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萍;刘超永;周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存在一定的优势与特色.陶夏平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肠腑,其中气滞血瘀为局部的病理变化,寒热错杂是病理属性,肝强脾弱是病机关键;辨治中应分缓急、辨脏腑、顾兼症,治疗上宜权衡虚实、气血并调,同时注重患者的情志因素,身心并调.
作者:刘明坤;于博文;陶夏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药雷公藤对各种肾脏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肯定疗效,但其对人体多系统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的广泛应用.文章对近十年来中药配伍减轻雷公藤毒性的实验研究进行归类分析与综述,并对中药配伍减毒机制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作者:王于嫣然;盛梅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对804例发病72h内入院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动态临床信息采集.应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要素,采用广义规则归纳法对入院第1-2天,3-5天,6-8天3个时间段总计804例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风发病早期各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入院后第1-2天、3-5天诊断为痰湿证的患者入院后第6-8天仍保持痰湿证的可能性大;入院后第1-2天、3-5天为内火证的患者入院后第6-8天仍为内火证的可能性大;入院后第1-2天为阴虚证的患者入院后第3-5天至入院后第6-8天仍为阴虚证.结论:中风病急性期发病1周内痰湿证、内火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变化,临床应积极予清热化痰治疗.
作者:辛喜艳;常静玲;高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大鼠“心俞”穴的局部解剖比邻关系建立动物实验中“心俞”穴简便精确定位及取穴方法.方法:将体质量(200±20)g的Wistar大鼠用10%水合氯醛45mL/kg麻醉.俯卧位固定,首先应用方法一:触摸第2胸椎棘突高点,向下顺摸第3、4、5棘突定位即是第5胸椎棘突,T5棘突下两侧旁开7mm,即为大鼠“心俞”穴穴位.在第一种方法基础上可应用方法二:找到肩胛骨下角,平对脊柱第5胸椎棘突,定位T5棘突,两种方法结合,即为“心俞”穴.结果:第2胸椎棘突高点作为骨度标志,向下触摸第3、4、5棘突来定位第5胸椎棘突,为目前研究精确简便定位方法,并用肩胛骨下角平第5胸椎棘突给“心俞”穴取穴提供双重保障.结论:触摸第2胸椎棘突高点定位“心俞”穴是佳方法,并结合肩胛骨下角平对T5棘突辅助定位,为大鼠“心俞”穴精准定位方法,为针刺“心俞”穴实验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作者:刘海涛;郑天亮;张立德;曲怡;刘玉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鬼穴是主要用以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一类穴位的总称. “鬼穴”一词早见于唐代的《千金方》,后世经过许多医家补充与发展,对鬼穴的含义、内容、使用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文章简要梳理了鬼穴的源流及内涵、阐述了鬼穴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常用使用方法,为临床传统针灸理论的运用与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作者:张汗;赵梦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运用电子鼻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及其常见病位间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特征.方法:选择618例慢性胃炎患者和120名健康者,运用基于阵列式气体传感器技术的医用电子鼻采集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的常见病位,借助支持向量分类机的方法识别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的气味图谱特征,同时选择气味图谱响应曲线的振幅和斜率作为图谱特征参数,比较慢性胃炎常见病位间的气味图谱特征.结果:①选择高斯核对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的气味图谱特征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8.53%.②响应曲线的振幅特征比较:慢性胃炎患者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B、C、D、E、F、I、J的振幅显著高于病位胃组(P<0.01),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E、F、I、J的振幅高于病位脾组(P<0.05).③响应曲线的斜率特征比较:慢性胃炎患者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A、B、C、D、E、F、I的斜率显著高于病位胃组(P<0.01),病位肝组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A、E、F、I的斜率高于病位脾组(P<0.05).结论:运用电子鼻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呼气的气味特征,并能初步判断慢性胃炎常见病位间的气味差异.
