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严重踝关节骨折的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分析

黄方兴

关键词:踝关节, 骨折, 联合手术, 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严重踝关节骨折的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方法,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方法: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57例资料完整的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Denis-WeberAO进行分型,采用内外踝联合手术内外踝双切口,首先进行外踝骨折复位,采用1/3重建钛板或者管型钢板进行固定,内踝根据骨折情形选择1-2枚空心螺钉进行固定,如腓骨出现粉碎性多块骨折,可酌情采用多段固定的方法,对于后踝骨折位移不明显骨折未超出关节面的1/3位置可不予特殊处理,对于位移超过3mm或者超出关节面1/3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复位,再通过拉力螺钉进行固定.患者术后3d后可指导患者酌情进行床上功能恢复性锻炼,术后6 周后酌情开始进行部分负重康复锻炼.结果:本组57例患者术后均进行了6月至24月回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在10周至12周,对患者按照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57例患者中,优45例,良10 例,可 2例.结论:采用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手术效果比较满意.在手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骨折分型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法,同时对患者韧带损伤情况也应进行统筹考虑,并进行对症处理,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术后并发症21例临床分析

    食管癌发病率较高,是胸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恶性程度高,患者吞咽困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食管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并发症较易发生.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瑞华;郭金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86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86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小儿支气管异物的特点、高发年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异物的取出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小儿支气管异物吸入以1-3岁患儿居多,与其它年龄段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本组86例患儿中来自农村的患儿77例,占89.53%,其分布与年龄具有代表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儿分别经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79例,直达喉镜取出异物6例,1例异物难以取出,转胸外科行开胸手术取出,异物所在部位分别位于左支气管38例,右支气管41例总气管7例,异物包括花生、碗豆、玉米、笔帽、动物性异物等,无1例死亡病例.结论: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的重要依据是病史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及时确诊完善的术前准备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麻醉方式及熟练的技术是提高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治水平 减少并发症发生及降低死亡率的必要条件

    作者:李步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5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并选取同时期的健康自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平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升高值越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越明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比例也越高.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症的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系统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率.方法:对经过系统超声检查所发现的胎儿畸形96例的声像图进行研究,并将产前产后进行比较.96例胎儿畸形中共有92例诊断完全符合(仅4例漏诊),确诊率为95.83%,其中包括单发畸形有75例,复合畸形有13例,多器官畸形有5例.结果:96例胎儿畸形中共有92例诊断完全符合(仅4例漏诊),确诊率为95.83%.结论:系统超声可以有效观察到胎儿的发育情况,是诊断胎儿是否畸形的佳方法,有着相当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赖祝琴;杨振宇;黄芳;罗萍;汪玉丽;周杰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接受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对照组接受多西他赛单药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1.3%,与对照组46.9%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Ⅲ-Ⅳ)略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显著,患者生存期延长,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作者:覃莉;黄海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CD和颈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采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60例,用TCD和颈动脉彩超联合检查为A组,单独使用TCD检查的为B组,单独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为C组,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采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范围比单独使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范围广,能清楚检查出患者的情况.结论: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影像依据,可将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广泛应用于对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

    作者:牛庆东;王雪梅;李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发热疾病病因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120例发热待查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PCT和hs-CRP水平,并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评价PCT和hs-CRP对急性发热疾病病因学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 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82.4%、92.8%和75.7%,hs-CRP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58.8%、83.9%和60.0%.结论: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热患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显著升高,二者检测可用于急性发热患者的病因学诊断,PCT敏感性及特异性更好.

    作者:徐志锋;余梅娟;李志全;陈荣健;李国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 HBV-DNA 定量检测的结果,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对5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根据乙肝血清的标志物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15例,B组25例,C组10例,并对上述患者进行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乙肝血清标志物抗-HBc 、HBeAg及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100%,抗-HBc、抗-HBe及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76.6%,抗-HBe 、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 50.0%.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单纯的采用 ELISA 方法对五项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是难以对患者的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及传染性的强弱进行判断,容易导致某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漏诊的情况.而采用 PCR 方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具有良好的乙型肝炎诊治效果,明显优于血清标志物检测,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及运用.

