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OLL样受体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影响汉族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风险

古联;周金英;陈清;谢娟娟;严雁;梁宝云;谭金晶;唐农

关键词:中风, 中医证型, Toll样受体7, 单核苷酸多态性, 信使核糖核酸
摘要:目的:研究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易感性的关联.方法:纳入595例中风患者(风痰瘀阻证311例、气虚血瘀证284例)、605例对照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LR7基因表达水平,以此分析中风中医证型与TLR7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采用Sequenom MassARRAY中通量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①中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TLR7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与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风险显著关联(加性模型:OR=2.08,95%CI[1.12,3.89],P=0.021;等位模型:OR=1.98,95%CI[1.09,3.62],P=0.023).结论:TLR7基因rs2897827多态性可能影响汉族女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发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淫羊藿苷对脂蛋白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M1/M2炎症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ICA)对脂蛋白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M1/M2炎症表型转化作用.方法:采用M 1/M2经典刺激方法后,Real-time PCR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L-6、TNF-α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L-10、Arg等的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ICA不同浓度(50μg/mL、100μg/mL)以及以不同时间(6h、12h、24h)分别干预巨噬细胞M1及M2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在将巨噬细胞诱导M1型后,通过Real-time PCR法检测ICA在适浓度和适时间干预下,M1及M2标志基因表达变化,并分析ICA对M1型巨噬细胞向M2亚型转化的诱导作用.结果:M1/M2经典方法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6、TNF-α mRNA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ICA浓度为100μg/mL时,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诱导巨噬细胞向M2方向分化.100μg/mL ICA干预12h后,对M1/M2不同标志分子mRNA表达变化产生明显影响(P<0.05).100μg/mL ICA作用于LPS+ IFN-y诱导的M1巨噬细胞后,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10、Arg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IL-6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ICA可以诱导体外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向抗炎亚型M型方向分化,并可以诱导已经分化的促炎亚型M1巨噬细胞向抗炎亚型M2方向转化.

    作者:张卫萍;刘超永;周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目的:评价《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的临床应用情况,为指南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病例观察法,由5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完成病例信息采集,主要评价指南的应用符合度、应用效果等内容.统计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指南应用符合度分析,证候分类符合率高(90.7%),西医疾病诊断、分证治则治法的符合率较高(89.0%、84.7%),分证方药、调摄预防的符合率较低(47.3%、40.1%);应用效果评价分析,安全性>经济性>疗效,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9.0%、94.3%、35.0%;指南综合评分,技术水平6.69,满意度6.59,适用性6.42;未采用指南的临床应用方案主要来源于重点专科方案、专家经验和医院的诊疗常规.结论:本指南整体技术水平、满意度和适用性较好,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指南在中医疾病诊断、分证用药、调摄预防等方面临床符合度低,需要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修订完善,提高共识度;指南安全性、经济性较好,需要定期根据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进一步提高指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海隆;姜泉;刘维;彭江云;刘英;林昌松;刘孟宇;吕爱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整合视角下重新看待“中西医并重”

    整合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其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而中医和西医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卫生服务体系,二者的分工与整合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为了改变建国后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发展的疲软现象,党和政府把“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方针之一.我国某些省份的中医药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基础上,在卫生整合大潮流中平衡中西医的发展,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正确看待“中西医并重”,真正科学地实现“中西医并重”.

    作者:彭凯;刘文俊;金晶;熊巨洋;张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糖尿病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

    笔者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和患者报告结局(PRO)研究内容的回顾,提出研制糖尿病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应结合中医理论,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学说,并按照国际PRO量表的研制规范,终形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3大领域以及口于、口渴、口淡、口腻、咽喉干燥、喜热饮、喜冷饮、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视物疲劳、心悸、头晕、健忘、腰酸、腰痛、失眠、午后潮热、盗汗、怕热、胸闷、便秘、夜尿清长、烦躁易怒、胁肋疼痛、头重、积极感受、消极感受、社会关系、生活自理能力、治疗满意度、经济影响31个方面,构成了糖尿病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为量表的进一步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张晟;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伤寒论》六经身痛证治规律

    六经身痛以表证为主,三阳经身痛从麻黄汤峻汗解表散寒,到柴胡桂枝汤微汗和解营卫,后狂汗出,痛自解.三阴经身痛,皆有本经不足,邪气乘虚而入,尚未入脏腑之里.治疗上有扶正祛邪并用.

