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气穴论》探讨气穴、孙络、谿谷关系

刘斌

关键词:气穴, 腧穴, 孙络, 谿谷, 气穴论
摘要:气穴又称腧穴,是中医人体结构理论和针灸治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素问·气穴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讨论这一概念的篇章.通过整理分析原文,对气穴和孙络、谿谷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气穴的结构特征由该部的孙络、谿谷共同组成,气穴是功能性概念,孙络是实体性概念,谿谷是结构性概念.气穴所处部位,其内在为谿谷肉会层次,有孙络往来其间,由是则气穴以谿谷为枢浅及皮、深至骨,籍孙络联通经络,和合中焦、冲脉之灌渗,汇行荣卫,进而与全身的气血循环相联系.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气穴的结构特性,说明《黄帝内经》对气穴的认识总结是在一个完整系统的人体结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明确气穴的这一结构特征,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现代医学视角重新解构,进而在新的理论水平高度重组人体腧穴的物理、数学模型,是中医经络腧穴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逍遥散对D-半乳糖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功能及血清SOD、MDA、ChAT、AchE的影响

    目的:研究逍遥散对D-半乳糖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能力及血清SOD、MDA、ChAT、AchE活性的影响,探讨逍遥散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复制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并以逍遥散不同剂量进行干预防治,给药第41天进行学习能力训练,第42天进行记忆功能测试,然后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清SOD、MDA、ChAT、AchE活性.结果: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提高小鼠记忆潜伏时间,降低错误次数,提高血清SOD、ChAT活性,降低MDA、AchE活性,但记忆功能及血清SOD、MDA、ChAT、AchE的改善皆以逍遥散高剂量组为明显.结论:逍遥散能较好的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功能、抗氧化能力及中枢神经递质活性,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虎平;邢喜平;吴红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脾清化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脾虚湿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个中心共计270例患者纳入研究,把上述病例随机分为健脾清化方组、替米沙坦组、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3组患者除基础治疗外,分别给予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模拟剂、替米沙坦+健脾清化方模拟剂、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GFR)、中医证候积分的平均秩、中医证候总疗效的变化.结果:6个中心完成情况良好,3组患者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和健脾清化方组在降低蛋白尿、抑制GFR下降方面,疗效优于替米沙坦组;健脾清化方组、替米沙坦组及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中医总有效率分别为87.6%、30.8%、90.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除在恶心呕吐方面3组无差异外,余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和健脾清化方组均优于替米沙坦组(P<0.05),且在大便不实方面,健脾清化方+替米沙坦组优于健脾清化组(P<0.05).结论:健脾清化方能够明显减轻慢性肾脏病3期(脾虚湿热型)患者的蛋白尿,抑制GFR的上升,并能够减轻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单独或联合替米沙坦使用,作用优于单纯替米沙坦.

    作者:麻志恒;彭文;倪兆慧;王怡;周家俊;汪年松;钟利平;余柯娜;何立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证素辨证的慢性胃炎常见病位间的气味图谱特征研究

    目的:运用电子鼻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及其常见病位间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特征.方法:选择618例慢性胃炎患者和120名健康者,运用基于阵列式气体传感器技术的医用电子鼻采集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的常见病位,借助支持向量分类机的方法识别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的气味图谱特征,同时选择气味图谱响应曲线的振幅和斜率作为图谱特征参数,比较慢性胃炎常见病位间的气味图谱特征.结果:①选择高斯核对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的气味图谱特征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8.53%.②响应曲线的振幅特征比较:慢性胃炎患者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B、C、D、E、F、I、J的振幅显著高于病位胃组(P<0.01),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E、F、I、J的振幅高于病位脾组(P<0.05).③响应曲线的斜率特征比较:慢性胃炎患者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A、B、C、D、E、F、I的斜率显著高于病位胃组(P<0.01),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A、E、F、I的斜率高于病位脾组(P<0.05).结论:运用电子鼻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呼气的气味特征,并能初步判断慢性胃炎常见病位间的气味差异.

