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库房管理

滕建良;凌晶

关键词:小包装中药饮片, 养护, 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医院库房中的管理。方法:基于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两家医院库房养护管理小包装中药饮片的现状,分析管理中的不足。结果: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医院库房管理中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结论:加强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库房管理工作对医院中药药学服务有深远意义。
上海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继续教育”答题

    为了给广大医药工作者提供不断学习提高的机会,促进医院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经上海市药学会批准,2014年本刊可继续授予医学继续教育Ⅱ类学分。每期“医学继续教育”题目围绕“专家论坛”等栏目中专家指导性文章,由专家出题,读者只需认真阅读当期杂志即可找到答案。每期杂志设10道题目,答对8道以上即为当期合格,6期题目合格者可获医学继续教育Ⅱ类学分10分,12期题目合格者可获医学继续教育Ⅱ类学分20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利多卡因联合宁眩汤治疗顽固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宁眩汤治疗顽固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64例顽固性眩晕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加服宁眩汤。比较两组患者长期疗效和近期疗效、DHI眩晕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高于A组,DHI眩晕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宁眩汤治疗顽固性眩晕可有效提高疗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诚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多潘立酮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服用多潘立酮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的6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观察组,服用多潘立酮治疗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食欲不振、上腹痛、餐后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6%,显著高于对照组(58.33%);经治疗后,全部患者总症状积分和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总症状积分和上腹痛、餐后不适、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更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汪蓓蓓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CT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CT成像已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而造影剂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CT成像造影剂的发展简史、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

    作者:刘玉;陶晓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影像学设备的发展及介入诊疗项目的广泛开展使得碘对比剂的应用逐年增加。无论是放射科医生、介入诊疗医生还是其他临床医生,了解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都是十分必要的。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全身性不良反应、器官特异性不良反应和对比剂外渗3大类。本文就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作一概述。

    作者:王秋实;梁长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已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造影剂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原理、分类以及当前顺磁性和超顺磁性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放;沙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补正

    刊登于本刊2014年35卷11期22-24页上论文《院前急救中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分析》在22页底漏刊“通讯作者:田才君”,特此补正并向作者致歉。

    作者:《上海医药》杂志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用于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46例符合采用换血疗法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换血疗法,治疗中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和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并保证各管道的通畅。结果:平均换入血量(168.12±21.64) ml/kg,平均抽出血量(162.20±18.39) ml/kg;换血时间100~240 min,平均180 min。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47.06%和53.85%,三者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K+、Ca2+浓度有所下降,血糖水平升高(P<0.05);红细胞数和血Na+、C1-浓度无明显变化。无明显换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可大大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作者:郝明;吴淑娟;唐军;胡小凤;李卫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盐酸右美托咪定在32例宫颈癌根治术中的镇静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64例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和B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盐酸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其中A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加用盐酸右美托咪定[起始6μg/kg,15 min后为0.1μg/(kg·h)],B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加用丙泊酚(起始6μg/kg,15 min后根据手术情况调整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和镇痛效果、不良反应以及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A组Ramsay镇静评分在2~4分和《重症疼痛观察工具》评分在0~4分的患者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B组,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也高于B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加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可增强镇静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成连;钟清华;刘尧萍;余瑛;赖爱华;曾建强;黄小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百路达”银杏叶胶囊获加拿大注册批准

    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主打产品“百路达”银杏叶胶囊于2014年6月6日获加拿大卫生部天然药品局批准(上市许可证号:202598,品种批准文号:NPN80051461),其产品实现年销售额超亿元,系国内同类产品中品牌影响力排名第一位。

    作者:大公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洋参虫草胶囊中人参皂苷Rb1的含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洋参虫草胶囊中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方法:使用Intersil ODS-3色谱柱(4.6 mm x 250 mm,5mm);乙腈-0.015%磷酸溶液(31∶6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人参皂苷Rb1在0.426~21.3 mg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加样回收率(n=5)为96.0%,RSD=1.03%,人参皂苷Rb1含量不少于0.7%。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洋参虫草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正滢;杜子荣;邹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库房管理

    目的:探讨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医院库房中的管理。方法:基于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两家医院库房养护管理小包装中药饮片的现状,分析管理中的不足。结果: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医院库房管理中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结论:加强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库房管理工作对医院中药药学服务有深远意义。

    作者:滕建良;凌晶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第三届上海长海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进阶研讨会在沪举办

    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上海长海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进阶研讨会”于2014年6月21日-22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举办,长海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肛肠外科主任傅传刚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特别邀请多位国内及国际著名腹腔镜领域专家到场,针对腹腔镜手术新进展和热点做精彩演讲及讨论,并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郑民华教授进行现场手术演示。

