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
目的:考察干姜、辛夷、荜橙茄3种挥发油和氮酮及其不同比例组合后对透皮贴剂中罗通定促透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HPLC测定罗通定的含量,筛选出对罗通定有佳促渗作用的挥发油.结果:3种挥发油对罗通定均具有促渗作用,3%辛夷油、5%干姜油、5%荜橙茄油、3%荜澄茄油+2%氮酮对罗通定的8h平均累积渗透量(Q8,mg/cm2)分别为:9.1559、9.4603、9.1400、11.4722;增渗倍数分别为:1.08、1.12、1.03、1.36.结论:与单一挥发油相比,混合挥发油有较好的促渗性.
作者:崔利利;马云淑;汉会勋;许智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的经皮渗透性及对白藜芦醇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建立白藜芦醇及当归挥发油中主成分藁苯内酯的HPLC测定方法.以离体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Franz扩散池法考察当归挥发油经皮渗透性及对白藜芦醇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0.5%、1.0%、2.0%当归挥发油经皮渗透8h藁苯内酯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为( 84.88±8.70)、(129.00±8.14)、(157.80±24.52) μg·cm-2·h-1;无当归挥发油与0.5%、1.0%、2.0%的当归挥发油对白藜芦醇透皮吸收的8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5.08±4.08)、(16.93±3.11)、(48.11±15.93)、(16.74±1.30) μg·cm-2·h-1.结论:当归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且呈浓度依赖性;当归挥发油对白藜芦醇具有促透作用,其中以1.0%的当归挥发油对白藜芦醇的促透效果好.
作者:王公校;张华;耿智隆;王庆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分析历代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从《中医方剂大辞典》96 592首方剂中检索包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运用SPSS 11.0中对应分析方法,对搜集的1 406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十八反药对及其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特点;运用Excel统计得出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发现各年代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应用具有差异性,宋代应用频率高;隋唐时期含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占同时期总方的比例为各年代高;乌头药对、附子药对与宋代关联较为密切,川乌药对与明代关联较为密切,藜芦药对与隋唐年代关联较为密切,甘草药对与各年代关联无明显差异;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也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应用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外科疾病中其次,其他各科疾病均较少应用.
作者:陶静;范欣生;杨环;尚尔鑫;华浩明;段金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环跳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LIDP)家兔坐骨神经(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揭示电针环跳穴对LIDP家兔的损伤修复机制.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环跳组和非穴组,采用自制的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建立家兔LIDP病理模型,用BL-410电生理系统测定家兔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 NCV).结果:各组治疗前后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环跳组治疗后SN的潜伏期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神经传导速度却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各组治疗前后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差值组间比较,环跳组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差值均显著高于空白组、模型组与非穴组(P<0.01).结论:电针环跳穴可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兔SN的潜伏期缩短,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增快.
作者:杨宗保;封迎帅;易受乡;吴璇;吴海霞;曹婧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指标检测探讨苍柏湿毒清作用机制,探求解脲支原体感染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01组(苍柏湿毒清颗粒)、02组(左氧氟沙星)、03组(苍柏湿毒清颗粒+左氧氟沙星),比较症候积分和检测实验指标.结果:①有效率:03组69.70%>01组33.33%>02组45.45%.02组耐药率54.55%,复发率33.33%.②血清白介素IL-2、IL-12变化:01组>03组>02组.结论:①中药合用抗生素复发率低,并且使耐药菌株有敏感化趋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为优化的治疗方案.②中药与IL-2、IL-12变化存在相关性.