    作者:林雪娟;梁丽丽;刘丽桑;吴青海;郭森仁;李灿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蒙药材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茚三酮柱后衍生化).结果: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17种氨基酸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0.9990.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2%、98.7%、97.6%、98.0%,RSD均<2.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

    作者:高文军;秦颖;肖云峰;王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明确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采用WST-8检测细胞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丹皮酚对Hacat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丹皮酚能有效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将Hacat细胞阻滞于G2/M期,同时丹皮酚可有促进Hacat细胞凋亡作用.结论:丹皮酚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可能是牡丹皮治疗银屑病的有效单体之一.

    作者:王俊慧;宋攀;刘瓦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抑郁症中医疾病管理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应用中医疾病管理模式干预抑郁症患者,探索疾病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就诊的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SAS软件获得随机编号,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除均给予相同的中、西药综合常规治疗外,管理组患者接受中医疾病管理,包括综合抗抑郁治疗、抑郁症中医特色教育、定期复诊、评估等;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诊疗模式接受治疗,疗程均为52周,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其因子分析、生活质量量表(SF-36)作为评价指标.结果:①两组在干预8、12、24、36、52周末HAMD-17量表组内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两组干预均有效;管理组在干预8、12、24、36、52周末HAMD-17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②两组在干预4、8周末开始SF-36量表组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两组干预均有效;管理组在干预4、8、12、24、36、52周末SF-36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医疾病管理模式干预抑郁症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模式.

    作者:杨婧;沈慧;闫少校;赵霞;贺建华;梁玉兰;杨倪;张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循证量表:现代中医生产力下临床结局评价困境的突围方向

    目前的中医临床结局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新中医的生产水平和所处社会环境,必须变革以求生存和发展.本研究以历史唯物辨证思想为指导,融合哲学和健康领域的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回归中医自然工具的本质属性,提出“循证量表”以建立切实可用的中医药临床结局评价新技术体系.本体系应同时满足研究者、医师、患者和卫生管理者的相关健康诉求;需首要建立量表的系列方法学规范、报告规范和定量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同时建立量表解释和应用、转化和推广、跨文化调适(翻译)、综合系统评价及相关基础体系.循证量表研究可为中医临床结局评价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支撑体系,进而促进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作者:侯政昆;刘凤斌;陈新林;杨云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脾郁角度探析失眠从中焦论治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交.文章从阴阳出入与脾胃的关系方面,探析脾郁的内涵,提出了失眠的病机以脾郁为本,健脾开郁是治疗失眠的基础治法的观点,强调了脾在失眠发病中的重要性,阐明了失眠从中焦论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作者:张敏;纪立金;黄俊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穴位刺激法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刺激法对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2015年)检索,选出关于针灸戒毒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行研究方法的质量评估.再提取结局指标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稽延性戒断症状总分,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积分,睡眠障碍积分及渴求感.结果: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计1 080例患者.结果:穴位刺激法在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及渴求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刺激法显著改善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杨嘉心;陈跃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夜滋阴、昼升阳治疗失眠症

    失眠总由阴阳二气昼夜运行异常、阴阳失交所致.夜间阳盛阴衰,故夜卧不宁;白昼阴盛阳衰而见神疲乏力.针对夜间睡卧不宁,当于夜间(或下午)治以泻阳补阴;针对日间精力不济,当于白昼予升阳法治之.治疗失眠症当夜滋阴与昼升阳择时使用,可使阴阳调和而“昼精-夜瞑”.

    作者:潘早波;诸毅晖;易玉辉;寇君;文培培;成词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三因制宜”理论的中医“发物”再认识

    “发物”学说存在着概念不清、种类混淆等诸多问题.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三因制宜”理论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文章拟基于“三因制宜”理论对“发物”进行辨证探讨,明确“发物”的内涵及适用范围,以期对中医临床及日常养生保健有所裨益.

