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家庭康复

王爱莲

关键词:青少年, 体育活动, 运动损伤, 生理和心理, 运动方法, 兴趣爱好, 体育运动, 强身健体, 模仿欲望, 模仿意识, 风险意识, 发育成熟, 调查显示, 体育课
摘要: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喜欢的是体育课.对于活泼好动,喜欢新事物,而且模仿欲望和模仿意识都很强的青少年而言,体育运动除了丰富生活、强身健体以外,无疑是非常符合他们心性发展与兴趣爱好的一项活动.但是,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对正确的运动方法尚缺乏了解,对运动损伤的风险意识还不足,因而在体育活动时运动损伤经常发生.
家庭医学(下)杂志相关文献
  • 什么是情绪上的成熟

    现代科学对以往很多只能模糊认识的东西都有了科学的度量.比如智力,其度量称为“智商”;相应对情绪把握的度量,则称为“情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关注点多在智商,而对于情商则多选择了自然忽略.其实高情商意味着情绪的成熟,无论是对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事业、工作的顺利与否,意义都是重大的.

    作者:司长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透过发热辨疾病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是机体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或疾病发生时的一种防疫反应.一般认为,宝宝中、低度发热对机体有益无害,并能起到报警作用,引起家长与医务人员的重视.不同的疾病引起的发热程度、热型及伴随症状各有不同,家长如果能懂得这些知识,就能初步分辨宝宝所患的疾病,为正确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筱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冬储食品能不能健康吃

    “时令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过去一到冬天,我国辽阔的北方,天地间一片苍茫,绿色不在,枯叶凋零.从冬天的11月到来年的4月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办法种植“应季”的蔬菜和水果.但是,面对无情的严寒,人们总有办法变通.俗话说“三春不比一秋忙”,在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开始忙碌储存过冬的食物.家家户户挖地窖储存白菜、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等过冬菜,同时还要做泡菜、腌咸菜,来应付寒冬季节的菜肴需要.

    作者:范志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老年人冬季需防颈椎病

    47岁的李先生是自由撰稿人,每天都在电脑前坐很长时间,不是查资料,就是写文章.近一段时间,早晨起床时常感到脖子僵硬酸痛,并伴有头晕恶心,到医院拍X光片检查被诊断为颈椎病.颈椎病,中医又名“骨痹”“痛痹”,其主要病理机制是颈椎正常曲度消失,压迫周围血管或肌肉、神经,引起相应症状.

    作者:朱本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如何做好发热患儿的生活护理

    宝宝很容易发热,年龄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发热.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年龄小,中枢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好,体温调节中枢也没发育好,加上免疫功能差,又缺少运动锻炼,抵抗力没有成年人强,所以很容易生病发热.一旦发热还容易高烧,这使家长感到很揪心,手脚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作者:冯桃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激素退热利与弊

    宝宝的成长,给年轻的爸爸妈妈带来许多快乐.但是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也不少,比如,宝宝病了……发烧常常是宝宝生病早、常见的信号之一.父母们往往会产生很多顾虑,吃药怕有副作用,不吃药又担心烧坏小脑袋?当然,令家长们困惑的,还是激素的应用.

    作者:刘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尤其是进入“反叛期”以后,对父母的批评不理不睬,动不动就顶嘴,有时甚至大发雷霆.面对这样的“小皇帝”,父母也许会恼怒、失望,但同时也要反思,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是父母的错.尤其有下面几种行为举止的父母,往往会在无意中给孩子树立“坏”榜样.

    作者:高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莫让生活因素把大脑推向老化

    笔者已是“奔八”的人了,常说“人以群分”,看到、听说老人的事就多一些.常见到有些老人拿着新拍的CT或MRI片,为新出现的小白点(腔梗)发愁,或为两鬓雪白叹息;听的多的一句话是:“老了!脑子不中用了!”耳听眼观此情此景,心中不免油然升起“同病相怜”之感.

    作者:李增烈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儿发热原因多退热措施莫轻施

    正常儿童的体温受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身体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使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短暂的体温波动,即使超过正常上限,只要患儿全身情况良好,又无不适症状,就不能算作病态.

    作者:姚兴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宝宝吃盐需讲究

    彬彬出生后一直吃母乳,长得白白胖胖,小脸儿红扑扑的.眼看着快6个月,该添辅食了,在是否应当给彬彬的辅食里添加盐的问题上,家中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孩子爸爸说这个时候不需要加也不能加;住在城里的爷爷奶奶主张加一点,但多少算一点却没有个准说法;来自农村的外公外婆则认为应该与大人一样,大人怎么吃小孩也怎么吃,不要搞两套.