    作者:祝盼盼;陈宝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药天葵子醇提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与分析

    目的:分离、分析中药天葵子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LC-ESI-Q-TOF-MS技术,定性分析天葵子95%乙醇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利用柱层析技术对醇提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解析鉴定所得单体的结构.结果:通过正离子质谱信息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定性鉴定出天葵子醇提取物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Ehretioside B(Ⅰ)、冬青氰苷(Ⅱ)、东方唐松草苷(Ⅲ)、(1E,4α,5β,6α)-4,5,6-trihydroxy-2-cyclohexen-1-ylideneacetonitrile(Ⅳ)、2-丙烯酸-3(4'-羟基苯基)-(4”-羧基苯基)酯(Ⅴ)、苦瓜酚苷A(Ⅵ).柱层析分离出3个单体,分别鉴定为唐松草酚定(Ⅶ)、小檗碱(Ⅷ)、cirsiumaldehyde(Ⅸ),其中小檗碱(Ⅷ)为首次从天葵子中分离得到.结论:通过现代柱色谱分离以及HPLC-ESI-Q-TOF-MS技术,结合波谱解析手段,能够对天葵子中化学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和定性分析,该方法合理、可行,结果准确.

    作者:闫秋莹;程海波;张海彬;沈卫星;陈朝军;孙东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运用规律分析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的运用规律.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临证处方中止泻药进行频数统计、构成比重和性味归经分析,同时进行同用度和聚类分析,并对有运用禁忌止泻药开展违禁与解禁率分析.结果:①温性,辛、苦味,归脾、胃、大肠、肾经的止泻药运用居多,高频止泻药为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等9味,止泻药占方均用药数的23.21%,且有一半的处方用到了1-3味止泻药.②高频止泻药有3组亲疏关系聚类:白头翁、秦皮、砂仁为一类,可视为急性发作期湿热内蕴所用止泻药;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为一类,可视为迁延期脾肾虚寒所用止泻药;乌梅、赤石脂、诃子为一类,可视为缓解期脾肾不固所用止泻药.③有禁忌止泻药平均违禁运用比率为24.06%,违禁运用者平均解禁比率为72.55%.结论:文章通过归纳分析国内众多医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止泻药运用经验,为该病的辨证、分期治疗的遣方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供了止泻药的违禁与解禁应用的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倩;王苗;周铭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董氏儿科“调治脾胃”法临证探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生理、病理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撷取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董幼祺教授辨证治疗小儿疳积、贫血、水肿、哮喘、夜啼等临床案例,从脾胃之生化升降着手,探析“调治脾胃”法在儿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和疗效,以供儿科专家同行探讨、传承.

    作者:江丹丹;董继业;董幼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张俐应用活血通督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证经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腰痛并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张俐教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从肝、脾、肾和督脉论治,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特点,应用活血通督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较好.文章总结张俐教授的临证经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提供有益思路.

    作者:范筱;吴杨鹏;张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冯兴中“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总结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与消渴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冯兴中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为消渴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则是消渴病的病机之本、病机之常.在消渴病的治疗上,冯教授多采取疏肝解郁、益气养阴的治法,临床上每多奏效.

    作者:高慧娟;冯兴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韦贵康治疗颈椎病的用药特点

    目的:整理与总结韦贵康教授的治疗颈椎病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韦教授首诊运用中药治疗颈椎病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使用的中药进行统计,运用SPSS 19 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进行分析,运用clementine 12.01统计软件对韦老治疗颈椎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共有162份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31味中药符合统计要求,总计出现频次1 646次,高频率中药有甘草、白芍、丹参、川芎等32味中药.②补益药、活血化瘀、解表药为韦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常用中药.③常用的药对有:丹参与田七;降香与两面针;田七与两面针;龙骨与降香;杜仲与续断;甘草与龙骨;丹参与龙骨;黄芪与升麻等.④常用的基本方药有:痛安汤、六君子汤、姜黄汤、防风白芷茶等.⑤常用引经药为肝经(川芎、当归);脾经(黄芪、升麻);肾经:(续断、杜仲).结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体现补肾通督、化瘀扶正的学术思想,安痛汤是其自创常用基础方,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韦贵康教授临床用药的规律及特点.

