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老年人冬季需防颈椎病

朱本浩

关键词:中老年人, 冬季, 颈椎病, 自由撰稿人, 周围血管, 病理机制, 写文章, 查资料, 中医, 症状, 诊断, 医院, 压迫, 头晕, 痛痹, 酸痛, 神经, 曲度, 检查, 肌肉
摘要:47岁的李先生是自由撰稿人,每天都在电脑前坐很长时间,不是查资料,就是写文章.近一段时间,早晨起床时常感到脖子僵硬酸痛,并伴有头晕恶心,到医院拍X光片检查被诊断为颈椎病.颈椎病,中医又名“骨痹”“痛痹”,其主要病理机制是颈椎正常曲度消失,压迫周围血管或肌肉、神经,引起相应症状.
家庭医学(下)杂志相关文献
  • 警惕小中风远离脑卒中

    67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一直自觉身体很健康,因而对什么事情都有些不在乎.一年前的一天,他突然感到右侧手脚麻木、无力,持续10多分钟才好转,次日下午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他去当地医院就诊,体检发现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经治疗症状缓解,未留下什么“痕迹”.自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就不用再服药了,于是擅自停用了降压药和调脂药.

    作者:王其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百病皆因痰作祟防治有法保健康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多有“痰”症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或生于体表的无名肿物,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作者:梁兆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性爱“持久战”易伤身

    在性生活中打“持久战”,是多数夫妻的美好愿望.“金枪不倒”不仅是许多“小广告”的专用语,也是不少男性的向往.但这却是一个误区.凡事皆有度,过久的缠绵亦会伤身、伤“性福”.许多临床案例表明,做爱时间过长“伤不起”,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同时,甚至会伤害夫妻感情.

    作者:李荣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什么是情绪上的成熟

    现代科学对以往很多只能模糊认识的东西都有了科学的度量.比如智力,其度量称为“智商”;相应对情绪把握的度量,则称为“情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关注点多在智商,而对于情商则多选择了自然忽略.其实高情商意味着情绪的成熟,无论是对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事业、工作的顺利与否,意义都是重大的.

    作者:司长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昆曲与人体健康

    台湾学者应平书有篇文章叫《提升生命层次》.文章中说:“对现代人来说,老年时大的课业就是追求健康的身体了,而对小朋友而言呢?很多父母会希望他学钢琴、学拳脚功夫等,但如果说哪一种是可以集合音乐、体育、文学于一体的艺术,那大概真是非昆曲莫属了……”

    作者:蒋宇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晨练之前应先排便

    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都有坚持晨练的好习惯.晨练不仅为人体从睡眠时的“抑制”状态过渡到“觉醒”的兴奋状态提供了一种佳的启动方式,而且能使人的全身各部位都得到适当锻炼,还有振奋精神的作用.可以说,适当的晨练是“活力之源”,是一天中活动的首次启动,具有“开关效应”,可为一天精力充沛的学习、工作和劳动等各种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日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黄帝内经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透过发热辨疾病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是机体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或疾病发生时的一种防疫反应.一般认为,宝宝中、低度发热对机体有益无害,并能起到报警作用,引起家长与医务人员的重视.不同的疾病引起的发热程度、热型及伴随症状各有不同,家长如果能懂得这些知识,就能初步分辨宝宝所患的疾病,为正确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筱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如何做好发热患儿的生活护理

    宝宝很容易发热,年龄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发热.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年龄小,中枢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好,体温调节中枢也没发育好,加上免疫功能差,又缺少运动锻炼,抵抗力没有成年人强,所以很容易生病发热.一旦发热还容易高烧,这使家长感到很揪心,手脚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作者:冯桃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怎样过好健康性生活

    度蜜月要讲“安全”蜜月旅游无疑是人生快事.但这期间生活无规律,心情紧张,精神及体力疲劳,人体生物钟节律紊乱,机体抵抗力随之下降,无疑会影响精子和卵子的质量.旅途中各地气温差别很大,水土环境不同,加之疲劳,人群混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容易诱发疾病.在生病的情况下受孕,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因此,新婚夫妇度蜜月务必要讲安全.

