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维杰
目的:分析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变化规律,以及血清性激素六项激素水平与女性不孕症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临床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8例不孕症患者,分为月经失调组和月经正常组,再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64名为对照组,用化学免疫发光测定法检测所有实验对象的性激素水平,包括孕酮(P)、睾酮(T)、垂体泌乳素(PRL)、雌二醇(E2)、促黄体生激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等六项激素,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的性激素水平。结果:128例不孕症患者中,原发性的不孕症患者有100例,占总数的78.13%,继发性的不孕症患者有28例,占总数的21.87%。健康对照组与月经正常组之间六项性激素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不局有显著性( P>0.05);健康对照组和月经正常组的垂体泌乳素、促黄体生激素、促卵泡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月经失调组,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性( P<0.05);但在孕酮、睾酮、雌二醇方面,健康对照组和月经正常组与月经失调组没有明显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不局有显著性( P>0.05)。结论:分析检测血清性激素中的垂体泌乳素、促黄体生激素、促卵泡雌激素水平,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出不孕患者的内分泌情况,对于临床上诊断不孕症以及指导医师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关亚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选取于2011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工作的40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按是否经过专业护理培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出现不良护理行为的人数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析并总结普外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应采取的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护士护理操作不规范2例,护理态度不佳1例,护患沟通不良1例,护理记录不详细2例;对照组护士护理操作不规范16例,护理态度不佳8例,护患沟通不良8例,护理记录不规范10例,排班不合理6例。观察组各项护理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应加强专业护理培训,提高普外科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加强护患沟通,合理排班,努力减少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艾建华;蔺秀红;尹秀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 LRVES)合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对24例LRVES 合并MsPGN 患儿(病例组))及同期28例单纯LRVES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肾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尿红细胞形态、24h尿蛋白定量、尿IgG及血IgA、IgM、IgG、C3水平、左肾静脉扩张段( D)与在其前方狭窄段( N)的比值( D/N)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IgA、IgM、IgG、C3水平、D/N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尿红细胞形态以多形性为主,24h尿蛋白定量及尿IgG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肾活检均为MsPGN,对照组肾活检为肾小球轻微病变。结论:LRVES患儿出现多形红细胞尿、蛋白尿尤尿蛋白含量高、且提示非选择性蛋白尿者,应考虑LRVES合并肾小球疾病特别是MsPGN可能,应及早行肾穿刺明确诊断。
作者:江家云;朱颖;董扬;徐达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二者生活质量等护理效果。结果:出院时,观察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03%,低于对照组的4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20例、良8例、中2例和差1例,对照组优10例、良11例、中6例和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有效预防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琴;刘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对敲低膜联蛋白A7后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细胞分为吉非替尼组、siRNA转染、siRNA转染+吉非替尼、转染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用脂质体转染法靶向将ANXA7的siRNA转染入HepG2细胞,在转染后6h在siRNA转染组和siRNA转染组+吉非替尼组加入一定浓度的吉非替尼,加药后72h进行MTT实验以检测细胞增殖活力,从而计算增殖抑制率。结果:MTT检测得知, siRNA转染组、吉非替尼组和siRNA转染+吉非替尼组,对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吉非替尼对敲低ANXA7后的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焦海涛;王爱民;张宇新;李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良性疾病需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采用腹式及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24h、48h白介素-6(IL -6)、C反应蛋白( CRP )、白细胞计数( WBC)、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术后24、48h时WBC均显著高于术前( P<0.05);经腹组术后24h、48h时WBC显著高于经阴组( P<0.05);经阴组患者术后24h血清总皮质醇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48h血清总皮质醇较术前及术后24h显著升高( P<0.05);经腹组术后24、48h血清总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血清总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高于经阴组( P<0.05);两组术后24h时IL-6、CR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 P<0.05),术后48h时IL-6、CRP 水平较术后24h显著降低( P<0.05),但仍显著高于术前( P<0.05);经阴组患者术后24h、48h时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经腹组( 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机体应激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安玉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因病机与气虚、血瘀、痰浊有关,有“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但是不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痰阻皆能致瘀,故“瘀”为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针灸可温通经络、祛瘀除湿逐寒、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等。分为针刺、电针、针刀等疗法。
作者:胡艳明;杨静茹;李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急性听力受损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对72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统计,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使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听力受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一般性资料收集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患儿过敏史、呼吸道感染以及外伤等一般特征较为明显,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外伤( OR=2.561)、负面情绪( OR=2.023)、过敏史( OR=13.47)和呼吸道感染( OR=1.248)。结论:儿童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急性听力损失者多数有诱因存在,外伤、周围环境压力急剧变化、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是可能的主要诱发因素,在生活和治疗中应该因利势导,大限度的降低患儿急性听力受损状况的出现。