    作者:周宾宾;金昕;韦坚;刘建航;李波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英译标准对比研究

    文章总结了中医疾病名称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比较了国内外4种版本的内科疾病名称的英译,发现它们共同收录的术语有90条,其中翻译完全一致的术语34条(1类),翻译基本一致的术语26条(2类),翻译一致性低的术语30条(3类).笔者对2类和3类术语逐一辨析,2类术语以“急黄、健忘、石淋、梦遗、卒心痛、反胃、肺痈”为例,3类术语以“汗证、痹病、消渴、奔豚、狐惑病”为例,从术语内涵、语言、文化层面予以综合考量,确定相对合理的译法,以期促进中医疾病名称术语英译标准的统一,更好地服务于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

    作者:刘海舟;王小芳;李涛安;晏丽;刘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丁邦晗“先中后西”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根据目前的指南进行治疗,仍未能取得满意疗效.对此,丁邦晗教授在遵循心律失常相关指南基本精神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律失常,强调“先中后西”的指导思想,并始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在选择用药时始终基于循证原则,为患者提供佳治疗方案,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满花;刘云涛;秦红;丛小飞;丁邦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部分辛味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上的特殊功效

    文章介绍了部分辛味药如桂枝、肉桂、防风、石菖蒲、郁金、益母草在精神疾病治疗上的特殊功效.笔者认为,在运用部分辛味药治疗精神疾病时,要仔细察证,辨证的确;同时,还要注意药品的质量.笔者还就不少本草书谓石菖蒲“辛微温”或“辛温”及具化痰之力,提出石菖蒲味应辛凉,其能“化痰”者,实乃以其开散泄及芳香悦脾之能以祛浊秽者也.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

    肺纤维化作为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病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年,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文章梳理近5年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基于络病理论肺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组方及用药规律研究.其目的在于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临床成果,系统梳理临床应用中医药的规律,指导规范肺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策略.

    作者: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滑振;郑炜东;臧凝子;杨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成书于唐代的考证研究与分析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界的经典之作,成书年代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人任应秋先生说是“战国至东汉一段时间”,郭霭春也基本上同意他的说法.笔者研究发现,从《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在隋朝大业年间主修的《诸病源候论》甚至没有《黄帝内经》的字样,《伤寒论》也未提及《黄帝内经》,只说《素问》九卷,阴阳大论,故而可知,《汉书·艺文志》所谓的《黄帝内经》十八卷早已亡佚.文章通过古代医书成书的情况,藏书的规律,现行版《黄帝内经》的内容与汉代的记载之间的出入等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其亡佚的证据,并得出相关的意见,现行版《黄帝内经》(以虞舜点校《黄帝内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为参考)之成书也应该在唐代.

    作者:邓杨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论针刺对病变局部的直接作用

    针灸学现代研究对针刺作用的认识以整体调节为主,对于针刺对病变部位的直接作用探索较少.经过分析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针刺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存在针对病变部位的不依赖于整体调节的直接作用.提示有必要对针刺的直接作用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张义;郭长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黄帝内经素问》校勘考释(二)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校正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出具校语注文条数、字数多,校勘质量高,也能体现宋代医籍校勘水平,并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仍被传习.文章拟从音义注释、讹误勘正、文句断识、篇以再现4个方面就校正医书局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内容进行简要考释.

    作者:师建平;梁永宣;孟永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RP-HPLC测定中药复方癌痛平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癌痛平中重楼皂苷Ⅰ、Ⅱ、Ⅵ和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乙腈,B为水,梯度洗脱:0-40min(A:30%→60%),40-50min(A:60%→30%);检测波长203nm,流速1.0mL/min,柱温30C.结果:重楼皂苷I在0.0684-4.38μg,重楼皂苷Ⅱ在0.0675-4.32μg,重楼皂苷Ⅵ在0.0703-4.50μg,重楼皂苷Ⅶ在0.0691-4.42μ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56%、100.593%、99.447%、99.812%;RSD(n=6)分别为1.771%、1.189%、1.682%、2.167%.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以用于癌痛平的质量控制.

    作者:彭世陆;刘丽芳;朱华旭;李博;郭立玮;吴勉华;程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内关穴埋针治疗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的心脏CT注射优化方法

    目的:在针刺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实验中,采用CT灌注增强扫描证实其疗效,现总结实验技术,重点是优化静脉穿刺及埋针方法,保障高压注射的成功率,准确有效实施穴位埋针.方法:选择猪的耳缘静脉,熟悉其解剖特点,结合高压注射的要求,总结穿刺技术方法以及穴位埋针技巧.结果:前4头小猪因采用与临床患者相似的穿刺方法,图像质量不高,其后逐步改进及优化穿刺与注射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转,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反复练习,总结出小型猪静脉穿刺及高压注射方法,从而保障了CT心脏灌注扫描的成功.

    作者:张今朝;朱秀玲;赵青;包岩;佟海滨;高波;方继良;俞裕天;贾术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