    作者:王磊;柴可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病3年随访结局评价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的中医康复方案与西医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出院后3年的病死、复发事件.方法:纳入病例为2008年6月27日至2010年6月3日分布在全国12家临床单位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1 059例,利用中央随机系统按照2:1的比例将1 0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康复方案组(简称中医组)705例和西医康复方案组(简称西医组)35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中医组使用中药汤剂、中药注射剂、针刺、推拿;西医组使用现代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设定、被动关节的运动、肢体功能训练、抑制痉挛的康复过程,疗程均为10-21d.结局为3年的死亡、复发事件.利用生存分析方法描述发生死亡与复发的趋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全因死亡、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死亡、复发比例的差异,并计算死亡与复发的需要治疗的病例数(NNT).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1 059例患者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为860例(含死亡患者80例),随访率为81.2%.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中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2年,西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18年,长随访为4.37年.全因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率为6.95%(49/705),平均生存时间为2.38年;西医组死亡率为8.76%(31/354),平均生存时间为2.32年,中医组死亡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2.13%(15/705),西医组死亡13例,死亡率为3.67%(13/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1.28%(9/705),西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1.69%(6/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0.85%(6/705),西医组死亡7例,死亡率比例为1.98%(7/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随访3年,共复发76例,中医组复发率为6.67%(47/705),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8年;西医组复发率为8.19%(29/354),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2年,中医组发生复发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死亡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55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死亡,NNT的95%CI包括0;复发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66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复发,NNT的95%CI包括0,两种方案对于降低死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康复方案与现代康复方案发生的远期死亡、复发事件相当,中医组生存时间与未复发时间均高于西医组,具有较好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魏戌;谢雁鸣;常艳鹏;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王新志;马云枝;毕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TOLL样受体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影响汉族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风险

    目的:研究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易感性的关联.方法:纳入595例中风患者(风痰瘀阻证311例、气虚血瘀证284例)、605例对照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LR7基因表达水平,以此分析中风中医证型与TLR7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采用Sequenom MassARRAY中通量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①中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TLR7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与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风险显著关联(加性模型:OR=2.08,95%CI[1.12,3.89],P=0.021;等位模型:OR=1.98,95%CI[1.09,3.62],P=0.023).结论: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可能影响汉族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

    作者:古联;周金英;陈清;谢娟娟;严雁;梁宝云;谭金晶;唐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谈《伤寒论》汤剂溶媒的选择

    文章总结中医药典籍《伤寒论》中药汤剂的制备形式,以期综合利用现代制备技术,更好地挖掘传承优秀文化.笔者直观学习研读《伤寒论》典籍,参考历代中医药学家对该著作的注释和解读,从溶媒选择的角度整理解读典籍;《伤寒论》方药汤剂的溶媒选择与疾病证候、处方用药、临床使用特点等充分结合,高度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现今的汤剂溶媒单一,不能体现传统中医精髓.典籍记载的汤剂在选择溶媒时因证、因病、因方有别,在保证汤剂质量,提高中药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全方面加快典籍制备汤剂的整理开发,采纳吸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吴忠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蒋健以理气、化瘀、祛痰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经验

    文章结合乳癖诊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以组方N原则治疗某病证”的学术思想.乳癖通常具有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的复合病机,故蒋健教授提出同时以疏肝理气、化瘀、祛痰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三原则药物选择及其使用比例需要根据辨证定夺,如以乳胀为主、受情绪波动影响明显,则加重疏肝理气解郁药物比例;乳房肿块明显,则加重活血、化痰药物比例;如乳房肿块疼痛明显,则重用具有止痛作用的理气活血药物.当患者尚具有乳癖以外的临床表现时,必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予以兼顾,具体方法有“真性辨证论治”和“假性辨证论治”方法. “以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是对辨证论治内涵与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

    作者:周丹;杨晓帆;李欣;崔晨;耿琦;李敬伟;蒋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临床试验数据收集的短板与对策