作者:蔡玲玲;李元文;张丰川;孙占学;周志强;赵雅静;杨勇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的研究.方法:采用水提醇沉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得精制绞股蓝多糖(GPM2).利用红外光谱(IR)和气相色谱(GC)分析多糖的糖键结构和单糖的组成及摩尔比值.结果: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纯化多糖效果显著,得精制多糖(GPM2).IR分析显示GPM2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GC分析得出该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3.23:7.71:1.00:2.29:2.88:14.84,其中半乳糖的含量高.结论:分析绞股蓝多糖的结构和组成,对绞股蓝产品的功能和生产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周宝珍;肖娅萍;牛俊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从运动、房事、睡眠等方面总结当代全国名老中医起居养生经验的共性特征.方法:以全国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运动、房事、睡眠等方面的养生建议与自身实践进行调查和总结分析.结果:58位名老中医的调查数据显示,87.9%的名老中医赞同散步,62.1%赞同太极拳,其他运动项目皆少于50%;69.0%提倡应适度房事,15.5%提倡节欲;93.1%提倡应规律起居,主张注意气候环境、居处环境、衣着、规律睡眠者,分别占70.7%、63.8%、62.1%、89.7%,84.6%提倡睡午觉.名老中医个人施行的情况与主张的比例接近,晚上平均上床睡觉时间为22点24分,晚上床时间晚上24点,建议睡眠时间7h,午睡平均在13点,长度50min左右.结论:名老中医的运动养生推崇散步和太极拳;房事养生主张顺其自然、适度,并认为进行房事相关气功的修炼是不必要的;注重居处环境、衣物、气候对身体的影响.
作者:林嬿钊;卢传坚;丁邦晗;李姝淳;欧爱华;冼益民;叶子怡;郭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IgA肾病(IgAN)小鼠的影响,探讨复方仙草颗粒对IgAN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口服加皮下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并联合应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建立小鼠IgAN模型,随机分为5组,给予复方仙草颗粒和强的松片进行治疗,以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gAN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复方仙草颗粒高、中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IgAN模型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水平( P<0.05,P<0.01).结论:复方仙草颗粒可显著抑制IgAN模型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IgAN炎症反应、抗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张丹娣;赵森莹;许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西北燥证临床干预对新疆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研究分组为病证治疗组、病证对照组,唯病对照组.在3个地区11家医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对3组病例疾病分级疗效及基线、治疗第10天、第20天病情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分析.结果:①病证治疗组显效以上者为71.0%,高于病证对照组的30.0%和唯病对照组的34.4%( P<0.05),而两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②病证治疗组在干预第20天病情积分低于两对照组(P<0.01).3组间病情积分差值有差异(P<0.05),其中病证治疗组病情积分差值高于两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间无差别.结论:运用西北燥证治法可改善新疆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与常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从西北燥证论治相关性疾病有异病同治效应.
作者:王燕;韩荣;张惠田;周铭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山楂叶总黄酮(TFHL)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PPARα、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TFHL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分别以250、125mg·kg-1·d-1的TFHL和195.4mg·kg-1·d-1的多烯磷脂酰胆碱进行干预,RT-PCR检测肝组织PPARα、PPARγ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PPARα的含量.结果:NASH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 mRNA和蛋白、PPARγ 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PAR-α、γ基因mRNA表达均与TNF-α水平呈明显负相关.TFHL高、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均较模型组大鼠显著降低;肝组织PPARα基因mRNA和蛋白、PPARγ 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结论:PPARα、PPARγ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损伤过程,可能是NASH发生的重要机制,TFHL和烯磷脂酰胆碱可能通过促进PPARα、PPARγ的表达,降低TNF-α的水平,从而减轻肝脏的炎性病变,有效地防治NASH.
作者:陈芝芸;严茂祥;叶蕾;何蓓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笔者学习并行发挥,总结认为该法主病针对以心胃同病为主的胸痹,围绕调中理气、治阳建中的调、治脾胃核心治法,在其基础上针对以气虚、血虚为主的本虚和以寒、痰、湿、瘀为主的邪实进行辨治,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达到迅速缓解胸痹及化纳失常症状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小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判别分析,探讨并建立湿热痹阻型、肝肾两虚型、寒热错杂型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肝肾两虚、湿热痹阻、寒热错杂3种证型.对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并使用逐一回代法对模型的符合率进行检验.结果:筛选出对区分3类中医证型有显著贡献的13个变量,建立判别模型.根据判别模型对观测量所属类别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所判的分类,符合率分别是86.82%、81.82%、91.84%.结论:建立的判别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型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赵宝利;黄可儿;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活血化瘀治法可保护内皮细胞.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下一步研究要坚持“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要加强对临床常见的血瘀证兼证的个性特征的研究.
