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述乌头碱类药物的功效及毒性

周友红;呼海涛

关键词:乌头碱类药物, 川乌头, 草乌头, 铁棒锤类, 附子类, 中药功效, 中药毒性
摘要:乌头类药物、铁棒锤类药物、附子类药物,在我国西部地区应用较多,东部地区应用较少.这三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均有大毒,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如祛风镇痛作用均强,对晚期癌症有较强的止痛效果;川乌有镇痛镇静及局部麻醉的效果,可能对爱滋病毒及其它病毒有抑制作用;附子还可以回阳救逆,治疗休克、虚脱等病症.这三类药物,一般必须经过炮制后方可应用,生用者应当特别谨慎,注意用量.
河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宣肺润肠方治疗老年性便秘60例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宣肺润肠方治疗老年性便秘60例,取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彭国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乙肝转阴合剂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乙型肝炎45例

    目的:观察乙肝转阴合剂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乙肝转阴合剂,联合足三里、肝腧、肾腧等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对照组15例用赛若金500万单位,隔日皮下注射.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病例治疗后ALT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常率分别是93.3%与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3%和30%;对照组HBV-DNA、HBeAg阴转率分别为40%、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乙肝转阴合剂联合穴位注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促进HBV-DNA、HBeAg阴转.

    作者:张向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3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熄风定颤丸及西药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例,并与纯西药美多巴治疗的30例进行随机对照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6.78%,明显高于纯西药治疗组(63.33%),且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熄风定颤丸对肝肾阴虚型PD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联用西药治疗PD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西药用药剂量,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作者:马云枝;菅艳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针刺加艾箱灸治疗膝关节积液58例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加艾箱灸治疗膝关节积液58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静;李小汝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心身医学和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的关系

    心身医学和情志因素都与脾胃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脾胃病时,一定要重视调肝养心安神,以调节情志,舒畅气机,从而使脾胃升降有序,气血生化运行如常,同时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情绪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调适,消除精神紧张和心理应激因素,避免脾胃病复发.

    作者:段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浅议戴阳

    戴阳证分为阴盛戴阳证与阴盛格阳证,二者同为真寒假热证,但前者乃阴盛阳微,虚阳上越,格阳于上,表现为下真寒、上假热之象;后者乃阴盛阳微,虚阳处越,格阳于外,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之象.实际上,病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二者常可互见,不易截然分开,故二者常可互参.笔者日前偶诊1例,病情即属此证,现略述于下.

    作者:赵现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浅述乌头碱类药物的功效及毒性

    乌头类药物、铁棒锤类药物、附子类药物,在我国西部地区应用较多,东部地区应用较少.这三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均有大毒,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如祛风镇痛作用均强,对晚期癌症有较强的止痛效果;川乌有镇痛镇静及局部麻醉的效果,可能对爱滋病毒及其它病毒有抑制作用;附子还可以回阳救逆,治疗休克、虚脱等病症.这三类药物,一般必须经过炮制后方可应用,生用者应当特别谨慎,注意用量.

    作者:周友红;呼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体宏观免疫规律和张仲景的临床诊断目标

    人体为了抵抗疾病、自愈机体,形成了一套驱邪外出、自洁人体的宏观免疫规律.这一规律是历经自然选择形成的自我免疫的佳选择.张仲景首先辨病,并根据脉象和其它症状确定正气虚实、邪气盛衰、目前正气欲驱邪外出的态势,即邪气欲进之势和路径,特别是正气欲驱邪外出之势和路径,即人体宏观自体免疫规律这一正气驱邪离体的宏观态势,这一切都可以称为病势,然后应用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所以说张仲景施治之前的后诊断目标是病和病势.

    作者:梁启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味内服及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内服并灌肠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内服.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味内服及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加强了破瘀散结之力,且祛邪与扶正兼顾,多途径给药可提高疗效.

    作者:徐继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辨证治疗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

    我们采用辨证治疗仪(豫食药检械准字:2007第2260058号)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丙军;曹清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腰腹群针术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体会

    单纯性肥胖症既影响形体美观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腰腹群针术是继承古代的多针刺疗法应用于单纯性肥胖症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与耳穴贴压结合能全面调节脏腑功能,健运脾胃,通调三焦,祛痰除湿,化浊排脂.也就是促进瘦素对脂肪代谢的良性调节.从而实现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旭;徐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补肾活血方对恒河猴PCO模型卵巢MMP-9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补肾活血方对恒河猴PCO模型卵巢MMP-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育龄雌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采用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建立PCO模型,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补肾活血方,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卵巢局部MMP-9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卵巢中卵泡的颗粒细胞和发育良好的卵泡膜细胞中均可检测到MMP-9mRNA的杂交信号;模型组卵泡的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MMP-9mRNA表达强度上超过空白对照组(P<0.05,P<0.01);中药组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恒河猴PCO模型卵巢局部MMP-9mRNA异常高表达;补肾活血方具有改善这种异常表达的作用,可能是其促进卵巢排卵的机制之一.

    作者:冯光荣;尤昭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34例

    我们运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70例

    对7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生精散治疗弱精症377例

    目的:观察生精散对弱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77例弱精症患者根据a级精子分为5组:20%≤A组<25%、15%≤B组<20%、10%≤C组<15%、5%≤D组<10%、0≤E组<5%,分别给予生精散每日3次,每次5 g,冲服,3个月为一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A、B、C、D、E组治疗前后精液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前后疗效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B两组与C、D、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D两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生精散能改善弱精子症的精子质量及精子活力.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扶正祛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扶正祛瘀方治疗肝炎肝纤维化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以自拟扶正祛瘀方治疗;对照组21例以大黄(庶虫)虫丸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积分的改变. 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6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扶正祛瘀方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临床症状,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血清白蛋白,能明显降低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结论:扶正祛瘀方对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疗效优于大黄(庶虫)虫丸.

    作者:车军勇;邵铭;薛博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龟鹿二仙胶加味治疗自发性气胸25例

    自1986年以来,笔者采用龟鹿二仙胶加味治疗自发性气胸,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临床疗效评定.方法:收集符合研究要求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5例,按入院时间顺序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1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黄芪注射液100 ml(含生药:0.5 g/ml)静脉点滴,对照组予盐酸丁格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均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经颅多普勒(TCD)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血液流变学、血脂、TCD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愈率达50.0%,与对照组(29.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脑血流状况,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及血脂.

    作者:刘洁一;邢远;黄文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信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伤寒论》六病辨证之我见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对<伤寒论>中六病及六病辨证进行了阐述.认为:伤寒六病客观存在,六病辨证法概况了后世八纲、脏腑、经络、气血等多种辨证方法.临床应用时切记辨病脉证并治,随证定病,因证施方,才能效如桴鼓.

    作者:李云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河南中医杂志

河南中医杂志

主管: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