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肾解毒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Meta分析

张韦华;冯兴中

关键词:益肾解毒法, 糖尿病肾病早期, Meta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益肾解毒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DN)早期的疗效.方法:计算机和手工检索2005年10月-2015年10月文献,按Cochrane协作网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716例早期2型DN患者,但方法学质量评价显示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均为C级.Meta分析显示:益肾解毒为法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4.52,95%CI[2.88,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与对照组比较,在降低mAL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与单用ACEI类药物比较,益肾解毒中药复方或联用ACEI类药物能改善UAER (MD=20.20,95%CI[4.54,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用ARB类药物相比,联用益肾解毒中药复方能改善24hUPQ(MD=34.55,95%C I[5.24,6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仅有1篇文献报道3例患者出现干咳,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益肾解毒法治疗DN早期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UAER、24hUPQ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分析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盆腔炎性疾病(PID)后遗症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概况,说明目前本病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方向,即建立符合本病特点的包括症状、体征、微观指标及生活质量在内的全面评价量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客观的评价中医药治疗PID后遗症的疗效.

    作者:尹小兰;魏绍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简单性原则的视角探讨吴澄运用易理论治热证

    易学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引发了相应的主流思潮.明清时期,伴随徽州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进步,科技发展与理学昌盛的合力作用下,新安医学的繁荣与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简单性原则体现于《易经》“易”“象”“辞”3个重要观念之中.文章从简单性原则的视角,探讨清代新安医家吴澄论治热证,总结疾病的发展规律,补充辨证纲领、建立卦爻模型和卦辞释医等学术观点,评析医易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内在局限.

    作者:徐雯洁;王键;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的应用探索

    较之海外疼痛学科的迅速发展,中国疼痛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倡导的现代疼痛治疗模式具有合理性和一定的局限性.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疼痛诊疗模式,对于身处第三世界的中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的探索,是在大限度继承和发展中医外治技术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西医微创和手术技术,完善中医疗效之不足,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并试图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该模式,以助中国疼痛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长信;温建民;李多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藤类中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现状

    血液系统疾病病种繁多,治疗各异,单纯西药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诸多.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藤类中药在减轻贫血、抗炎止痛、调节免疫、抗肿瘤、改善循环、改善骨髓微环境等方面确有成效.文章从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逐一论述藤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介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淋巴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的应用研究,表明其对改善血液病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促进骨髓正常造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缓解化疗时不良反应及化疗后骨髓抑制、防止微小残留病发生及减轻移植后排斥反应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武彦琴;李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关于我国现行中、西医学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浅见

    文章从对我国现行中、西医学现状浅析和中医学未来的发展预期的几点想法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无法突破的原因、中医学与西医学特征类比、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我国现行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优势与瓶颈等问题;第二部分则从中医古籍研究、现代中医临床数据库研发、中医疗法的现代化以及中医养生治未病领域继续深入研究4个方面讨论中医学未来的发展预期.

    作者:高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黄帝内经素问》校勘考释(二)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校正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出具校语注文条数、字数多,校勘质量高,也能体现宋代医籍校勘水平,并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仍被传习.文章拟从音义注释、讹误勘正、文句断识、篇以再现4个方面就校正医书局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内容进行简要考释.

    作者:师建平;梁永宣;孟永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仙鹤草提取物抗紫外辐射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仙鹤草提取物对紫外辐射的保护作用.方法:HaCat细胞接种24h后,进行UVB处理,处理完成后加入含仙鹤草提取物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检测上清液中IL-1 α和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和环丁烷嘧啶(CPD)相对水平的变化.结果:仙鹤草提取物可显著降低HaCat细胞IL-1 α的表达水平(P<0.01);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和CPD的水平(P<0.01).结论:仙鹤草提取物对紫外辐射引起的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党磊;强克家;张美姿;庞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

    笔者通过分析开展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困难,探讨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以就诊患者为对象,以临床数据为导向,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基于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利用数据挖掘的理念与方法,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评价并分析所有专科专病中医药的疗效,为达成中医专科专病治疗方案的共识,形成中医专科特色,解决临床关键问题提供有效的科研模式.

