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循环管理法提高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分析

周新强

关键词:循环管理法, 中医专业, 临床实践技能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循环管理法对中医专业学生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效果,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挑选我校所有中医专业实习前学生132名,随机分成观察组(62人)和对照组(70人).训练前先对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一次摸底考核,两组学生常规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前临床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实施20学时的循环管理模式临床实践技能强化训练.2个月后再次考核,比较两组实习生掌握临床实践技能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实践技能提高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本科组、大专组优于五年制组(P<0.05).结论:循环管理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能够在短期内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
国医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强肾育婴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激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肾育婴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激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24例PCOS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强肾育婴汤治疗,对比两组激素分泌、胰岛素抵抗及妊娠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及卵泡剌激素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睾酮、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瘦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强肾育婴汤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改善PCOS患者激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排卵、妊娠率.

    作者:孙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伤寒多心病”一语值得商榷

    目的:通过梳理张仲景著作中“心”的含义,探讨清代伤寒大家柯韵伯提出“伤寒多心病”的观点是否允当.方法:查阅大量文献进行剖析总结.结果:仲景著作中“心”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指代人体躯干的正中心,大致相当于剑突的位置,这层内涵是指实的,有形可见;二是指中医学的藏象之心,这个藏象之心主要重视“气”而不是“形”;三是通常话语而非医学术语,主要描述人的情绪、感受等内容.结论:单纯将“心”的含义划归功能与解剖的层面是片面的,“伤寒多心病”的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

    作者:李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恽铁樵诊舌特色探析

    目的:探讨恽铁樵诊舌特色.方法:整理恽氏有关舌诊的论述,从细观味蕾,察胃疾之轻重;详察舌苔,明辨表里虚实;贴近临床,悉论舌象之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恽铁樵对舌诊的认识独辟蹊径,在阐述舌诊时不仅深入剖析其中医药病理机制,而且多结合西医学知识,对味蕾与胃病的关系、舌神经与脑髓的关系、临床常见舌象等详加论述.结论:深刻理解和领会恽氏诊舌特色,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恽氏临证验舌经验值得当今学者学习和借鉴.

    作者:张海芳;于志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虚痞体会

    目的: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虚痞进行探讨.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探索,结合具体病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除用于治疗咳喘外,还能用于治疗脾虚所致心下痞,针对营卫不和、中焦气结而寒热不明之虚痞,应用该方收效良好.结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虚痞的探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松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辨体论治验案举隅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与疾病具有相关性,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在于其体质基础,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以及发病的倾向性[1-2].体质学说创始人王琦教授认为,辨体论治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3].体质在治疗学上的意义,突出体现在“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上[4].

    作者:谢卫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涤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涤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在河南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门诊诊治的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涤浊汤治疗,对照组服用秋水仙碱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尿酸(BUA)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两组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对照组血尿酸指标改善不明显,其余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CRP方面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评分和BUA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涤浊法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BUA和CRP.

    作者:王鹏;邓素玲;王阳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火分君相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火分君相的临床意义.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伤寒论》条文,论述火分君相的临床意义,以及“火”病的治疗要点.结果:五行之中,唯“火”一分为二,日“君火”“相火”,二者乃火行中的一对阴阳,且相火有胜于君火;火性炎上,炎上不及则为君火不明,炎上太过则为相火不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君火之用在于气能浮越温煦,相火之用在于气能浮极而降,君火之升与相火之降又有赖于中气的枢转斡旋.结论:火分君相理论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吴家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加味阳和汤佐治早期糖尿病足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阳和汤佐治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在我院住院的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采用加味阳和汤治疗,14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踝肱指数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阳和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郭东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论白通汤治疗阳虚表证

    目的:探讨白通汤治疗阳虚表证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分析白通汤的药物配伍意义,结合历代医家对方中葱白的论述及临床运用,探讨白通汤的具体应用范围.结果:白通汤不仅专用于虚阳外越,还可视为治疗阳虚表证的重要方剂,对于阳虚外寒而又不耐麻黄发散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结论:白通汤可以治疗阳虚表证.

