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韦贵康治疗颈椎病的用药特点

周宾宾;金昕;韦坚;刘建航;李波霖

关键词:颈椎病, 韦贵康, 学术继承,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摘要:目的:整理与总结韦贵康教授的治疗颈椎病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韦教授首诊运用中药治疗颈椎病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使用的中药进行统计,运用SPSS 19 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进行分析,运用clementine 12.01统计软件对韦老治疗颈椎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共有162份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31味中药符合统计要求,总计出现频次1 646次,高频率中药有甘草、白芍、丹参、川芎等32味中药.②补益药、活血化瘀、解表药为韦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常用中药.③常用的药对有:丹参与田七;降香与两面针;田七与两面针;龙骨与降香;杜仲与续断;甘草与龙骨;丹参与龙骨;黄芪与升麻等.④常用的基本方药有:痛安汤、六君子汤、姜黄汤、防风白芷茶等.⑤常用引经药为肝经(川芎、当归);脾经(黄芪、升麻);肾经:(续断、杜仲).结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体现补肾通督、化瘀扶正的学术思想,安痛汤是其自创常用基础方,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韦贵康教授临床用药的规律及特点.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蒙药材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茚三酮柱后衍生化).结果: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17种氨基酸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0.9990.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2%、98.7%、97.6%、98.0%,RSD均<2.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黄牛心脏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

    作者:高文军;秦颖;肖云峰;王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病3年随访结局评价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的中医康复方案与西医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出院后3年的病死、复发事件.方法:纳入病例为2008年6月27日至2010年6月3日分布在全国12家临床单位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1 059例,利用中央随机系统按照2:1的比例将1 0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康复方案组(简称中医组)705例和西医康复方案组(简称西医组)35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中医组使用中药汤剂、中药注射剂、针刺、推拿;西医组使用现代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设定、被动关节的运动、肢体功能训练、抑制痉挛的康复过程,疗程均为10-21d.结局为3年的死亡、复发事件.利用生存分析方法描述发生死亡与复发的趋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全因死亡、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死亡、复发比例的差异,并计算死亡与复发的需要治疗的病例数(NNT).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1 059例患者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为860例(含死亡患者80例),随访率为81.2%.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中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2年,西医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18年,长随访为4.37年.全因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率为6.95%(49/705),平均生存时间为2.38年;西医组死亡率为8.76%(31/354),平均生存时间为2.32年,中医组死亡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2.13%(15/705),西医组死亡13例,死亡率为3.67%(13/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1.28%(9/705),西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1.69%(6/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缺血性中风病间接相关的死亡事件分析,中医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0.85%(6/705),西医组死亡7例,死亡率比例为1.98%(7/354),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随访3年,共复发76例,中医组复发率为6.67%(47/705),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8年;西医组复发率为8.19%(29/354),平均未复发时间为2.22年,中医组发生复发率低于西医组,经log-rank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死亡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55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死亡,NNT的95%CI包括0;复发NNT评价,中医组每治疗66例患者,比西医组少1例复发,NNT的95%CI包括0,两种方案对于降低死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康复方案与现代康复方案发生的远期死亡、复发事件相当,中医组生存时间与未复发时间均高于西医组,具有较好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魏戌;谢雁鸣;常艳鹏;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王新志;马云枝;毕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目的:评价《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的临床应用情况,为指南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病例观察法,由5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完成病例信息采集,主要评价指南的应用符合度、应用效果等内容.统计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指南应用符合度分析,证候分类符合率高(90.7%),西医疾病诊断、分证治则治法的符合率较高(89.0%、84.7%),分证方药、调摄预防的符合率较低(47.3%、40.1%);应用效果评价分析,安全性>经济性>疗效,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9.0%、94.3%、35.0%;指南综合评分,技术水平6.69,满意度6.59,适用性6.42;未采用指南的临床应用方案主要来源于重点专科方案、专家经验和医院的诊疗常规.结论:本指南整体技术水平、满意度和适用性较好,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指南在中医疾病诊断、分证用药、调摄预防等方面临床符合度低,需要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修订完善,提高共识度;指南安全性、经济性较好,需要定期根据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进一步提高指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海隆;姜泉;刘维;彭江云;刘英;林昌松;刘孟宇;吕爱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思考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安全事件报道,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原因,提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48味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ADR/ADE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该类中药饮片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祛风湿类中药饮片ADR/ADE文献报道459篇,案例3 370例,涉及ADR/ADE的中药饮片为17味,占祛风湿类饮片数的35.42%.分析可见,祛风湿类饮片涉及的不良反应以A型、B型为常见,亦可见C型、D型,损害人体多个器官及系统.导致ADR/ADE的主要原因有过量、患者自行用药、服用方法不当等.结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发生安全事件相对较多,主要因素为自行用药.加强祛风湿类中药饮片的用药警戒,对提高该类饮片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云飞;林志健;张冰;张晓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辨治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1例报告

    2016年2月12日广东省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经过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施治,患者于2016年2月25日痊愈出院.此病属于中医“瘟疫”“疫疹”范畴,病机演变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在温病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辨证施治,给予益气养阴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体现了温病学理论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指导作用.