    作者:金慰鄂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孩子发烧家长莫慌

    立冬以来,气温渐降,医院急诊室里因发烧来就诊的孩子特别多,每一个发烧的孩子身边都围着焦急而慌乱的家长,特别是一些新晋家长.他们或是抱着孩子直奔诊室,进门就吼:“医生,我的孩子发烧了,快给看看”;或者直接找到护士苦苦哀求:“我的孩子都39℃了,请你先给他打退烧针吧!”有的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如临大敌,急切地对医生说:“医生,请你快点给他输液吧!”更有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发烧,焦灼万分,甚至怀疑、责怪起医生来:“我的孩子上午才在你这里打完针,下午体温怎么又升上来了呢?是不是没有看好,是不是用药不正确呀?”

    作者:王爱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儿发热原因多退热措施莫轻施

    正常儿童的体温受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身体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使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短暂的体温波动,即使超过正常上限,只要患儿全身情况良好,又无不适症状,就不能算作病态.

    作者:姚兴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惩罚孩子要注意尺度

    人们常把家庭教育的类型分为三种.一种是溺爱型,即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唯独缺少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另一种是冷酷型,父母对孩子感情淡漠,孩子在家中动辄得咎,轻则受骂,重则挨打,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还有一种是民主型,父母对孩子寓慈于严,既教育又尊重.孩子的身体、智力和个性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作者:赵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补肾壮阳冬季进补话苁蓉

    甘咸性温肉苁蓉,益髓壮阳气血充,滋润五脏通便秘,腰膝冷痛尽收功.肉苁蓉又名大芸、寸云、黑司令等,为列当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苁蓉的肉质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以及河西走廊的沙漠地带,素有“沙漠人参”之美称.春秋二季采挖,春采后晒干,为甜苁蓉;秋采后入盐水中浸渍炮制,为咸苁蓉;用时漂去盐溃蒸熟,名淡苁蓉.不管哪一品类,均以肉质条粗长、色黑、柔润者为佳.

    作者:孙清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退热后护理莫轻视

    很多家长都认为发热会“烧坏脑子”,所以一遇到小孩发烧,就特别紧张,会采取各种治疗手段和退热措施,会密切关注小孩的情况.但是只要热退,小孩精神头一恢复,表现活蹦乱跳,就会大舒一口气,认为疾病已经治愈,不需要太关注了,就放松了警惕.

    作者:陶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埃博拉病毒离我们有多远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引起了全球的恐慌.埃博拉病毒会不会在中国出现?一旦出现,我国有没有对策?能不能有效控制疾病流行?这些问题是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西部暴发流行并引起大量人群死亡后,大家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从专业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作者:陈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调补气血的良药乌鸡白凤丸

    70岁的老张因为前列腺增生,近年来一直尿频、尿急、尿滴沥,用过不少药物,效果都不是很好.这天省中医学院的教授来社区义诊,老张向教授说了自己的情况,咨询该怎么办,教授建议他试试中成药乌鸡白凤丸.老张听后有些纳闷,老伴年轻时因为月经不调用过乌鸡白凤丸,知道这是妇科圣药.男人有病也要吃乌鸡白凤丸?然而纳闷归纳闷,既然专家说了,该试试还是要试试.

    作者:张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家长要关注宝宝的眼睛

    眼睛“水汪汪”的很动人,但小宝宝长这样的眼睛,却可能是患有眼疾的表现.其他类似的问题还有流泪、倒睫毛、眼屎多、眼睛发红等.小宝宝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应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眼科接受检查.

    作者:李艳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人当尽快走出丧偶之痛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不能逃脱和改变的事实,然而真要摊在自己身上,那就是一场灾难、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常言道:“少年丧母,中年丧子,老年丧偶”,这是人生大的痛苦.尤其是已成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一旦丧偶就会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人到暮年,夫妻双双鬓发苍白,老眼昏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多数成为空巢家庭或“二人世界”,此时夫妻更重要的意义是相依为命,相互为伴,互相依存,一旦缺失了另一方,其中的痛苦难以言表.

    作者:章剑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宝宝吃盐需讲究

    彬彬出生后一直吃母乳,长得白白胖胖,小脸儿红扑扑的.眼看着快6个月,该添辅食了,在是否应当给彬彬的辅食里添加盐的问题上,家中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孩子爸爸说这个时候不需要加也不能加;住在城里的爷爷奶奶主张加一点,但多少算一点却没有个准说法;来自农村的外公外婆则认为应该与大人一样,大人怎么吃小孩也怎么吃,不要搞两套.

    作者:颜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家庭医学(下)杂志

家庭医学(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