    为了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中医技术的有效性,近年来在中国开展了很多中医临床试验.而有效的临床试验结果的获得离不开高质量试验数据的收集.文章从结局指标设计科学性、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及精准性等方面描述了目前中医临床试验数据的“短板”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中国中医药临床试验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高敬书;王桂媛;刘松江;王宇;吴效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药对银屑病T细胞相关免疫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学从平衡“免疫网络”角度进行研究,中医学按照银屑病的不同证型辨证施治,二者有着极大的共通性.文章将从T辅助细胞(Th)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入手,对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中有关免疫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梅沉成;李玲玲;张云璧;霍春波;曾亚军;张润田;陈广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韦贵康治疗颈椎病的用药特点

    目的:整理与总结韦贵康教授的治疗颈椎病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韦教授首诊运用中药治疗颈椎病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使用的中药进行统计,运用SPSS 19 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进行分析,运用clementine 12.01统计软件对韦老治疗颈椎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共有162份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31味中药符合统计要求,总计出现频次1 646次,高频率中药有甘草、白芍、丹参、川芎等32味中药.②补益药、活血化瘀、解表药为韦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常用中药.③常用的药对有:丹参与田七;降香与两面针;田七与两面针;龙骨与降香;杜仲与续断;甘草与龙骨;丹参与龙骨;黄芪与升麻等.④常用的基本方药有:痛安汤、六君子汤、姜黄汤、防风白芷茶等.⑤常用引经药为肝经(川芎、当归);脾经(黄芪、升麻);肾经:(续断、杜仲).结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体现补肾通督、化瘀扶正的学术思想,安痛汤是其自创常用基础方,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韦贵康教授临床用药的规律及特点.

    作者:周宾宾;金昕;韦坚;刘建航;李波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髋痹病临床治疗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之中医证候学研究

    目的:运用中医四诊探讨髋痹病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确诊为髋痹病的患者共32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各证候中医四诊内容并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统计计算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数与频率,髋痹病患者舌象、脉象出现的频数与频率和中医诊断模型的建立.结果:321例髋痹病病例中,共有证候21个,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关节活动受限、腹股沟区压痛、负重后加重、阴雨天加重、行走乏力、劳累后加重等.髋痹病患者的舌象以红、暗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20.9%、17.8%;淡胖舌出现频率为20.2%,舌边有瘀斑和舌静脉曲张共占34.5%;苔质以腻为主,苔色以白、黄为主,脉象以细数、脉虚弱为主.气滞血瘀型63例以关节刺痛、苔白、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证候;肝肾亏虚型134例以阴雨天加重、负重后加重、腹股沟区压痛等为主要证候;痰湿痹阻型124例以关节活动受限、腰膝酸软、失眠等为主要证候.对3个症型进行多元素回归分析获得了髋痹病各证型的常见证候.结论:初步筛选出不同中医证候髋痹病患者常见的证候,能够较准确的反映髋痹病的临床特点,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作者:张颖;张蕾蕾;孙瑞波;刘又文;刘立云;王会超;魏秋实;何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电针对SAMP8小鼠行为学和ADAM10、ADAM17在大脑皮层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SAMP8行为学观察和ADAM10和ADMA17在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探讨电针干预A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并比较电针与药物治疗AD的差异.方法:8月龄SAMP8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10只,以SAMR1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空间记忆行为学测试,以免疫组化法观察ADAM10、Western blot检测ADAM17的表达情况.结果:Morris水迷宫检测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逃避潜伏时增加、目标象限游泳路程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药物组逃避潜伏时明显减少(P<0.05),目标象限游泳路程明显增加(P<0.05,P<0.01);药物和电针干预AD模型小鼠,均能增加ADAM10和ADMA17在SAMP8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AD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上调ADAM10和ADMA17在SAMP8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痴呆的作用.

    作者:王鑫;朴赞勋;周源;李志刚;许安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