    作者: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骨科临床路径实施对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骨科临床路径实施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为临床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原卫生部制定的骨科临床路径为基础,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临床路径,回顾性调查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比例从76.49%降低到62.72%,术后感染率没有明显区别,分别为1.04%和0.96%。临床路径组手术后平均用药时间从2.5 d减少到1.1 d。结论:临床路径能够规范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促进安全合理使用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华孙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方法:根据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将11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巴雷特食管(BE)组,根据3组患者食管内24 h pH监测指标和食管压力,比较3组患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差异。结果:EE组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NERD和 BE两组,而长反流时间、立位反流时间明显低于NERD和 BE两组(P<0.05),组间卧位反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组以重度食管酸暴露为主,占54.17%,NERD组以轻度食管酸暴露为主,占51.35%,BE组以中度食管酸暴露为主,占53.34%。EE组食管括约肌的静息压低于NERD、BE两组,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E组食管体部压力L3和L8明显高于NERD、BE两组,但食管体部压力L13明显低于NERD、BE两组(P<0.05),组间食管体部压力L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组无效食管运动数明显多于NERD、BE组。结论:食管内酸反流情况、食管体部蠕动和括约肌功能受限是形成胃食管反流病不同类型损伤的主要原因。

    作者:肖饶军;谢代刚;汪蓓蓓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九江市城、乡婴幼儿喂养情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观察不同喂养方式、辅食添加以及家长或带养人喂养观念、喂养行为对婴幼儿喂养结果的影响,探寻改善婴幼儿喂养的有效措施。方法:调查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和基层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800例0~3岁婴幼儿的喂养情况、营养状况以及家长喂养行为等,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城镇和农村≤6月龄婴幼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均较低,分别为28.0%和34.0%,但这两组在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镇≤6月龄婴幼儿的蛋类、水果和肉类的添加率均明显高于农村,城镇>6月龄婴幼儿的乳类、蛋类和水果的添加率也均明显高于农村,而谷类、蔬菜和豆类的添加率明显低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和农村婴幼儿在低体重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婴幼儿的发育迟缓率明显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长或带养人的喂养观念及喂养行为会影响婴幼儿喂养结果的好坏。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加强婴幼儿喂养知识和健康的宣传与教育对改善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涂琳;熊飞宇;秦珊珊;黄肇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我国药品技术转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版GMP的实施加速了药品生产企业间药品技术的转让和流通速度,在实现药品技术资源科学配置、行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阻碍了药品技术转让规范、高效地开展,给药品质量管理带来了一些隐患,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现场监管、建立科学的审批机制、改革药品技术转让市场的主体准入机制及建立药品技术转让的市场化流通机制。

    作者:乔羽;褚淑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像素带来的视觉检查系统的革命

    随着视觉检查系统在医药产品质量检查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视觉检查系统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于影响视觉检查系统精度的一些主要原因,例如信号噪音等,提出了使用高像素等方法以提高视觉检查系统的精度。视觉检查系统的原理:通过图像采集获得被检测目标的图像信号,将图像信号通过A/D(模数)转换成数字信号再传输给专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亮度、像素和颜色的分布信息进行运算分析来获得目标特征,后根据之前设定的判别准则输出系统运算的结果,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和驱动相应的外围机构来执行一定的处理。

    作者:上海卫元机械有限公司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诊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急诊脓毒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200例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度脓毒症组(n=43)、重度脓毒症组(n=25)和其他组(n=132),并选取同期健康者30例组成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PCT与CRP水平的变化并分析血清PCT与CRP对急诊脓毒症的预测作用。结果:轻度脓毒症组和、重度脓毒症组血清PCT与CRP水平均较其他组和对照组升高,重度脓毒症组PCT与CRP亦较轻度脓毒症组升高(P<0.05)。患者PCT与CRP水平均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PCT=7.453, rCRP=8.24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有凝血功能紊乱、PCT与CRP水平升高等。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值对急诊脓毒症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急诊脓毒症诊断指标。

    作者:李娜;余国宝;刘毅;刘电梅;易珂苇;刘翼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国中老年人群良性前列腺增生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中国中老年人群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与下列5种因素有关:年龄(OR=4.31,P=0.00031);高血压(OR=1.30,P=0.01756);血脂异常(OR=1.87,P=0.00007);糖尿病(OR=1.58,P=0.00571);心脏疾病(OR=2.04,P=0.00001)。结论: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疾病为BPH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减少脂肪、糖类摄入,可能会延缓BPH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周清;马爱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上海医药杂志

上海医药杂志

主管: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上海医药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