    作者:东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在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控制和达标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分析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社区人群预防和有效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为更好的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提供有效途径.方法:在双桥区范围内随机选取两个社区,对三十岁以上人群通过问卷调查,健康教育,体检,建档,回访,再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总结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防治中的作用.结果: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24.0%,干预后为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相关危险因素也得到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是控制高血压发病率,提高知晓率和有效控制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姜瑞华;陈红楠;朱松岩;唐小兵;付淑华;崔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婴幼儿重症肺炎PCT测定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PCT测定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肺炎75例,其中细菌性肺炎40例,病毒性肺炎25例,支原体肺炎10例,分别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P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PCT值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CRP显著低于细菌性与支原体性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WBC显著低于细菌性肺炎(P<0.01).重症细菌性肺炎上述三项指标恢复期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临床检测血清PCT值,有助于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并指导治疗.血清PCT浓度与婴幼儿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可随病情的控制而逐渐降低,PCT可作为婴幼儿重症肺炎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作者:刘红霞;王英宏;邓永洪;李小玲;刘仁红;肖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进行临床研究,观察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的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26例进行临床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临床治疗,其中,有120例患儿在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呈现正常状态;另外6例患儿通过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与治疗前的数据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每个年龄段的患儿中都会发病,但是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为常见,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为:皮肤黏膜出血、血肿、瘀斑以及口腔黏膜出血等一些不良反应,将地塞米松联合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伟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医改后承德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状况及群众的满意度,从群众的视角分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对河北省承德市某县所属的5个乡1200名居民进行医改前后医疗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近百名村民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居民对于乡镇卫生院这一基层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居民患病时首选机构的服务现状存在极大的不满,尤其是医疗技术人员的服务态度、诊疗技术水平及药品种类等.结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刘卫云;程志国;刘学军;安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多发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在全世界大约有1%的人患有此病,75%是女性患者.我国患病率0.32%-0.38%,累计超过450万人,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RA的特征性改变是先引起滑膜的渗出性炎症改变,逐渐侵及软骨和骨,炎症对称性地从小关节进展到大关节,终在疾病后期导致关节损坏、并伴有软组织损伤.起初的症状包括指关节肿胀疼痛,并且在关节部位有晨僵[1].在发病2年内即可能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肺部、神经系统疾病、心包炎、淋巴腺炎、血管炎等.因此,RA早期、可靠的诊断对于采取适当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避免不可逆的关节损坏是非常重要的[2].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波改变在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在平板运动试验中,T波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选取运动后发生T波对称高尖,持续时间>4min的患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运动后T波低平或倒置,持续时间>4min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1-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冠脉造影阳性率.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率研究组(90%)显著高于对照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后T波对称高尖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初筛,从而早期发现冠心病,价格便宜,易于开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清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治疗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0例仅使用腹腔镜手术,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使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有效为62.8%,复发率为8.5%,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有效为33.3%,复发率为30%;对照组治疗后有9例患者受孕,有效率为64.2%,观察组治疗后有13例患者受孕,有效率为81.2%;对照组有7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检查转氨酶有9例升高,总计副作用发生率为53.3%,观察组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检查转氨酶有2例升高,总计副作用发生率为14.2%.以上情况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运用腹腔镜手术,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高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T引导下微创置管及局部用药对多房性胸腔积液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创置管加注入尿激酶对多房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多房性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CT引导下微创置管加注入尿激酶,对照组患者直接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胸腔积液平均治疗时间.结果:治疗组多房性胸腔积液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引导下微创置管加局部用药治疗多房性胸腔积液疗效高,时间短,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作者:潘德超;孙亚林;赵金英;贾瑞申;丁树宇;袁卫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鞋内压力的特点

    目的:探索匀速直线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鞋内压力的特点.方法: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神经病变组及合并神经病变组.入组患者在恒定速率(1km/h)及斜率(0度)的跑步机上行走,取行走中间过程的6次步态周期.通过F-Scan分析软件对6次步态取足底压力各个参数的平均值.除常规足底分区外,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底压力特点,本文将足底重新分为前足、中足、足跟及外侧足、内侧足.结果:二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升高.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走中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明显高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97.6±29.9cm2和80.2±20.2cm2,P=0.021),接触时间亦显著大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829.8±85.3ms和768.1±69.1ms,P=0.002).但峰值压力、峰值压力出现的时刻、体重矫正后的大应力、应力出现的时刻及压力时间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力时间积分在神经病变患者中显著升高(分别69.7±8.5%BW/s和61.6±10.7%BW/s,P=0.003).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足/足跟应力、外侧足/内侧足以及前外侧足/前内侧足应力比值均显著升高.特别是外侧足与内侧足应力比值在神经病变组中上升为明显(0.73±0.21 vs.0.90±0.30,P=0.009).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平地匀速行走中足底压力向外侧足倾斜,外侧应力与内侧应力的比值较能反应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足底压力分布的异常.

    作者:方芳;王冬梅;李志欢;严率;顾鸣宇;彭永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前提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康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皮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社区综合性管理与控制高血压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的社区防治问题.方法:在徐州市泉山区泉山社区对其中35-75岁的居民作高血压普查,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二年的药物及健康教育指导的随防.结果:高血压管理率为75%,控制率为36.5%,服药率为70%.未治疗者中高血压控制率平均达23%,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高血压管理率增高,但控制率下降的趋势.结论:高血压从年轻时效果好,可提供药物干预.

    作者:吴新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9例临床疗效体会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19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本院早期同等病情的采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2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34.1±18.7)h,有2例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的肺炎,抢救成功有17例;对照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48.2±21.3)h,有9例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的肺炎,抢救成功有14例.两组患儿观察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湖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