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固本防哮饮对哮喘易感基因ORMDL3的调控作用

黄争光;赵霞;罗卉

关键词:固本防哮饮, 哮喘易感基因, 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固本防哮饮对哮喘易感基因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ORMDL3)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中,以卵蛋白(OVA)致敏小鼠为动物模型;体外实验中,以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3(IL-13)刺激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为细胞模型,分别以固本防哮饮及其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通过肺组织病理评分评价动物造模用药前后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及MRC-5细胞中ORMDL3蛋白含量的改变.结果:体内实验中,固本防哮饮能明显减轻肺组织气道炎性浸润(P<0.05),且显著下调ORMDL3蛋白的表达(P<0.05);体外实验中,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可下调MRC-5中ORMDL3蛋白表达(P<0.05).结论:固本防哮饮改善哮喘患儿体质状态的药理机制之一可能在于调节易感基因ORMDL3蛋白的表达,从而有效减轻炎症反应,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74例中草药引起肝损伤临床分型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收集诊断为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病例,分析其临床分型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者74例,记录其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用R值确定肝损伤的类型.结果:研究发现可疑引起肝损伤的中草药及中成药分布较分散.肝细胞型78.38%,胆汁淤积型9.46%,混合型4.05%,未分型8.11%.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急性肝损伤70例,慢性肝损伤3例,1例未见明显肝损伤.结论: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绝大多数为急性发病.组织病理学表现肝损伤多为急性,典型病例可见中央静脉周围炎症和融合性坏死,少见桥接坏死,炎症和坏死周围可见Kupffer细胞活跃,汇管区未见明显扩张.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可见肝细胞和毛细胆管胆汁淤积,未见大胆管阻塞.

    作者:周桂琴;黎波;王融冰;王宪波;孙凤霞;王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特征及部分症状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中医证候特点及部分症状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的相关性,从而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2年9月-2013年3月望京医院、平谷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2型DNⅢ、Ⅳ期120例患者,详细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留取60例病人晨尿,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URBP,对比Ⅲ、Ⅳ期URBP结果,对部分症状与URBP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DNⅢ、Ⅳ期中医证候特点符合病机演变,Ⅲ期以气阴两虚为主,Ⅳ期出现脾肾阳虚.DNⅢ、Ⅳ期患者URBP检测结果两组差异显著(P<0.05).DNⅢ期临床症状尿频与URBP呈正相关(r=0.869,P<0.01);DNⅣ期临床症状下肢水肿与URBP呈正相关(r=0.857,P<0.01).结论:DNⅢ期中医证型多以气阴两虚为主,Ⅳ期出现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贯穿始终.DNⅢ期症状尿频与URBP呈正相关;DNⅣ期症状下肢水肿与URBP呈正相关,DN临床症状与URBP的连接点在于“水”这一病理要素.

    作者:苏春燕;张宁;范吉平;陈菲菲;李同侠;刘世巍;罗燕楠;王秀芝;蒋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推拿相关感受器转导与传入机制初探

    推拿是施术者运用一定的技巧将具有适当刺激量的机械力作用于受试者体表或深层组织,引起局部皮肤或深层组织中感受器的变化,进而将机械力的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推拿的治疗效应可能是施术者机械力学刺激、推拿时产生的疼痛觉及温度觉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拟对可能与推拿疗效相关的感受器及其种类、传入纤维、换能机制、传入途径做一阐述,以为阐明推拿治疗机制及后续相关研究做一参考及准备.

    作者:程艳彬;房敏;朱清广;姚斐;蒋诗超;张昊;艾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立足中气下陷治疗岭南地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立足于中气下陷这一证型,在中医学上可归属气虚秘、脱肛、阴挺、肛坠、小便失禁、大便滑脱等范畴.通过对本病的辨治研究,认为岭南地区所见的此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其病机又兼以土虚木乘为多见,为肝胆湿热、气机阻滞、不得升举之象.结合体质特点,其治法以健脾益气举陷、清热化湿疏肝为法,以健脾益气举陷为主,清热化湿、疏达肝气为辅.只有结合三因学说,方可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效解除患者痛苦.