    作者:邹冲;蒋萌;蒋卫民;刘芳;方祝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因性妇科疑难疾病验案介绍

    文章以验案的形式阐述心因性妇科疑难疾病的治疗.包括漏下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经行情志异常用黄连温胆汤加生铁落、痉症用真武汤或甘麦大枣汤合半夏厚朴汤、妊娠梦交于镇心安神药中加银戒指、惊辄腹痛在补肾药的基础上结合心病的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马大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张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

    笔者通过分析张磊教授的学术论文、论著和跟师期间的笔记资料,总结出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九种辨治分型方法和经验方药,如疏散风寒法,适用于风寒袭肺证,方用自拟祛风散寒止咳汤;疏散风热法,适用于风热犯肺证,方用桑菊饮合升降散;疏风润肺法,适用于温燥或凉燥证,方用桑杏汤或杏苏散加减;燥湿化痰法,适用于痰湿蕴肺证,方用自拟健脾燥湿化痰汤;益气滋阴法,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方用自拟参麦养阴止咳汤;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方用自拟补脾益肺止咳汤;补益肺肾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方用自拟补益肺肾止咳汤;清肝降逆法,适用于肝胃气逆、胃酸伤肺证,方用自拟清肝降逆止咳汤.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这些方法疗效确凿,可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指导和借鉴.

    作者:饶洪;李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临床试验数据收集的短板与对策

    为了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中医技术的有效性,近年来在中国开展了很多中医临床试验.而有效的临床试验结果的获得离不开高质量试验数据的收集.文章从结局指标设计科学性、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及精准性等方面描述了目前中医临床试验数据的“短板”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中国中医药临床试验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高敬书;王桂媛;刘松江;王宇;吴效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汤剂临床研究的盲法运用现状及评价

    文章分析中医汤剂的盲法应用现状,并对盲法的实施进行评价.在中医汤剂临床研究中,盲法的实施大多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实现,但盲法的试验报告质量普遍不好.同时,在用中医汤剂安慰剂对照时,盲法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安慰剂支持中医汤剂盲法实施过程的论证强度较低.因此,在中医汤剂临床试验中,盲法应用率很低,报告不完整,试验设计低下.

    作者:彭嘉;肖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穴位刺激法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刺激法对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2015年)检索,选出关于针灸戒毒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行研究方法的质量评估.再提取结局指标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稽延性戒断症状总分,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积分,睡眠障碍积分及渴求感.结果: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计1 080例患者.结果:穴位刺激法在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及渴求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刺激法显著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杨嘉心;陈跃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引火汤加味结合干预训练治疗儿童自闭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引火汤加味结合干预训练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自闭症患儿随机分成训练组和中药+训练组,各30例.两组均配合行为治疗,结构化教育等干预训练,中药+训练组在训练的同时使用引火汤加味治疗(每2日1剂,15剂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运用儿童自闭症评估量表(CARS)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3个疗程后,训练组的总有效率为63.3%,中药+训练组为8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RS得分均有所下降(P<0.05),且中药+训练组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引火汤加味及干预训练均为治疗儿童自闭症的有效临床方法,而引火汤结合干预训练对儿童自闭症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为今后治疗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江晓宇;蔡在欣;张作美;李爱武;成云水;吕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睡眠及睡眠剥夺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性探讨

    睡眠是由人脑控制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行为过程,与免疫功能同为正常生活所必要的生理机能.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生活环境等原因,睡眠障碍普遍发生的同时机体患病机率也在逐日增加,目前睡眠的质量影响免疫系统的机制尚无定论,文章将从睡眠与免疫系统的关联性及睡眠剥夺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来探讨其相关性.