作者:林雪娟;梁丽丽;刘丽桑;吴青海;郭森仁;李灿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肥大模型microRNA-199a-5p的调控机制.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分成3组,模型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肌肥大模型,假手术组腹主动脉不作缩窄.参附注射液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6.0mL·kg-1·d-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6.0mL·kg-1·d-1,连续12周.采用Reahime RT-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的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croRNA-199a-5p的候选靶基因,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靶基因HSP7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上调(P<0.05);参附注射液组大鼠心肌microRNA-199a-5p表达量较模型组下调(P<0.05);参附注射液组HSP70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microRNA-199a-5p在心肌肥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microRNA-199a-5p的上调,增加HSP70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心肌肥大大鼠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大鼠心功能.
作者:毛竹君;熊耀康;宋洁;袁文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肥胖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合并症,如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等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文献记载和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将肥胖分为三型:痰湿型、气虚型和痰湿挟瘀型,其中与痰湿体质关系为密切.减肥并不等于减轻体质量,中医采取加减法并用减肥,研制了“化痰祛湿方”,对肥胖人群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改变脂质代谢,纠正痰湿体质偏颇.因此,从体质角度入手,综合运用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对肥胖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俞若熙;李英帅;王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儿科“肺闭咳喘”的范畴,临床上患儿病情缠绵难愈,预后不良,临床处理较为棘手,应注重运用多种措施进行积极防治.汪受传教授从事儿童疾病研究40余年,对儿科肺系疾病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以络病理论为基础,认为痰瘀互结、肺闭正虚是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并从肺络郁闭角度立论,提出以开肺通络法处方用药,治疗本病可收良效,以供读者借鉴.
作者:陶嘉磊;汪受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笔者通过分析开展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困难,探讨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以就诊患者为对象,以临床数据为导向,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基于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利用数据挖掘的理念与方法,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评价并分析所有专科专病中医药的疗效,为达成中医专科专病治疗方案的共识,形成中医专科特色,解决临床关键问题提供有效的科研模式.
作者:邹冲;蒋萌;蒋卫民;刘芳;方祝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玉米须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脂肪组织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的调控及胰腺病理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灌胃给予玉米须提取物4周,摘取胰腺用于病理组织观察,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组织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脂肪组织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且对受损胰岛有修复作用,能够减少胰腺脂肪异位沉积.结论:玉米须降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脂肪组织SPARC的表达及减少脂肪异位沉积有关.
作者:陈丽艳;陈鹏;孙银玲;王萍;王伟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血液系统疾病病种繁多,治疗各异,单纯西药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诸多.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藤类中药在减轻贫血、抗炎止痛、调节免疫、抗肿瘤、改善循环、改善骨髓微环境等方面确有成效.文章从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逐一论述藤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介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淋巴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的应用研究,表明其对改善血液病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促进骨髓正常造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缓解化疗时不良反应及化疗后骨髓抑制、防止微小残留病发生及减轻移植后排斥反应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武彦琴;李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针对中医证候模型建立的若干关键问题:如何将中医的临床优势转换到基础研究?证候模型建立关注“因”还是“果”?整体指标和微观指标,孰轻孰重?如何整体、综合的评价证候模型?笔者认为,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基础研究将是中医药证候模型研究的突破口之一;证候模型研究应当更关注对“果”的把控;整体、无创的指标引入将更适合于证候模型的整体药效评价;应当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可数学表征的证候模型评价模式.这样将有机地将中医临床的有效性和基础研究的创新性联系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发展.
作者:杨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开心散、当归芍药散及圣约翰草对高脂加慢性应激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伴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开心散组(445mg/kg)、当归芍药散组(3 360mg/kg)、圣约翰草组(300mg/kg).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于每日给药1h后进行应激处理,连续6周.隔周测定空腹血糖(FBG),给药3周后收集24h尿液,测定皮质酮水平.给药第25、28天进行情绪唤醒及旷场试验,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FB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胰岛素(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情绪唤醒水平、水平与垂直运动得分降低,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P<0.05,P<0.01);血清CORT水平及尿液CORT水平升高(P<0.05,P<0.01),G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开心散、当归芍药散和圣约翰草对上述指标具有调节作用,以GR蛋白为明显(P<O.01).结论:开心散、当归芍药散和圣约翰草可通过调节HPA轴活性,而改善高脂加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水平和抑郁行为.