    作者:李赛赛;李庆海;臧云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56例

    目的:观察应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气血滞瘀型方用大承气汤加延胡索、赤芍、红花;热结阴虚型方用大承气汤加玄参、麦冬、生地、白芍;气血两虚型方用大承气汤去大黄、芒硝,加黄芪、党参、生地、木香.结果:56例患者经治后显效4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梁群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应用循环管理法提高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分析

    目的:观察应用循环管理法对中医专业学生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效果,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挑选我校所有中医专业实习前学生132名,随机分成观察组(62人)和对照组(70人).训练前先对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一次摸底考核,两组学生常规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前临床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实施20学时的循环管理模式临床实践技能强化训练.2个月后再次考核,比较两组实习生掌握临床实践技能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实践技能提高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本科组、大专组优于五年制组(P<0.05).结论:循环管理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能够在短期内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周新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针灸实训标本的改良与探索

    目的:为提高针灸推拿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设计一种适用于针灸实践教学的实训标本.方法:根据体表标志在塑化标本上确定腧穴位置,并按层次进行解剖,每个腧穴对应包埋一个电极,然后以导线代替经络把电极连接起来.导线一端依次连接电源、发音装置、指示灯,另一端连接针灸针,终形成一个串联电路.实训时当针灸针刺到穴位下的电极时串联电路接通,指示灯亮起,发音装置发出“取穴成功”的鼓励声音.结果:该实训标本具有操作简单,判断结果明确,能激发学习兴趣,效果更接近活体的特点,有效提高了针灸实训教学效果.结论:该实训标本设计原理简单,维护方便,直观生动,能够取代针灸模型,较好地解决了针灸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作者:陶俊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张喜奎教授辨治消渴病的经验

    目的:总结张喜奎教授辨治消渴病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随诊,总结张师辨治消渴病的规律.结果:张师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兼有气虚、阳虚、瘀血、痰湿等不同病机;治以宣补肺气、清中润燥、温通肾阳为主,兼以化痰通络、祛痰利湿;辨治可分燥热阴伤、气阴两伤、阳气不足3型,并注重从痰瘀治疗其并发症.结论:张师据证立法,每每用药,效如桴鼓,其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蔡书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三仁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0天.结果:停药1月后复查胃镜,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87.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月后复查胃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有效率为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仁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王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朱富华主任医师应用健脾合剂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

    目的:总结朱富华主任医师临证运用健脾合剂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收集相关临证运用健脾合剂治疗小儿疾病的病案,如厌食、感染脾虚综合征、汗证、遗尿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临证运用健脾合剂后,厌食患儿食欲增进,感染脾虚综合征患儿未再反复易感,汗证患儿汗出正常,夜啼患儿未再夜间啼哭不安.结论:辨证运用健脾合剂治疗小儿相关脾虚疾患效果较佳.

    作者:王晓萌;朱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45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牵引、甘露醇脱水、口服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中药熏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佐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袁光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平喘固本方治疗老年性哮喘缓解期42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平喘固本方治疗老年性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平喘固本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评价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患者喘息天数、哮喘发作次数、哮喘严重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次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无喘息平均天数比较,治疗后第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次数和哮喘严重发作次数比较,第1个月及第3个月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比较,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喘固本方能改善老年性哮喘缓解期(肺肾两虚证)患者病情,能够减少喘息天数、哮喘发作次数、哮喘严重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次数.

    作者:张爱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医综合治护措施防治脑出血患者便秘4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护在防治脑出血患者便秘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穴位贴敷、针灸、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仅给予开塞露肛门给药,必要时肥皂水灌肠等.结果:观察组病人发生便秘3例,发生率为6.5%;对照组发生便秘20例,发生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穴位贴敷、针灸、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治脑出血患者便秘效果显著.

    作者:王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水肿与冰伏证治验1则

    湿、水、痰、饮均属于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成“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1].

    作者:赵凯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和法治疗皮肤病体会

    “和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正式提出,使其首次成为独立的治法.“和”有和解、调和之义.和解,即内和正气而外解邪气;调和,即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协调脏腑功能,使之平衡和调,疾病得以康复[1].皮肤病种类繁多,皮损形态各异,致病因素也错综复杂,若用单一治疗方法往往取效不佳,甚使病情迁延难愈.而“和法”正是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相互对立性质的病因引起的病机较为复杂的病证,采用比较和缓的药物,或寒热并用,或升降并举,或收散并行,或攻补兼施,以达到祛除病邪,恢复正气,缓解疾病的目的[2].临床常用“和法”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肝脾(胃)、调和气血等,本文对这4类治疗方法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何佳丽;徐静;高如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国医论坛杂志

国医论坛杂志

主管: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