作者:胡小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通络饮对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以X线电视荧光透视检查作为评价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通络饮,14d后统计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观察到10种异常吞咽方式,在吞咽障碍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通络饮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提高疗效.
作者:王涛;高月平;张占英;赵永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优选黄连-厚朴药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小檗碱与厚朴总酚的提取率以及出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溶剂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醇浓度对各指标的影响.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檗碱,厚朴总酚的含量,流动相:乙腈:0.3%磷酸(三乙胺调节pH=4.0).结果:黄连厚朴的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药材,70%乙醇回流,提取60min,提取1次.结论:该工艺稳定,可靠,省时,省材.为黄连-厚朴配伍的复方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吴安国;曾宝;韦杨;李生梅;黄孟秋;黄斌;陈建南;赖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小檗碱对SGC7901细胞的24h和48h抑制率,并计算24h和48h的50%抑制浓度(IC50)值;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浓度小檗碱作用48h后胃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的发生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小檗碱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4h和48h IC50分别为74.16、36.84μmol/L.1μmol/L至120μmol/L浓度梯度的小檗碱干预48h后,SGC7901凋亡率发生率逐渐增加.其中5、10、25、50、75、120μmol/L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0μmol/L时凋亡发生率达到35.43%;5、25、75μmol/L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SGC7901胃癌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S期细胞比例则随浓度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25、75μmol/L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G2/M期细胞,各组比例变化无明显差别.结论:小檗碱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阻滞细胞周期于Go/G1期,抑制DNA合成和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陈刚;胡少明;柯善栋;王清睿;向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要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则需要对古代名家学术思想进行挖掘.文章试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病因病机及益气升阳法所达到的功效来论述李杲益气升阳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其辨证论治水平.
作者:张星平;刘敬标;邓宁;梁政亭;王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黄帝内经》早提出“热证可灸”,张仲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中医理论,提出“热证不可灸”的告诫.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讨热证是否可灸并积极研究热证施灸的机理,终提出“热证贵灸”的观点.
作者:杨孝芳;吴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考察艾片的体外黏膜渗透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离体牛蛙腹皮为渗透模型,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黏膜实验;GC测定艾片中龙脑的含量,研究接收液的不同pH值、温度、搅拌速度及药物浓度对艾片体外黏膜渗透的影响.结果:搅拌速度对艾片的渗透有一定的影响;而接收液的pH值、温度及药物浓度对艾片的渗透无影响.艾片黏膜渗透性良好,累积渗透率与时间符合一级吸收过程.结论:离体牛蛙腹皮可作为艾片的体外黏膜渗透性研究的实验模型.
作者:宋逍;杜守颖;陆洋;马勇;陈晓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红花组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对人胃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 nu/nu裸小鼠接种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于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HSYA高、低剂量组(0.056g/L、0.028g/L),观察抑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瘤组织VEGF与HIF-1α蛋白以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TFQ-PCR)法检测瘤组织KDR及HIF-lαmRNA表达.结果:HSYA低剂量组抑瘤明显,该组瘤组织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降低,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P<0.01);HIF-1 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瘤组织明显减少(P<0.01).KDR 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HSYA抑制肿瘤生长的可能机制与抑制VEGF、HIF-1α蛋白的表达,减弱KDR蛋白磷酸化及其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活化阻碍肿瘤血管新生以及降低肿瘤缺氧微环境对血管生成的诱导有关.
作者:奚胜艳;张前;刘朝阳;解华;岳利峰;李卫东;臧宝霞;高学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