    作者:张如意;游秋云;张舜波;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梦象”新探

    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做梦;梦又是神秘的心理现象,人类对梦的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但却依然不能揭示梦的真谛.中国文化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之上, “象”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人类的梦境就遵循这样的思维.西方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期待在这块沃土中找到解开梦之谜的金钥匙.文章将从象思维角度解读梦,即探析梦象.

    作者:王凤香;张蓉;程志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的蛋白组学研究

    目的:运用蛋白组学技术探查中医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的分子生物学内涵.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郁脾虚证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的方法制模,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连续28d.实验第29天,低温条件下剖取肝脏同一部位的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进行蛋白质提取、酶切后iTRAQ标记、高pH值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液-质联用分析,获得质谱检测数据;经反相数据库评估、蛋白质鉴定及定量后,确定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蛋白谱;运用IPA软件分析获得模型组差异蛋白所涉及的功能、主要信号传导通路及关联蛋白网络.结果: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差异蛋白共有287个,其中上调64个,下调223个;明显变化的信号传导通路有11条,重要的蛋白相互作用通路2个.结论: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存在多个蛋白的异常表达,其功能涉及清除异物毒物、胆固醇及多种激素代谢、尼古丁降解、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提示中医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内涵可能涉及肝脏上述分子通路的调控异常.

    作者:李聪;谢鸣;赵荣华;孙伟;郭正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RP-HPLC测定中药复方癌痛平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癌痛平中重楼皂苷Ⅰ、Ⅱ、Ⅵ和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乙腈,B为水,梯度洗脱:0-40min(A:30%→60%),40-50min(A:60%→30%);检测波长203nm,流速1.0mL/min,柱温30C.结果:重楼皂苷I在0.0684-4.38μg,重楼皂苷Ⅱ在0.0675-4.32μg,重楼皂苷Ⅵ在0.0703-4.50μg,重楼皂苷Ⅶ在0.0691-4.42μ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56%、100.593%、99.447%、99.812%;RSD(n=6)分别为1.771%、1.189%、1.682%、2.167%.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以用于癌痛平的质量控制.

    作者:彭世陆;刘丽芳;朱华旭;李博;郭立玮;吴勉华;程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内关穴埋针治疗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的心脏CT注射优化方法

    目的:在针刺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实验中,采用CT灌注增强扫描证实其疗效,现总结实验技术,重点是优化静脉穿刺及埋针方法,保障高压注射的成功率,准确有效实施穴位埋针.方法:选择猪的耳缘静脉,熟悉其解剖特点,结合高压注射的要求,总结穿刺技术方法以及穴位埋针技巧.结果:前4头小猪因采用与临床患者相似的穿刺方法,图像质量不高,其后逐步改进及优化穿刺与注射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转,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反复练习,总结出小型猪静脉穿刺及高压注射方法,从而保障了CT心脏灌注扫描的成功.

    作者:张今朝;朱秀玲;赵青;包岩;佟海滨;高波;方继良;俞裕天;贾术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气穴论》探讨气穴、孙络、谿谷关系

    气穴又称腧穴,是中医人体结构理论和针灸治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素问·气穴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讨论这一概念的篇章.通过整理分析原文,对气穴和孙络、谿谷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气穴的结构特征由该部的孙络、谿谷共同组成,气穴是功能性概念,孙络是实体性概念,谿谷是结构性概念.气穴所处部位,其内在为谿谷肉会层次,有孙络往来其间,由是则气穴以谿谷为枢浅及皮、深至骨,籍孙络联通经络,和合中焦、冲脉之灌渗,汇行荣卫,进而与全身的气血循环相联系.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气穴的结构特性,说明《黄帝内经》对气穴的认识总结是在一个完整系统的人体结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明确气穴的这一结构特征,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现代医学视角重新解构,进而在新的理论水平高度重组人体腧穴的物理、数学模型,是中医经络腧穴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