    作者:林路平;谭行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蒋健以理气、化瘀、祛痰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经验

    文章结合乳癖诊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以组方N原则治疗某病证”的学术思想.乳癖通常具有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的复合病机,故蒋健教授提出同时以疏肝理气、化瘀、祛痰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三原则药物选择及其使用比例需要根据辨证定夺,如以乳胀为主、受情绪波动影响明显,则加重疏肝理气解郁药物比例;乳房肿块明显,则加重活血、化痰药物比例;如乳房肿块疼痛明显,则重用具有止痛作用的理气活血药物.当患者尚具有乳癖以外的临床表现时,必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予以兼顾,具体方法有“真性辨证论治”和“假性辨证论治”方法. “以组方三原则治疗乳癖”是对辨证论治内涵与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

    作者:周丹;杨晓帆;李欣;崔晨;耿琦;李敬伟;蒋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及相关事务所作为专利数据来源;以万方数据库、CNKI、CHKD数据库作为科研成果检索资源;运用简单统计与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年度数据当作聚类成员,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成果作为聚类变量,对20年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展开聚类分析.结果: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在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3个阶段:1991至2000年是第一阶段,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论文数量较低;第二阶段为2001至2004年,专利申请量、公开量是第一阶段的2倍,而科研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3倍;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10年,3个指标均为第二阶段的2倍.结论: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国家政策、专利制度、中医药科研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杨旭杰;裴晓华;王春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内关穴埋针治疗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的心脏CT注射优化方法

    目的:在针刺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实验中,采用CT灌注增强扫描证实其疗效,现总结实验技术,重点是优化静脉穿刺及埋针方法,保障高压注射的成功率,准确有效实施穴位埋针.方法:选择猪的耳缘静脉,熟悉其解剖特点,结合高压注射的要求,总结穿刺技术方法以及穴位埋针技巧.结果:前4头小猪因采用与临床患者相似的穿刺方法,图像质量不高,其后逐步改进及优化穿刺与注射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转,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反复练习,总结出小型猪静脉穿刺及高压注射方法,从而保障了CT心脏灌注扫描的成功.

    作者:张今朝;朱秀玲;赵青;包岩;佟海滨;高波;方继良;俞裕天;贾术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气血“济衡守和”学说刍议

    基于“气-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传统气血理论提出的气血“济衡守和”学说,是对不同阶段气血稳态平衡调控机制及其效应规律的高度概括,全面阐释了气血在生理状态下相互济生、相互为用的动态过程——“济”,气对血的制衡作用——“衡”,血对气的守护作用——“守”,以及气血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调和气血达到气血冲和的治疗总纲——“和”.气血“济衡守和”学说的生物学基础在于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线粒体和内质网及其相互作用稳态调控失常则是气血“济衡守和”异常的病理学基础,体现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气血相关理论科学内涵,对临床复杂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红梅;王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营气卫气与西医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关系

    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都还停留在古人的描述上,缺少与现代医学科学理论的衔接.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一个具有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中医许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与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理论应该有其科学的一致性.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二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卫气,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一直都比较宏观和抽象,大都从无形的“气”方面给予解释,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文章探讨中医营气和卫气在现代医学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体系,认为中医卫气体现的是西医神经系统的功能,营气体现的是西医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者:朱敬;朱翰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脾郁角度探析失眠从中焦论治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交.文章从阴阳出入与脾胃的关系方面,探析脾郁的内涵,提出了失眠的病机以脾郁为本,健脾开郁是治疗失眠的基础治法的观点,强调了脾在失眠发病中的重要性,阐明了失眠从中焦论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作者:张敏;纪立金;黄俊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

    笔者通过分析开展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困难,探讨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以就诊患者为对象,以临床数据为导向,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基于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利用数据挖掘的理念与方法,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评价并分析所有专科专病中医药的疗效,为达成中医专科专病治疗方案的共识,形成中医专科特色,解决临床关键问题提供有效的科研模式.