    作者:陈诗伟;郭倩;张思奋;陈诗芸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门诊收治的脾胃虚弱型CAG患者40例,予以健脾通络汤治疗.患者每2周复诊1次,并填写临床症状分级积分表,12周后行胃镜检查.结果:健脾通络汤对脾胃虚弱型CAG具有明显的疗效,其痊愈率为8.57%,显效率为25.71%,有效率为57.14%,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治疗后萎缩、活动性病理积分显著性下降(P<0.01),其病理痊愈率为43.33%,显效率为23.33%,有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健脾通络汤对于脾胃虚弱型CAG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崔一鸣;黄凡;陈璐;李斐斐;周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方菖蒲益智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IL-1β及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菖蒲益智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白介素-1β(IL-1 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 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复方菖蒲益智汤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放射免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1 β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TGF-β 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L-1 β、TGF-p 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TGF-β 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复方菖蒲益智汤高剂量组尤为明显(P<0.05).结论:复方菖蒲益智汤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作者:田军彪;臧春柳;崔媛;徐丽娟;刘学飞;赵见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血清药理学理论从含证血清探讨中医证的形成机制

    基于血清药理学的理论,试图从含证血清探讨中医证的形成机制.以国内外所发表的文献为研究基础,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以四诊规范为前提,以辨证思维为核心,以人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和综述中医证和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动态.在血清药理学理论的启示下,提出含证血清的概念,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学有一个可行的切合点,有利于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揭示中医证的实质,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作者:梁文娜;李西海;李灿东;康洁;丁珊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孙真人十三鬼穴在精神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文章就其家运用孙真人十三鬼穴治疗精神疾病的经验做了介绍,指出运用孙真人十三鬼穴治疗精神疾病宜慎察症象,辨证施治;对于病情复杂之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等,宜遵循《备急千金要方》“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之说,在针灸十三鬼穴之同时,据证选方投之;对于病情不太复杂之部分癔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单独予十三鬼穴针灸即可.文章后指出,孙真人十三鬼穴虽然迷信色彩较浓,然于精神疾病治疗上确具实效,故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使之更好地运用于精神疾病之治疗.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土家药延龄草抗SH-SY5Y细胞谷氨酸损伤有效部位筛选研究

    目的:筛选土家药延龄草中抗SH-SY5Y细胞谷氨酸(Glu)损伤的有效部位.方法:Bliss法测定延龄草不同部位提取物的1%致死量(LD1)和半数致死量(LD50),建立Glu损伤SH-SY5Y细胞模型,筛选延龄草中抗SH-SY5Y细胞Glu损伤的有效部位,以形态学、细胞存活率和LDH漏出率为指标评价延龄草有效部位对Glu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TTM1为抗SH-SY5Y细胞Glu损伤的有效部位,能显著改善Glu损伤细胞的形态,5.0、10.0、20.0μg/mL的TTM1提高损伤细胞的存活率(P<0.05,P<0.001),2.5、5.0、10.0、20.0μg/mL的TTM1可显著降低损伤细胞的LDH漏出率(P<0.05,P<0.001).结论:延龄草TTM1对Glu损伤的SH-SY5Y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志勇;张嫚;赵晖;宋阔魁;毕天;周凤琴;李彦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论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通过对叶氏医案的研究分析可知,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的治学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理法研究有极为高深的造诣,他一改各家注释《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方法,从临床实践出发,独辟蹊径地研究如何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证指导临床辨治,如何变通化裁经方使之能有效地治疗当时的各类疾病,叶天士在经方变通应用与《伤寒论》理法创新应用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叶氏是经方化栽应用的大师,是经方今用的典范,并在应用经方实践中创新和建立了许多新的学说.

    作者:王邦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独活寄生汤干预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

    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不清,软骨退变是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而细胞凋亡在软骨退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凋亡、内质网应激性凋亡、细胞自噬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骨关节炎主要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在治疗骨关节炎有着独特的优势,独活寄生汤长期应用临床,效果良好,但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有待于深入研究,故文章从线粒体凋亡、内质网应激性凋亡、细胞自噬方面探讨独活寄生汤干预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刘发元;李西海;叶蕻芝;刘献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蛋白质组学对肾气虚证患者卵泡液的研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肾气虚引起的卵泡液蛋白质组分变化及二至天癸颗粒的干预作用,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丰富“肾主生殖”理论.方法:肾气虚受试者66例随机分为二至治疗组和安慰剂组,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分别在体外受精(IVF)周期前2个月经周期及IVF周期服用二至天癸颗粒和安慰剂.选取33例男方因素不孕的妇女行单精子卵胞浆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观察各组卵泡液蛋白表达差异及中药干预情况.结果:①二至治疗组的肾气虚症状相对于安慰剂组明显改善(P<0.05);②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获得卵泡液蛋白质谱图,发现存在显著差异的43个蛋白质点;③鉴定出的蛋白质是结合珠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甲状腺运载蛋白、载脂蛋白-A及补体C4-B.结论:这5种蛋白质可能与肾气虚相关,二至天癸颗粒能改善肾气虚症状,可能与中药整体调节卵泡液蛋白质表达有关.