作者:张宇丽;高珊;岳文慧;马桂琴;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发生的情感障碍,以心境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为核心症状,脑卒中的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均可发生 PSD[1],PSD 可贯穿脑卒中的整个自然病程,对脑卒中患者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不配合治疗及康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增加致残率及死亡率,也可增加患者卒中的复发风险[2、3]。 Hackett等对1977年至2002年51项前瞻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其结果显示,卒中急性期(卒中后1个月内)、恢复期(1~6个月)以及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患者 PSD 的发病率分别为32%、34%及34%[4]。失语是大脑语言中枢或其联络纤维受损,从而导致患者在听、说、读、写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出现的功能障碍,约30%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5],失语给患者带了沉重的精神负担[6],明显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更易产生严重残疾,所以有失语症状的脑卒中患者更易罹患PSD[7]。但由于失语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所以诊断PSD极为困难,误诊率达20%~70%[8]。目前诊断PSD主要采用临床访谈及心理学量表评定,量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了解患者是否存在PSD,以及判断其严重程度并评估预后,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的语言依赖性,并不适合脑卒中失语患者,所以部分国外学者研制了一些非言语依赖性抑郁评定量表,方便临床工作中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识别。
作者:王德佳;杨波;杨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 DXM)对老年全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于诱导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1.0μg/mL)或及等量生理盐水静脉微泵输注,持续输注15min;随后依序静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丙泊酚实施全身麻醉,术中持续吸入0.5~1.5%七氟醚和静脉微泵丙泊酚2~5mg? kg-1? h-1),并适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深度。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手术开始时、术中、术后及离开手术室时生命体征指标,并观察麻醉前1d、术后4h、1d、3d、7d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检查( MMSE)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SBP、DBP和HR比较无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麻醉后5min时SBP、DBP 和HR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 P<0.05),但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手术开始时两组SBP、DBP 和HR均显著升高( P<0.05);但对照组波动幅度较大;观察组术后4h、1d时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DXM可稳定全麻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孙明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研究其在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AIS组)和正常健康人( CON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比较其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血清降钙素原的差异,对比降钙素原正常和升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中位生存期的差异。结果:AIS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 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病灶部位和分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降钙素原正常患者脑疝、肺部感染、褥疮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降钙素原升高患者(均P<0.05),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降钙素原升高患者(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显著升高,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作者:谢艳;刘志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母婴的影响及预后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确诊的76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治疗情况分为研究A、B两组,并选择同期于本院做产检的33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研究A组患者未给予任何规范治疗,研究B组患者给予规范系统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β2-M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妊娠结局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A、B组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β2-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P<0.01);而研究A、B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与研究B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比研究A组低,且妊娠结局均优于研究A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B组预后情况优于研究A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给母婴带来危害性影响,早期发现并及时予以恰当治疗,会降低对母婴机体危害度,改善母婴结局及预后情况。
作者:唐枝;马坤淼;耿慧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P P AR-γ及GLUT-4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2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A组(10只)与B组(10只),同时选择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成C组。给予A组大鼠阿托伐他汀按照50mg? kg-1?d-1的水准灌胃喂养,同时给予B组、C组大鼠以同量的蒸馏水灌胃。每隔1周测量三组大鼠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值,测量5次,直到第10周;同时检测三组大鼠10周平均的血脂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水平,比较三组大鼠血脂水平差异性;采用免疫组化法及PT-PCR法检测三组大鼠的PPAR-γ及GLUT-4表达水平。结果:A组与B组大鼠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较C组大鼠均较高,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A组与B组大鼠的血压值水平比较,差异性不明显( P>0.05);A组与B组大鼠的TC、TG、HDL-C以及LDL-C等血脂水平较C组大鼠均较低,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A组与B组比较血脂水平无差异性(P>0.05)。