    作者:邹冲;蒋萌;蒋卫民;刘芳;方祝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和预防措施

    目的:通过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保护性因素,提出MCI的中医预防措施,为预防M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PubMed收录的研究MCI保护性因素的英文文献,将符合搜索条件的156篇文献通过人工阅读标题、摘要、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131篇,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MCI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根据文献研究所得的保护性因素,提出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预防MCI的措施.结果:①MCI的保护性因素有高等教育、适度饮酒、认知及社交活动、社会经济地位、体育锻炼、健康饮食、体质量指数、维生素D、血清生物利用率、内源性分泌受体、载脂蛋白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②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预防MCI的措施为:饮食多蔬菜,适度摄酒;导引锻炼,疏通经络;勤于用脑,强化认知.结论:健康饮食,适度饮酒;进行体育锻炼,勤于用脑,参与认知活动,可达到预防MCI的目的.

    作者:徐家淳;王凯;李强;郭威;覃启京;张玉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调气活血法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其影响胃酸分泌的机制

    目的:探索调气活血法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对胃酸分泌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的综合造模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调气活血方、胃复春片、蒸馏水灌胃治疗8周,处死大鼠,收集大鼠胃酸,测胃酸pH值,取大鼠胃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黏膜质子泵(H,K-ATPase)、ez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调气活血方可有效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提高大鼠胃酸分泌水平,增加胃黏膜H,K-ATPase、ezrin蛋白的表达面积,与空白模型组和胃复春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调气活血法可能通过提高胃黏膜ezrin蛋白表达水平,促进了H,K-ATPase在壁细胞顶膜锚定,从而促进了壁细胞酸分泌,达到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婷;苏泽琦;刘福生;张寅;贾梦迪;龚雪妍;潘静琳;丁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梦象”新探

    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做梦;梦又是神秘的心理现象,人类对梦的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但却依然不能揭示梦的真谛.中国文化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之上, “象”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人类的梦境就遵循这样的思维.西方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期待在这块沃土中找到解开梦之谜的金钥匙.文章将从象思维角度解读梦,即探析梦象.

    作者:王凤香;张蓉;程志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摘除松果腺大鼠与肝郁大鼠MT、5-HT、NO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肝应春”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中医“肝应春”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分别在立春、春分前34d进行实验期,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松果腺摘除组)、伪手术组、肝郁组.于立春、春分当日取材,检测各组血清中MT、NO、脑中5-HT含量,并计算胸腺、脾脏指数.结果:①立春时,手术组MT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含量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手术组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减小(P<0.01).②春分时,手术组及肝郁组5-HT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P<0.01);手术组与肝郁组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1).③春分与立春比较,空白组、手术组及肝郁组MT均明显下降而5-HT均明显升高(P<0.01);手术组及肝郁组NO均明显升高(P<0.01),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均下降(P<0.05,P<0.01).结论:立春与春分时节摘除松果腺可产生与肝失疏泄之肝郁证类似的MT、5-HT、NO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且从立春到春分呈规律性变化,推测可能均与春天阳气渐旺,肝之疏泄功能渐增有关,可能是“肝应春”理论的现代物质基础,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有关.

    作者:刘仕琦;贾宇平;张峰;李俊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芪元颗粒中总皂苷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芪元颗粒中总皂苷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出膏率和总皂苷得率作为指标,采用I9(34)正交试验确定佳的提取工艺条件;并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以大孔树脂类型、上样量、洗脱剂种类和体积、洗脱流速为影响因素,确定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佳的提取工艺为:用6倍量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lh;佳的纯化工艺为:采用大孔树脂D-101,上样量为20raL(浓度为21.53mg/mL),用70%的乙醇65mL进行洗脱,洗脱流速为2BV/h.结论:所得提取和纯化工艺简单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梁惠珍;李霞;门九章;张亚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之我见

    引气归元针法为赖新生教授在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独创的一种针灸疗法,包括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两部分.两者既可分用,也可合用,旨在通过调整经络脏腑以达到平衡阴阳.文章就引气归元针法的个人观点展开论述.

    作者:庄娟娟;赖新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过程中数据平台的应用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过程须保证科学性和可靠性,数据平台技术在文献研究阶段、专家咨询阶段、临床病例研究阶段和指南质量评价阶段均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文献结构化管理、对Delphi法咨询专家组和指南质量评价专家的网络在线调查、研究病例数据的多中心在线录入和质量控制等技术方法实现指南制修订研究过程中数据的快速填报、质量控制、电子存档和快速溯源,从而提高指南制修订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季聪华;曹毅;李秋爽;刘姗;张颖;黄思佳;周鹏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

    肺纤维化作为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病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年,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文章梳理近5年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基于络病理论肺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组方及用药规律研究.其目的在于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临床成果,系统梳理临床应用中医药的规律,指导规范肺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策略.

    作者: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滑振;郑炜东;臧凝子;杨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