    作者:连方;王岩;孙振高;郑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肺癌中医证型与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突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中医证型与表皮生长因子(EGFR)基因18,19,20及21外显子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四诊合参对患者辨证分型,并检测患者EGFR 18,19,20,21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3例患者中气阴两虚108例、阴虚内热58例、脾虚痰湿77例及气血瘀滞30例.吸烟及腺癌患者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为主,不吸烟及鳞癌患者以脾虚痰湿型为主;早期患者以脾虚痰湿及气血瘀滞型为主,晚期患者以气阴两虚为主.所有患者EGFR 18,19及21外显子无突变.77例患者EGFR 20外显子突变:气阴两虚型27例,阴虚内热型11例,脾虚痰湿20例,气血瘀滞型19例.气血瘀滞型患者突变率为63.33%,明显高于其它证型(P<0.01).结论:肺癌气血瘀滞型患者EGFR 20外显子突变率较高,此型可能为EGFR酪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人群.

    作者:张永军;姜初明;史华;张爱琴;姜志明;包文龙;沈昌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动物模型研制方法及展望

    标准化中医动物模型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回顾中医传统病因动物模型、模拟西医病因病理动物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方法,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现代中医药研究模式的发展趋势.病证结合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具有符合中医理论,贴近中医证候特点,稳定性、可靠性及可实用性强等优势.虽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随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技术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模型评价系统的规范、模型制备因素的纯化、药物反证方法的完善等,将有望成为揭示中医证候内涵,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晓娟;白晓晖;陈家旭;刘群;刘玥芸;刘燕;赵宏波;李娜;赵歆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决策心理学对中医诊疗标准研究的启示

    中医临床诊疗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决策过程.临床实际诊疗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实际临床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强而不是限制医者决策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尤其不能限制决策创意的形成.决策学是一门研究科学决策的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为开拓中医诊疗标准研究的新视野,在数理统计学基础上引入决策心理学,建立一个融汇古今诊治知识,客观、科学而又保障辨证论治优势的研究模式,以保障和增强医者实施诊疗标准的规范性和创造性,同时有利于医者的临床经验培养.

    作者:李成卫;连智华;韩学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量表(问卷)信度、效度评价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目前,量表(问卷)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及科研的各个领域,量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是评价量表(问卷)有效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检索近10年内有关量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着重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53篇,指出不同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分布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和细化医学量表(问卷)信度、效度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将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赵斐然;周天驰;张俊颖;钱呈秋;刘国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针药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①在心电图疗效、心绞痛改善方面比较,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P<0.01),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②在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方面比较,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临床观察比较,针药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临床疗效,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佳治疗方法.

    作者:谢慎;黄洁;刘雨儿;胡薇;刘密;王超;常小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研究进展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国内学者通过对大量脉象数据的测绘和分析,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了初步的进展,使脉象研究从定性分析进入到了定量分析,并且凭借脉诊仪的研发使脉诊学进入了客观化研究的阶段.文章旨在总结近10年有关恶性肿瘤患者脉象研究的论文,阐述了恶性肿瘤患者脉象研究的历史沿革,概括目前相关研究内容及方法,指出相关研究方法中的一些不足,也在文章的后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研究作一些展望.当下脉诊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脉象研究方面的论述浅多精少,所以,脉象研究在将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史文翡;朱惠蓉;燕海霞;杨琼;程悦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王彦晖教授善用重剂治疗癌症学术经验举要

    文章总结了厦门大学医学院王彦晖教授治疗癌症的临床经验,突出了其善用重剂治疗癌症的特色.王彦晖教授认为,癌症本质上是实证,痰浊和瘀血贯穿于癌症病程的全过程,在癌症的病理病机中,痰瘀是相对不变的,而气滞、寒热、肺虚、脾虚、肾虚等病理病机则是可变的;癌症的治疗,王教授善用重剂,非常重视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的治法,并注意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调理好寒热和气机升降出入的状态;王教授认为,应该重视中医药在癌症预防方面的独特作用.后,文章以两个典型病案展示了王彦晖教授治疗癌症的学术特色.

    作者:何宽其;奚胜艳;李鹏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广泛性焦虑症中医证候的聚类研究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研究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候学规律.方法: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在北京地区10家分中心进行了为期1年、705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观察,通过专家组指导,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候学规律.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提取了8个证候类型,分别为肝郁化火、肾精亏虚、心胆气虚、心血亏虚、气血两虚、痰湿困脾、阴阳两虚、气郁血瘀.结论:聚类分析在挖掘中医证候规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适合应用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

    作者:孙文军;曲淼;唐启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