三组大鼠的LVM1水平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大鼠的LVM1水平高,其次是A组,C组大鼠水平低;干预前,A组与B组大鼠PPAR-γ及GLUT-4表达水平均较C组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性不大( P>0.05);干预后,A组大鼠P P AR-γ及GLUT-4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与C组大鼠比较差异性不大,但与B组大鼠比较,具有较大差异性(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喂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能够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水平,但对血压、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这可能与上调P P AR-γ及GLUT-4表达水平有关,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蒲丽君;罗勇;赵珂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对比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手术与传统消化道重建对胃食管结合部癌( GJC)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GJC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消化道重建手术,观察组则实施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手术,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两组1年和3年的生存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6个月后的生存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在手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评分、健康评分以及生存质量总评分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1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GJC患者实施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手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获得积极预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先锐;徐国宏;岳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传统中医耳穴压豆加穴位温灸的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按标准选取高血压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尼群地平治疗,实验组采用耳压联合温灸疗法,按疗程治疗后,比较观察两组采用不同疗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降压效果更好,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传统耳压联合温灸法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是患者乐于接受的有效疗法,便于广泛推广。
作者:戚相芝;宋瑞国;王小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ABR)在基层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听力筛查工作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检测仪对1726例新生儿进行两阶段听力筛查,即:第一阶段筛查:在出院前对NICU 新生儿予以 AABR 听力检查,对未通过者嘱其出院后1月依据复查单进行AABR 复筛。第二阶段筛查:复筛仍未通过者,早于2个半月左右转诊到上级听力诊断中心,经广东省新生儿听力诊断中心确诊为听力异常。结果:在进行第一阶段AABR初筛中,144例(8.4%)单耳或双耳未通过,其中32例(23.2%)出院后失访,另112例(77.8%)1月后接受了第二阶段AABR复筛,22例未通过。10例经过广东省听力诊断中心被确诊为听力损伤,在这10例病例中AABR筛查结果均未通过。结论:AABR两阶段筛查法执行简单,有利于早期发现NICU新生儿听力缺失,此种听力筛查模式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深入开展。存在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有定期跟踪随访的必要性。
作者:林开颜;陈卫珊;林明祥;谢丽娜;姚丹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影响手指全型再造患者的心理因素,并进行心理护理,以及时减轻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手外科手指全形再造病人40例(共41指)做为研究对象,影响患者心理情绪的不良因素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统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STA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调查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由于担心影响美观和肢体功能占影响患者心理情绪的首位,占100.00%,其次是害怕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渴望得到同情、温暖,担心手术治疗费用,对事故的愤怒、带有敌意和对接诊医护人员不信任。年龄越小、从事手工劳动者和女性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增高,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每个统计项目中术后当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波动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心理护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逐渐减小,术后1周、术后2周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指全型再造患者心理负担重,除了利用外科手术进行功能恢复外,护理人员要针对其特殊心理变化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其心理负担,有利于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黄晓瑜;谢爱丽;胡利;路芳;詹勇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异位妊娠应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不同方案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妇产科采用保守方案治疗的135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中甲氨蝶呤的给药方式将其分为分次肌注组(n=45)、单次肌注组(n=45)、穿刺注药组(n=45),分次肌注组甲氨蝶呤分次肌注、米非司酮口服,单次肌注组甲氨蝶呤单次肌注、米非司酮口服,穿刺注药组阴道超声下穿刺妊娠囊注药、米非司酮口服。结果:分次肌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次肌注组、穿刺注药组相较,呈明显差异( P<0.05),单次肌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穿刺注药组相较,不具差异( P>0.05)。但穿刺注药组有2例患者于穿刺时出现妊娠包块破裂,改行手术治疗。结论:异位妊娠应用甲氨蝶呤单次肌注、米非司酮口服方案联合治疗,不仅应用便利,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效果显著,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予以推广。
作者:张国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疾病谱对行心肺复苏术的急救患者的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急诊手术室因发生心脏骤停实施CPR 复苏成功患者100例和复苏失败患者10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直接病因。结果:复苏成功组大多为20~40岁患者(51例/100例,51%),复苏失败组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0岁以上(45例/100例,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心肺复苏起始时间(100例/100例,100%;17例/100例,17%)、是否气管插管(91例/100例,91%;32例/100例,32%)和心电监护(79例/100例,79%;56例/100例,5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9,P=0.000;χ2=10.025,P=0.000;χ2=4.982,P=0.000);直接病因主要为脑出血和梗死(44例/200例,22%)、冠心病(33例/200例,16.5%)、呼吸衰竭(40例/200例,20%)和急性心肌梗死(47例/200例,23.5%),且两组患者间原发性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与患者年龄、原发性病、是否进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和复苏起始时间有关。
作者:曲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8例,并将其分为三组,A组38例,由家属送诊,未经任何院前急救措施,B组40例,救护人员先救治后转运,C组40例,救护人员先转运后救治,比较组间患者救治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处理后,先救治后转运患者的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增高达92.5%、85%,显著高于A、C组(71.05%、80%与50%、7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组明显高于A组(均P<0.05);B、C组患者救治时间显著少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经院前急救后,B、C组患者心率、呼吸改善情况及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A组(均P<0.05),而血压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中,采取先救治后转运的方式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缩短救治时间、改善心率、呼吸的生命体征情况与院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艳英;鞠智卿;黄贤胜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