琪;卢传坚;李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右归饮含药血清影响成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右归饮含药血清对ERK、Wnt通路和ERK/Wnt交叉串扰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组,加药干预.培养3d后,应用ELISA检测Wnt/β-catenin及ERK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Runx2、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右归饮含药血清能显著上调3种蛋白表达(P<0.05,P<0.01).联合阻断ERK、Wnt通路,3种蛋白表达水平较含药血清组有明显降低(P<0.05,P<0.01);与单独阻断其中一条通路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单独阻断某一条通路,仅Runx2较右归饮含药血清组有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右归饮含药血清能显著增加成骨细胞活性,该作用与ERK、Wn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且两条通路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串扰作用.
作者:范连霞;章建华;尹华;张成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玉米须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脂肪组织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的调控及胰腺病理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灌胃给予玉米须提取物4周,摘取胰腺用于病理组织观察,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组织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脂肪组织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且对受损胰岛有修复作用,能够减少胰腺脂肪异位沉积.结论:玉米须降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脂肪组织SPARC的表达及减少脂肪异位沉积有关.
作者:陈丽艳;陈鹏;孙银玲;王萍;王伟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发物”学说存在着概念不清、种类混淆等诸多问题.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三因制宜”理论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文章拟基于“三因制宜”理论对“发物”进行辨证探讨,明确“发物”的内涵及适用范围,以期对中医临床及日常养生保健有所裨益.
作者:王磊;柴可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对804例发病72h内入院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动态临床信息采集.应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要素,采用广义规则归纳法对入院第1-2天,3-5天,6-8天3个时间段总计804例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风发病早期各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入院后第1-2天、3-5天诊断为痰湿证的患者入院后第6-8天仍保持痰湿证的可能性大;入院后第1-2天、3-5天为内火证的患者入院后第6-8天仍为内火证的可能性大;入院后第1-2天为阴虚证的患者入院后第3-5天至入院后第6-8天仍为阴虚证.结论:中风病急性期发病1周内痰湿证、内火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变化,临床应积极予清热化痰治疗.
作者:辛喜艳;常静玲;高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