作者:张锦;王登;周珺;李茂星;贾正平;张汝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受试者按1∶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对照1组(岭南传统天灸1号方)与对照2组(安慰剂),每组50例,予以相应治疗.采用JOA量表、VAS量表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评测.结果:①3组患者的采用JOA量表、VAS量表得分经多元方差分析,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JOA量表各时点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l组分别与对照2组比较,在治疗后各观察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l组比较,治疗结束时JOA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VAS量表各时点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1组分别与对照2组比较,在治疗后各观察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吴倩;温秀云;徐书君;邓生辉;符文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探讨病因病机,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对比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睡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结果:①315例患者中,早发型睡病患者占85.71%,晚发性睡病患者占14.29%.②发作性睡眠、猝倒、睡瘫和睡眠幻觉是发作性睡病特征性的症状.猝倒在早发型睡病中更明显(P<0.01),睡眠瘫痪在晚发型睡病中更明显(P<0.01);③44个伴随症状中,早发型患者中更为显著的症状包括易怒、消谷善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大便干结、排便费力(P<0.01,P<0.05),晚发型患者中更为显著的症状包括抑郁、健忘、肢体麻木、头目昏沉、口唇爪角色暗、腰膝酸软(P<0.05,P<0.01).结论:由于发病年龄、体质和环境影响,早发型睡病患者症状多从阳化,而晚发型睡病多伴有肝气郁结.
作者:戴中;王少杰;李玫;董园莉;王春玲;白文;杨嘉颐;柳洪胜;郭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16年2月12日广东省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经过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施治,患者于2016年2月25日痊愈出院.此病属于中医“瘟疫”“疫疹”范畴,病机演变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在温病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辨证施治,给予益气养阴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体现了温病学理论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指导作用.
作者:林路平;谭行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在针刺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实验中,采用CT灌注增强扫描证实其疗效,现总结实验技术,重点是优化静脉穿刺及埋针方法,保障高压注射的成功率,准确有效实施穴位埋针.方法:选择猪的耳缘静脉,熟悉其解剖特点,结合高压注射的要求,总结穿刺技术方法以及穴位埋针技巧.结果:前4头小猪因采用与临床患者相似的穿刺方法,图像质量不高,其后逐步改进及优化穿刺与注射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转,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反复练习,总结出小型猪静脉穿刺及高压注射方法,从而保障了CT心脏灌注扫描的成功.
作者:张今朝;朱秀玲;赵青;包岩;佟海滨;高波;方继良;俞裕天;贾术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瓜蒌薤白半夏汤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疗程12周,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血脂、中医证候积分、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间疗效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TC、LDL-C较对照组更低,HDL-C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间差值(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斑块面积、PWV、TC、TG、LDL-C、VLDL-C差值较对照组更大,HDL-C差值较对照组更小(P<0.05).治疗期间,两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瓜萎薤白半夏汤结合西医药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以延缓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管斑块面积、PWV进展,改善中医证候,调节血脂水平.
作者:杜文婷;刘萍;邓兵;王凤;章怡祎;张娜;毛美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健脾清化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肝脏Ras蛋白特异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1(RASGRP1)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稳定的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健脾清化方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观察大鼠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变化,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肝脏组织RASG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清化方下调T2DM大鼠的FBG和HbAlC水平(P<0.0),以及肝脏组织中RASG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健脾清化方能够降低T2DM大鼠的FBG和HbA1C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肝脏组织中RASGRP1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俊燕;陶枫;陈清光;侯瑞芳;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