    作者:颜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老年人抑郁症会导致失眠与嗜睡并存

    65岁的张老是一名退休教师,这几年一直和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住在一起,顺便照顾孙子、孙女的饮食.由于远离本土,和以往的老朋友都不经常联系.儿子和媳妇每天工作忙碌,孙子、孙女要上学,每天早出晚归,在家呆的时间都很短.因缺乏人际交流,导致老人情感输出减少,缺少语言刺激,语言功能开始慢慢退化,经常遗忘事情.另外,张老一直以来血耱偏高,近又出现轻微的并发症,嗜睡和失眠同时存在,有时虽然看似在呼呼大睡,但实际上睡眠很浅,周围环境稍有动静,便清醒过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次入睡.而且不愿意活动,白天经常呆在电视前,问他看的什么,也说不出个究竟.

    作者:周一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埃博拉病毒离我们有多远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引起了全球的恐慌.埃博拉病毒会不会在中国出现?一旦出现,我国有没有对策?能不能有效控制疾病流行?这些问题是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西部暴发流行并引起大量人群死亡后,大家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从专业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作者:陈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专家教你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9℃(口腔温度)以上称为高热.高热时一般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温.物理降温是指运用物理的方法,如利用热辐射、热传导或对流等方式降低体温的方法.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以下几种.

    作者:方立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百病皆因痰作祟防治有法保健康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多有“痰”症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或生于体表的无名肿物,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作者:梁兆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孩子发烧家长莫慌

    立冬以来,气温渐降,医院急诊室里因发烧来就诊的孩子特别多,每一个发烧的孩子身边都围着焦急而慌乱的家长,特别是一些新晋家长.他们或是抱着孩子直奔诊室,进门就吼:“医生,我的孩子发烧了,快给看看”;或者直接找到护士苦苦哀求:“我的孩子都39℃了,请你先给他打退烧针吧!”有的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如临大敌,急切地对医生说:“医生,请你快点给他输液吧!”更有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发烧,焦灼万分,甚至怀疑、责怪起医生来:“我的孩子上午才在你这里打完针,下午体温怎么又升上来了呢?是不是没有看好,是不是用药不正确呀?”

    作者:王爱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调补气血的良药乌鸡白凤丸

    70岁的老张因为前列腺增生,近年来一直尿频、尿急、尿滴沥,用过不少药物,效果都不是很好.这天省中医学院的教授来社区义诊,老张向教授说了自己的情况,咨询该怎么办,教授建议他试试中成药乌鸡白凤丸.老张听后有些纳闷,老伴年轻时因为月经不调用过乌鸡白凤丸,知道这是妇科圣药.男人有病也要吃乌鸡白凤丸?然而纳闷归纳闷,既然专家说了,该试试还是要试试.

    作者:张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警惕小中风远离脑卒中

    67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一直自觉身体很健康,因而对什么事情都有些不在乎.一年前的一天,他突然感到右侧手脚麻木、无力,持续10多分钟才好转,次日下午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他去当地医院就诊,体检发现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经治疗症状缓解,未留下什么“痕迹”.自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就不用再服药了,于是擅自停用了降压药和调脂药.

    作者:王其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孩频眨眼检出睑缘炎

    刚开学不久,7岁的乐乐就被妈妈带到了我院眼科门诊.她小小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藏在眼镜后面的那双大眼睛在不停地眨巴.据乐乐妈介绍,乐乐从小就喜欢玩手机,看屏幕.iPad一问世,就缠着妈妈要买.买来以后爱不释手,从幼儿园一回来就抱着不肯放,视力下降得很快,刚上学就戴上了近视镜.更严重的问题是近一段时间眼睛还老是眨个不停,学校老师怀疑是多动症,通知乐乐妈带她去神经内科检查.神经内科医生排除了多动症,建议来眼科再看看.

    作者:吕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昆曲与人体健康

    台湾学者应平书有篇文章叫《提升生命层次》.文章中说:“对现代人来说,老年时大的课业就是追求健康的身体了,而对小朋友而言呢?很多父母会希望他学钢琴、学拳脚功夫等,但如果说哪一种是可以集合音乐、体育、文学于一体的艺术,那大概真是非昆曲莫属了……”

    作者:蒋宇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晨练之前应先排便

    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都有坚持晨练的好习惯.晨练不仅为人体从睡眠时的“抑制”状态过渡到“觉醒”的兴奋状态提供了一种佳的启动方式,而且能使人的全身各部位都得到适当锻炼,还有振奋精神的作用.可以说,适当的晨练是“活力之源”,是一天中活动的首次启动,具有“开关效应”,可为一天精力充沛的学习、工作和劳动等各种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日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家庭医学(下)杂志

家庭医学(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